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刘伯温留下的天书到底是什么?

八O后中老年人


向敬之

民间传闻:“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节军事诸葛亮,后世军事刘伯温。”

这句话,也是有根据的。清人所修的《明史》,在刘伯温(刘基)本传中说:“西蜀赵天泽论江左人物,首称基,以为诸葛孔明俦也。”

刘伯温是诸葛亮再世,是朱元璋一统天下的张子房(张良)。神乎其神,神机妙算。就连传闻中的《烧饼歌》,也因沾上了刘伯温的名字,而俨然一部先知先觉的天书。

刘伯温确实有书传之后世。这是在他死于非命后,其子刘琏根据他的遗命,给朱元璋呈送了一本书,名叫《天文书》。

他擅长阴阳凤角之说,也算准了权臣胡惟庸的倒台,但,这不是一本算命之书,而是一卷资政之书,劝导朱元璋宽猛相济,修德省刑,祈求天命。

倘若此书计算着大明王朝及后世的宿命,不免会引起朱皇帝的警觉。刘伯温明白,不论是否会应验,他都是妄言皇朝短命、皇帝是非、皇权悲剧,都会为家人招来灭门之祸。

这不是他能掐会算所能避免的祸事。就在此前,他请假回老家养病,为一处久为盗贼祸害的地方请命,希望朝廷用兵建制进行维稳,但没料到,他命儿子刘琏直接上书朱元璋,没有经过中书省报告胡惟庸,结果招来胡惟庸大做文章,谗言其间,加以侵害,称刘伯温长于堪舆,相中了王气之地,欲强行拿下作为自己的墓穴。

朱元璋虽然没有对他议罪问斩,但下令褫夺他的爵位待遇,吓得刘伯温赶紧回朝上班,夹着尾巴行事。经此一吓,刘伯温纵然为君忧乐,也断然不敢胡言乱语。


以礼观书


天书有两种,一种是无字天书,一种是有字天书。像伏羲八卦,河图洛书,这些用符号图画表达意思的书叫无字天书。像张良从黄石公那里得到的书《太公兵法》是有字天书。

天书的特点就是难懂。大多数人是看不懂的,能看懂的是少数,这少数人种能够做到融会贯通的更是少之又少。这些能够学成的少数精英,必须有过人的天赋,刻苦的精神,不凡的气度,刘伯温张良就是其中代表。



刘伯温得到的天书其实和张良得到的天书是一本书,就是《太公兵法》,又称《太公六韬》,是先秦时期黄老道家典籍《太公》的兵法部分。属于有字天书。刘伯温聪明好学,才学有所成。

刘伯温神机妙算,能掐会算,周围人都觉得他一定是得到神仙真传,于是刘伯温得到过天书的说法便传开了。但是这天书啥样除了刘伯温谁也不知道。

朱元璋得知刘伯温有天书后,一方面对天书好奇,另一方面担心这样的奇书会危害大名江山,非常想得到。但不好开口要,刘伯温心里清楚装糊涂,不吱声。刘伯温担心留着天书对后代不利,临死前交代儿子刘琏把书送给朱元璋。



但是刘伯温送给朱元璋的不是《太公兵法》,而是自己写的《郁离子》,他吩咐儿子把那本天书《太公兵法》烧了。

《郁离子》是一本寓言故事书,它字面意思很清楚,隐意很难读出来,对一般人来说也称得上天书。但对朱元璋来说,想蒙混过关没那么容易。朱元璋始终不太相信《郁离子》就是刘伯温的天书。

朱元璋曾安排胡惟庸暗地里找刘伯温留下的天书,没有得到任何结果。其实《郁离子》就是刘伯温留下的天书,书中隐含治国的道理,读懂了就可以安天下。


有得观史


《明史》记载:“(刘伯温)抵家,疾笃,以《天文书》授子琏曰:‘亟上之,毋令后人习也。’”

也就是说,刘伯温病重去世前,把一本叫《天文书》的书拿出来,交给大儿子刘琏,让刘琏立刻上交给朱元璋,一刻都不要停。并且对刘琏说,以后刘家后世子孙,绝对不能读这本书。

(刘伯温)

那么,刘伯温为什么要做出这样的举动呢?他这样做,究竟有何深意呢?

