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7 耶鲁:“我们不招收中国学生!”只因中国孩子太“听话”?

文丨阿么

素材自中国教育研究 小石头侃升学

澳洲Mirror 及网络

如今,出国留学是很多家庭的选择,有的像团长前几天介绍的

成都超级学霸魏伟(>戳这里看详情)

一样,大学申请,有的则是高中后大学前申请。实际上,不管什么时候申请出国,孩子的准备工作都在小学甚至更早的时候便已经开始了。那么,各位家长朋友,你知道国外名校需要的是怎样的人才吗?

今年的申请季已经收尾,尽管有像魏伟这样包揽全球6个顶尖名校offer的超级学霸,但是我们也要知道更为普遍的现象:有人发现美国高校,尤其是美国顶尖名校,招收的中国留学生很少,而更多招收的是印度留学生!

此外,最近美国大学注册和招生人员协会(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ollegiate Registrars and Admissions Officers)调查研究发现,参与调查的250所美国院校中,中国本科申请者减少了25%,中国研究生申请者减少的比例达32%!

为什么美国高校在减少招收中国留学生?一些“人气很旺”的名校给出了自己的解释,可以看出,中国留学生年年减少的原因,与“歧视”无关。

耶鲁:“我们不招收中国学生!”只因中国孩子太“听话”?

耶鲁大学:我们不收中国学生

耶鲁大学教授陈志武表示,不收或者减少招收中国留学生,主要原因还是在学生自身!他说:

“思维方式那么僵化、偏执,社会交往能力又那么差,除了自己狭窄的专业就不知道怎么跟人打交道、怎么表达自己,让我非常痛心。”

过去多年招收的中国学生,开始学习成绩都好,后来做博士论文研究时虽然未必突出,但还可以,可是等到毕业后去学术市场找工作时,他们的表现大都不好。以2015年这些学生应聘教职工作为例,美国前30名金融系毕业的博士中,来自中国的不少,但他们找到的教职岗位最成功的是去了加州理工学院,那个大学当然不错,可是,这么多中国博士生没有一个被金融系排前15名的大学选中。

耶鲁:“我们不招收中国学生!”只因中国孩子太“听话”?

哈佛教授:更喜欢“咖喱味”的印度学生

实际上,哈佛大学减少招收中国留学生的理由也与耶鲁差不多!

哈佛大学张伯庚(Julian Chang)教授表示,中国留学生更热衷抱团,他们对于融入当地朋友圈缺乏兴趣,这样影响语言和文化的融入交流,在他们走入外企职场后也会显露出弊端。他说:

“无论是价值观还是习惯,比如说他们在美国的企业里很多是outside office,你要是不去看球,不跟大家一起吃饭、玩儿,那就很难加入领导圈。”

虽然印度人口音中带有浓重的“咖喱味”,但他们从不惮于发声;而中国学生说英文没问题,但是要走到高层,用英文辩论,阐述观点的时候就会显出弱势。

印度学生在一起,经常为了讨论而讨论,不惜时间和精力;中国学生更沉默谨慎,唯恐“祸从口出”,但这也意味着容易错失良机。

耶鲁:“我们不招收中国学生!”只因中国孩子太“听话”?

其实,这样的情况并不只是出现在中国孩子身上。

你在培养“优秀的绵羊”吗?

曾在耶鲁执教的Deresiewicz教授,把一些精英学生形容为“优秀的绵羊”:

“他们聪明勤奋,似乎时刻都斗志昂扬、精力充沛,但又总是感到焦虑、压抑和茫然,缺乏好奇心和理想,他们只是在人云亦云的价值观裹挟之下,盲目而又顺从地向着一个方向前进:华尔街上的金融或咨询公司……”

这些孩子,优秀却没有思想,知道如何成功,却不知道自己真正要的是什么,能收获最好的物质生活,却也最容易陷入虚无之中。而这种窘境,源于我们很少引导孩子对自己、对世界发问,也没有提供足够的时间,让他们从事“无用”的哲学思考。

这是现在全世界随处可见的一种普遍现象,社会的压力让他们的父母选择了增压,但高强度的学业并没有辅以足够的软实力教育,孩子们具备着过人的技能、高超的智力,但却只有一颗空洞的心。

这些孩子没有任何“思辨力”可言,离开书本几乎是半个“废人”,他们并没有什么梦想,也没什么目标,甚至都没有多少能长久坚持的兴趣,他们大都不热衷于社交,除了大量时间用来学习,几乎就是在手机、电脑和游戏上消磨时间。

这样的孩子,就是成绩很好很听话的“优秀的绵羊”。

耶鲁:“我们不招收中国学生!”只因中国孩子太“听话”?

