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白江口之战,日军是唐朝军队的4倍,为何最后输的连裤子都不剩?

Kiss_誉


白江口之战,是中日第一次交战,唐军以绝对的实力碾压倭军。此战让日本对中国敬畏一千多年,以后日本谦卑的向唐朝学习,“偷学”我们的技术和文化,可以说白江口一战彻底的让倭国认识谁才是真正的强国。

当时的白江口之战,无论是唐军从武器的装备,船只的制造,和火器的运用,都超过倭国太多了,因此这场战役是实力悬殊的战争,唐军用自己的高科技打败了倭国。公元663年,野心膨胀的倭国染指朝鲜半岛,妄图打破朝鲜半岛三国平衡的目的。倭国联合百济4.7万人,舰船800艘进攻新罗。唐高宗派刘仁轨联合新罗1.2万人,舰船170艘迎敌。双方在白江口相遇。从人数上来说,倭国联军是比唐朝联军多,因此倭国自信心爆棚,首先进攻。只是倭国的都是小船,唐军可都是大船啊,结果就是试探性进攻被打了回去。倭国决定使尽全力进攻,唐军让开中路让倭国进入,然后从两边进行包围,倭国所有主力都被唐军给围堵住了,激烈的大战拉开序幕。

倭国对上了唐军才发现自己很弊屈,感觉唐军就是开外挂似的,几乎是被压着来打。倭国的小船对上唐军的大船,还没有接触,唐军就用先进的火箭猛射了几轮,几轮火箭射下来,倭国挺多士兵不是被射死就是被火烧死。等到终于冲破火海,和唐军短兵相接时,才知道自己的装备和对方是多么大的差距。唐军当时用的是横刀,改良自汉代的环首刀,环首刀就是当时霍去病大破匈奴用的刀。唐朝改进了技术,让横刀更加的坚韧锋利,因为刀中有一层钢芯,这在当时可是妥妥的很科技啊!倭国的武士刀刀身薄刃,很锋利,横刀对上武士刀,才真正的让倭国认识到横刀的厉害。打个比如,唐军的横刀可以砍破盔甲,砍骨头,砍树木完全不成问题,而武士刀虽然很锋利,用来切肉很爽开,至于对上横刀只有被砍断的份,两者都不在一个档次上。这让倭国士兵很郁闷啊,自己的刀像豆腐一样被砍断,还打个什么嘛!最郁闷的是武士刀砍到了唐军的盔甲竟然砍不破,而横刀很轻松就砍破了自己的盔甲,让倭国士兵丧命,这场仗还真是一边倒的战争啊!唐军穿的盔甲是明光铠甲,这个铠甲防御力好比倭国士兵的盔甲强多了。因此白江口一战,虽然说倭国的士兵数量多,可是对上装备精良的唐军只能被打的落花流水,满地找牙啊!

白江口一战,唐军彻底把倭国赶出朝鲜半岛,奠定了往后一千多年的东亚格局。而这一战也让倭国真正认识到和唐朝的差距,从此向唐朝派遣唐使,谦卑的“偷学”唐朝的技术和文化,成为一个好学生,公元701年,倭国改名日本。虽然白江口之战过去了这么多年时间,但是依然留给我们很多意义,最重要一个就是,对付日本人,只有彻底碾压他们,日本人才服你,才向你学习,否则他们往往会反咬你一口!


历史神秘人282698251


唐将刘仁轨实际上是个文人,并不是将军,所以实际上率领一万军队孤军追击百济和倭国军是一次军事冒险,实际上是被百济和倭国重重包围。但是当刘仁轨发现被包围后,小心翼翼的打开舱门观察敌情的时候,并没有发现倭国军队,只发现了数千艘渔船,最开始还以为是百济的渔民也被动员起来了。后来发现这几千艘渔船即是包围圈,实实在在的倭国水军。这时候刘仁轨信心大增,命令几十艘军舰一同开火,对敌方进行了击溃,几乎就是屠杀,成就了刘仁轨大唐一代名将的威名。倭国君臣在白江口之战之后一度以为唐军要跨海灭国,所以好多人都在收拾细软,这是倭国历史记载的。不过当时唐朝并不认为倭国是一个开化的文明人国家,以为还是野蛮人部落,所以不值得征讨。同时东北崛起了高句丽这个中国地方少数民族政权(和韩国没有半毛钱关系,后来的王健高丽王国是附会高句丽的名字,另外渤海国大祚荣是满人祖先,也和朝鲜或韩国人无关),唐朝要对付这个彪悍的少数民族政权,所以无暇征讨倭国。


