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劉伯溫留下的天書到底是什麼?

八O後中老年人


向敬之

民間傳聞:“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前節軍事諸葛亮,後世軍事劉伯溫。”

這句話,也是有根據的。清人所修的《明史》,在劉伯溫(劉基)本傳中說:“西蜀趙天澤論江左人物,首稱基,以為諸葛孔明儔也。”

劉伯溫是諸葛亮再世,是朱元璋一統天下的張子房(張良)。神乎其神,神機妙算。就連傳聞中的《燒餅歌》,也因沾上了劉伯溫的名字,而儼然一部先知先覺的天書。

劉伯溫確實有書傳之後世。這是在他死於非命後,其子劉璉根據他的遺命,給朱元璋呈送了一本書,名叫《天文書》。

他擅長陰陽鳳角之說,也算準了權臣胡惟庸的倒臺,但,這不是一本算命之書,而是一卷資政之書,勸導朱元璋寬猛相濟,修德省刑,祈求天命。

倘若此書計算著大明王朝及後世的宿命,不免會引起朱皇帝的警覺。劉伯溫明白,不論是否會應驗,他都是妄言皇朝短命、皇帝是非、皇權悲劇,都會為家人招來滅門之禍。

這不是他能掐會算所能避免的禍事。就在此前,他請假回老家養病,為一處久為盜賊禍害的地方請命,希望朝廷用兵建制進行維穩,但沒料到,他命兒子劉璉直接上書朱元璋,沒有經過中書省報告胡惟庸,結果招來胡惟庸大做文章,讒言其間,加以侵害,稱劉伯溫長於堪輿,相中了王氣之地,欲強行拿下作為自己的墓穴。

朱元璋雖然沒有對他議罪問斬,但下令褫奪他的爵位待遇,嚇得劉伯溫趕緊回朝上班,夾著尾巴行事。經此一嚇,劉伯溫縱然為君憂樂,也斷然不敢胡言亂語。


以禮觀書


天書有兩種,一種是無字天書,一種是有字天書。像伏羲八卦,河圖洛書,這些用符號圖畫表達意思的書叫無字天書。像張良從黃石公那裡得到的書《太公兵法》是有字天書。

天書的特點就是難懂。大多數人是看不懂的,能看懂的是少數,這少數人種能夠做到融會貫通的更是少之又少。這些能夠學成的少數精英,必須有過人的天賦,刻苦的精神,不凡的氣度,劉伯溫張良就是其中代表。



劉伯溫得到的天書其實和張良得到的天書是一本書,就是《太公兵法》,又稱《太公六韜》,是先秦時期黃老道家典籍《太公》的兵法部分。屬於有字天書。劉伯溫聰明好學,才學有所成。

劉伯溫神機妙算,能掐會算,周圍人都覺得他一定是得到神仙真傳,於是劉伯溫得到過天書的說法便傳開了。但是這天書啥樣除了劉伯溫誰也不知道。

朱元璋得知劉伯溫有天書後,一方面對天書好奇,另一方面擔心這樣的奇書會危害大名江山,非常想得到。但不好開口要,劉伯溫心裡清楚裝糊塗,不吱聲。劉伯溫擔心留著天書對後代不利,臨死前交代兒子劉璉把書送給朱元璋。



但是劉伯溫送給朱元璋的不是《太公兵法》,而是自己寫的《郁離子》,他吩咐兒子把那本天書《太公兵法》燒了。

《郁離子》是一本寓言故事書,它字面意思很清楚,隱意很難讀出來,對一般人來說也稱得上天書。但對朱元璋來說,想矇混過關沒那麼容易。朱元璋始終不太相信《郁離子》就是劉伯溫的天書。

朱元璋曾安排胡惟庸暗地裡找劉伯溫留下的天書,沒有得到任何結果。其實《郁離子》就是劉伯溫留下的天書,書中隱含治國的道理,讀懂了就可以安天下。


有得觀史


《明史》記載:“(劉伯溫)抵家,疾篤,以《天文書》授子璉曰:‘亟上之,毋令後人習也。’”

也就是說,劉伯溫病重去世前,把一本叫《天文書》的書拿出來,交給大兒子劉璉,讓劉璉立刻上交給朱元璋,一刻都不要停。並且對劉璉說,以後劉家後世子孫,絕對不能讀這本書。

(劉伯溫)

那麼,劉伯溫為什麼要做出這樣的舉動呢?他這樣做,究竟有何深意呢?

