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如何看待王堅博士在《朗讀者》中敘述的當年阿里雲自主研發飛天的故事?

旅遊日常


作為一個技術狗,看完這期節目已經淚流滿面。

王堅博士提到在最初阿里雲自主研發飛天所經歷的困難,特別是那一句“現在阿里雲的成就是工程師拿命換來的”,背後是多少技術人員的辛勤付出,讓人感同身受。

可能大家還不瞭解飛天,阿里雲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操作系統”飛天”(Apsara)是服務全球的超大規模通用計算操作系統,它可以將遍佈全球的百萬級服務器連成一臺超級計算機。

分享兩個小故事感受下:

第一個故事:

2009年2月,飛天團隊在北京寫下第一行代碼。

2010年,馬雲、馬化騰、李彥宏三人坐而論道談雲計算。李彥宏說,雲計算是新瓶裝舊酒。馬化騰說可能要再過幾百年一千年。只有馬雲說,我們自己公司對雲計算是充滿了信心。

2011年7月,阿里雲開始大規模對外提供基於飛天的雲計算服務。

第二個故事:

2010年初,阿里雲的總裁胡曉明,他覺得自己快要被當時阿里雲無休止的故障拖垮了。一個寒冷的冬日,他和馬雲在西湖邊散步,“馬總,能不能放我一馬?”

馬雲的回覆很簡單:“不可以,雲計算是未來。”

為什麼一定要做自主研發的雲計算?——沒有自主的技術是會要你命的。即使內部對雲計算爭議很大,阿里雲還是堅持了下來。這才有了現在全球雲計算第三的阿里雲、有了自主研發的飛天。

自主研發過程中,有的阿里雲員工在兩百多天內起夜將近三百次,難怪要說“現在阿里雲的成就是工程師拿命換來的”。

飛天帶給我們什麼?

阿里雲的“飛天”填補了中國大規模操作系統歷史上的空白,打破了歐美長達40多年的技術壟斷。

不僅如此,“飛天”還通過公共雲、專有云、混合雲等形式對外提供大規模計算服務。我們每天都會享受到的便捷服務,很多都離不開阿里雲的支持。

在2017年雙11期間,交易峰值達到了32.5萬筆/秒,阿里雲抗住了堪稱世界互聯網史上最大規模的併發流量洪峰;2017年春運期間,12306讓阿里雲承擔大部分的餘票查詢業務,網站PV值每天超400億次。

在杭州,ET城市大腦已接管杭州128個信號燈路口,試點區域通行時間減少15.3%;在蕭山,120救護車到達現場時間縮短一半。而ET基於飛天強大的計算和大數據處理能力進化而來。

實至名歸的,阿里雲飛天還獲得了中國電子學會科技進步獎十五年來的第一個特等獎,第一個。

不得不佩服阿里在近十年前就已經認識到自主研發的重要性,以及每年十個億連續投資十年來支持阿里雲建設的魄力。

用博士的一句話做結尾,自行感受:


西安窮遊槓把子


他忽悠了馬雲10個億,10年後還給馬雲4500億

十年前,有這樣一個人,

只見了馬雲一次面,

就“忽悠”了馬雲10個億

然而,之後的幾年,

除了一直花錢,並沒有取得任何成果。

一時間,千夫所指。

所有人都說他是:

“騙子”、“瘋子”、“大忽悠”。

唯有馬雲力排眾議,選擇了相信他。

十年後,他帶著“阿里雲”出現在世界面前。

沒有人能想到,

一箇中國人,

能造出“亞洲第一、全球第三”的雲計算。

估值更是達到4500億人民幣

曾經的“騙子”,

憑實力,

逆襲成阿里巴巴的“扛把子”。

這個人,就是王堅。

為什麼寫王堅

有一期《朗讀者》,董卿邀請了王堅。

他用自己的雲計算,創建了一個城市大腦。

簡單來說,就是:

通過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更高效合理地管理城市。

採訪中,董卿問他:

如何用它的“大腦”,來管理城市?