马六甲的春天


1300多年前,中日第1次交锋,4倍日军进攻唐军,真的是不怕死……日军惨败,其盟友高句丽被灭……日本“平高丽庆贺使”来长安祝贺。

这到底是怎样的一场战役,让狂妄的日本人,一下子变得谦卑起来?还是让我们回到那场战役。

公元663年8月27日,朝鲜半岛南部的白江口,1000多艘来自日本列岛的战舰徐徐驶来,船上挤满着佩刀武士。

这是一支由日军为主力,百济军为辅军的5万人舰队,他们打算消灭白江口岸边的1万多人的唐朝舰队。没想到,刘仁轨带着唐军列阵出战,一战就灭掉联军,日军大将安昙比罗夫战死。

这场战役史称“白江口之战”,1000日舰冲杀200唐舰,何以前者被扫荡一空?

原来此舰不是彼舰,日军的战舰全是长20米、宽7米的大渔船,而唐舰则是楼船、艨艟,楼船是海上巨无霸有楼层台阁,艨艟包覆牛皮犹如海上重装利器。

5万人扑杀而来,固然勇气可嘉,但他们还没有跳到唐舰,就已经被楼船利箭射死,或者被艨艟撞翻大渔船。

一个不是等量级别的战争模式,日舰虽多也只是待宰的羔羊,再加上联军毫无战术的群狼袭击战术,导致日舰混乱拥挤于江口。

日本史书记载“大唐便自左右夹船绕战,须臾之际,官军败绩,赴水溺死者众,舻舳不得回旋。”

白江口遭受惨败,日本不仅没有记仇,反而异常亲密地与唐朝联系起来。

大战2年后,日本派出专使来到唐朝,参加泰山封禅仪式。又过去3年,已经是公元668年,唐军灭掉日本的盟国高句丽。

按道理,日本人会很失落,然而日本于次年就派人来长安祝贺灭高句丽。或许就像题主所说,白江口战役让日本人连裤子都输掉,那么他们就要学习唐朝文化来重新穿上裤子,而且裤子必须是丝绸的。


子屠龙


大唐显庆元年(660年)三月,朝鲜半岛上的百济和高丽联起手来,多次发兵攻入新罗,大肆烧杀掳掠。新罗势单力薄,无奈只好向唐王朝求援。唐朝派大将苏定方率水陆大军10万讨伐百济。

唐军进入半岛后,一路势如破竹,大败百济,歼灭和俘虏其军一万余人。百济国王扶余慈携太子扶余隆向苏定方投降。唐军荡平百济后,在其国设立熊津等5处都督府,仍旧任用百济的酋长们担任都督、刺史。

龙朔元年(661),百济和尚道琛和百济军旧将鬼室福信把另一位王子扶余丰从倭国(今日本)迎回国内,并拥立其为百济王。

之后,扶余丰举兵叛乱,并挥军围攻唐朝留守军队,掀起了百济复国战争。唐廷接到百济守将刘仁愿的告急文书后,派大将刘仁轨率大军出征百济,联合新罗军一起攻伐扶余平。

龙朔二年(662年)七月,刘仁轨率联军大破百济军,解救了被围困的刘仁愿部,并攻占了真岘等重镇。彼时,苏定方围攻平壤已久,却久攻不克,因战事不利,士气低迷,加上天降大雪,气候严寒,遂退回国内。刘仁轨自愿留守百济。

百济国王扶余丰猜疑大将鬼室福信欲阴谋篡权,遂将其诛杀。听说唐朝大军即将大举袭来,扶余 丰急忙派使者到倭国(日本)、高丽求援。

龙朔三年(663),倭国将领毛野率二万七千人渡海攻击新罗,唐廷派卫将军孙仁师率军乘船渡过渤海来到百济,与刘仁轨会师。唐军因而士气大振。

这年八月,刘仁轨率唐军在白江口与倭军遭遇,唐军以寡击众,连胜四战,焚毁倭军战船四百余艘,歼灭敌军无数,以至于“烟焰涨天,海水尽赤”,倭军大败亏输。百济王扶余丰逃往高句丽,王子扶余忠胜等人率百济军、倭军残部投降。