要理解這件事,我們得看看劉伯溫和朱元璋之間經歷了什麼事情。

劉伯溫本來是元朝的官吏,因為不滿元朝的官員們貪汙腐化,禍亂害國,憤然辭去官職,隱居深山,與當時的一些世外高人過從甚密。而劉伯溫也因此名氣變得非常大。民間傳說他能勘破天機,預知未來,明瞭天下大勢。

朱元璋在打江山的時候,聽說了劉伯溫的名聲,就想方設法把他招募到自己麾下,向他詢問如何才能獲得天下。劉伯溫給朱元璋分析了天下形勢,制定了由南往北的策略。朱元璋對劉伯溫給他講的策略非常贊同,並且高興地稱讚劉伯溫是“吾之子房也”。

後來,朱元璋打下江山,建立明朝以後,開始疑心和他一同打江山的那些功臣們。他覺得那些功臣們不把他放在眼裡,覺得那些功臣們在下面勾勾搭搭,試圖聯合起來,推翻他的統治。於是心裡就有了想打擊他們的想法。

最開始的時候,朱元璋非常不滿意的就是他的宰相。因為宰相的問題,他有兩次詢問劉伯溫的意見。一次是朱元璋想撤換李善長。李善長和劉伯溫是有矛盾的,但是劉伯溫卻告訴朱元璋,不能撤換李善長。

但是不久,朱元璋還是把李善長給撤換了。

(李善長)

這時,朱元璋又把劉伯溫找來,問他對胡惟庸、楊憲和汪廣洋的看法。劉伯溫對朱元璋說,這三個人都不是合適的宰相人選。朱元璋對劉伯溫說,那你來當宰相。劉伯溫也沒答應。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沒有,實際上,劉伯溫把朱元璋推薦的宰相人選,全部給否定了。一般來說,否定了一些人,應該最終要推薦一個人。但劉伯溫一個都沒有推薦。劉伯溫一個都不推薦,是不是他想自己當呢?並不是,朱元璋讓他當,他並沒有同意。

那麼,劉伯溫為什麼是這樣的表現呢?

實際上,是因為他已經看出了,朱元璋對他的宰相非常不滿意,想要把他們都給廢黜,甚至不設宰相這個職位。所以,劉伯溫才會那麼說。

事實上,劉伯溫算的一點兒也沒錯。朱元璋最終都讓胡惟庸、汪廣洋、楊憲當了宰相,但是這些人,沒有一個得到了善終。怎麼可能得善終呢?既然朱元璋不想要宰相。因此,不管你做什麼,肯定都是不對的,都是會被拿下來的。

問題來了,朱元璋不想要宰相,為什麼不去問別人,偏偏要問劉伯溫呢?

(朱元璋)

很顯然,是因為劉伯溫身上有能“勘破天機”“預知未來”的光環。朱元璋其實就是在通過劉伯溫問“天道”,看看上天對這件事有什麼樣的看法。

朱元璋雖然在劉伯溫那裡得到了他想要的答案,但是,他也非常害怕這個劉伯溫,因為劉伯溫知道他心裡在想什麼。如果一個大臣知道皇帝心裡在想什麼,這對於皇帝來說,是一件擔憂的事情。

所以,劉伯溫的存在,讓朱元璋心裡充滿猜忌。

劉伯溫自然知道朱元璋在猜忌他,因此,乾脆辭官歸隱。

但就算劉伯溫辭官歸隱,朱元璋心裡也充滿擔心,也猜忌他。唯一的辦法,就是讓劉伯溫消失。

但是,劉伯溫又沒有犯什麼錯,想要讓劉伯溫消失,也非常不容易。

這時候,劉伯溫生病了。於是,朱元璋派胡惟庸叫上御醫去看劉伯溫。劉伯溫再聰明,也想不到御醫會在藥上做文章。他吃了這藥,病不是好了,而是加重了。

劉伯溫寧願相信這是胡惟庸做的手腳,也不願相信這是朱元璋做的手腳,因此把這事告訴朱元璋。但朱元璋對這件事毫無反應。這下,劉伯溫明白了,想要他死的,原來是朱元璋本人。

