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9 鄂溫克族的天鵝舞——“斡日切”

與其他少數民族一樣,不論是居住在山上還是山下的鄂溫克族人民都喜愛歌舞,在勞動之餘或節日之時載歌載舞是大家習以為常的事。長期以來,人們通過模仿自然界中的野獸如熊、虎、鹿、狗、天鵝、松雞、飛龍等抒發情感,形成了極具鄂溫克民族特色的舞蹈。 “斡日切”,即天鵝的意思,是一個表現天鵝優雅姿態的舞蹈,流傳於鄂溫克族聚居的伊敏鄉一帶,也稱作天鵝舞,其舞蹈動作比較簡單,但表演起來卻很新穎,主要是模擬天鵝南北飛遷和擇地築巢的情景時,人們用雙臂模擬天鵝展翅飛翔的姿態和模仿天鵝高低不同的鳴叫聲並以此作為舞蹈的節奏和伴奏。

鄂溫克族的天鵝舞——“斡日切”

鄂溫克族的天鵝舞斡日切

(傳說)

傳說,清朝中葉鄂溫克官兵1000多人受派遣來呼倫貝爾戍守。在一次戰鬥中,鄂溫克兵丁被圍困。在萬分危急時刻,遠處突然傳來一陣震耳的“給咕”“給咕”的聲音,大有千軍萬馬奔騰之勢。敵軍誤以為鄂溫克官兵的援軍開到,遂而撤兵。原來是成群的天鵝遮天蔽日地飛過來了,使鄂溫克官兵轉危為安。為了表達對吉祥之鳥“斡日切”的感恩和愛戴之情,鄂溫克人常在節慶佳日身著盛裝,肩披白布似天鵝翅膀,頭頂一塊紅布似天鵝冠,伸展雙手上下襬動似天鵝飛翔起落。

另外,陳巴爾虎旗的鄂溫克每個氏族都以一種鳥作為圖騰標誌,如天鵝、水鴨等。他們對自己氏族的圖騰鳥非常虔誠,當圖騰鳥從頭上飛過時,人們要向空中灑些牛奶以表示敬仰。

(動作)

在跳“斡日切”舞時,舞者腳下只有一個步伐,即“努該裡”中的“跟靠步”。兩腿自然地屈伸,雙臂也松馳地曲折起來分別於兩側一上一下地探出,表現天鵝各種飛態。外探的雙臂手腕下垂。當雙臂略收時,手腕又隨同上翹。有時雙臂平伸向前扇動,有時上伸扇動,表現天鵝飛翔的各種姿態。天鵝舞的場面是屬於男女合舞的群舞場面,舞蹈時發出“給,咕!給,咕!”的語聲,它把舞蹈者的步伐和隊形(橫飛、斜飛,大、小圈裡外穿翔等隊列變化)融匯於一種節奏感很強的動作或音調之中。

鄂溫克族的天鵝舞——“斡日切”

舞姿優美的斡日切舞

“斡日切”舞一般是二人對舞,其他人圍觀助興,到了高潮時男女可一起下場,多人齊舞,女子居多。每場一開始以唱為主,曲調悠揚緩慢,委婉動聽,隨著曲拍滑步慢舞,繼而以舞為主,歌曲轉為歡快,舞步隨之加大。其呼聲,恰似“天鵝”從高空降落時的聲音十分逼真,動作優美,形式獨特,別具一格。

“斡日切”舞在民間表演時多穿鄂溫克民族服裝(袍子、扎腰帶),同時在帽頂上插一個紅疙瘩表示鵝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