中国人有天赋,又勤奋,

可是为什么世界一流大学

开始不爱招中国学生了?

无论是耶鲁还是哈佛,这些美国顶尖高校更看重的是学生的思辨能力,而不是死板的考试成绩!

关于这一点,之前魏伟在分享自己的经验时也提到过:

本科四年我最大的进步在于心智的成长——开始不再人云亦云,形成批判性思维;开始敢于问为什么,勇于展示自己,逐渐体悟这个世界是如何运作的;更重要的是,开始明白自己未来想要干什么样的事、究竟想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耶鲁:“我们不招收中国学生!”只因中国孩子太“听话”?

魏伟

与哈佛大学医学院Tom Schwarz教授

而耶鲁大学教授陈志武更是直接指出了咱们中国孩子教育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他指出,这个问题并不是孩子长大后才出现的,而是与其从小所接受到的家庭教育密切相关——这不是种族歧视,因为他自己的也是中国人。

中国学生从小就被灌输“听话”“顺从”等观念,没机会锻炼讲话辩论。长大后即使想学习辩论、学习演讲技巧,也很难改变从小被迫养成的“听话不作声”的习惯。

看到这里,

团长觉得不管孩子是否会申请出国留学

这个观点其实都不无道理,

很多时候我们看一个孩子

就是在以是否“听爸妈的话”

作为一项重要的评价标准。

然而这个标准真的合理吗?

父母的话该怎么说孩子才更愿意听呢?

孩子自己的话,父母又应该怎么听呢?

……

今天我们不妨就来聊聊『听话』这件事

你只想要一个“听话”的孩子吗?

曾经我们担心,父母会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参与到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因此留下遗憾。但是在今天,父母越来越重视孩子的教育,从出发点来说,这是好事。

但一些父母也会在孩子的教育中走向另外一种极端,那便是过度参与孩子成长的每一个细节。

父母掌控孩子的每件小事,让孩子进最好的小学、初中、高中,引导孩子考入名牌大学,最后找到“好”工作。

耶鲁:“我们不招收中国学生!”只因中国孩子太“听话”?

在父母事无巨细的照顾下,孩子常常对长者和权威者的言论习惯性地选择认同、顺从,成为“听话的好孩子”。当然也有“不听话”的孩子,他们会对父母的关心感到厌烦和抗拒,比如一篇小学生在自己的作文中吐槽妈妈的关怀:

我妈妈的一天是这样开始的。从早上六点半叫我起床开始,她便唠叨了,重复着自我上学五年来几乎每天要说的话:

汤汤,起床去早读 , 马上,gogogo。大声读出来,叫我听见哦……读完了?读完了赶紧到QQ群里背一遍……背完了?背完了刷牙洗脸,刷牙要超过两分钟啊,脸好好洗两把,你看你那眵目糊都还在眼角……

中午放学回到家,从见到她开始,这个唠叨便从头再来……周而复始,从不改变,也从不改进。

她一天三顿给我做营养餐,逼我运动锻炼身体,让我学这学那,批评我表扬我,时常吵闹,偶尔温馨……如果这些都是爱,那么我也是爱她的。毕竟,世界上永远会有“妈妈”这个物种,仅此一点,这个物种应该是值得我们这些妈妈的小孩怜惜的。

——《妈妈这个物种令我怜惜……》

不知道各位宝妈们有没有从字里行间看到自己平时的样子呢?当孩子用“怜惜”来表达对妈妈的情感时,你的心里是不是有些复杂?

耶鲁:“我们不招收中国学生!”只因中国孩子太“听话”?

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作为过来人,希望以自己的经验去引导孩子,让孩子少走弯路,这一点毋庸置疑。然而,很多时候我们或许忘了,所有的孩子一开始都是成为自己的人,如果一味地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塑造孩子,压制孩子的意志,最终会让孩子在不同程度上丢失“自己”。

或许在要求孩子听话的同时,父母也应该听听孩子的想法。

你听到孩子说的话了吗?