要理解这件事,我们得看看刘伯温和朱元璋之间经历了什么事情。

刘伯温本来是元朝的官吏,因为不满元朝的官员们贪污腐化,祸乱害国,愤然辞去官职,隐居深山,与当时的一些世外高人过从甚密。而刘伯温也因此名气变得非常大。民间传说他能勘破天机,预知未来,明了天下大势。

朱元璋在打江山的时候,听说了刘伯温的名声,就想方设法把他招募到自己麾下,向他询问如何才能获得天下。刘伯温给朱元璋分析了天下形势,制定了由南往北的策略。朱元璋对刘伯温给他讲的策略非常赞同,并且高兴地称赞刘伯温是“吾之子房也”。

后来,朱元璋打下江山,建立明朝以后,开始疑心和他一同打江山的那些功臣们。他觉得那些功臣们不把他放在眼里,觉得那些功臣们在下面勾勾搭搭,试图联合起来,推翻他的统治。于是心里就有了想打击他们的想法。

最开始的时候,朱元璋非常不满意的就是他的宰相。因为宰相的问题,他有两次询问刘伯温的意见。一次是朱元璋想撤换李善长。李善长和刘伯温是有矛盾的,但是刘伯温却告诉朱元璋,不能撤换李善长。

但是不久,朱元璋还是把李善长给撤换了。

(李善长)

这时,朱元璋又把刘伯温找来,问他对胡惟庸、杨宪和汪广洋的看法。刘伯温对朱元璋说,这三个人都不是合适的宰相人选。朱元璋对刘伯温说,那你来当宰相。刘伯温也没答应。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实际上,刘伯温把朱元璋推荐的宰相人选,全部给否定了。一般来说,否定了一些人,应该最终要推荐一个人。但刘伯温一个都没有推荐。刘伯温一个都不推荐,是不是他想自己当呢?并不是,朱元璋让他当,他并没有同意。

那么,刘伯温为什么是这样的表现呢?

实际上,是因为他已经看出了,朱元璋对他的宰相非常不满意,想要把他们都给废黜,甚至不设宰相这个职位。所以,刘伯温才会那么说。

事实上,刘伯温算的一点儿也没错。朱元璋最终都让胡惟庸、汪广洋、杨宪当了宰相,但是这些人,没有一个得到了善终。怎么可能得善终呢?既然朱元璋不想要宰相。因此,不管你做什么,肯定都是不对的,都是会被拿下来的。

问题来了,朱元璋不想要宰相,为什么不去问别人,偏偏要问刘伯温呢?

(朱元璋)

很显然,是因为刘伯温身上有能“勘破天机”“预知未来”的光环。朱元璋其实就是在通过刘伯温问“天道”,看看上天对这件事有什么样的看法。

朱元璋虽然在刘伯温那里得到了他想要的答案,但是,他也非常害怕这个刘伯温,因为刘伯温知道他心里在想什么。如果一个大臣知道皇帝心里在想什么,这对于皇帝来说,是一件担忧的事情。

所以,刘伯温的存在,让朱元璋心里充满猜忌。

刘伯温自然知道朱元璋在猜忌他,因此,干脆辞官归隐。

但就算刘伯温辞官归隐,朱元璋心里也充满担心,也猜忌他。唯一的办法,就是让刘伯温消失。

但是,刘伯温又没有犯什么错,想要让刘伯温消失,也非常不容易。

这时候,刘伯温生病了。于是,朱元璋派胡惟庸叫上御医去看刘伯温。刘伯温再聪明,也想不到御医会在药上做文章。他吃了这药,病不是好了,而是加重了。

刘伯温宁愿相信这是胡惟庸做的手脚,也不愿相信这是朱元璋做的手脚,因此把这事告诉朱元璋。但朱元璋对这件事毫无反应。这下,刘伯温明白了,想要他死的,原来是朱元璋本人。

