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1 人生好難,所以容我換件衣服再戰

人生好難,所以容我換件衣服再戰

作逼是很小就養成的。

我上幼兒園的時候,有天傍晚我媽來接我放學,我坐在腳踏車後面跟她說,媽媽我今天看到我們班的xxx有一條褲腳綴著蕾絲的褲子。我也想要。

我媽驚了一下,她應該在想,怎麼會有褲腳綴蕾絲的褲子啊……但是她安撫我說,好的,我明天去問xxx的媽媽,那條褲子哪裡買的。

第二天我放學的時候,又跟我媽媽說,我搞清楚了,她那個蕾絲是綴在襪子上面的。媽媽我也想要這樣的襪子。

我媽說好,然後真的去給我買了一雙,綴著白色蕾絲的小短襪。當時應該是秋冬季節,正常人都是把襪子藏在褲子裡面,我不,我為了炫耀我襪子的蕾絲花邊,硬是把襪子包在了褲腳處……

幼兒園的故事我都忘得差不多了,唯獨記得這一樁。有了正常的審美之後,我想起“把蕾絲花邊的襪子包住褲腳”這種事情真的很難不會想掩面自盡。

我媽也忘了這事。我成長期裡跟她提過的無理要求太多了,當我跟她說起這雙心心念唸的“白色蕾絲花邊短襪”的時候,她嘲笑我說,你現在還想要這麼一雙襪子嗎?

我說不不不,我覺得小女孩太可怕了。我以後想要個兒子。

不過我懷疑所有人的青春期裡,都因為一雙鞋、一條裙子,打開過慾念的開關。

包括男生。我身邊幾乎所有男生朋友,都花高價、找代購、排長隊,去買過一雙限量版的或者設計款的,原價並不貴,但因為被炒得太紅而價格高昂的球鞋,最典型的例子是yeezy boots 350。他們的解釋是情懷。

所以當上海第一家喜茶開的時候,我花將近200塊錢找人排隊買兩杯奶茶,我覺得這個事情也可以被諒解。所有人都跟被下降頭一樣,買過別人覺得“不值”的東西,但買到喜茶的那一刻,講道理是高興的。

我上大學是12年的事情。我大學的時候有個很會穿衣服的女朋友,她170,100斤,天生的衣服架子,而我那時候還是一個會穿粉色蓬蓬連衣裙的姑娘,逛商場只會買依戀、snidel、lilybrown這些少女感爆棚的店。是她親手帶著我一起穿A&F和Hollister。

大一的時候,我們倆聯手海淘了一箱A&F的衣服,然後被海關扣了。為了拿到那箱衣服,她媽媽找海關的朋友疏通吃飯,最後她媽感慨說,花在海關的錢都比這箱衣服多……

A&F剛入駐上海的時候,門店外一群半裸男模任人拍照,在當時引起很大的話題度,那些男模還穿著衣服來我們學校宣傳過,對於我們這樣一個身處上海外環以外的校區,是個很大的新聞。我還有個朋友在Hollister當過櫃員,賺的錢不多,但是有一項優惠,是可以六折買門店裡的衣服,我當時還羨慕過一陣子,覺得我要是腿長點就好了……

但是朋友憤憤地講,以後走哪都有人穿A&F,再也不想穿了。

今天A&F和hollister的門店好像在上海跟北京到處都是,不再有半裸男模,也不可能會有試衣間外排半小時長隊的盛況。它成了一個幾近於快消品牌的牌子,穿Hollister不會再是一件時髦的事情,很多人下樓吃碗牛肉麵的時候穿,上班圖舒服的時候穿,見很親密的朋友的時候穿,我們對它的評價是,“料子還蠻舒服的哦”。

我有次跟一個朋友逛iapm的A&F門店,我說A&F的裙子很像加州的酒吧女招待,或者公路上一輛疾馳而過的卡車上蹦蹦跳跳的年輕女郎,朋友說,是不是覺得像極了自己的青春,廉價的,但是款式誇張的,快活的青春。

是。很年輕的時候,買衣服就是會中意那些款式獨特的,最好每一件都不一樣,才覺得物有所值。

人生好難,所以容我換件衣服再戰

人生好難,所以容我換件衣服再戰

A&F官網圖片

與此相似的還有American Appeal,它在北京的最後一家門店也於去年倒閉,American Appeal是玩性感營銷的,衣服都是基本款,適合纖瘦的,身材條件本身就非常好的年輕姑娘,強調她們的身材優勢。價格也不貴。

就像我一直都覺得夏天是對年輕女孩最友好的季節。只要身材比例夠好,隨便一件T恤和熱褲走在街上都能成為焦點,而秋冬季節就要殘酷得多,大衣、毛衣,非要砸錢下去才能提升質感。

身邊年紀大一些的、有了怎麼也減不掉的肚腩的朋友說,他們最喜歡冬天,因為只要花大價錢買風衣,總能讓人看起來精神許多。而夏天不行,T恤能夠清晰勾勒出你的小腹形狀,不容你作假。

這事還挺有趣的。人年紀越來越大,買昂貴大衣也好,登山越野也好,其實就是拿錢查漏補缺,掩蓋衰老的過程。

在我小的時候有個很有名的牌子叫淑女屋,那真是一個神奇的牌子,明明任何人穿上它都會變成“縣城公主”,但是價格卻不便宜,在2005年左右就賣到了1000元。相似的牌子是阿依蓮,大小S給它家做過代言,連女明星穿上粉色蕾絲上衣,都逃不開”土氣”的命運。

人生好難,所以容我換件衣服再戰

人生好難,所以容我換件衣服再戰

長大後我們都嘲笑阿依蓮的"鄉鎮名媛風”,可是年少的時候,大部分女孩子的衣櫃裡,都收藏了粉色、紫色、蓬蓬裙、蕾絲、花邊這些元素,我們嘲笑它們,也是笑話當年的自己。

每個人的成長也是一個鄙視鏈。30歲為房價的你衷心看不起20歲時為情所困的自己,25歲不會再在朋友圈更新任何感情狀況的你,看不起15歲時屁大點事都要寫進空間說說裡的自己。然而我們就是這麼成長起來的,那些如今看不上的牌子裡,也有一個當年一心想追慕“時尚”的自己。

再後來更長大一些,對各個牌子有了自己的瞭解,覺得衣服牌子也是有性格的。

比如Club Monaco就是一身的良家氣質。像一個事業成就還不錯,平時講話也挺毒舌,但是得在孩子的班級群裡硬著頭皮跟老師套近乎拍馬屁,老師說什麼都回復一連串的“加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