01

孩子需要消化的时间

前不久,一个视频在微博热传:一个犯了错的小女孩,面对妈妈的反复质问追责,一边哭一边和妈妈据理力争,虽然认错了,可妈妈仍然不依不饶。

最后孩子不得不心碎地说,“我知道错了!”、“请你们出去,我只是想静一静!”……

视频时长14分钟左右,下面是文字版:

向上滑动查看演讲全文

正确的教育方式,是避免过度呵护

朱莉·利斯科特-海姆斯

我从没想过做一个育儿专家,事实上,我本身对育儿也没什么兴趣。只是因为当今有一种育儿方式,会把孩子搞得一团糟,阻碍他们个人特质的培养。而这种育儿方式,正大行其道。

我想说的是,我们花了很多精力去担心父母没有足够参与到孩子的人生、教育以及养育过程中,这理所当然。但如果走上另一个极端,也会有很多坏处,比如家长认为,孩子自己不可能成功,除非父母可以随时保护和纠正,关注孩子的每件小事,掌控他们的每个细节,引导他们进入名牌大学,找到好工作。

当我们这样养育孩子,其实是给了孩子一种清单式的童年。

清单式的生活,就是:

我们确保他们安全、健康、吃好、喝好,然后期望他们进入好学校,并且是好学校的好班级,在好学校好班级中还要取得好成绩。并且不只是成绩,还要拿高分,不只要好成绩和高分,还要获得荣誉和奖项,要参加运动、活动、还要有领导力。我们告诉孩子,不要只是参加社团,还要创建社团,因为大学喜欢这样的学生。还要参加社区服务,因为要让大学看到你会关心他人。

这些都是期望中的完美,我们期望孩子能做到完美,而我们自己却从没做到过。有这么多要求,做父母的就得和每个老师沟通,和校长、教练、推荐人沟通,如此一来,我们更像是孩子的私人管家、秘书。

然后对孩子,视为珍宝的孩子,我们要花心思来督促、哄骗、暗示、帮忙、唠叨、甚至讨价还价,确保他们不会在顶尖大学申请这件事上搞砸,或者故步自封,或者毁了自己的未来。

那么在清单式童年中长大的孩子是怎样的呢。

首先,他们没有自由玩耍的时间,整个下午都没有空闲,因为我们觉得任何事都要充实起来。就好像每一项作业、每个测验、每个活动,都与我们为他们规划好的未来成败攸关。

我们不让孩子做家务,甚至不让他们有充足睡眠,只需要他们把清单上的事情做好。在清单式童年中,我们口头上希望他们开心,但当他们放学回家,我们通常第一时间问的却是作业和成绩。孩子从我们脸上看到的,我们的认可,我们的爱,看到的他们的价值,却是来自成绩单上的 A。和他们走在一起的时候,我们就像宠物展上的训狗员一样表扬他们,哄他们跳得再高一点,再远一点,日复一日。

等上了高中,他们不会问,“我该对哪些课程,哪些活动感兴趣呢?”他们只会去问辅导员,“我要怎么做才能进入好大学?”然后,当他们拿到成绩单,如果拿了几个B,甚至是可怕的C,他们会狂躁的给朋友发短信,“有谁考这个分数进了好大学吗?”

我们的孩子,无论高中毕业时结果怎样,都被压得喘不过气,心理脆弱,精疲力竭。他们比实际年龄更老成,盼望着大人告诉他们,“你已经做得够多了,小时候这么努力已经足够了。”他们现在却在高分的焦虑 和沮丧中慢慢枯萎,有的孩子会想,这样的人生最后究竟有没有意义?

