03.04 明朝的宗藩王爺都享受什麼待遇,為何到後來迅速腐化?

瀋海疆



明朝藩王待遇的最大特點就是世襲罔替,也就是說不降爵的傳遞,同時藩王還不需要承擔相應義務,又享有很大的經濟特權,這種環境之下,不迅速腐化才怪。

明朝的藩王說不好聽的,有如圈養的動物一般,只需要享受不需要付出,自然會迅速腐化成為國家的拖累。

下面宋安之來大概說說明朝藩王的特色

明朝的藩王是分封而不錫土,列爵而不臨民,食祿而不治事,且不可參合四民之業,並能世襲罔替。

意思是明朝的藩王分封但是沒有封地,有王爵但不能管理當地的政治民生大權,享受待遇而不用管事,還不可以參合進入士農工商這些行業,最重要的是世襲罔替啊!

世襲罔替簡單來說就是,皇帝的兒子封親王,然後親王的嫡長子可以世襲親王爵位,其他兒子降一等成為郡王,郡王的嫡長子繼承郡王爵位,來世襲郡王爵位。其他兒子降爵成為鎮國將軍,孫子為輔國將軍,曾孫為奉國將軍,四世孫鎮國中尉,五世孫輔國中尉,六世以下皆奉國中尉。

明朝共計實封親王六十五位,追封親王二十二位,至明亡,除去被廢還有絕嗣除封的親王,共計還有親王三十四位。郡王則有多達九百位之多。

再對比一下清朝,清朝除去蒙古世襲罔替的王爵外,清庭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也就是十二位,其中八位是依靠開國初期赫赫戰功而封的,還有四位是開國以後恩封的鐵帽子王。

而且清朝不論是世襲的鐵帽子王還是一般親王依次傳遞降爵,都是兒子中一個人繼承,其他兒子最多成為郡王下一等的貝勒。

像清朝歷史上也就是因為雍正帝對於十三弟胤祥特別恩寵,所以特地在親王之外又加封一個郡王爵位給了胤祥,允許他在兒子中隨意指封一人,一般情況下親王的兒子是不會像明朝那樣嫡長子世襲,其他兒子成為郡王的。


對比一下,清朝十二位鐵帽子王,明朝就有好幾十位鐵帽子王。

明太祖洪武二十八年,藩王的俸祿更定為親王一萬石,郡王二千石,鎮國將軍千石,待遇是很好了。(來自宋安之獨家原創)當然明神宗萬曆年間隨著宗室藩王的泛濫,還有國庫的空虛,於是朝廷開始少給甚至拖欠宗室的俸祿。

這些表面上的俸祿只是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更要命的是因為明朝獨特的藩王制度,這些藩王發展到後期是開始成為加速兼併土地的代表了。

中國古代屬於農耕文明,土地可以說是一個國家統治的基礎,老百姓一般是有口飯吃都不會造反的,但隨著王朝的發展,地方的士紳豪強通過強取豪奪來兼併土地,造成了王朝根基的散亂,使百姓吃不飽飯,最後搞的天下大亂乃至亡國。

可以說封建王朝的新興到衰落就是一個土地兼併的過程,而明朝藩王就起到了加速這種土地兼併的負面作用。

因為明朝藩王享有一定的經濟特權,加上明成祖朱棣身為藩王通過造反方式篡位以後,對於藩王的提防,又不能霸道削藩,所以通過提高經濟特權來換取藩王軍事特權的軟性削藩方式來削藩,同時還限制了藩王的人身自由。

隨著藩王經濟特權的加強,加上皇帝對於自家兄弟兒子什麼的賞賜甚厚,一次性就賞賜幾千甚至上萬頃的土地,再加上地方士紳豪強的兼併土地,搞到最後老百姓的土地是越來越少,甚至像河南一省就有幾位藩王,霸佔了全省大部分土地。

這樣一來,藩王有著賞賜土地的收入,不用承擔賦稅任務,國家還要掏空國庫給俸祿,而老百姓的地越來越少,卻要承擔所有的賦稅,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

所以可以說明朝藩王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土地兼併的過程,也就是說加深了明朝滅亡。

為什麼會說這樣呢,並非是明朝藩王都是廢物。

而是經過太祖和成祖時期的開創和完善,明朝的藩王制度就好似圈養動物的環境一般,在這種環境之下,藩王想不迅速腐化都難啊!