而且刘伯温还明白过来,朱元璋想要他死,就是因为他能“勘破天机”。

基于这样惨痛的认识,刘伯温让儿子把天书交给朱元璋,并让他们决不能看。他们不看,自然就不懂得。不懂得,就是个平凡人。是平凡人,朱元璋就不会在乎他们了,这样他们的命也就保住了。


张生全精彩历史


刘伯温没有留下什么天书,他不过是一个能掐会算的术士,后来又去朝廷做了官,所以出了大名,他连地书都不会写,还写天书呢,他死后留下的那堆草稿纸,在没有卫生纸的情况下,擦擦屁股还可以凑合一下


访68468304


刘伯温是测算巨师,民间流传不少故事和有关他撰写的测算书籍,。实有天书之说,天书分有字天书和无字天书,有字天书传说是要通天神之灵才可以使用的!使用前必焚檀香拜请天神默说测算之事,,在翻阅天书即显测算答案,并付解化之法,阅后字即消失不见……有字天书是有字的!也有图案文字并存的!如推背图类书籍,这类书籍一般人至少可以看阅,还存流全是文字有字天书,明间仍有流传,此书12700个字。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file_sign": "97856612e452df3c3382343a898ab3bb\

我爱我家139706348


《芳草评论》

《前代军师诸葛亮,后代军师刘伯温。近代天子军师毛泽东,独一无二,世界谁能比

历史上常流传着“前代军师诸葛亮,后代军师刘伯温。我知你、你知谁?“的故事。当然,这些人物,都是历史上的伟大人物。致于上述诸、刘都是史上军师人物。但从芳草研其历史之见,在历代伟人中,千古人物,还看毛泽东。毛泽东“一万年后还有左中右“的高瞻远瞩一句话,这是绝句,真的够绝了。

人生在社会中上有皇帝将相,下有平民百姓,富贵贫贱、乃“天地人”易学科学《风水》定形。对此,作者著有《周易人生》易学之书,其定论是:《地理是命理之父母、命理是相理之父母。》对此、作者还著有《论太和之道是保天地人和的指路明灯》一文早年己发表全同国全球,直至今天还重版发表。曾多次评为“特等、金奖和国际金奖。欢迎光临分享。

一一作者:中国国家文学研究院博士导张廷星(芳草)2O17年9月13日于英德。

  1. 历史常流传着“前代军师诸葛亮,后代军

儒雅的廷星


刘伯温临终前,把一本“天书”交给儿子刘琏说:“我死后你要立刻将这本书呈给皇上,一点儿都不要耽误;从此以后不要让我们刘家的子孙学习这门学问。”言罢长叹一声,泪流满面,一代智者,溘然长逝。

“刘基”这个名字有点儿生僻,但一提刘伯温几乎妇孺皆知。在老百姓眼里,刘伯温是继姜子牙、诸葛亮以后的另一个神一样的存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晓人和;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载,神机妙算,无所不能。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

历史上的刘伯温也确实不凡,至正二十年(1360年),被朱元璋请至南京,刘伯温当即对时局做出分析,为朱元璋制定了避免两线作战、各个击破的战略,奠定了朱元璋夺取天下的基础。朱元璋评价刘基:“学贯天人,资兼文武;其气刚正,其才宏博。议论之顷,驰骋乎千古;扰攘之际,控御乎一方。慷慨见予,首陈远略;经邦纲目,用兵后先。卿能言之,朕能审而用之,式克至于今日。凡所建明,悉有成效。”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朱元璋认为刘伯温和张良不相上下,可见刘伯温一定是帮朱元璋出了不少计策谋划\n 。

对于大家都关心的问题:刘伯温到底会不会神机妙算?可以肯定的回答,会!虽然不像传说中那么神奇,但刘伯温确实熟知天文和五行八卦等术数学问。比如,吴元年(1367年),朱元璋以刘基为太史令,刘基呈上《戊申大统历》。指出当时荧惑星出现在心宿位,预示有兵灾祸乱,刘基请求朱元璋下诏罪己。《明史》中还有多次刘伯温为朱元璋指出某地有王气,某星异动,应如何应对等等。可以看出传说不是完全没有根据。


