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8 孩子數學不好,要不要給孩子刷題?看完你就知道

刷題”,似乎已經變成了中國的特色詞彙。

被稱為“高考工廠”的毛坦廠中學和衡水中學就以其全面題海戰術的教學方法而聞名,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刷題”。

然而這股“刷題”之風,不止存在於升學壓力較大的高中,反而越來越往低年段吹。

問一問中小學的孩子們,哪一門學科是他們“刷題”最多的?

數學絕對位列榜首。孩子們談“數”色變,就是因為源源不斷的數學題讓他們苦不堪言。

孩子數學不好,要不要給孩子刷題?看完你就知道

為什麼刷題會成為不少學校、教育機構、家長熱捧的“秘方”?刷題的目的何在?

刷題產生的根本原因還是應試教育制度,為了讓學生能在考試中取得好成績。

因此,刷題就是用最短的時間讀懂題目和問題,並且理清思路,讓學生短時間內接觸大量的題型和各種方法。

刷題主要分為以下三種形式:

刷熟題

把會做的題練熟,培養“題感”,即看到類似的題目就能馬上給出解題思路。

刷熟題常常以“計時練習”為主,把一些積攢下來的經典題目湊成一張卷子來做,比如小學的10分鐘口算練習、專題應用題練習等。

刷錯題

針對容易出錯的、沒有完全掌握的題型,需要重點理解題目的考查知識點、梳理出關鍵信息、掌握解題思路,才能順利“通關”。

有些教師會讓學生整理一個錯題本,但錯題本的意義不僅是記住某道題的答案,而是幫助學生了解自己在某些薄弱的知識點和題型。

刷難題

這是奧數訓練常用的方法,但刷難題的目的不在於題量,而在於培養學生的思維。

可以讓數學能力較均衡的學生之間組成合作小組,收集一些大家不會的題目,讓學生輪流來當“老師”看答案、給提示,幫助其他學生一步步解題。

到底要不要給孩子“刷題”?

我們來看看著名數學家和數學名師們是怎麼說的:

美國著名數學家保羅·哈爾莫斯(Paul Halmos)說,學習數學的唯一方法是做數學題

中國現代數學之父華羅庚在一次與中學教師關於“怎樣學好數學”的講話中提到,“要儘可能多做些習題

”。

美國奧數隊總教練、卡內基梅隆大學數學教授羅博深在採訪時直接說“我不反對刷題”。

我們不是要給孩子“減負”嗎?

不是反對應試教育和題海戰術嗎?

為什麼這些數學家和名師這樣說?

別誤解!先來看看這些數學家和名師說的“刷題”是怎麼刷的?

刷題要建立在理解數學知識的基礎上

我們的數學教育似乎一直都把重點放在了“how(怎麼樣)”上,也就是怎樣去解題上。但其實更重要的事“why(為什麼)”。

孩子們也許知道很多數學公式和定理,對這些公式的原理並沒有真正理解,認為沒有必要去了解,只要會用就行了。

羅博深教授說,在學習數學的初期,這種重視“how”的數學教育模式也許的確可以提升孩子的解題速度,幫助他們在考試中拿到一個不錯的分數。

但是到了後期,如果孩子需要學習更多更高級的數學知識,搞清楚“為什麼”才能讓孩子的數學層層積累,層層躍升。

刷題要主動思考,而不是記憶重複。

一些學生把大量的時間花在刷熟題上,做題非常快,但如果見到從沒見過的題,就跳過去換一道。

這其實在大量地重複已有的邏輯和思維模式,鞏固的只是“計算能力”,而邏輯能力和抽象能力並沒有得到培養和鍛鍊。

刷題的正確姿勢應該是做需要花費一些時間才能解出的題,做只有25%~75%的可能性做對的“難題”,並花足夠多的時間去思考。而非一味地重複做那些做對幾率達到90%以上的題目。

培養解決難題的信心而非高分的信心

培養解決難題的信心,而非高分的信心。

有家長擔心:孩子因為做不出這些比較難的題目而對數學失去信心了怎麼辦?

羅教授這樣說:“如果孩子們的自信因此而消減了,是因為孩子們已經養成了‘如果做數學題,就應該得到 90多分的習慣’,這其實是非常不好的。”

高分培養起來的自信心是非常脆弱的,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報道:某學生因考試成績不理想而選擇輕生;一些成績優異的學生因學業壓力而患上“憂鬱症”……

要培養孩子通過解決問題獲得自信心——當他看到一個難題,不知道該怎麼做,就必須“發明”一種方法去解決這個問題。真正的好題,並不是“難”在需要用多麼高深的數學定理去解答,而是“難”在需要孩子們發揮他們的創造力去解決問題。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被激發了創造力,也培養了數學思維。日積月累,他獲得將是不怕困難、勇於挑戰的自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