而且劉伯溫還明白過來,朱元璋想要他死,就是因為他能“勘破天機”。

基於這樣慘痛的認識,劉伯溫讓兒子把天書交給朱元璋,並讓他們決不能看。他們不看,自然就不懂得。不懂得,就是個平凡人。是平凡人,朱元璋就不會在乎他們了,這樣他們的命也就保住了。


張生全精彩歷史


劉伯溫沒有留下什麼天書,他不過是一個能掐會算的術士,後來又去朝廷做了官,所以出了大名,他連地書都不會寫,還寫天書呢,他死後留下的那堆草稿紙,在沒有衛生紙的情況下,擦擦屁股還可以湊合一下


訪68468304


劉伯溫是測算巨師,民間流傳不少故事和有關他撰寫的測算書籍,。實有天書之說,天書分有字天書和無字天書,有字天書傳說是要通天神之靈才可以使用的!使用前必焚檀香拜請天神默說測算之事,,在翻閱天書即顯測算答案,並付解化之法,閱後字即消失不見……有字天書是有字的!也有圖案文字並存的!如推背圖類書籍,這類書籍一般人至少可以看閱,還存流全是文字有字天書,明間仍有流傳,此書12700個字。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file_sign": "97856612e452df3c3382343a898ab3bb\

我愛我家139706348


《芳草評論》

《前代軍師諸葛亮,後代軍師劉伯溫。近代天子軍師毛澤東,獨一無二,世界誰能比

歷史上常流傳著“前代軍師諸葛亮,後代軍師劉伯溫。我知你、你知誰?“的故事。當然,這些人物,都是歷史上的偉大人物。致於上述諸、劉都是史上軍師人物。但從芳草研其歷史之見,在歷代偉人中,千古人物,還看毛澤東。毛澤東“一萬年後還有左中右“的高瞻遠矚一句話,這是絕句,真的夠絕了。

人生在社會中上有皇帝將相,下有平民百姓,富貴貧賤、乃“天地人”易學科學《風水》定形。對此,作者著有《周易人生》易學之書,其定論是:《地理是命理之父母、命理是相理之父母。》對此、作者還著有《論太和之道是保天地人和的指路明燈》一文早年己發表全同國全球,直至今天還重版發表。曾多次評為“特等、金獎和國際金獎。歡迎光臨分享。

一一作者:中國國家文學研究院博士導張廷星(芳草)2O17年9月13日於英德。

  1. 歷史常流傳著“前代軍師諸葛亮,後代軍

儒雅的廷星


劉伯溫臨終前,把一本“天書”交給兒子劉璉說:“我死後你要立刻將這本書呈給皇上,一點兒都不要耽誤;從此以後不要讓我們劉家的子孫學習這門學問。”言罷長嘆一聲,淚流滿面,一代智者,溘然長逝。

“劉基”這個名字有點兒生僻,但一提劉伯溫幾乎婦孺皆知。在老百姓眼裡,劉伯溫是繼姜子牙、諸葛亮以後的另一個神一樣的存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曉人和;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載,神機妙算,無所不能。民間廣泛流傳著“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前朝軍師諸葛亮,後朝軍師劉伯溫”的說法。

歷史上的劉伯溫也確實不凡,至正二十年(1360年),被朱元璋請至南京,劉伯溫當即對時局做出分析,為朱元璋制定了避免兩線作戰、各個擊破的戰略,奠定了朱元璋奪取天下的基礎。朱元璋評價劉基:“學貫天人,資兼文武;其氣剛正,其才宏博。議論之頃,馳騁乎千古;擾攘之際,控御乎一方。慷慨見予,首陳遠略;經邦綱目,用兵後先。卿能言之,朕能審而用之,式克至於今日。凡所建明,悉有成效。”多次稱劉基為:“吾之子房也。”朱元璋認為劉伯溫和張良不相上下,可見劉伯溫一定是幫朱元璋出了不少計策謀劃\n 。