我们做父母的,当然认为这都有意义。我们所表现出来的,就像如果他们进不去我们期望的这几所好大学,或者找不到好工作,他们就没有未来。

或者,只是我们认为可以在朋友面前炫耀,或者只是贴在车屁股上的未来。就是这样。

但如果你看看这件事的后果, 如果你有勇气看的话, 你会发现这不只让孩子认为他们的价值来自于成绩和分数,更是在他们正在成长的意识里, 我们传递了一个信号:“嘿,孩子,没有我你什么都干不成。”

随着我们的过度帮助,过度保护,过度指导和过度关怀,我们剥夺了孩子建立自我能效的机会,自我能效是人类心智的重要准则,远比通过父母赞美建立起的自尊更重要。自我能效是当一个人看到自己的行动能产生成果而建立起来的,而不是父母代表他们做出的行动, 是他们自己的行动能产生结果。

简而言之,如果孩子们要建立自我能效,就需要他们为自己的人生做更多思考、规划、决定、 行动、期望、应对、试验、犯错、梦想以及体验。

那是不是说,每个孩子都很努力,都很积极,都不需要对他们的人生有干涉和关心,我们应该退后,任其发展呢?当然不是。

当我们把成绩、分数、荣誉和奖励看做他们童年的奋斗目标,当孩子去追求进入理想中的大学,找到理想的工作,这种对于成功的定义太过狭隘。

我们应该更少关注具体哪些名牌大学他们应该申请或进入,而更多关注他们的习惯、心态、技能、身心健康,有了这些,他们才能在哪儿都成功。 我们需要将重点放在打造一个能帮助他们为成功奠基的童年上,比如,爱,比如,做家务。

你没听错,我是说的做家务。史上历时最长的人类研究被称作哈弗格兰特研究。这项研究发现,“专业上的成功,取决于小时候做的杂活,越早开始越好”,这种挽起袖子开干的心态代表着——可能有些不想做的工作,总要有人去完成它,这个人也可能就是我,我会尽力去改善整件事情。这就是在工作中获得先机的东西。

在清单式童年中,我们不让孩子做家里的杂活,当他们长大进入职场,还在等待一个清单,但这个清单已不复存在。而他们已经缺乏动力和意识,不能挽起袖子去开干,不能望向四周,并心想,我怎样才能帮上同事们的忙?没有能力去思考我怎样才能提前一步预见到老板的要求?

哈弗格兰特研究的另一个重要发现,人生的幸福,来自于爱,不是对工作的爱,是对人的爱:我们的配偶,我们的伙伴,我们的朋友,我们的家庭。所以我们要教孩子如何去爱,要爱别人,他们要先学会爱自己。想要他们爱自己,我们就要给予他们无条件的爱。

所以,请放下对成绩和分数的痴迷吧。

当孩子们放学回家,当我们下班回家,不妨关掉电子设备,把手机放到一边,看着他们的眼睛,让他们看到我们脸上洋溢的喜悦,就像第一次看到我们初生的孩子。

我们应该说,“你今天过得怎样?今天有什么高兴的事吗?”如果你的孩子回答,“午饭”。那就继续问“今天的午饭哪里比较棒?”我们要让他们知道, 他们本身对我们很重要,而不是成绩。

当然,你可能会想,家务和爱,这听起来很好,但是得了吧。大学看的是好成绩、荣誉和奖项。

的确,那些最有名的学校需要这些,可是,你不需要为了人生的幸福和成功, 一定去那些最有名的学校。幸福和成功的人们也会来自于公立学校,来自于没人听过的学院,来自于社区大学,来自于附近的学校甚至被退学。

如果我们眼光放开一些,愿意看一些别的大学,抛开偏见,并且意识到孩子考不上顶尖大学并不是什么世界末日。更重要的是,如果孩子不在严格的清单约束下长大,等他们进入大学,不管什么大学,都是他们自主决定的,是他们自身渴望的,想要在那里有一番作为。

我也有两个孩子,Sawyer和Avery,他们都十来岁。必须坦白的是,一度,我对待Sawyer和Avery,就像对待盆栽一样——

我想要小心的把他们修修剪剪,塑造成完美的人,完美到可以把他们送进最受欢迎的大学。但是,我在工作中接触了几千个别人家的孩子,我才意识到:我的孩子们不是盆栽, 他们是野花, 未知品种的野花——

我的工作是提供成长的环境,通过家务和爱,让他们变得强大,爱他们,他们才会爱别人,接受爱。

我的工作不是把孩子变成我想要的样子,而是支持他们做辉煌的自己。

各位爸爸妈妈,

请适当地放下对成绩和分数的关注

在关怀的同时,别忘了听听孩子内心的声音

因为,比起“把孩子变成我想要的样子”

父母更应该“支持孩子做辉煌的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