宋安之


【1】

說起歷朝歷代宗室待遇,最好的莫過於明朝。

不說別的,先說漢朝。

漢朝宗室,基本上是爵位不斷下降的,比如說劉秀吧,他祖宗是漢景帝,但是呢,到劉秀父親那代,基本上地位很低了,倘若西漢不亡,估計再過幾代,劉秀這樣的遠支宗室,也要淪為老百姓了。

再說宋朝。南宋建立以後,宋高宗沒有兒子,最終只能從宋太祖的後人裡面找繼承人,而此時經過一百多年歲月的變遷,宋太祖的後人,大多是尋常百姓,泯然眾人。

幾乎歷朝歷代,遠支宗室,最終都要淪為平民。

【2】

同時,宗室問題還有另外一個麻煩之處,那就是不知道該怎麼對待為好。

漢朝和晉朝分封了許多宗室子弟做諸侯王,結果呢,漢朝搞出了七王之亂,晉朝則鬧出了八王之亂。

因此,宗室不能太依賴,否則就有篡位的危險。

因此明朝以後,給宗室制訂了這樣的政策:

1、福利上,宗室子弟代代是親王,永不降級,而且,秦王的子弟也都封王;

2、給王爺們劃分封地,但是不許隨便外出,養起來。

這就導致了,隨著明朝建立時間越久,王爺們越多,而王爺們的吃喝開銷自然要跟老百姓要。

對於老百姓來說,這就意味著剝削者越來越多,勞動者越來越少。

最終,明朝的財力,也因為宗室問題,而運作艱難了。

【3】

中國有句老話,叫為富不仁。

明朝王爺裡面,作為一方首富,為富不仁的,想必也不少。

終於,隨著明朝統治走向末日,這些王爺們,也大多死在了農民軍的屠刀之下。

你們說這該怪誰?


辰州觀海


大明的王爺有宗藩王與異姓王之分,如中山王徐達,開平王常遇春等都屬於異姓王。

明室初興後,朱元璋十分瀟灑地封疆闊吏,但是日子久了,頭疼的事兒就來了,分封藩王的麻煩事兒總是不斷。

要說異姓王還可以殺,但是自己的宗藩王如兒子們總不能自斷血脈吧?!

於是,朱重八想了一下幾條計策,專治藩王。

首先。給皇子們專門編寫了兩本小冊子既《永鑑錄》和《御製紀非錄》。這兩本小冊子收錄了歷朝歷代藩王作惡的典型案例,強制讓自己兒子們認真學習,總結經驗教訓,以免重蹈覆轍。自己不定時抽考,免得有人敷衍渾水摸魚。如此一來,朱元璋的兒子們的政治覺悟遠遠提升不知幾個臺階。行事有章法多了。

其次,朱元璋給皇子們制定了相當多規矩,衣食住行都有儀制不得逾越。稍有不慎,“違制”免不了他一頓家法伺候。同時朝廷對於大明大小官員的“違制”的處罰,也相當嚴厲。 漸漸百姓也開始上行下效。



接著,朱元璋規定,藩王“世世皆食歲祿,不授職任事,親親之誼甚厚,分封而不錫土,列爵而不臨民,食祿而不治事”,言下之意就是皇家子孫,世代都能夠吃皇糧,所以衣食住行都有了保障就不要掌權當官啦!這從制度上限制便藩王掌握實權,避免了藩王亂政問題。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條。朱元璋禁止皇子隨意離開封地,也不準隨意進京,以免與朝廷大臣勾結。哪位皇子想要離開封地都得給他打報告經過允許才可,否則都是大罪。這就是說,藩王一般都在封地養尊處優,連出趟遠門、來一次說走就走的旅行都必須得到皇帝的批准。

後來,“靖難之役”,朱棣成為了明朝第三位皇帝。他深知藩王“尾大不掉”的危害,繼續削弱藩王的權力。

(朱棣)

那麼,朱棣又是怎麼做的呢?