對於大家都關心的問題:劉伯溫到底會不會神機妙算?可以肯定的回答,會!雖然不像傳說中那麼神奇,但劉伯溫確實熟知天文和五行八卦等術數學問。比如,吳元年(1367年),朱元璋以劉基為太史令,劉基呈上《戊申大統歷》。指出當時熒惑星出現在心宿位,預示有兵災禍亂,劉基請求朱元璋下詔罪己。《明史》中還有多次劉伯溫為朱元璋指出某地有王氣,某星異動,應如何應對等等。可以看出傳說不是完全沒有根據。


男科中醫徐老師


劉伯溫(1311—1375)名劉基,字伯溫,以字行。劉伯溫自幼聰穎異常,天賦極高。在家庭的薰陶下,他從小就好學深思,喜歡讀書,對儒家經典、諸子百家之書,都非常熟悉。尤其對天文、地理、兵法、術數之類更是潛心研究,頗有心得。年輕的劉伯溫很快在當地脫穎而出,成為江浙一帶的大才子、大名士,開始受到世人的矚目。當時全國各地反元起義風起雲湧,劉伯溫靜觀天下形勢,經過一番分析,認為朱元璋紅巾軍才是推翻元朝、建立新江山的隊伍。1360年,劉伯溫出山輔助朱元璋,積極為明太祖出謀劃策。他為朱氏制訂了“先滅陳友諒,再滅張士誠,然後北向中原,一統天下”的戰略方針。而明太祖得到劉伯溫的輔助,正是如虎添翼。他在功成名就之後,毅然選擇激流勇退,隱居起來,但終究難以避免政治的紛爭,憂憤而死。



人物生平

年少好學

劉基

劉基天資聰明卻好學習,聰慧過人,由父親啟蒙識字,十分好學。閱讀速度極快,據說七行俱下。12歲考中秀才,鄉間父老皆稱其為“神童”。

泰定元年(1324年),十四歲的劉基入郡庠(即府學)讀書。他從師習春秋經。這是一部隱晦奧澀、言簡義深的儒家經典,很難讀懂,尤其初學童生一般只是捧書誦讀,不解其意。劉基卻不同,他不僅默讀兩遍便能背誦如流,而且還能根據文義,發微闡幽,言前人所未言。老師見此大為驚訝,以為他曾經讀過,便又試了其他幾段文字,劉基都能過目而識其要。老師十分佩服,暗中稱道“真是奇才,將來一定不是個平常之輩!”一部春秋經,劉基沒花多少工夫就學完了。

泰定四年(1327年),劉基十七歲,他離開府學,師從處州名士鄭復初學程朱理學,接受儒家通經致用的教育。鄭復初在一次拜訪中對劉基的父親讚揚說:“您的祖先積德深厚,庇陰了後代子孫;這個孩子如此出眾,將來一定能光大你家的門楣。”劉基博覽群書,諸子百家無一不窺,尤其對天文地理、兵法數學,更有特殊愛好,潛心鑽研揣摩,十分精通。有一次,探訪程朱理學故里—徽州,得知歙縣南鄉的六甲覆船山有一本《六甲天書》,便探秘覆船山(主峰擱船尖),原來這裡隱藏了一個完整的明教社會,不僅找到了《奇門遁甲》而且還結識了一大批明教聖者,劉基的虛心好學和出眾才智,使他在這裡學就和掌握了豐富的奇門斗數知識,回家後就在家鄉出了名,大家都說他有魏徵、諸葛孔明之才。

初入仕途

元統元年(1333年),二十三歲的劉基赴元朝京城大都(今北京)參加會試,一舉考中進士,元末,兵荒馬亂,戰火連連,在家閒居三年。至元二年(1336年),才被元朝政府授為江西高安縣丞。他勤於職守,執法嚴明,很快就做出了政績。他深入鄉間,體察民情,發現高安縣一些豪紳地主勾結貪官汙吏,無法無天,騙人錢財,奪人妻女,殺人害命無惡不作。劉基傾聽百姓的哭訴後,義憤填膺,決心為民除害。經過明察暗訪,掌握了真憑實據後,對幾個劣跡昭著的豪強惡霸,堅決予以嚴懲,並對縣衙內貪贓枉法的官吏也進行了整治,高安縣的社會風氣很快就有了好轉。劉基剛正不阿,一身正氣贏得了百姓的讚譽。在任官的五年內,處理地方事務的原則是“嚴而有惠愛”,能體恤民情,但不寬宥違法的行為;對於發奸摘伏,更是不避強權。因此受到當地百姓的愛戴,但因為他的正直,地方豪紳對他恨之入骨,總想找事端陷害他,幸得長官及部屬信任他的為人,才免於禍患。

