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9 花樣方陣大集合—這是俺們中國的古典方陣時代(三)

說到古代的方陣,估計大夥心裡首先想到的就是我們之前說的古希臘方陣和古羅馬方陣。似乎大夥並不知道方陣戰術跟古中國有什麼關聯。也的確,因為地域比較隔絕的原因,上古時期的中國在很多方面都發展的比其他文明相對較晚,在戰術方法上也是一樣。不過發展得晚不代表沒有,只要是有戰爭,人們就會追求更高的勝率和制勝方法。在中國的封建時代(夏商西周),一些早期的方陣戰術逐步的發展了起來,尤其是西周和春秋時期,步兵為了對抗敵方的戰車,往往會擺出緊湊的大陣來對抗戰車的衝撞。戰國初期,我國著名的兵法大師孫臏先生在《孫臏兵法》中提到作戰有十陣,分別是方陣、圓陣、疏陣、數陣、錐形陣、雁形陣、鉤形陣、玄襄陣、水陣、火陣等。(水陣和火陣是水火戰法,不屬於方針)雖然名字多種多樣,但是歸根結底還是可以統稱為方陣戰術。在這些個戰陣大類中,最有戰鬥力的當屬方陣、圓陣、錐形陣、雁行陣、鉤形陣、玄襄陣。

花樣方陣大集合—這是俺們中國的古典方陣時代(三)

方型陣

方型陣應該說是中國出現的最早的戰術,戰國、秦漢時期的方陣規模宏大,分為左前、左後、右前、右後、中央五個板塊。人數分佈為四方多,中央少,這種陣法非常適合進攻,可以做到板塊與板塊之間相互配合支援。當然,分為五個板塊還和中國古典時期的五兵一說有關,及矛、戟、戈、殳、楯(那個戟、戈、殳、酋矛、夷矛屬於春秋之前的五兵),前排者為長矛手,矛手之間為持戈兵,櫓楯在矛前作防禦,戟兵和殳兵作為近戰輔助或者撿漏。在井陘之戰中,韓信採用的就是方形陣,配上三面環水,阻止了士兵的潰逃與敵軍的包抄,用三萬老弱,擊潰的趙國二十萬大軍。大家所熟知的魏武卒,便是採用這種辦法來組陣作戰,以長戈擊潰敵人,利用方型陣進行個人自我保護。除了魏軍,大秦帝國的軍隊也是採用這種陣法作戰,只不過更多比例的增加了弓弩的數量,在電影《英雄》中便可以知道秦軍加以強弩的方陣威力有多大了。

花樣方陣大集合—這是俺們中國的古典方陣時代(三)

花樣方陣大集合—這是俺們中國的古典方陣時代(三)

當然了,方型陣也不是隻有這一種,它還有很多其他的演化陣,其中最為出名的便是魚鱗陣。所謂魚鱗陣,就是中央大陣人數居多,四周分散著多個人數較少的小陣,方陣之間間隔一定,互相密切配合,這就與羅馬共和國末期的龜甲方陣非常相似。而且令我們非常自豪的是,我們國家採用這種陣型作戰的歷史要比羅馬早了600多年,據《左傳》記載,“魯桓公五年(西元前707年)原繁、高梁彌以中軍奉(鄭莊)公,為魚麗之陣,先偏後伍,伍承彌縫”。

花樣方陣大集合—這是俺們中國的古典方陣時代(三)

圓形陣

這種陣型到不是用來進攻,而是在被敵人包圍後的一種防禦陣型,通常還是櫓楯在前,長矛在後,長戈長戟左右伺機,弓箭手在圈裡放箭。這倒也不是什麼稀罕陣法,在世界各地都有使用。

花樣方陣大集合—這是俺們中國的古典方陣時代(三)

錐形陣

不只有騎兵才可以擺錐行陣,步兵一樣可以。使用錐形陣往往代表著部隊要向敵人發起進攻,以尖錐一樣的陣型刺入敵方陣地,然後用兩翼撕開敵人的陣型,從擾亂敵軍,然後一舉殲滅。

花樣方陣大集合—這是俺們中國的古典方陣時代(三)

雁形陣

雁形陣是一個很有特點的陣型,它不是單單的要求只有步兵作戰,而是各兵種相互配合,以重裝步兵立一個方型陣在中心,兩翼以輕步兵或者騎兵這樣的機動性高的軍隊組成,當戰鬥打響時,中央步兵抗兵線,兩翼的“翅膀”快速衝向敵人兩翼,就好像一個V字,又如同一隻大雁扇翅。

花樣方陣大集合—這是俺們中國的古典方陣時代(三)

鉤形陣

鉤形陣,鉤形陣正面是方陣,兩翼向後彎曲成鉤形,保護側翼的安全,防止敵人迂迴攻擊後方指揮金鼓之所在。

玄襄陣

這是最具中國特色的方陣戰術,也是中國獨一無二的戰法,其根源來自易經,是一種通過迷惑對手讓敵人不知所措毫無頭緒的一種戰法。其中最為出名的便是大名鼎鼎的八卦陣,也稱八石陣,最先為孫臏所用,在桂陵大敗龐涓。後來蜀漢丞相諸葛亮又對陣法稍以改造,使其可以方便的在山地作戰。八陣有八個小陣分佈在中央的中陣四周的八個方向上,每個方向的陣編組為六小陣,中陣編組為十六小陣,整個大方陣共有六十四小陣,八陣的中央是大將,金鼓旗幟,以及直屬的兵馬,編組為十六小陣,。每個小陣都有天、地、風、雲、龍、虎、鳥、蛇等代號。大方陣之後可能還有遊騎構成的二十四小陣,一共是八十八小陣。其中電影《赤壁》的該戰法的刻畫還是非常傳神到位的。

花樣方陣大集合—這是俺們中國的古典方陣時代(三)

與古典歐洲不同,中國的步兵方陣並沒有隨著一個個王朝的覆滅和遊牧民族的入侵而消失,反倒是有馬鐙的具裝騎兵問世後,步兵方陣依然可以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不得不說這是中國古代軍事家們的思想精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