男科中医徐老师


刘伯温(1311—1375)名刘基,字伯温,以字行。刘伯温自幼聪颖异常,天赋极高。在家庭的熏陶下,他从小就好学深思,喜欢读书,对儒家经典、诸子百家之书,都非常熟悉。尤其对天文、地理、兵法、术数之类更是潜心研究,颇有心得。年轻的刘伯温很快在当地脱颖而出,成为江浙一带的大才子、大名士,开始受到世人的瞩目。当时全国各地反元起义风起云涌,刘伯温静观天下形势,经过一番分析,认为朱元璋红巾军才是推翻元朝、建立新江山的队伍。1360年,刘伯温出山辅助朱元璋,积极为明太祖出谋划策。他为朱氏制订了“先灭陈友谅,再灭张士诚,然后北向中原,一统天下”的战略方针。而明太祖得到刘伯温的辅助,正是如虎添翼。他在功成名就之后,毅然选择激流勇退,隐居起来,但终究难以避免政治的纷争,忧愤而死。



人物生平

年少好学

刘基

刘基天资聪明却好学习,聪慧过人,由父亲启蒙识字,十分好学。阅读速度极快,据说七行俱下。12岁考中秀才,乡间父老皆称其为“神童”。

泰定元年(1324年),十四岁的刘基入郡庠(即府学)读书。他从师习春秋经。这是一部隐晦奥涩、言简义深的儒家经典,很难读懂,尤其初学童生一般只是捧书诵读,不解其意。刘基却不同,他不仅默读两遍便能背诵如流,而且还能根据文义,发微阐幽,言前人所未言。老师见此大为惊讶,以为他曾经读过,便又试了其他几段文字,刘基都能过目而识其要。老师十分佩服,暗中称道“真是奇才,将来一定不是个平常之辈!”一部春秋经,刘基没花多少工夫就学完了。

泰定四年(1327年),刘基十七岁,他离开府学,师从处州名士郑复初学程朱理学,接受儒家通经致用的教育。郑复初在一次拜访中对刘基的父亲赞扬说:“您的祖先积德深厚,庇阴了后代子孙;这个孩子如此出众,将来一定能光大你家的门楣。”刘基博览群书,诸子百家无一不窥,尤其对天文地理、兵法数学,更有特殊爱好,潜心钻研揣摩,十分精通。有一次,探访程朱理学故里—徽州,得知歙县南乡的六甲覆船山有一本《六甲天书》,便探秘覆船山(主峰搁船尖),原来这里隐藏了一个完整的明教社会,不仅找到了《奇门遁甲》而且还结识了一大批明教圣者,刘基的虚心好学和出众才智,使他在这里学就和掌握了丰富的奇门斗数知识,回家后就在家乡出了名,大家都说他有魏征、诸葛孔明之才。

初入仕途

元统元年(1333年),二十三岁的刘基赴元朝京城大都(今北京)参加会试,一举考中进士,元末,兵荒马乱,战火连连,在家闲居三年。至元二年(1336年),才被元朝政府授为江西高安县丞。他勤于职守,执法严明,很快就做出了政绩。他深入乡间,体察民情,发现高安县一些豪绅地主勾结贪官污吏,无法无天,骗人钱财,夺人妻女,杀人害命无恶不作。刘基倾听百姓的哭诉后,义愤填膺,决心为民除害。经过明察暗访,掌握了真凭实据后,对几个劣迹昭著的豪强恶霸,坚决予以严惩,并对县衙内贪赃枉法的官吏也进行了整治,高安县的社会风气很快就有了好转。刘基刚正不阿,一身正气赢得了百姓的赞誉。在任官的五年内,处理地方事务的原则是“严而有惠爱”,能体恤民情,但不宽宥违法的行为;对于发奸摘伏,更是不避强权。因此受到当地百姓的爱戴,但因为他的正直,地方豪绅对他恨之入骨,总想找事端陷害他,幸得长官及部属信任他的为人,才免于祸患。