仕途多舛

辭官後,劉基返回青田,至正三年(1343年),朝廷徵召他出任江浙儒副提舉,兼任行省考試官。後來因檢舉監察御史職,得不到朝中大臣的支持,還給他許多責難,他只好上書辭職,任期約一年。

蟄居隱退



劉基

至正六年(1346年),劉基接受好友歐陽蘇的邀請,與歐陽蘇一同來到丹徒,在距歐陽蘇家附近的蛟溪書屋住下,過了一段半隱居的生活。以教授村裡中的子弟讀書來維持生活,偶爾和月忽難、陶凱等好友時相往還。

至正八年(1348年),劉基結束在丹徒約兩年的半隱居生活,再度投入人群。他來到杭州居住,他的夫人為他生下一個兒子,即劉璉。在杭州的四年當中,他和竹川上人、照玄上人等方外之士時相往來,也和劉顯仁、鄭士亭、熊文彥、月忽難等文士詩文相和。

至正十二年(1352年)七月,徐壽輝攻陷杭州,在攻陷杭州之前,劉基便帶著家人回到故鄉。回到故鄉不久,朝廷來了一封公文。朝廷起用他為江浙省元帥府都事,主要任務是幫助當地政府平定浙東一帶的盜賊,特別以方國珍為對象。

助明開國

至正二十年(1360年),被朱元璋請至應天(今南京),委任他為朱元璋的謀臣,劉基針對當時形勢,向朱元璋提出避免兩線作戰、各個擊破建策,被採納。輔佐朱元璋集中兵力先後滅陳友諒、張士誠等勢力。劉伯溫並建議朱一方面脫離“小明王”韓林兒自立勢力,卻另一方面以“大明”為國號來招攬天下義師的民心。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參與制定朱元璋的滅元方略,並得以實現。共參與軍機八年,籌劃全局。

勸君買善

吳元年(1367年),朱元璋以劉基為太史令,劉基呈上《戊申大統歷》。熒惑星出現在心宿位,預示有兵災禍亂,劉基請求朱元璋下詔罪己。天氣大旱,劉基請求處理久積冤案,朱元璋便當即命令劉基予以平反,大雨也就從天而降。劉基趁機請求建立法制,防止濫殺現象。朱元璋這時正要處決囚犯,劉基便問是什麼原因,朱元璋將自己所做的夢告訴他。劉基說:“這是獲得疆土和百姓的吉象,所以應當停刑等待。”三日之後,海寧歸降,朱元璋很高興,就將囚犯全部交給劉基釋放了。不久,又授劉基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

嚴明法紀

劉基像

朱元璋即皇帝位後,劉基上奏制定軍衛法。當初確定處州稅糧時,仿照宋制每畝加五合,唯獨青田縣除外,太祖這麼說道“:要讓劉伯溫家鄉世代把此事傳為美談。” 太祖巡幸汴梁時,劉基與左丞相李善長一起留守京城。劉基認為宋、元兩朝都因為過於寬縱而失天下,所以應該整肅綱紀,於是便下令御史檢舉彈劾,不要有任何顧忌,宿衛、宦官、侍從中,凡犯有過錯的,一律奏明皇太子,依法懲治,因此人人都畏懼劉基的威嚴。中書省都事李彬因貪圖私利,縱容下屬而被治罪,李善長一向私寵李彬,故請求從寬發落,劉基不聽,並派人騎馬速報太祖,得到批准,劉基便在祈雨時,將李彬斬首。因為這件事,劉基與李善長開始不和。太祖返京後,李善長便向太祖告狀,說劉基在壇土遺下殺人,是不敬之舉。那些平時怨恨劉基的人也紛紛誣陷劉基。當時正逢天旱,太祖要求諸臣發表意見,劉基上奏說:“士卒亡故者,他們的妻子全部遷往他營居住,共有數萬人,致使陰氣鬱結。工匠死後,腐屍骨骸暴露在外,將投降的吳軍將吏都編入軍戶,便足以協調陰陽之氣。”太祖採納了他的意見,但十天過後仍不見雨,故而發怒。此時恰好劉基的妻子死了,所以劉基請求告辭還鄉。太祖正在營造中都,又積極準備消滅擴廓。劉基臨走上奏說 “:鳳陽雖是皇上的故鄉,但不宜作為建都之地。王保保不可輕視。”不久,定西之役失利,擴廓逃往沙漠,從那時起一直成為邊患。這年冬天,太祖親自下詔,敘說劉基征伐之功,召他赴京,賞賜甚厚,追贈劉基的祖父、父親為永嘉郡公,並多次要給劉基進爵,劉基都固辭不受。