王堅回答:

我們在杭州,做了這樣一件事。

把“大腦”,跟特種車輛連接在一起。

(救護車、救火車、警車、搶險車等)

當特種車輛出現以後,

大街上看似全部都正常的紅綠燈,

其實,都已經被“大腦”調整過了。

最後的結果是:

這些特種車輛到達現場的時間,被縮短了50%。

我們當然明白:

省下來的,都是救命的時間

董卿和王堅的一段對話

請戳視頻

王堅說:

“城市大腦”的本質就是,

把不合理的資源使用變得更合理,

省下我們不該浪費的水,

不該浪費的土地,

……

這段對話,

除了讓人們驚訝於他取得的成就之外。

更讓我們看到:

冰冷的數字,和陌生的專業名詞背後,是一群IT男的浪漫與情懷。

枯燥的代碼,藏不住的是理想與深情,

實力和堅持,是讓情懷落了地。

在很多不懂“大數據”和“雲計算”的人眼裡,

站在舞臺上的王堅,

只是一個“聽起來很厲害”的嘉賓。

但王堅是一個怎樣的人?

卻是一個很模糊的感念。

王堅是誰

在王堅的名字前面,

最常見的一個頭銜是:

阿里巴巴集團首席技術官

董卿介紹他時,曾說他是:

近10年來,中國最好的首席技術官

一般這種角色的人,

印象中,都是不苟言笑,走路帶風。

直到為了寫這篇稿子,去刻意瞭解他時,

才發現:

真實的王堅,就是一個最標準的程序員模樣

不同的採訪中,

出鏡率最高的就是格子襯衫。

再加上不太標準的普通話和羞澀的笑容,

看起來,就像是個路人甲。

1962年出生的王堅,

人生的前30年,一直在和心理學打交道。

22歲,杭州大學心理系學士

28歲,杭州大學心理系博士

30歲,晉升為心理學教授

31歲,升為博士生導師

32歲,又火箭般提拔為系主任

別人的人生是,幾年跨一個臺階。

王堅的人生是,一年跨幾個臺階。

這裡需要解釋一下:

(心理學與計算機有緊密聯繫,王堅是工業心理學博士,主攻人機界面,屬人體工效學範疇。所有機器能否高效,都離不開心理學的貢獻,包括計算機,王堅是國內這方面頂尖專家,承擔過國家863子課題。)

據說,當時他在杭大讀研時,

還跑去浙大,旁聽了計算機研究生的課程,

幾年下來,

王堅的水平居然不亞於計算機導師。

如果按照這個節奏下去,

大概,他以後的人生,

不需要太努力,就可以坐享名利。

這是多少人羨慕的生活。

結果,王堅辭職了。

系主任這個職位,要應對的瑣碎太多了,

而王堅,只是一個痴迷科研的人。

或許,骨子裡,他就是一個“理想主義者”。

別人眼中,

再“穩定”的鐵飯碗,

志不在此,

說放下,就放下了。

他嚮往的,是未知的科研世界。

王堅有多牛

1999年,離開學校的王堅,

進入了微軟的亞洲研究院。

在微軟亞洲研究院,

王堅深受比爾·蓋茨的信任。

他帶的組是研究院裡,

當面和比爾·蓋茨討論問題最多的小組。

外界甚至一度流傳,

曾有人在比爾·蓋茨面前提軟件的數據分析。

比爾·蓋茨說:“你應該去找王堅。”

有人這樣形容他:

“那是一個大牛扎堆的世界,即使如此,他也可以算其中最特別的一個。”

2007年,

已經是微軟亞洲研究院副院長的王堅,

出席了阿里召開的“網俠大會”。

那次碰面,王堅告訴馬雲:

“如果阿里還不掌握技術,未來將不會有它的身影。”

一句話,讓馬雲記住了王堅。

其實,當時的阿里,正處於焦慮之中。

馬雲知道技術的重要性,

但由於條件不足,

他們的大部分技術只能依賴雅虎。

當王堅一針見血,

提到了困擾他們最大的難題時,

馬雲覺得自己遇到了一個,

比自己還懂阿里的人,

也是阿里最最需要的人。

第二年,王堅被馬雲挖了過來。

空降阿里,成為高管,

職位是阿里的首席架構師,

首要任務就是為阿里輸出技術。

騙子”王堅

加入阿里以後,

王堅提出了一個只在腦子裡想過,

在中國卻從未有人做過的構想,

“阿里雲構想”

那個時候,在中國,

還沒有人知道什麼是雲計算,

同事們也不知道“阿里雲”是用來做什麼的。

所以,當王堅帶著團隊,

開始研發雲計算時,

有人公開嘲笑道:

“王博士怕不是個騙子吧?”

那個時候,他的身上被貼了兩個標籤:

第一,不會寫代碼;

第二,一個學心理學的。

空降阿里,成為高管,

已經讓一些人心裡不平衡了。

再加上,他還要拿著巨資,

去做一件“虛無縹緲”的事情。

人們對他不滿的情緒,越來越大。

他太超前了,別人理解不了。

面對一切的質疑,他也解釋不清。

王堅說,如果有個東西在那裡,再難能怎麼難呢?

