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2 算命也上鍊,月老他同意了嗎?

看過大量區塊鏈項目後,我終於忍不住吐槽了……

算命也上链,月老他同意了吗?

編者按:之前,我們幾名作者的日常工作就是大量看 BP、接觸創業者和投資人,去學習並試圖判斷背後的商業邏輯。在送走 O2O、VR、直播、AI 等風口後,我們迎來了“共享一切”、“人人小程序”和“萬物上鍊”……

創業維艱,我們秉承著“報道有亮點的項目、為行業帶來價值”的原則,用客觀中立的態度傳遞真實準確的內容。當然,“不黑不奶”也使得一些“滿是槽點”的項目沉於水下。有的項目完全從供給側出發,沒考慮過目標用戶的需求;有的項目信心滿滿要顛覆、卻不得不先與傳統合作;有的項目照貓畫虎,複製了其他行業的痛點和邏輯,卻沒認真想過自己的優勢或壁壘;當然也有追風口、撈快錢、沒定力的連續創業(失敗)者。

我承認,有時我被創始人說服,回公司後越想越不對勁;有時我們認定“奇葩”的項目,竟然拿了著名 VC 的投資;有時我還蠻喜歡的團隊,沒撐過 3 個月……當我集滿了“吐槽能量”時,決定開個吐槽性的小專欄。順便致敬《哈利波特》中的《唱唱反調》雜誌,在主流媒體《預言家日報》等一邊倒的報道中,支持哈利和鄧布利多,並更新些奇奇怪怪的故事。

放心,我們只聊模式,不點人名。當然,最後也會給出一些建議,希望我們所謂的“見多識廣”能幫得上專注自身業務的創業者們。

這是唱唱反調第一期,我想先聊聊在你的商業模式中,各參與方是否都願意上鍊。之後想寫的有“區塊鏈+?=偽命題”系列、“token 沒你想的那麼激勵人”、“所謂的生態佈局真的值回成本嗎”、“底層技術的侷限和瓶頸”、“區塊鏈媒體編輯部の尷尬日常”系列。

幾個月前,我採訪了一家做區塊鏈小遊戲的公司。

區塊鏈來之前,他們的“頭牌”遊戲是測字算命(是的,你沒聽錯)。簡單介紹下玩法:關注公眾號,輸入你關心的問題,抽個籤,系統會回覆你幾句模稜兩可的詩;如果你付幾塊錢,還可以讓後臺“共享”的大師(一般是熟讀周易的老中醫)幫你進一步解籤。

你可能猜不到這樣一個小遊戲背後的付費轉化率是多少。Anyway,團隊決定把小遊戲和區塊鏈掛靠,選擇的切入點是把“測字算法”上鍊(黑人問號臉),並且把支付接口開放給各小幣種。

創始人的思路是,既然小幣種大多靠發糖果派送到散戶手中,也沒啥應用場景,小遊戲給了這些沒有用武之地的數字貨幣流通機會,項目方一定很開心。

我的疑問在於,小遊戲加了鏈之後,用戶會覺得更好玩嗎?玩家在選擇一款遊戲時是否會把“區塊鏈+”納入考慮範圍?或者,會有更多幣圈投資者來玩小遊戲嗎?(可能在我眼中,遊戲和炒幣兩個用戶群體並不太重疊)

To C 而言,遊戲是個相對沒啥痛點的領域,“好玩”最重要;而(從產業視角)B 端有話語權的是開發、發行和渠道商,它們共同決定 C 能玩什麼。

說回“區塊鏈+”,大部分區塊鏈+遊戲將道具裝備 token 化,把隨機規則上鍊公開,解決玩家的信任問題,賦予道具在遊戲外流轉和變現更多的可能。

但是,短視一些,目前的區塊鏈性能不太能支撐大型遊戲的高併發需求,尤其是把過多功能放到鏈上(否則,區塊鏈的故事又講不圓)。而且講真,區塊鏈遊戲並不好玩(相信我,是體驗過不少所謂的RPG、卡牌和養成類區塊鏈遊戲)。

OK,講到這裡,我想問很多匆匆入場的“區塊鏈+遊戲”開發者和服務商,你把遊戲上鍊,玩家願意嗎?

算命也上链,月老他同意了吗?

另一個經常“被上鍊”的是內容,包括且不限於文字、圖片、短視頻、直播……

上鍊好啊。區塊鏈幫著確權和版權保護,token 經濟讓收入分配更公平公開。Wait,我多問一句,去中心化的內容審核,你信得過嗎?