不徇私情

太祖因事要責罰丞相李善長,劉基勸說道“:他雖有過失,但功勞很大,威望頗高,能調和諸將。”太祖說:“他三番兩次想要加害於你,你還設身處地為他著想?我想改任你為丞相。”劉基叩首說道“:這怎麼行呢?更換丞相如同更換樑柱,必須用粗壯結實的大木,如用細木,房屋就會立即倒坍。”後來,李善長辭官歸居,太祖想任命楊憲為丞相,楊憲平日待劉基很好,可劉基仍極力反對,說:“楊憲具備當丞相的才能,卻沒有做丞相的氣量。為相之人,須保持像水一樣平靜的心情,將義理作為權衡事情的標準,而不能攙雜自己的主觀意見,楊憲就做不到。”太祖又問汪廣洋如何,劉基回答:“他的氣量比楊憲更狹窄。”太祖接著問胡惟庸,劉基又回答道:“丞相好比駕車的馬,我擔心他會將馬車弄翻。”太祖於是說道“:我的丞相,確實只有先生你最合適了。”劉基謝絕說:“我太疾惡如仇了,又不耐煩處理繁雜事務,如果勉強承擔這一重任,恐怕要辜負皇上委託。天下何患無才,只要皇上留心物色就是了。這幾個人確實不適合擔任丞相之職。”後來,楊憲、汪廣洋、胡惟庸都因事獲罪。

位列伯爵

洪武三年(1370年),太祖授劉基為弘文館學士,十一月,大封功臣,又授劉基為開國翊運守正文臣、資善大夫、上護軍,封誠意伯,食祿二百四十石。第二年,賜劉基還歸家鄉。

朝奉作詩

洪武八年(1375年),劉基雖然不良於行,仍然和所有在京官員一樣,參加元旦的早朝,隨後在奉天殿做了一首《乙卯歲早朝》,這雖屬於歌功頒德的應酬文字,但詩中仍可以看見劉基的心情。據說正月中旬,宋濂的門人劉剛來到劉基的住處,商請劉伯溫將宋濂一百多卷的作品,擇取精華部分編輯成書,以便誦讀,也請劉基為新書寫一篇序文。他毫不猶豫地答應了。

患病離世

劉基立像

洪武八年(1375年)正月下旬,劉基感染了風寒,朱元璋知道了之後,派胡惟庸帶了御醫去探望。御醫開了藥方,他照單抓藥回來煎服用,覺得肚子裡好像有一些不平整的石塊擠壓在一起,讓他十分痛苦。

二月中,劉基抱病覲見朱元璋,婉轉的向他稟告胡惟庸帶著御醫來探病,以及服食御醫所開的藥之後更加不適的情形。朱元璋聽了之後,只是輕描淡寫的說了一些要他寬心養病的安慰話,這使劉基相當的心寒。三月下旬,已經無法自由活動的劉伯溫,由劉璉陪伴,在朱元璋的特遣人員的護送下,自京師動身返鄉。回家後,拒絕親人和鄉里為他找來的一切藥石,只是儘可能的維持正常的飲食。

