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为什么现在的一些中医更愿意开“太平药”?

梦在簖桥


东楚龙野虎为您解答。

为什么有些中医开太平药?

从心态,法律,与中医内在准则说。

首先是心态。当今社会,不求无功但求无过成了社会基本心态。古人的医德之一为治病救人必须要有胆欲大而心欲细的行医心态,他们出发点第一是病人,就是有是病则用是药,无论量少至2到3克,还是量多至百克甚至500克,都是因病所需,莫说普通病人,就是孕妇只要疾病需要毒药照用不误,中医有言,有故无殒故无殒也。现在医生出发点是首先保存自己,其次才是消灭敌人。因为合规合矩开方,可以作为证据,说明自己没有错。须知,不开太平药充满风险,一旦风险出现,中医收入本微,倾家荡产也赔不起,所以开太平药令人无懈可击,打官司也犹有可说。同时,古人有药不眩晕其效不彰,就是说治疗攻邪中常常伴有一点副作用,其疗效才非常显著,那是古人经验之谈。但现在人心态是服药稍有不适就以为中毒了,认定是庸医所为,这种病看不好可以但不能有一点不适感的社会心态反应到中医用药实践上就是太平药。

其二是法律,中国药典给你规定太平药规范,逾越这个规范就是违法,比如药典规定制附片只能用十几克,那点药量在治疗重症危症无异杯水车薪无济于事,象心阳虚心脏病,中医大师李可用量至少250克甚至一斤以上,力挽狂澜,救治心脏病一二剂就挽救一个人生命。可是这样做,是顶着违法犯罪大帽子的。李可大师可以置己于死地不顾而救人,但普通医师难以达到这个境界,不敢越过雷池一步,比如药典规定细辛不允许超过十克就不敢超过。中医管理者制定管理中医的法律法规,宁可中医萧条治不了病救不了人也不允许超规违法,这是中医太平药根本原因。

其三,中医内在准则就是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所以讲中庸讲和谐讲平衡,是中医用药一个特点,一个药方君臣佐使的构成,就是互助互制的关系。比如桂枝汤几味药,甘草与芍药酸甘化阴,甘草与桂枝合辛甘化阳,阴阳互生互制。这样药性平衡平和,从安全不偏颇角度看,也属于太平药吧。但这种太平药与上两则太平药不同,上两条太平药是非中医理性不合理的太平药,而此条是符合中医准则合理的太平药!


东楚龙野虎


为什么开“太平药”?根本原因在于医生的本身水平不够,对病理认识不清,因而辩证常是模棱两可,抱着本教科书,看看既像这证,又像那证,实在自己也心虚,还是试试看吧,如此,还能敢用重药?当然并不是药越重越好。


其次,中医受到现代西医思维方式的毒害而被阉割,只看某种药物所含某种主要元素多少而限定其用量,即便高明的医生开了大剂量,到了药房也会被严格阻止,还义正严辞的告诉你,这是对你负责!再次,也与医德有关,传统医学本身是与生命合一的,是至德至善,没有无私而崇高的德行,绝不可能真正学好中医。试问,这样的人,还能找到几个?
民间大医李可,给病人用药以量大著称(虽然也有人批评),以附子为例,国家药典规定单次用量不得超过9克,但他有时用到200-400克,需要当地公安局长签字,药房才给拿药。问题是李可一生救治十几万危急重症,整个医学界却视而不见。以我个人为例,我到医院买附子时,超过9克,医生让我在处方背面写上:“一切后果自负!”我笑笑,我每次吃30克,也没有中毒之迹象。


何一笑1


现在的医生更愿意开太平药方,只能说这也就看出来中医走向没落的悲哀!

太平药方,就是用了对病症没多大作用,多身体也没啥影响的药方。

治病开方,为了患者能药到病除、阴平阳秘“天下太平”,如果为了自己太平而开太平药方,道不远矣。

如果说现在这世道,医患矛盾比较敏感,中医开太平方,这是为了避免勇猛药出现意外,担心医疗事故你信吗?