史载,白江口海战参战的唐朝水军约七千人,战船一百七十艘;日本水军万余人,战船千余艘。倭军虽然在数量上多于唐军,但因唐朝国力强盛,经济发达,科技、制造水平远超倭国,所以唐朝制造的舰船以船体巨大,性能优良而著称于世。

唐朝水军的战船数量虽远远少于倭国,但在质量以及作战效率上却完胜倭军战船。

由于唐军率先抵达白江口,加上舰船性能上的优势,刘仁轨采取以逸待劳之策,先抢占有利位置,严阵以待。倭军舰船开到后,立即发起进攻,却被刘仁轨击退。《旧唐书·刘仁轨传》记载,倭军主将在首战失利后,仍盲目高估自己的实力,不久又发起了凶猛进攻。刘仁轨充分利用唐军舰船的吨位优势,指挥水军将倭军舰船夹住,使其无法左右回旋,再施以火攻,遂大破倭军。

唐军四战四捷,取得了白江口海战的辉煌胜利:焚毁、击沉倭军战船四百余艘;阵毙倭军主将朴市田来津,逼降百济太子扶余忠胜和百济、倭国残兵败将。只有百济国王扶余丰侥幸逃往高句丽。接着,百济诸城接连望风而降,百济再次被唐军平定。

平定百济后,唐高宗诏令刘仁轨率军镇守百济。刘仁轨派官员前往百济各地宣布政令,安抚民众,劝课农桑,恢复经济,还积极训练士卒,准备攻打高句丽。

唐军以少胜多,以摧枯拉朽之势两次平定百济,并在白江口干脆利落的击败了前来增援的倭军,此后倭国数百年不敢入侵朝鲜半岛。后来高句丽发生内乱,唐朝乘机派兵讨伐,历时两年激烈鏖战,终于平定了亲倭且好战的高句丽。

【插图源于网络】

【写作不易 严禁搬运】


铁马冰河wu


白江口之战,是唐朝和日本于公元663年在今韩国锦江爆发的一次海战,也是中日之间的第一次战争,以唐新联军胜利和百济灭亡而结束。此战打出了唐帝国900年的尊严,使倭寇势力彻底被逐出朝鲜半岛,奠定了此后数百年东北亚的格局。在五年后,唐朝、新罗联军灭高句丽,大唐帝国开始了对朝鲜半岛的统治。

(刘仁轨)

公元663年(唐龙朔三年)3月,日本天皇以援助百济复国为名,派上毛野君稚子、阿倍比罗夫等将领率第三批二万七千日军登陆百济。其目的是寻歼新罗军,伺机等待援军与唐军决战。4月,大唐在新罗设立鸡林州大都督府,以金法敏为大都督,正式将新罗纳入唐朝的统治体系。唐军对日军异动保持高度警戒,刘仁轨将军已探知百济残存势力内部将发生严重内讧。所以按兵不动,静观其变。

6月,扶余丰控制百济,唐军立即进行军事部署,渡海而来的孙仁师部与刘仁愿部会师,新罗方面军也在金法敏的率领下,长途奔袭至泗沘城与唐军完成会合。此时军力为:原刘仁愿所部唐军一万人左右,原熊津都督王文度部下数千人,孙仁师后续驰援兵力七千人,唐军方面总兵力为两万人左右;新罗军为七千人。

同年8月17日,唐罗联军最终商定:由刘仁轨、扶余隆、杜爽率领一百七十艘船、两万士兵由水路行进,刘仁愿、孙仁师及金法敏率三万余人由陆路进发。日军先后派出四批兵力到达百济共计六万人,这场战争对日本来说是一场全国动员大战。白江口之前倭济联军的兵马在七八万以上,在人数上略多于唐罗联军。

8月26日,唐罗联军由刘仁愿率领,从泗沘城奔袭周留城;水路方面则由刘仁轨及扶余隆所率两万军士组成,以图与陆军主力在周留城会合。8月27日的战役是一场遭遇战,这就是中日历史上著名的“白江口之战”。

刘仁轨率领水军共计舰船一百七十艘,军力二万人,由于船上装有陆上部队辎重,因此每艘船的军事运力较小。而倭济水军总计有舰船一千艘,军力五万人。这是一支大小兼备的混合部队。一时间“倭船千艘,停在白沙,百济精骑,岸上守船。新罗骁骑,为汉前锋。”双方在这片水域苦战了两天之久。

