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遼寧能走出那麼多評書藝術家?

關東書場


蜚聲全國評書界

第一部廣播評書、第一部電視評書都出自遼寧。遼寧的評書名家究竟有多少?面對這樣的問題,崔凱如數家珍:“袁闊成、劉蘭芳、田連元、單田芳,還有瀋陽的李慶溪,鞍山的楊田榮、張鶴芳、黃秉剛,錦州的陳青遠以及軍旅評書名家葉景林。 ”聽到這一個個如雷貫耳的名字,很難想象在一省之內竟有如此眾多的名家。在當時的評書界還有一種說法——“南袁北田,西遠中蘭”,遠指陳青遠。

在中國曲藝界中有這樣一種說法,遼寧曲藝有四寶:評書、相聲、二人轉、小品,作為這四寶之一的評書,最先走出去,蜚聲全國,從這裡走出去了袁闊成、劉蘭芳、田連元、單田芳等評書表演藝術家。崔凱總結評書四大家的特色時說,袁闊成的傳統評書根基豐厚,這與他的家族密切相關,袁闊成出身評書世家,他從傳統走來,又致力於創新,後期代表作是《三國演義》。劉蘭芳精通東北大鼓,後改學評書,一部《岳飛傳》蜚聲全國,表演氣勢磅礴。單田芳是評書大家中學歷最高的,當時,全省說書人不下數百,有大學文憑的僅他一人。他涉獵廣泛,風格獨特,是評書大家中錄書最多的一位。單田芳的代表作有《隋唐演義》、《平原槍聲》等。田連元聰穎好學,善於創作,刻畫人物別具一格,代表作《楊家將》。

不僅如此,當年春風文藝出版社出版的評書可比肩天津百花出版社出版的散文,很多評書表演藝人寧可少要稿費也願意在春風文藝出版社出書。

今年82歲的耿瑛這樣描述遼寧說書藝人數量之多:“那時候想在春風文藝出版社出書的評書藝人特別多,一些說書人在我們這出不了書,就到別的省出書,結果也火了一陣。 ”

遼寧評書興盛期始於上世紀50年代

遼寧評書蜚聲全國並不是偶然的,細細研究就不難發現,遼寧評書從興起到火爆,都與遼寧地域文化密不可分。崔凱和耿瑛在接受採訪時都提到一個現象:遼寧很多評書表演藝術家在說書前都唱過大鼓。根據耿瑛的介紹,真正的傳統評書段子在清末也就三十幾部,但隨著鼓書藝人改說評書,一些鼓書書目被帶到評書中。崔凱告訴記者,四大名著中,除了《紅樓夢》是曹雪芹原創,《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都是羅貫中、施耐庵、吳承恩根據說書人的口述整理成冊的。所以評書對中國文化的傳承作用不可替代。到上世紀90年代初,有關評書的書目已多達上百種。

據崔凱介紹,遼寧評書的興盛期是從1958年開始,當時袁闊成說新書《紅巖》、《烈火金剛》、《野火春風斗古城》等作品,家喻戶曉,影響了幾代人,很多人都是聽著袁先生的評書長大,袁先生也對評書事業傾注全部心血,在曲藝界產生很大影響。讓評書藝術走向大舞臺也是從遼寧開始的,當時袁闊成和田連元選取評書中精華部分,形成短篇評書率先在大舞臺演出,《江姐上船》、《肖飛買藥》都特別精彩,袁闊成對評書藝術的創新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他是視評書如生命的人。

為何大家出自遼寧

為什麼評書大家都集中在遼寧?崔凱認為主要原因是遼寧的城市化特性和工業城市產業工人多。工人三班倒,當時的娛樂方式匱乏,只有聽書、看戲,所以大家對評書的需求大。評書傳播傳統文化的作用不可或缺,民族優秀文化和傳統道德在評書裡都有體現。從古到今,傳統道德的教化大部分靠聽書感悟,所以評書產生重要影響。

同時評書又自成體系,對於說評書者,民間稱“說書先生”,所以大家也會尊稱他們為“先生”,非常受尊重。當時遼寧的文化環境也與其他城市不同,使評書藝術形成良好的生態鏈,評書大家得以在遼寧落地生根。