仕途多舛

辞官后,刘基返回青田,至正三年(1343年),朝廷征召他出任江浙儒副提举,兼任行省考试官。后来因检举监察御史职,得不到朝中大臣的支持,还给他许多责难,他只好上书辞职,任期约一年。

蛰居隐退



刘基

至正六年(1346年),刘基接受好友欧阳苏的邀请,与欧阳苏一同来到丹徒,在距欧阳苏家附近的蛟溪书屋住下,过了一段半隐居的生活。以教授村里中的子弟读书来维持生活,偶尔和月忽难、陶凯等好友时相往还。

至正八年(1348年),刘基结束在丹徒约两年的半隐居生活,再度投入人群。他来到杭州居住,他的夫人为他生下一个儿子,即刘琏。在杭州的四年当中,他和竹川上人、照玄上人等方外之士时相往来,也和刘显仁、郑士亭、熊文彦、月忽难等文士诗文相和。

至正十二年(1352年)七月,徐寿辉攻陷杭州,在攻陷杭州之前,刘基便带着家人回到故乡。回到故乡不久,朝廷来了一封公文。朝廷起用他为江浙省元帅府都事,主要任务是帮助当地政府平定浙东一带的盗贼,特别以方国珍为对象。

助明开国

至正二十年(1360年),被朱元璋请至应天(今南京),委任他为朱元璋的谋臣,刘基针对当时形势,向朱元璋提出避免两线作战、各个击破建策,被采纳。辅佐朱元璋集中兵力先后灭陈友谅、张士诚等势力。刘伯温并建议朱一方面脱离“小明王”韩林儿自立势力,却另一方面以“大明”为国号来招揽天下义师的民心。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参与制定朱元璋的灭元方略,并得以实现。共参与军机八年,筹划全局。

劝君买善

吴元年(1367年),朱元璋以刘基为太史令,刘基呈上《戊申大统历》。荧惑星出现在心宿位,预示有兵灾祸乱,刘基请求朱元璋下诏罪己。天气大旱,刘基请求处理久积冤案,朱元璋便当即命令刘基予以平反,大雨也就从天而降。刘基趁机请求建立法制,防止滥杀现象。朱元璋这时正要处决囚犯,刘基便问是什么原因,朱元璋将自己所做的梦告诉他。刘基说:“这是获得疆土和百姓的吉象,所以应当停刑等待。”三日之后,海宁归降,朱元璋很高兴,就将囚犯全部交给刘基释放了。不久,又授刘基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

严明法纪

刘基像

朱元璋即皇帝位后,刘基上奏制定军卫法。当初确定处州税粮时,仿照宋制每亩加五合,唯独青田县除外,太祖这么说道“:要让刘伯温家乡世代把此事传为美谈。” 太祖巡幸汴梁时,刘基与左丞相李善长一起留守京城。刘基认为宋、元两朝都因为过于宽纵而失天下,所以应该整肃纲纪,于是便下令御史检举弹劾,不要有任何顾忌,宿卫、宦官、侍从中,凡犯有过错的,一律奏明皇太子,依法惩治,因此人人都畏惧刘基的威严。中书省都事李彬因贪图私利,纵容下属而被治罪,李善长一向私宠李彬,故请求从宽发落,刘基不听,并派人骑马速报太祖,得到批准,刘基便在祈雨时,将李彬斩首。因为这件事,刘基与李善长开始不和。太祖返京后,李善长便向太祖告状,说刘基在坛土遗下杀人,是不敬之举。那些平时怨恨刘基的人也纷纷诬陷刘基。当时正逢天旱,太祖要求诸臣发表意见,刘基上奏说:“士卒亡故者,他们的妻子全部迁往他营居住,共有数万人,致使阴气郁结。工匠死后,腐尸骨骸暴露在外,将投降的吴军将吏都编入军户,便足以协调阴阳之气。”太祖采纳了他的意见,但十天过后仍不见雨,故而发怒。此时恰好刘基的妻子死了,所以刘基请求告辞还乡。太祖正在营造中都,又积极准备消灭扩廓。刘基临走上奏说 “:凤阳虽是皇上的故乡,但不宜作为建都之地。王保保不可轻视。”不久,定西之役失利,扩廓逃往沙漠,从那时起一直成为边患。这年冬天,太祖亲自下诏,叙说刘基征伐之功,召他赴京,赏赐甚厚,追赠刘基的祖父、父亲为永嘉郡公,并多次要给刘基进爵,刘基都固辞不受。