最難的是,無中生有。

他要從零開始建立,

這也就意味著,

所有技術上的坑,他都要自己填一遍。

幾年過去了,沒有任何成果,

更多的人,開始質疑阿里雲的前景。

有段時間,王堅成了所有人可以盡情嘲笑的目標。

每年年底,大家都會討論說:

阿里雲公司是不是會被拆掉

王堅要滾蛋了

雲計算是瞎扯

咱們去分人去

……

甚至有一次,在馬雲主持總裁會的時候,

有一個人直接站出來說:

馬總你不要聽王堅在那兒瞎扯,這個什麼tm的雲計算知道吧,全扯淡知道吧,來了一個騙子你知道吧?

曾經的天之驕子,如今飽受爭議。

就連自己手下的人,也開始紛紛出走。

幾年下來,

團隊百分之八十的人都離開了。

有的轉崗到風生水起的淘寶、天貓等業務部門。

有的直接離開阿里。

人心飄搖,流言四起。

面對所有人毫不掩飾的嘲笑、質疑。

再強的王者,也有脆弱的時候。

2012年,他在阿里雲年會上,

像個孩子一樣哭得泣不成聲。

(戳視頻)

他說:

“這兩年我挨的罵甚至比我一輩子挨的罵還多。但是,我不後悔。只是,我上臺之前看到幾位同事,他們以前在阿里雲,現在不在阿里雲了......”

沒有人知道,這段時間他是怎麼挺過來的。

唯一幸運的是,馬雲選擇相信了他。

馬雲說:

博士的不足大家都知道,但博士了不起的地方,估計很少有人知道。假如10年前我們就有了博士,今天阿里的技術可能會不一樣。

馬雲許諾:一年投10億,堅持10年也要做成這件事。

厲害的人物,總有不被大眾理解的時候,

能有一個真正懂自己的人,是何其幸運!

那一刻,王堅對馬雲充滿了感激。

被質疑久了,早已忘了被人相信的感覺。

他帶著剩下的工程師,拿命去拼。

王者歸來

2013年,王堅和團隊一起,

把5000千臺機器,

組成像一臺機器一樣來用,

讓它們同時去完成一件事情。

那是中國的一家公司,

第一次可以實現的事情。

在他們之前,沒有人做過。

終於,他們成功了。

他們不僅拿到了中國電子學會的特等獎。

還用自己的技術,

助天貓破百億,

幫阿里巴巴在全球拿下超過140萬客戶,

為阿里進軍全球打開一條新通道。

雲計算如今已經炙手可熱,

越來越多的企業用戶,

租用虛擬計算機的數據存儲空間和計算能力。

如今,我們享受到的各種便捷:

包括像12306,通過中國鐵路官網去買票,

微博的紅包業務,

都是建立在阿里雲的基礎上。

今天沒有阿里雲,可能我們連很多新聞都看不到。

王堅,領著一群年輕人,

把那個只在他們腦子裡存在過的東西,

真真實實地做出來了。

在此之前,中國人從來沒有做過。

2016年,

阿里云為37%的中國網站保障安全,

為全球76.5萬用戶提供雲計算和大數據的服務。

目前在國內第一,全球第三。

王堅,再也不是別人口中的“騙子”,

取而代之的是,被稱為“阿里雲”之父。

有人這樣去形容王堅的成就:

在芯片領域,我們面對美國壟斷只得眼睜睜地沉默;

在操作系統領域,我們面對美國的背影只能艱難追趕;

但是在雲計算這片土地上,王堅帶著一群理想主義者橫空出世,在世界的版圖上奪下了堪稱廣袤的一片疆土。

我很喜歡王堅博士說過的一句話:

科學不是科學家的事情,是大家的事情,更是年輕人的事情。

那是一種和平年代的家國情懷。

越來越多,有理想,有追求的年輕人,在他身上看到了所有可能。

原來,只要敢想,中國的科技也能影響世界。

原來,堅持下去,真的會創造奇蹟。

原來,枯燥的科研,也可以激情澎湃,心中有愛。

如今的世界,每天都在發生各種各樣的變化。

風雲變幻的時代,中國早已不是以前的中國。

以前,總覺得外國的,才是最好的。

現在:

“中國老百姓拿手機買烤紅薯,美國老百姓還在用支票支付水電費”。

“5G可摺疊屏的華為手機,也替代蘋果,成了可以拿出去炫耀的資本。”

在這些讓我們引以為傲的背後,

我們看到的是,中國越來越強大了。

看不到的是,一個又一個和王堅博士一樣的人。

他們在努力地,抓住每一個新的機遇,

讓世界看到,我們一個又一個漂亮的反轉。

是他們,讓中國的科研隊伍,不斷壯大;

也是他們,迎著質疑和嘲笑,從不認輸,努力地向世界證明中國。

今天的推文,或許不是大家都在關注的熱點。

但還是想以此篇,

獻給他們。

“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


三個小寶


王堅博士說:

“現在阿里雲的成就是工程師拿命換來的,其實也是最早一批客戶拿命在填,就像第一個用電的人一樣。”

走在前沿的人註定是孤獨的,因為誰也看不到未來,不知道決定是否正確,不知道是否能成功。對於“不確定”,人們下意識的保護自己,拒絕改變。

當時,80%的工程師離開了阿里雲。

後來阿里雲才剛開始學會“走路”,卻決定要動用整個集團的力量去構建一個“世界”——飛天,可以連接成千上萬的PC服務器。簡直就像是“秦始皇修建兩萬里長城”。

工程有多大,風險就有多大。特別是當時的阿里並沒有“富可敵國”的戰鬥力。不成功便成仁了。

胡曉明也迷茫,躊躇過。西湖散步時:“馬總,能不能放我一馬?。”

馬雲說:不可以,雲計算是未來。

很多人說“馬雲被高估了”“馬雲被誇過頭了”“馬雲沒那麼厲害”

“飛天”項目獲得了科技進步特等獎,這個獎項十五年就這一個,而且是唯一的一個“特等獎”。這也是中國第一個單個集群超過5000臺服務器的通用計算平臺。

確實,功力肯定不是馬雲一個人的。但一個團隊若是群龍無首,單打獨鬥肯定是不行的。

在採訪中王堅博士說的

“當時做這個系統沒有東西借鑑,是一群不到三十歲的年青人一起定義,然後用十年磨出這把寶劍。”

讓人驚歎,佩服。發現最起碼是有依據,而發明創造是真正的技術。


鎂客網


2019年6月底,Gartner發佈報告表示,阿里雲已位居全球雲數據庫市場份額第三,年增速在115%。同期AWS增速為74%、Oracle為66%;在亞太地區的公共雲基礎設施領域,阿里雲以19.6%的市場份額排名第一,超過了微軟和亞馬遜市場份額的總和。

在國內的雲計算市場中,阿里雲雄踞市場榜首,以顯著優勢領先於其他競爭對手。

2018年12月18日,在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大會上,馬雲獲得數字經濟的創新者稱號。大會對馬雲的評價是:自主研發飛天操作系統,奠定我國雲計算基礎。

在雲計算領域的成就,其實,除了馬雲的遠見和堅持,還有王堅的隱忍和煎熬。

被罵的飛天

30歲的心理學教授,31歲的博導,32歲的系主任——這是浙江大學時代的王堅。

1999年,他放棄了這一切,在微軟亞洲研究院剛剛在中國發力時,加盟其中。

外界甚至一度流傳,在微軟如果有人和比爾·蓋茨討論數據方面的技術問題,比爾·蓋茨會讓他去找王堅。

本來,王堅可以一直以學者的身份活下去。然而,在2008年,他遇到了馬雲。

出於對雲計算前景的認可,馬雲力邀王堅加入阿里巴巴,從零開始打造雲計算業務。馬雲還許諾,一年投10億元,堅持10年也要做成這件事。

從此開啟了王堅備受爭議的“阿里之旅”。

王堅一進入阿里就空降成為高管,這讓許多人心裡不平衡,只是礙於他此前耀眼的履歷,還沒人敢說什麼。

作為一個航空航天迷,王堅對中國過去不能自主造大飛機感到遺憾,於是,他給阿里的雲計算平臺起名“飛天”。

但是,王堅主持的阿里雲項目,耗費巨資卻遲遲做不出成績。隨著時間的推移,不論是外界還是阿里公司內部,質疑的聲音越來越多。

同行業內的技術人員提起王堅的團隊,很多人是“一臉的瞧不起”:他們甚至不是做操作系統出身。

王堅尤其被詬病的是兩個標籤:一不會寫代碼;二隻是一個學心理學的。

面對質疑,王堅無力澄清,只能繼續埋頭苦幹。他明白,只要做出成績,這些質疑就會煙消雲散。

然而,王堅要做的事實在太難了,難到逼走了一大批優秀的工程師。

在最絕望的時候,阿里雲將近80%的工程師選擇了離職。一位離職工程師曾在離職信中表達自己的不滿,稱自己再幹下去也看不到希望。

不過,就像王堅自己說的,阿里雲要做的,就如同將人們生活中的井水替換成自來水,這注定是一件漫長的事。因為,自來水廠剛修好,人們不會覺得它有什麼用處,因為還沒有管道。