倭济水军利用大小船只兼备,小船便捷的优势,在狭小区域内对唐军发动主动攻击,但是唐军以大船列队的格局反而把日军小船拒之阵外,倭济先头船只失利而退。第二天,日军的第四批一万余众援军抵达,倭济兵力更胜一筹,而军中将领阿倍比罗夫在日本素有水上善战之名。日军急于进攻,大小船只从中央位置冲击唐军舰阵。日军在指挥上缺乏重心,扶余丰与阿昙比逻夫、上毛野君稚子、阿倍比罗夫等人争夺指挥权,再加上增援的万人部队刚入战列而无协作。

唐军的联同作战素质开始发挥优势,在中央舰队被迫后退收缩之时,两翼舰只利用相对靠前的局面,同时向中央靠拢,本来进行主动冲锋的倭济船队反陷入唐军包围之中;再加之唐军顺流而泊,倭济逆流而攻,这一关键因素弥补了唐军在兵力上的不足。倭济船队陷入慌乱,刘仁轨果断令两翼舰船同时夹击敌军,箭弩齐射之外,又采用火攻。在狭小的水域之内,数量众多的小船迅速陷入火海,倭济水军本就混乱,此时更为被动。白江水面瞬间一口大锅,倭济水军纷纷跳水逃命。

此时火借风势,倭济联军完全陷入了被动挨打局面。战争地点向河道宽阔的下游转移,配备火器的唐军开始进一步成为实施攻击的主力。两天之内,双方经过连续四轮交战,日方四百余艘船只惨遭焚毁。《旧唐书》记载:“遇倭兵于白江口,四战皆捷,焚其舟四百艘,烟炎灼天,海水皆赤。”战争地点进一步下移,转至江水入海口一带,倭军船队被彻底击垮。

(黑齿常之)

白江口一战,不但成就了刘仁轨将军的威名,也因多国参与等特点使此战成为中日战史上的经典战例。这一战遏止了日本扩张朝鲜半岛的势头,开启了东亚的新时代。9月19日,日本势力退出朝鲜半岛。刘仁轨大胆启用归降的百济将领黑齿常之顺利攻下任存城。黑齿常之后来成长为大唐王朝著名的军事将领,二十年后因破后突厥被武则天封为燕国公。至此,大唐百济之乱完全平叛,前后历时三年零三个月。

白江口战后十年间,日本大量修筑烽火台,布置重兵防守,人心惶惶。然而,大唐在帮助新罗统一了朝鲜半岛后,却并攻占日本。日本认识到自身的不足,打开国门,积极向唐朝学习先进的生产文化,促进了日军的发展。


野史也是史


白江口之战,可以说是中日两国最早的海战。

公元663年,倭军(当时没有日军的叫法,《大宝律令》之后才称为日本),联合百济军队,共五万多人,攻打熊津江口。未料到,却被大唐刘仁轨打的全军覆没。

为什么日军多于唐朝4倍多的军队,却被唐军打的丢盔弃甲呢?

一,海船,“量”虽多,“质”太差

首先我们要明白一个概念,战争并不完全是靠数量才取胜的,军队靠的是“质量”,兵在“精”不在“多”。倭军虽然在数量上碾压唐军,但唐军的单兵作战能力高于倭军,而且战船的质量也胜于倭军。

日本攻打唐朝的时候,大唐刚刚经历了二十多年的贞观之治,驱逐突厥,讨伐高昌,国力强盛,百业俱兴,兵强马壮。而此时的倭国,在天智天皇的领导下刚进入“律令国家”的行列,武器装备都还处于初级阶段,所谓的军队,不过是一批乌合之众。遇到装备精良,刀山血海过来的唐军,自然不是对手。

其次海战中海船是最重要的。日军的海船虽然有一千多艘,但是最长的不过20米,小点的就是小渔船,甚至连舢板这样的都拿出来参战。而唐军的船虽只有170多艘,但基本都是楼船,楼船高可达三层,无比巨大,堪比最初的航空母舰。

二,战场失策,战术失当

一将无能害死千军。做为日军的主帅,不了解敌方的情况。他只看到唐军的船这么少,就自信的让底下的军队直攻唐军的大船,且没有任何战术,日军千艘战船就这样乱哄哄的向唐军的楼船发起冲锋,想用人海战术,击垮唐军。可是他们没想到唐军的楼船这么坚固,更没想到主帅的失误,导致一千多艘船全部挤在狭窄的熊津江口,动弹不得。唐军抓住机会,反包围日军,各个击破。