一方面,朱棣對藩王給予很優厚的待遇,“倍加恩禮”。不但提高經濟待遇和政治待遇,還動不動就打賞銀子發紅包。大小喜事兒都沒有紅包解決不了的問題。他總覺著這樣能夠收買人心。另一方面,又對藩王嚴加管控,稍有越規,輕則降低待遇,重則削去爵位。

他自己的親弟弟在封地上很張狂,甚至不顧朱棣忌諱直接向地方官發號施令。那模樣彷彿他是皇帝。後來,有人告發朱橚謀反,朱棣便大怒要治他,朱橚終於服軟,“頓首謝死罪”,這才獲得寬大處理。

(朱橚)

自朱棣以後,藩王士農工商樣樣不沾,天天坐吃大明山空,享受其皇室的經濟和政治待遇。藩王儼然一群錦衣玉食的高級囚徒,被關在封地這所無形的監獄裡面。

搞不了政治便只好搞經濟,藩王的經濟特權日益發展,如宗藩“世世皆食歲祿”,至嘉靖年間,皇族人口已近十萬,僅歲祿一項,“諸王府祿米凡八百五十三萬石”,幾乎佔全國收入的四分之一以上,給人民增加了沉重的負擔,老百姓自己不吃攢著上交給朝廷都還不夠,宗藩們還要變相收刮民脂民膏,百姓又怎能不反?!


不書


這個就得從明朝宗室制度說起了。這可能和朱元璋小時候的遭遇有關,為了保證自己子孫後代的生活,他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宗室爵位制度,並建立了相對應的俸祿體系。這種制度雖然極大保證了宗室的基本生活,卻也給朝廷造成了極大的負擔。

明朝宗室制度

明朝宗室的分封制度極為完善,分為皇子、皇女兩類:

1、皇子:自上而下一共八級,分別是:親王、郡王、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鎮國中尉、輔國中尉、奉國中尉。根據明制,皇子封親王,親王嫡長子襲爵,其餘兒子降一等封郡王;郡王嫡長子襲爵,其餘兒子再降一等封鎮國將軍;鎮國將軍嫡長子襲爵,其餘兒子降一等封輔國將軍……除嫡長子襲爵外,其餘兒子逐代降一等,一直到最低等的奉國中尉不再遞降,奉國中尉的世代子孫均為奉國中尉。

2、皇女:自上而下同樣為八級,分別是:大長公主、長公主、公主、郡主、縣主、郡君、縣君、鄉君。明制,皇姑稱大長公主,皇帝姐妹稱長公主,皇女稱公主,女婿均為駙馬都尉。親王女稱郡主,郡王女稱縣主、孫女稱郡君、曾孫女稱縣君、玄孫女稱鄉君,女婿則均稱儀賓。

由此可見,朱元璋的子孫後代不論男女均有爵位。

明朝宗室待遇

有了爵位還不行,明朝宗室還有一個特點,即:分封而不錫土,列爵而不臨民,食祿而不治事,且不可參合四民之業(即士農工商)。也就是說,這些宗室是不用幹活的,完全是由國家養活的,根據爵位的不同,他們都有相應的俸祿。

明初,明朝宗室的待遇那是相當高的,不過隨著子孫的開枝散葉,朱元璋可能也意識到這麼大一家子養活起來實在有點費錢,於是對宗室的待遇進行了調整。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朱元璋對宗室俸祿進行了調整,後世以此為標準予以執行。具體標準如下圖:

而宗室即使因犯罪被削爵廢為庶人,朝廷仍然負責撥給其糧食用以生活。嘉靖時期,規定每月供給米六石,萬曆時期則削減至兩石或一石。

宗室人口增長帶來的沉重負擔

朱元璋或許只是出自於對後代的關愛,但是他沒有考慮到人口增長問題,宗室之人不用勞作,無事可做就只剩下生孩子了,因此人口的增長是極為可怕的。

根據史料記載,明朝二百餘年,僅是先後分封的親王就有65位,追封的親王又有22位,各王府又先後分封郡王924位。這還僅是親王、郡王一個級別,不難想象,爵位每降一級,人口必然是十餘倍乃至數十倍的增加。(如下圖)根據推算,到明朝末年,明宗室的人口已達20餘萬,要養活這麼大一群人,朝廷每年的支出是極為可怕的。