幾天之後,劉基自知來日無多,找來兩個兒子交代後事。交代完後事時,又讓劉璉從書房拿來一本天文書,對他說:“我死後你要立刻將這本書呈給皇上,一點都不耽誤;從此以後不要讓我們劉家的子孫學習這門學問。”又對次子劉璟說: “為政的要領在寬柔與剛猛循環相濟。如今朝廷最必須做的,是在位者儘量修養道德,法律則應該儘量簡要。平日在位者若能以身做則,以道德感化群眾,效果一定比刑罰要好,影響也比較深遠,一旦部屬或百姓犯錯,也較能以仁厚的胸懷為對方設身處地的著想,所裁定的刑罰也必定能夠達到公平服人,和警惕人改過自新的目的;而法律若能儘量簡要,讓人民容易懂也容易遵守,便可以避免人民動輒得咎無所適從,又可以建立政府的公信力和仁德的優良形象,如此一來,上天便會更加佑我朝永命萬年。”又繼續說道:“本來我想寫一篇詳細的遺表,向皇上貢獻我最後的心意與所學,但胡惟庸還在,寫了也是枉然。不過,等胡惟庸敗了,皇上必定會想起我,會向你們詢問我臨終的遺言,那時你們再將我這番話向皇上密奏吧!”最後於農歷四月十六卒於故里,享年六十五歲。六月,葬於鄉中夏中之原。

在古代的歷史長河中,出現了許多聖人,如劉伯溫、李淳風、袁天罡等,他們為後世留下的預言書,充分體現出了他們的神機妙算、未卜先知的神奇的能力。下面小編帶你們看看他們的智慧的結晶——預言書。

劉伯溫的《燒餅歌》



劉伯溫

據通勝記載,某日早晨,朱元璋在內殿吃燒餅,只咬了一口,便聽到了劉伯溫求見,為了測試劉伯溫的才智,於是他把燒餅用碗蓋著,再召劉伯溫晉見。劉伯溫進殿後,朱元璋便問:“先生心明數理,可知碗中是何物件?”對曰:“半似日半似月,曾被金龍咬一缺,依臣所見碗中為一燒餅是也。”(故命名為《燒餅歌》。)



《燒餅歌》

朱元璋見劉伯溫有此奇才,於是便向他請教明朝以後的國運。劉伯溫不僅預言了朱元璋是“金龍”是要建立明朝當皇帝,還一直神算到清朝慈禧掌權,並控制光緒(“草頭加上十口女,又報孩兒作主張。”),而後八國聯軍攻陷北京,光緒逃往熱河,思戀故京。(“二四八旗難蔽日,思戀遼陽舊家鄉。”)一直到中華民國成立後,先有袁世凱稱帝,再有張勳復辟,南北分裂,中國經歷了多年內戰,到民國十八年才統一( “手執鋼刀九十九,殺盡胡人方罷休,炮響火煙迷去路,遷南遷北六三秋。”)

2.李淳風和袁天罡的《推背圖》

李淳風和袁天罡

正史《舊唐書》記載:唐太宗看到一本《秘記》上說:“唐三世之後,則女主武王代有天下。”就召見李淳風,詢問詳情。李淳風回答說:“臣據像推算,其兆已成,而且此人就在陛下的宮中,身為您的眷屬,三十年後當稱帝,並誅戮您的子孫。”太宗說道:“那麼把可疑的人都殺了,怎麼樣?” 李淳風回答說:“這是天命,無可祈禳迴避,且王者不死,白白殺了很多無辜的人。三十年後,此人年紀大了,就會仁慈起來。現在如果殺了她,上天還會讓她轉生稱帝,三十年後她正當壯年,性情更為狠毒,您的子孫就都會被她殺光了。”太宗覺得有理,就沒有再追究下去。

《推背圖》

李淳風隨後將未來推算到了一千多年以後,並上呈太宗皇帝御覽。預言以讖、頌和圖的形式記錄了下來。傳說當李淳風推算到第59像的時候,他的好友袁天罡推了一下他的後背說:“天機不可洩漏,就推算到這裡吧”。於是李淳風就把此事畫作了最後一象,並題詩說:“茫茫天數此中求,世道興衰不自由,萬萬千千說不盡,不如推背去歸休。”這部預言也就因此稱為《推背圖》。