不徇私情

太祖因事要责罚丞相李善长,刘基劝说道“:他虽有过失,但功劳很大,威望颇高,能调和诸将。”太祖说:“他三番两次想要加害于你,你还设身处地为他着想?我想改任你为丞相。”刘基叩首说道“:这怎么行呢?更换丞相如同更换梁柱,必须用粗壮结实的大木,如用细木,房屋就会立即倒坍。”后来,李善长辞官归居,太祖想任命杨宪为丞相,杨宪平日待刘基很好,可刘基仍极力反对,说:“杨宪具备当丞相的才能,却没有做丞相的气量。为相之人,须保持像水一样平静的心情,将义理作为权衡事情的标准,而不能搀杂自己的主观意见,杨宪就做不到。”太祖又问汪广洋如何,刘基回答:“他的气量比杨宪更狭窄。”太祖接着问胡惟庸,刘基又回答道:“丞相好比驾车的马,我担心他会将马车弄翻。”太祖于是说道“:我的丞相,确实只有先生你最合适了。”刘基谢绝说:“我太疾恶如仇了,又不耐烦处理繁杂事务,如果勉强承担这一重任,恐怕要辜负皇上委托。天下何患无才,只要皇上留心物色就是了。这几个人确实不适合担任丞相之职。”后来,杨宪、汪广洋、胡惟庸都因事获罪。

位列伯爵

洪武三年(1370年),太祖授刘基为弘文馆学士,十一月,大封功臣,又授刘基为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封诚意伯,食禄二百四十石。第二年,赐刘基还归家乡。

朝奉作诗

洪武八年(1375年),刘基虽然不良于行,仍然和所有在京官员一样,参加元旦的早朝,随后在奉天殿做了一首《乙卯岁早朝》,这虽属于歌功颁德的应酬文字,但诗中仍可以看见刘基的心情。据说正月中旬,宋濂的门人刘刚来到刘基的住处,商请刘伯温将宋濂一百多卷的作品,择取精华部分编辑成书,以便诵读,也请刘基为新书写一篇序文。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患病离世

刘基立像

洪武八年(1375年)正月下旬,刘基感染了风寒,朱元璋知道了之后,派胡惟庸带了御医去探望。御医开了药方,他照单抓药回来煎服用,觉得肚子里好像有一些不平整的石块挤压在一起,让他十分痛苦。

二月中,刘基抱病觐见朱元璋,婉转的向他禀告胡惟庸带着御医来探病,以及服食御医所开的药之后更加不适的情形。朱元璋听了之后,只是轻描淡写的说了一些要他宽心养病的安慰话,这使刘基相当的心寒。三月下旬,已经无法自由活动的刘伯温,由刘琏陪伴,在朱元璋的特遣人员的护送下,自京师动身返乡。回家后,拒绝亲人和乡里为他找来的一切药石,只是尽可能的维持正常的饮食。