別人不理解,那就不理會他們的謾罵和指責;員工離職了,那就重新再找;項目失敗了,那就繼續試。

堅持的勝利

屋漏偏逢連夜雨,本來就從事極其艱鉅的自主研發攻堅項目,但還出現了不少違和的小插曲。

折騰雲計算已經飽受爭議,王堅還增加了一條戰線:開始做手機的操作系統YunOS,對標谷歌的安卓。首選合作方是宏碁公司。

然而,2011年,宏碁迫於谷歌的壓力,在最後一刻取消了與YunOS的合作。這件事讓阿里內外都質疑YunOS存在的意義。

2012年,阿里的雲手機業務成績慘淡,此時的王堅卻被升職為阿里集團的CTO,這更加劇了公司內部的不滿。

甚至有員工在公司總裁會議上直接跟馬雲說,王堅就是個騙子。

以致於後來,馬雲不得不親自出面在公司論壇上進行安撫,讓大家多給王堅一些時間。

轉機在2013年。蟄伏多年的阿里雲收購了萬網,為用戶提供了完整的雲服務。到了這個時候,大家才漸漸開始明白雲計算到底意味著什麼。

阿里雲開始向各種企業出售自己的雲服務,市場份額開始擴大。

2014年5月,阿里雲開始在香港提供服務,成為了中國第一家有能力提供海外雲計算服務的公司。

2015年1月,12306把車票查詢業務放到了阿里雲上,春運高峰期間,阿里雲承擔了12306系統中75%的流量,以往搶票期間系統癱瘓的情況大為改觀。

在2018年的天貓淘寶雙11,成交量總額達到2135億元。在這個過程中,實際上背後在做技術支撐的阿里雲也進行了一次升級:阿里雲上新增調用的彈性計算能力累積超過1000萬核,相當於10座大型數據中心的算力總和,為消費者保駕護航。

如今,40%的中國500強企業、近一半中國上市公司、80%中國科技類公司是阿里雲的客戶。

人們對於王堅的評價,從當年眾口一詞的“騙子”,變成了“智者、先知、堂吉訶德、雲計算之父”等等。

但,低調得如旁觀者的王堅,流露的僅僅依然是學者和工程師的氣質。


自由駱體


王堅博士在《朗讀者》中講述的這個故事,是一個勵志的故事,同時也是一個發人深省的故事。為什麼在十年前,只有他和馬雲意識到了雲計算是當今世界科技發展的關鍵鑰匙,而其他人不僅沒有想法還嘲笑他人的想法。只能說當今的天才太少,而庸才太多。




冒冒QAQAQ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王堅是誰,但一定知道阿里雲和雲計算。沒錯他就是主導阿里雲計算的領軍人物,並且在十年前他就認準了這一行業很有發展前景,並且能夠堅持本心,一直做下去,直到做出成果。能夠有這樣的恆心和毅力我是很敬佩的。





電商運營助理


王堅博士在《朗讀者》中講述的這個故事,是一個勵志的故事,同時也是一個發人深省的故事。為什麼在十年前,只有他和馬雲意識到了雲計算是當今世界科技發展的關鍵鑰匙,而其他人不僅沒有想法還嘲笑他人的想法。只能說當今的天才太少,而庸才太多。




sy老豆


從這件事情來看~我們現實生活中千里馬好多,可惜百樂不多!所以好多千里馬得不到發揮!


中槦思維


不談看法,來給大家普及一下阿里雲自主研發的飛天操作系統。這款操作系統可以把全球百萬級的服務器連接起來組成一臺超級計算機,以在線公共服務的方式為社會提供計算能力。因此,我們說,飛天就是阿里雲計算的基石。




霜落露笙樹


王堅是一個充滿理想主義的人物,十年前,我們還處於3G時代,根本沒有技術研發雲計算這個東西。但是老馬相信了,並且一直支持他。只能說人與人之間是不同的,有的人看到了十年前,而有的人只看到了現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