这次海战,让日本损失惨重,几乎全军覆没。也因为这场战役把日本打痛了,导致在一千多年里,日本不敢再向中国挑衅,反而向中国示弱,派人到中国学习文化。

这里普及一下知识,很多朋友会读错这个词,这是板正一下:高(gao)句(gou)丽(li),谐音(高勾梨)。

我是红尘,以上是我个人观点,如有不同想法可以在评论区留言,对历史类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添加关注,我们一起品味历史。


历史红尘


首先一个直接原因,就是唐军和日军,在军事装备方面的巨大差距。毫不夸张说,此时唐军领先日军,何止一个身位。

首先一条叫当时日军抓狂的,就是唐朝水师战舰绝对的技术优势:当朝鲜半岛的亲日势力勾结日本,以四百艘日本战舰的规模猛扑白江口时,却见唐军一百七十艘战舰早已严阵以待。看似数量少得多的唐军舰队,却摆出了长二十丈以上三层城楼的“楼船”,且以先进的横隔舱技术建造,凿船之类的小伎俩都不好使。另外还有装备有五十尺拍杆的巨型“拍舰”,巨大却灵活的海鹘战舰,好似各式凶猛魔兽,朝着日军霸气扑来。

而比起唐朝的“魔兽”舰队,拥有四百艘舰艇规模的日军,战舰水平却是寒酸,最大阵仗的战舰也不过十几米长,更没有唐朝先进的造船技术,基本是一撞击就散架。这样的舰队来和唐朝掐架?简直就是往魔兽嘴里松肉。于是白江口战一开打,唐军舰队全力冲击,瞬间就把日军扑得七零八落。

当双方进入短兵相接的血拼环节后,唐军各种武器装备优势,更是发挥得淋漓尽致:海面上呼啸挥舞的唐军巨型“拍杆”,就是一双双铁手,分分钟就把张牙舞爪的日本战舰“拍”粉碎。另外还有各种型号的劲弩,特别是海战专用的大竹竿弩和伏远弩,用绞车发动重型弩箭,对白江口的日本舰队进行密集射杀。好些日本战舰还没回过神来,就在密集箭雨里被射了满身窟窿。

而且为了迎接日本“新朋友”,这次白江口大战,大唐王朝更亮出了新型军工科技成果——火油葫芦。钢簇的弩箭上挂着引火的油袋,点燃后以强弩射杀出来。这种唐朝版的“火箭炮”,叫被挤压在白江口的日本舰队彻底上天无路。熊熊的烈火燃了一大片,四万多日军在烈火中哭爹喊妈。所谓叫板大唐王朝的雄心壮志?活活烧成了炭。

比起这绝对优势的装备战力来,此战日本败的如此惨,却也还有另一个原因:点儿背——跟谁打不好?偏偏碰上大唐虎将刘仁轨。

在将星云集的唐高宗时代,刘仁轨的名气非常低调,虽然在隋末时就以学问著称,但官场生涯却是七荤八素。不但常年仕途惨淡,还几次做了背锅侠,多次被陷害下狱。朝鲜半岛战事爆发时,他更因获罪被贬为平民,送到军中效力赎罪。却又凭着战功一步步升上来。偏巧唐军主帅王文度患急病意外亡故,刘仁轨也就火线接任,阴差阳错成了唐军主帅,受命指挥这场中日之间的首次碰撞。

如果没有这番阴差阳错,甚至如果指挥这场战役的还是王文度,那么日军就算败,也未必会败到这地步。因为这位半生坎坷的刘仁轨将军,就是唐高宗年间,最擅长打歼灭战的智将。

于是,当不自量力的日本舰队恶狠狠杀来时,刘仁轨的脑筋早就全速转动:本来唐军其他部将,都主张先攻朝鲜半岛叛军盘踞的加林城,却见刘仁轨慨然拍板:打这几个叛徒有什么意思,要揍就先揍日本人盘踞的周留城(韩国扶安)。抢先赶到的唐军舰队,却更不急着登陆,却在白江口张开了大网,果然轻松网住了日军四百艘战舰,摁住揍得片甲不留。

挑衅大唐也就罢了,偏偏还招来了刘仁轨这么一位算无遗策的恐怖杀星。日本舰队的全军覆没,当然也就不意外。

但比起这两条无解原因来,最重要的原因,恐怕还得日本人从自己身上找:谁给了日本人这样的豹子胆,竟敢挑战大唐王朝?