几天之后,刘基自知来日无多,找来两个儿子交代后事。交代完后事时,又让刘琏从书房拿来一本天文书,对他说:“我死后你要立刻将这本书呈给皇上,一点都不耽误;从此以后不要让我们刘家的子孙学习这门学问。”又对次子刘璟说: “为政的要领在宽柔与刚猛循环相济。如今朝廷最必须做的,是在位者尽量修养道德,法律则应该尽量简要。平日在位者若能以身做则,以道德感化群众,效果一定比刑罚要好,影响也比较深远,一旦部属或百姓犯错,也较能以仁厚的胸怀为对方设身处地的着想,所裁定的刑罚也必定能够达到公平服人,和警惕人改过自新的目的;而法律若能尽量简要,让人民容易懂也容易遵守,便可以避免人民动辄得咎无所适从,又可以建立政府的公信力和仁德的优良形象,如此一来,上天便会更加佑我朝永命万年。”又继续说道:“本来我想写一篇详细的遗表,向皇上贡献我最后的心意与所学,但胡惟庸还在,写了也是枉然。不过,等胡惟庸败了,皇上必定会想起我,会向你们询问我临终的遗言,那时你们再将我这番话向皇上密奏吧!”最后于农历四月十六卒于故里,享年六十五岁。六月,葬于乡中夏中之原。

在古代的历史长河中,出现了许多圣人,如刘伯温、李淳风、袁天罡等,他们为后世留下的预言书,充分体现出了他们的神机妙算、未卜先知的神奇的能力。下面小编带你们看看他们的智慧的结晶——预言书。

刘伯温的《烧饼歌》



刘伯温

据通胜记载,某日早晨,朱元璋在内殿吃烧饼,只咬了一口,便听到了刘伯温求见,为了测试刘伯温的才智,于是他把烧饼用碗盖着,再召刘伯温晋见。刘伯温进殿后,朱元璋便问:“先生心明数理,可知碗中是何物件?”对曰:“半似日半似月,曾被金龙咬一缺,依臣所见碗中为一烧饼是也。”(故命名为《烧饼歌》。)



《烧饼歌》

朱元璋见刘伯温有此奇才,于是便向他请教明朝以后的国运。刘伯温不仅预言了朱元璋是“金龙”是要建立明朝当皇帝,还一直神算到清朝慈禧掌权,并控制光绪(“草头加上十口女,又报孩儿作主张。”),而后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光绪逃往热河,思恋故京。(“二四八旗难蔽日,思恋辽阳旧家乡。”)一直到中华民国成立后,先有袁世凯称帝,再有张勋复辟,南北分裂,中国经历了多年内战,到民国十八年才统一( “手执钢刀九十九,杀尽胡人方罢休,炮响火烟迷去路,迁南迁北六三秋。”)

2.李淳风和袁天罡的《推背图》

李淳风和袁天罡

正史《旧唐书》记载:唐太宗看到一本《秘记》上说:“唐三世之后,则女主武王代有天下。”就召见李淳风,询问详情。李淳风回答说:“臣据像推算,其兆已成,而且此人就在陛下的宫中,身为您的眷属,三十年后当称帝,并诛戮您的子孙。”太宗说道:“那么把可疑的人都杀了,怎么样?” 李淳风回答说:“这是天命,无可祈禳回避,且王者不死,白白杀了很多无辜的人。三十年后,此人年纪大了,就会仁慈起来。现在如果杀了她,上天还会让她转生称帝,三十年后她正当壮年,性情更为狠毒,您的子孙就都会被她杀光了。”太宗觉得有理,就没有再追究下去。

《推背图》

李淳风随后将未来推算到了一千多年以后,并上呈太宗皇帝御览。预言以谶、颂和图的形式记录了下来。传说当李淳风推算到第59像的时候,他的好友袁天罡推了一下他的后背说:“天机不可泄漏,就推算到这里吧”。于是李淳风就把此事画作了最后一象,并题诗说:“茫茫天数此中求,世道兴衰不自由,万万千千说不尽,不如推背去归休。”这部预言也就因此称为《推背图》。


爱尚豁牙子



刘伯温(1311—1375)名刘基,字伯温,以字行。刘伯温自幼聪颖异常,天赋极高。在家庭的熏陶下,他从小就好学深思,喜欢读书,对儒家经典、诸子百家之书,都非常熟悉。尤其对天文、地理、兵法、术数之类更是潜心研究,颇有心得。年轻的刘伯温很快在当地脱颖而出,成为江浙一带的大才子、大名士,开始受到世人的瞩目。当时全国各地反元起义风起云涌,刘伯温静观天下形势,经过一番分析,认为朱元璋