而且,根據祖制,宗室是“不可參合四民之業”的,這便成了很多宗室不從事生產的藉口,畢竟“祖制不可違”嘛。明末,由於朝廷已經無力負擔宗室支出,於是便很自然的“遺忘”了很大一部分宗室,即使如此,相當一部分人寧願去要飯,也不願自力更生。


香茗史館


明朝藩王的政治地位和物質待遇遠超唐宋,然而因為爵位世襲罔替,沒有降等襲爵,導致隨著時間推移,每代帝王都相繼分藩各個皇子為親王,每代親王又分出許多郡王,枝繁葉茂下,給國家造成沉重的經濟負擔,成為明朝體制積重難返的弊端,最終成為明朝滅亡的一大誘因。

朱元璋建立明朝後,鑑於西南北三面都是蒙元王朝的殘餘勢力,內部湖廣、川貴不服王化的土司也比比皆是,而在經濟上北方百業蕭條,而中央直接從江南千里迢迢地轉運軍隊和糧草又多有不便,因此在全國各地尤其是北方邊寨的戰略要地派出信得過的大員恢復生產,長期駐軍就提上了日程。

同時,朱元璋又認為,元朝中後期以後,宗室整體在軍事力量上的弱勢,是元末朝綱不振,權臣凌主現象的重要原因,因此著力加強宗室力量,也成了明初政治構建的重要一環。

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先後分封自己的二十四個兒子和一個侄子封王,規定皇子封為親王后,年俸萬石,是官員最高俸祿的七倍,還不包括大量的土地等其他賞賜。

諸王的府第、服飾規格和出行儀仗,只差天子一等,其他公侯大臣見了這些龍子龍孫,都要“伏而拜謁”。而此前的唐宋時期,親王如不另加官銜,品級不過三品,和宰相見面是互相持平禮。相比之下,足見朱元璋對自家子孫之優厚,地位尊崇禮絕百僚,肥田厚祿代代不減,裂土封藩一方。以至於明人感慨,“我朝親親之恩,可謂無所不用,其厚遠過前代矣”。

細究明初所封二十餘王,齊王、魯王、周王、唐王、伊王……這些坐落在中國南北關節動脈的諸王是為了保護南北經濟動脈的流動,燕王、寧王、遼王、谷王、代王、秦王、肅王、晉王、慶王則直接坐落在北部邊防線上,和後來的九邊重鎮高度重合,甚至比九邊重鎮的管轄範圍更加靠北,明初長城以北的大寧、東勝就分別由寧、晉二王節制。而初分的明初諸王也不是後來頂個名頭,光領祿米不幹活的存在,而是真正領兵作戰與將士共甘苦的大將。

藍玉死後,朱元璋發動的第八、第九次對蒙古北伐,即分別由晉、燕二王合作領軍,及燕王朱棣單獨領軍,此外還有秦王出征甘肅,楚王征討湖廣諸蠻、隨徵雲南等諸多親王參與明初軍事行動的記載見於史冊。

這個時期撥付給諸王的歲祿雖多,但不僅僅是為了滿足諸王自身的慾望開銷,還有相當一部分是抵扣王府本身軍事和民政行動的費用。

然而,這種藩王體制終歸是個過渡時期的特殊產物,隨著明朝國內經濟情況的好轉,以及邊防壓力的減輕,再維持如此多握有實權的藩王,確實既不利於中央集權,也不利於經濟民生行。然而能力和經驗不足的建文帝朱允炆繼位後,情急操切去削藩,反而在武勳集團的冷眼旁觀,被燕王朱棣以藩王之身奪取皇位,是為明成祖。

朱棣登基後,為防止其他藩王效仿自己,一方面剝奪藩王的親兵護衛等軍事權利,和參與管理地方事務的政治權力,一方面又聽任藩王到處圈佔良田為莊園,聽任其擴張經濟特權,以為妥協。用通俗的話說,就是「國家出錢從生到死,大包大攬,把藩王和宗室都當豬養廢。」