反正我不信,不但不信,还要说那不是医生,是庸医、骗子!太平方是庸医的通行法宝,但贻误患者治疗时机,浪费钱财不说,最后只能落个:那医生不行,吃他开的药几个月没少感觉,更多的会再说上一句:现在的中医就是骗人的,白花钱不治病。

到底为什么开太平药方,无非两个原因:

首先,学艺不精,辩证不精准,病症能看明白,但是病因病理判断不准,拿不准,只有满天开药碰效果,希望瞎猫逮个死耗子,肯定是处方,二三十味药,拿不准也就不敢利用猛药偏性,对症治疗,开除太平药方,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其次,医生不懂药,对中药性味功效没有透彻的研究,死读书,迷心与经方验方,为了不落入俗套,在来一堆不痛不痒的药材稍微作加减,号称自己不拘经方。

总之一句话:辨证不精准病因病理判断不透彻、药性功能拿捏不透彻、对中医“大医精诚”理解和执行的不透彻,结果彻头彻尾的毁了自己和中医的名声,奉劝这等庸医:轻易别出方,改行更风光!

正所谓:

天人合一求长寿,阴平阳秘为健康,

性味归经求偏性,重疴仍需猛药除,

一纸庸医太平方,贻病误人医道伤。


一路飞花


不是中医爱开太平药,中医有一句古话说的好“大毒治病十去其六”,也就是说在用毒药的时候要遵循“中病即止”的原则,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说,所谓的大毒药物副作用非常的明显,在应用的时候也要更加去注意,这是对患者负责,也是对医生负责。更何况许多的慢性病需要长期用药,用大毒药物治病,应用时间长的话,对身体的影响更大。

中医治病讲究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用太平药,可以很好的培育正气,在适当应用毒药,可以很好的达到去病扶正的作用。


资深宅狗


看病开药是有风险的,不治病没多大问题。但是出现了副保用,把聋子治成了哑子。那就问题大的不得了。别说吃药,我还亲耳听到过一一根火腿肠吃死人的事,而且是真人真事。那如果那个医生碰到这样的人,那不是跳进黄河都洗不清了吗?所以现在的医生怕出问题。把药量开得偏小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为明哲保身开些太平药。


甘肃庆阳潘永宏


这个问题一分为二的看,有毒的药用之前一定要知道它的解药,比如附子它的用量一般为10g,如用量超量,人会一时说不出话来,此刻一碗冷开水下肚即解。而不懂的人他就只能小心为上。否则会引起意外。


手机用户95898273082


太平药治病效果差些,但不会出问题。和御医一个思路。当然,皇帝的御医如果出了纰漏,丢得的是命。而现代的人开药出了问题,可能惹官司。既然是太平药,安全为上。

中医治病讲纠偏,大毒之药纠大偏。但大毒之药用起来难度也大,更不容易掌握。

如果一个医生平常只看小病,没有积累看大病的经验,他会本能的用小偏之药治病。对于小病是没有问题的,对于大病则像是挠痒痒。

所以,看小病和看大病,或者要找不同的中医。能治大病的中医,还是要有一定的胆略和经验的。


踏雪无痕5141815


医生只能治病,而不能治命。因为没有常生不死药。多数的人是因病死亡的,不能把死人的责任全推到医生身上。只要这个医生尽力为患者服务就是好医生。如果医生不去创救垂死病人,肯定不会因为没有抡救活的死人负责。但是这个人也有抡救治的可能,如果抡救活了,认为是医生应尽的责任,连个倩也不领,万一死了这个医生真可吃罪不轻。所以多数医生宁可病人死去也不抡救。用药同样也是用一些平淡的方剂,治不了病,也要不了命的药。没有一个对重病重治,或者以毒攻毒的方剂。


用户一观六路二听八方



谦无损


此言差异,在真正懂运用中医药的人,必经过临床望闻问切,终合判断开出对症的组方,没有平贵毒之分,该用的必定开出,这是祛病救人的用药。但绝对经过思考深思熟虑才好。比如砒霜、狼毒等等今时禁忌的,但有些病症急救不能不用。这就是中医前辈的胆略,及胜心,如胆小怕事,而错过时机,则就会心怀内疚一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