其实,比起当时唐朝人对日本的一知半解,当时的日本,却正是自我感觉相当膨胀的时候。刚刚经历过大化改新的他们,经济军事实力都是空前暴涨,贼手也早伸进了朝鲜半岛。胆敢跟唐朝上蹿下跳的朝鲜百济政权,就是日本多年来的马前卒。当唐朝大军霸气碾压百济时,信心爆满的日本天智天皇,自己也打起了鬼主意,竟派重兵护送百济王子扶余丰归国叛乱,却被唐朝一记重拳打花——挑衅大唐?你还差得远!

可是,对比这不自量力的过程,值得后人警醒的,却是几百年后的历史:明末的时候,完成统一的日本,再次把手伸向朝鲜半岛,挑起万历朝鲜战争。清末的时候,完成明治维新的日本故伎重演,又在朝鲜挑起了甲午中日战争。

每一次自我感觉良好后,他们都会疯狂亮出侵略獠牙。这一条,才是后人值得牢记的历史经验。

当然,同样值得牢记的,还有白江口之战打完后,韩国伏安郊外的雷人一幕:数万日本残兵败将全数趴倒在泥淖之中,在大唐军人的威武看押下不住颤抖。这是大唐军人的荣耀一刻,也同样缩影了日本侵略者们,近一千五百年来不曾变的脾性——不打不服!


我们爱历史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相隔不远,难免会产生摩擦碰撞,笔者细数一下,历史上两国一共发生过5次正面战争,分别是唐朝与日本的白江口之战,元朝与日本的文永、弘安之战,明朝的抗倭战争,以及近代的甲午中日战争和抗日战争。

白江口之战



朝鲜半岛在 唐朝初年存有高句丽、 百济与 新罗三个“国家”,其中, 高句丽名声最大,军力最强,对中央王朝一直是时降时叛,白江口之战亦称白村江之战,指的是663年8月27日至8月28日, 唐朝、新罗联军与倭国、百济联军于白江口(今韩国锦江入海口)发生的一次水战。 663年,倭军与唐军在百济白江口展开了激烈海战。

双方兵力相差四倍

大唐帝国与日本的白江口之战,此战也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倭军4万2千,有战船1000余艘,唐军1万3000,战船170艘)。

大唐带国造般技术非常发达


隋唐时期中国的 造船技术还是非常高超,船壁高而坚,设计精良,日本的兵船与之相较,自然简陋寒酸,当时,倭奴还未从中国偷师学艺,技术方面落后得很,兵将甲胄质量又不好,

派出大唐主将刘仁轨



训练有素的大唐水军在刘仁轨沉着、冷静的指挥下,整支舰队进退有序、机动灵活。

唐军以两艘战船为一组,远则以火箭攻击,近则以船头冲角撞击,充分显示了一支正规常备军和指挥官的高超军事素质。

而倭军是由各地豪族私人武装仓促下纠合起来的乌合之众,也没有能把握瞬息万变的战场优秀指挥官,只凭着一股蛮勇、各自为战的落后战法,一窝蜂似的窜入唐水军的坚阵中

大唐帝国船的一部分着火,也能有时间扑灭。


开战后, 唐军与倭军互相发射火箭攻击对方兵船,但在唐军的大型战船面前,火箭并不是致命的克制武器,因为纵然大船的一部分着火,也能有时间扑灭。但对倭军小型船只则不然,一旦着火,很快就会烧及全船。烧成一团火的兵船,为了逃命势必到处乱窜。

结果又纷纷撞上其他友船,火苗也跟着蔓延。

不久,倭军的兵船就一艘接一艘被烧毁,倭军大将朴市田也被唐军射成了剌猬,烧死呛死外加弃船跳水淹死,一万多倭奴军全都沉到白江口水底



说起中国和日本之间的战争,我们都会想到近代史上的抗日战争,其实中日之间的战争由来已久且次数众多,比如清朝时的甲午战争,明朝时的万历壬辰倭乱,而最早的交锋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那就是白江口之战了。