红巾军

才是推翻元朝、建立新江山的队伍。1360年,刘伯温出山辅助朱元璋,积极为明太祖出谋划策。他为朱氏制订了“先灭

陈友谅

,再灭

张士诚

,然后北向中原,一统天下”的战略方针。而明太祖得到刘伯温的辅助,正是如虎添翼。他在功成名就之后,毅然选择激流勇退,隐居起来,但终究难以避免政治的纷争,忧愤而死。

提起他,很多人会想到一句话“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在历史中刘伯温与诸葛亮一样,神机妙算,军事才能超凡。他帮助

朱元璋

打败元朝的统治,建立了大明王朝。朱元璋知道刘伯温的厉害,处处总是提防着他。刘伯温在去世后,留下一本书,却成为了朱元璋的心腹大患,直到死前,还嘱咐子孙,一定要找到这本书,千万不能落入外姓人的

手中

。洪武八年,64岁的刘伯温临死前,将两个

儿子

,刘琏、刘仲竟叫到跟前,告诉他们,当今

皇帝

生性多疑,我所写下的这本《

百战

奇谋

》,如果献给皇上恐怕会使全家人陷入危险,倒不如烧了它,来保全家人。次日刘伯温就去世了,只给朱元璋留下一封书信和一本《郁

离子

》。

《百战奇谋》这本书,体现了刘伯温一生的智慧,记录了刘伯温所经历的的大小战事,以及谋兵布阵方法,在民间有流传谁得到这本书,就能当皇帝。朱元璋得知此事,坐立不安。命内阁大臣

胡惟庸

到青田县为刘伯温吊丧,乘机找到

兵书

,将其带回。胡惟庸向刘伯温的两个儿子询问此书的下落,两人却说,书已经被烧毁了。胡惟庸知道刘伯温的两个儿子都是正人君子,又找不到这本书。便带着《郁离子》和一封书信回到了京城,交到朱元璋手上。朱元璋却并不相信,从此睡卧不安,一想到这本书如果落在刘伯温后人手中,如果起兵造反,势必会夺走朱家人建立的天下。于是又命胡惟庸前往寻找。

胡惟庸再次来到青田,这次所幸来个地毯式搜索,将刘伯温家中的所有书信、书籍一并带走。但是还是没有找到这本兵书。朱元璋却誓不罢休,借口为刘家重新建造房子,将老宅推到,不放过任何一个缝隙,仍然没有发现。到朱元璋71岁,去世的时候,仍然对兵书念念不忘,告诫朱允炆一定要找到兵书,绝对不能落入外姓人的手中。后来朱棣起兵杀死朱允炆,当上皇帝,再到后来的朱由检,始终找不到这本兵书


据说这本书后来被李自成找到,其实就藏在刘伯温交给朱元璋的《郁离子》中。因为李自成特别崇拜刘伯温,打进京城后,仔细翻看刘伯温的《郁离子》,居然就藏在这本书里面。

不得不说刘伯温真的太神了,竟在死后还要戏耍了朱元璋23年。原来最危险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


凡人的历史世界


所谓的天书实际就是五行八卦,八卦上可映天地万物生死消长,下可印证人事常伦兴衰……,配合自然规律,奇妙绝论,常人不易识,也不能视之,因为常撑控于能人异仕手中。因为先后天八卦通常以符号代替,并无文字出现,故称无字天书。只有通此道文化渊博之人,可以演化推理。即便后传人,多是口传身教,不以文字留世,就是有只言片语留于世面,也终难言尽其妙。如闻其声可知其死,动其念可知其果。刘伯温先师留下的《烧饼歌》,仅是花表一枝,能知一二者就受益非浅。不知者不要妄加评论,有辱圣贤。天地之大,无奇不有,高手在民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