燕王、明成祖:朱棣

這使得明代的宗室和藩王,既不能在軍事、政治上為皇帝分憂,像其他朝代一樣成為皇權的助力,又給國家和地方財政上帶來的極重包袱。

從“仁宣之治”內閣設立並掌握中樞權力起,文官士大夫集團懷著重建傳統官僚政治的迫切願望,對藩王更是竭力打壓,嚴防死守,絕不容忍他們參與中樞和地方政事,最後竟極端到了:

藩王的親生母妃去世,想回京奔喪都不被允許;藩王離開四方天的王府超過幾裡,就被當做造反;

兩個藩王更絕不允許見面,否則便被視為“圖謀不軌”的地步。

經歷二百年時光演進,也並沒有哪個才能卓著的皇帝,有雄心魄力將藩王和宗室問題,以平緩而少後患的方式去徹底解決。錦衣玉食的藩王們,實為被皇帝和官僚們以層層“祖宗法度”軟禁的高級囚犯,他們除了欺凌小民、聚斂財富、混吃等死,又還有什麼人生價值可言呢?

至於絕大部分的遠支宗室,更是不許科舉做官、不許經商營生,只能守著被官僚幾經剋扣那點祿米,勉強餬口的可憐人。有貧困之極的宗室,上奏本想做小買賣貼補生計,皇帝卻一邊假惺惺哀嘆他們的遭遇,一邊以"祖制"搪塞,就是不肯允許。

甚至中原大亂時,唐王朱聿鍵(後來的南明隆武皇帝),率王府護軍千人北上勤王,和農民軍交鋒數次,互有勝負,卻被勃然大怒的崇禎帝廢為庶人,囚禁於鳳陽高牆七年。鍵這位藩王和宗室中難得的德才兼備之人,心繫大明朱家兒孫的江山,才會挺身而出,卻幾乎被折磨至死。

唐王、隆武皇帝:朱聿鍵

足可見哪怕國家大難臨頭了,明朝皇帝和中樞官僚們,依舊不肯放下對幾十萬鳳子龍孫的猜忌之心,以“祖制”之名不許他們為官從軍,將這些原本是皇室屏藩之人白白拋棄。

因此,如萬曆帝的愛子福王朱常洵那樣,自己肥的流油,卻在百姓飢寒交迫時,漠不關心,甚至李闖軍兵臨城下,依舊一毛不拔,也就不足為奇了。

福王:朱常洵

歸根結底,不是藩王們甘心醉生夢死、酒池肉林,而是皇帝根本就不允許他們努力振作,為國出力。

(本文部分內容為【墨舞】 原創撰文 | 授權【狐狸晨曦】整理發佈)

狐狸晨曦


明朝宗藩王爺享受的可以說是頂層待遇,從待遇上來說,除了皇帝很少有其他人能夠超過這些王爺們。

第一,俸祿。明朝宗藩王爺的俸祿總體呈現下降趨勢,到萬曆張居正時期,親王的俸祿基本保持在萬石左右,具體來說有多又少,這就看藩王與皇帝的關係如何了。關係好,可能多一點,關係不好就會少一點。然而在明朝,即使是官居一品,其年俸也遠不及藩王。明朝一品官月俸48石,一年也才576石。與藩王相比簡直天差地別。當然了,不管是藩王還是朝廷官員都不會只靠俸祿生活,但是從朝廷明面上的俸祿待遇來看,藩王的待遇要遠遠超過朝廷官員。

第二,禮儀。明朝官員從地位上來看是超品的。即使當朝一品大員見到藩王也要磕頭行禮。“凡朝臣奉使至王府,或因使經過見王,並行四拜禮。雖三公、大將軍,亦必四拜。王坐受之。”可見藩王地位是很高的。當然了,隨著藩王實際權利的萎縮,這些規矩也就形同虛設,許多藩王封地的官員,如知府等對藩王也只是保持面子上的客氣,實際上是瞧不起藩王的。

之所以藩王迅速腐化,還是在於其實際權利的萎縮。成祖後,地方上的藩王基本上被朝廷當豬養,甚至藩王沒有命令不許出城,許多藩王一輩子沒有出過城,只能生活在方寸之間。試想把你放到一個衣食無憂,行動首先的環境中,除了吃喝玩樂還能幹什麼呢?在這樣的環境下,就算是聖人恐怕也會很快腐化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