作為一名新聞工作者,對報道內容的把控基本就是風控的全部了。每次看到某網滿是錯字的假消息,再想想如果這條新聞上了鏈、還不可篡改,我都替它捏把汗。對內容的審核基本代表著一家機構、一個公司的調性,快手、b站、今日頭條都有其算法和背後龐大的人工審核團隊。

如果內容審核這件事也可以去中心化,那我還挺好奇“眾人智慧”的口味和偏好。早期互聯網和現在的暗網都算是“民主代表”了,如果色情、暴力、反社會等內容被放水且不可篡改,不只 big brother is watching you, 小朋友家長也不會憧憬如此“真實”的世界。

有段時間我還密集接觸了一批用 token 激勵用戶上傳個人信息到區塊鏈的創業項目。其業務邏輯是,數據握在中心化大公司手中,被出賣了自己都不知道啊,你才是數據的生產者和主人啊;數據乃AI時代生產力,區塊鏈即盤活數據流轉、保護安全隱私的新型生成關係,666……

乍一聽,沒毛病啊老鐵。但再一想,數據由誰來上傳、怎麼上鍊,似乎是蠻重要的一環。

先說 C 端用戶的數據,不限於基礎信息、聯繫方式和通訊記錄、學歷和職業信息、金融信用相關數據、健康信息、各類偏好等,常規的變現方式是廣告和借貸。既然數據的“真”很重要,那從鏈下到鏈上如何保真呢?有的項目用 IOT 智能硬件取代人為操作,有的與中心化的數據庫合作調用,有的借信譽體系和 token 鼓勵大家“說真話”。付出的成本能被數據收益 cover 嗎(不禁想到 ofo 的數據量和收入結構)?這麼多的鏈,是否會形成更多數據小孤島呢?我們還要再多想一想。

另外,不可篡改這點也讓我耿耿於懷。在英美法系中,存在“被遺忘權”的判例(後被寫入歐盟 GDPR 和阿根廷相關法規中);我國的《網絡安全法》暫未規定相關通用規則。簡單解釋下被遺忘權(Right to be forgotten),是指當你不想被他人在公開平臺上搜索到自己的黑歷史時,可在特定條件下找中心化平臺(數據控制者)申請刪除此項個人數據。那我就很好奇了,以營銷活動“渣男鏈”(號稱上傳渣男信息,用技術保衛愛情)為例,如果我故意上傳其創始人信息到鏈上,“被誣陷者”要怎樣洗白自己?

算命也上链,月老他同意了吗?

你看,數據源就真假難辨,上了鏈又不容易修改,商業需要去中心化主體來做客戶服務,我們又想享受去中心化的自由,還真難辦呢。

再聊聊 B 端的數據。我曾採訪過一位做“能源+區塊鏈”的創業者,大致的應用場景是石油產業供應鏈金融,區塊鏈的不可篡改性能降低信任成本、縮短應收賬期,有了智能合約,核心企業到期自動向上下游轉款、不再拖欠,很顛覆吧。我自然會問,我們開發的分佈式解決方案是提供給誰。得到的回答是,提供給核心企業,抓牢產業鏈條中最有話語權者,才有機會讓全產業使用新系統。那我就不太懂了,核心企業(也不只是供應鏈啦,醫療機構、政府部門也算)習慣了拖欠應付款半年以上,為啥要採用一套以後就再也不能拖款的系統呢?

你看,當我們希望解決行業痛點的時候,並不是每個參與方都會願意遷移習慣。

再者,涉及到大量線下作業的公司、偏遠地區還未互聯網化的企業、不以商業運作為核心的機構,在接受區塊鏈技術解決方案時,並不會只憑一套 token 經濟的故事就被說服,還會更多考慮所處行業的業務屬性。

算命也上链,月老他同意了吗?

我有天做了個噩(餓)夢,我愛吃的煎餅果子都上鍊了

綜上,縱使區塊鏈解決了諸多痛點,但單靠區塊鏈依然很難讓遊戲更好玩、幫內容質量把關、讓數據源真實可信,或者讓不順應各方利益的商業模式突然就走得通。本身,一項技術也無法解決全部問題的,何況區塊鏈還這麼小、這麼軟。

我知道,創業大佬們對外都愛講顛覆,但夜深人靜時可以再多琢磨下新技術的 B 面,以及區塊鏈如何與現存的商業制度和其他技術更平滑地結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