愛尚豁牙子



劉伯溫(1311—1375)名劉基,字伯溫,以字行。劉伯溫自幼聰穎異常,天賦極高。在家庭的薰陶下,他從小就好學深思,喜歡讀書,對儒家經典、諸子百家之書,都非常熟悉。尤其對天文、地理、兵法、術數之類更是潛心研究,頗有心得。年輕的劉伯溫很快在當地脫穎而出,成為江浙一帶的大才子、大名士,開始受到世人的矚目。當時全國各地反元起義風起雲湧,劉伯溫靜觀天下形勢,經過一番分析,認為朱元璋

紅巾軍

才是推翻元朝、建立新江山的隊伍。1360年,劉伯溫出山輔助朱元璋,積極為明太祖出謀劃策。他為朱氏制訂了“先滅

陳友諒

,再滅

張士誠

,然後北向中原,一統天下”的戰略方針。而明太祖得到劉伯溫的輔助,正是如虎添翼。他在功成名就之後,毅然選擇激流勇退,隱居起來,但終究難以避免政治的紛爭,憂憤而死。

提起他,很多人會想到一句話“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在歷史中劉伯溫與諸葛亮一樣,神機妙算,軍事才能超凡。他幫助

朱元璋

打敗元朝的統治,建立了大明王朝。朱元璋知道劉伯溫的厲害,處處總是提防著他。劉伯溫在去世後,留下一本書,卻成為了朱元璋的心腹大患,直到死前,還囑咐子孫,一定要找到這本書,千萬不能落入外姓人的

手中

。洪武八年,64歲的劉伯溫臨死前,將兩個

兒子

,劉璉、劉仲竟叫到跟前,告訴他們,當今

皇帝

生性多疑,我所寫下的這本《

百戰

奇謀

》,如果獻給皇上恐怕會使全家人陷入危險,倒不如燒了它,來保全家人。次日劉伯溫就去世了,只給朱元璋留下一封書信和一本《鬱

離子

》。

《百戰奇謀》這本書,體現了劉伯溫一生的智慧,記錄了劉伯溫所經歷的的大小戰事,以及謀兵佈陣方法,在民間有流傳誰得到這本書,就能當皇帝。朱元璋得知此事,坐立不安。命內閣大臣

胡惟庸

到青田縣為劉伯溫弔喪,乘機找到

兵書

,將其帶回。胡惟庸向劉伯溫的兩個兒子詢問此書的下落,兩人卻說,書已經被燒燬了。胡惟庸知道劉伯溫的兩個兒子都是正人君子,又找不到這本書。便帶著《郁離子》和一封書信回到了京城,交到朱元璋手上。朱元璋卻並不相信,從此睡臥不安,一想到這本書如果落在劉伯溫後人手中,如果起兵造反,勢必會奪走朱家人建立的天下。於是又命胡惟庸前往尋找。

胡惟庸再次來到青田,這次所幸來個地毯式搜索,將劉伯溫家中的所有書信、書籍一併帶走。但是還是沒有找到這本兵書。朱元璋卻誓不罷休,藉口為劉家重新建造房子,將老宅推到,不放過任何一個縫隙,仍然沒有發現。到朱元璋71歲,去世的時候,仍然對兵書念念不忘,告誡朱允炆一定要找到兵書,絕對不能落入外姓人的手中。後來朱棣起兵殺死朱允炆,當上皇帝,再到後來的朱由檢,始終找不到這本兵書


據說這本書後來被李自成找到,其實就藏在劉伯溫交給朱元璋的《郁離子》中。因為李自成特別崇拜劉伯溫,打進京城後,仔細翻看劉伯溫的《郁離子》,居然就藏在這本書裡面。

不得不說劉伯溫真的太神了,竟在死後還要戲耍了朱元璋23年。原來最危險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


凡人的歷史世界


所謂的天書實際就是五行八卦,八卦上可映天地萬物生死消長,下可印證人事常倫興衰……,配合自然規律,奇妙絕論,常人不易識,也不能視之,因為常撐控於能人異仕手中。因為先後天八卦通常以符號代替,並無文字出現,故稱無字天書。只有通此道文化淵博之人,可以演化推理。即便後傳人,多是口傳身教,不以文字留世,就是有隻言片語留於世面,也終難言盡其妙。如聞其聲可知其死,動其念可知其果。劉伯溫先師留下的《燒餅歌》,僅是花表一枝,能知一二者就受益非淺。不知者不要妄加評論,有辱聖賢。天地之大,無奇不有,高手在民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