白江口之战也称白村江之战,发生于663年8月27日至28日两日,对战双方是唐朝、新罗联军与倭国、百济联军,交战地点是白江口,也就是今韩国锦江入海口,这次战斗主要是水战,当时的倭军(当时的日本称为倭奴国,为东汉光武帝赐名)有4万2千人,战船800艘以上,而唐军为1万3000人,战船170艘 ,双方的兵力和战船数量的比较上,倭军是占有很大优势的。



663年(高宗龙朔三年)的八月,唐朝将领刘仁轨率水军先行至白江口,倭国水军很快也赶了过来,唐、倭两路水军对峙,这个时候的倭军打起仗来还很不要命,他们向唐军发起进攻,刘仁规就让大船向两边散开,倭寇还真就从中线上杀了进去,结果很快被包了饺子,虽然唐军船只在数量上占绝对劣势,但那时我国的造船技术相对于倭国还是很高超的,传值非常的高大和坚实,倭国的船则很小又简陋,所以波涛中两船一碰,就把他们的船碰坏了,而且倭人的武器和护甲的装备也很落后,唐军在高大的船只上箭雨之下,倭军只有被动挨打的份儿,刘仁规还让唐军放起了火箭,一时间"烟焰涨天,海水皆赤",唐军四战皆捷,倭军大部分在战斗中丧命。







同时陆地上的交战唐军也大胜百济和倭奴联军。百济王室带领守军和未被杀掉的倭奴兵将投降于唐军和新罗联军听凭发落。

这是中日之间在军事上的第一次交手,此次战役中唐朝水军充分发挥了自身优势,将兵力、和船舰皆数倍于己的倭国水军打得大败,虽然它很少被人提及,但是这次战争却奠定了此后一千余年间东北亚地区的政治军事与外交格局,之后的日本人认识到了自身与唐朝的巨大差距,开始虚心地向唐朝学习,所以这次战争也启发了日本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经验的思想和行动。



科普大世界


题主所说日军在白江口之战中连裤子都输掉,还是有点言过其实,战后活下来的鬼子还是穿着裤衩逃回了日本。白江口战役,日军方面兵力达到了4.2万,拥有战船1000艘。反观唐朝军队,只有1.3万人(另一数据显示唐朝军队只有7000人),而且拥有的战船数量也远远少于日本。理论上,这场战役唐军肯定必输无疑,但白江口之战的战胜方却是唐军。

众所周知,日本是大唐的粉丝,多次大规模派遣使团前往中土学习各方面先进的知识,后来还想挑战老师。很大程度上,正是白江口之战,唐朝以劣势兵力将日军精锐部队打得怀疑人生。在这之后,日本对中国心服口服,一千多年都不敢轻易招惹中国。在白江口之战前夕,半岛上面分成三个国家:高句丽、百济、新罗。这三个国家经常打来打去,也就是互相抢地盘。后来新罗国抱上了唐朝的大腿,一直都愿意当唐朝的藩属国。高句丽和百济不爽了,于公元655年联手准备灭了新罗国,而后者赶紧向唐朝求援。这,就是白江口之战的大背景。

看这架势,新罗国单独抗衡肯定不是两国联军的对手,于是向唐朝求援。唐朝当然不会坐视小弟被欺负不管,于是派遣大将军苏定方率军前往救援。苏定方没有直接攻击高句丽,而是选择攻打百济。百济根本不是唐军的对手,很快就被打得亡国了。百济余党就跑到日本搬救兵,很快日本就以援助百济为借口出兵半岛。这时候,唐军主力部队在北线与高句丽作战,南线留下的兵力并不多。

公元663年,唐军南线主力部队与日军决战于白江口地区。在这场战役中,唐军水师虽然战船数量少,但战船的技术水平远高于日军战船。唐军的战船高大坚固,日本的战船则是体积小,经受不起打击。在白江口地区,唐军与日军分别对立展开。日军耐不住性子,率先发动了进攻。日军的船只注重数量,而不是质量,并且没有发挥出数量优势。日军当时可以使用多艘小船围攻大船,但日军却一股脑往前直冲。唐军抓住战机分出战船两翼包抄,将日军死死围困在中间。这时候日军水师的兵力优势根本无法发挥,唐军却充分发挥出船高又坚固的特点,一举歼灭日军水师主力部队。

参考文献:

1.柯胜雨:《大唐帝国东亚战记》

2.佚名《那一年,我们打残了日本》

“许述工作室”成员“醉卧沙场”主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