劉蘭芳認為,東北普通話的通俗易懂也是遼寧評書在全國產生重大影響的原因之一。南方也有很好的說書人,但因為地方方言不易被接受而未能廣泛流傳。此外,她還認為,評書名家密集於遼寧,大家互相借鑑、互相學習,也促進了遼寧評書藝術的發展。

評書首上熒屏

遼寧評書的鼎盛期標誌是1985年田連元的《楊家將》在遼寧電視臺試播成功,從此評書從響在耳畔變成進入眼簾。對於這種變革也產生兩種不同的評價:贊同者認為,評書變為視聽藝術是緊跟時代腳步;另一些人對此則提出質疑:評書是說給人聽的,搬上電視會取得成功嗎?當時,電視評書的火爆態勢讓全國其他電視臺始料未及,在有著巨大觀眾需求的情況下,全國的電視臺都只能播出田連元的 《楊家將》,央視更是在三套不同節目的不同時段播出 《楊家將》。

用評書對話

田連元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談到袁闊成,他說:“我跟他都認識50多年了,多次同臺演出,有時還住同一個房間。在我心中,袁先生是評書創新的領軍人物、旗幟性人物。印象最深的一次是跟他一起體驗生活,當時我們要去北京參加文藝匯演,領導讓我幫助袁先生寫現代評書《風雨列車》。我們曾去錦州鐵路局體驗生活,正趕上鐵路翻修,我們坐在火車頭裡,仔細觀察火車司機怎麼操縱火車,到山海關站下車,找招待所住了一宿,第二天回去後就有了《風雨列車》。 ”

在袁闊成人生最後的日子裡,田連元到醫院看望,兩人在醫院的一番對話也是用評書形式。

電視評書被《百家講壇》取代

遼寧評書從1958年開始興盛到上世紀80年代的鼎盛期,再到現在進入比較尷尬階段,遇到諸多問題。崔凱認為首要問題是後繼乏人,新書創作沒能跟上去;其次就是演出場所也使評書失去陣地;最後一點就是評書創作改革和創新跟不上。之前,遼寧評書四大家的改革創新佔了先機,現在是多媒體、自媒體時代,創新尤為重要。電視評書是遼寧首創的,現在《百家講壇》取而代之。


奔跑csy


《淺解析一下遼寧為何出了那麼多評書藝術家》

遼寧也是廣播評書與電視評書的發源地。遼寧的春風出版社在當年的評書出版界處在領頭羊的位置。遼寧的評書在這六十年中經歷了怎樣的輝煌,現在又面臨什麼樣的尷尬?本報聯合遼寧曲藝家協會為您呈現那些人,那些事。

 

首先漢代就有說書的,有史可查證;

評書在中國是最悠久的一門曲藝形式,能夠在歷史上與評書比肩的就只有雜技了。

  1957年在四川省成都市天回山墓出土的一件高53釐米的陶塑“說書俑”,經過考究,這個說書俑為漢代一無名藝人創作的藝術品,所以評書的起源最近可以追溯到漢代。

  

其次在中國的曲藝界中有著這樣一種說法,遼寧曲藝有四寶:相聲、小品、評書、二人轉,作為這四寶之一的評書,遼寧有著足夠的資本笑傲於中國的評書界,從這裡走出去了袁闊成、田連元、單田芳、劉蘭芳、陳青遠等一位位震古爍今的評書表演藝術家,而當年春風出版社更是全國評書出版界的“航母級”鉅艦,其出版的評書可比肩天津百花出版社出版的散文,很多評書表演藝人寧可少要一點稿費也願意在春風出版社出書,那應該算是一種“追求品牌”的心態。

  

然後,到現在為止遼寧評書家一代傳一代,老輩藝術家傳新輩藝術家,人才輩出,後浪推前浪。這是就是遼寧為何出了那麼多優秀的評書藝術家的原因所在。(圖片源於網絡配圖)










藝術傳播者


在中國的曲藝界中有著這樣一種說法,遼寧曲藝有四寶:相聲、小品、評書、二人轉,作為這四寶之一的評書,遼寧有著足夠的資本笑傲於中國的評書界,從這裡

走出去了袁闊成、田連元、單田芳、劉蘭芳、陳青遠等一位位震古爍今的評書表演藝術家,而當年春風出版社更是全國評書出版界的“航母級”鉅艦,其出版的評書可比肩天津百花出版社出版的散文,很多評書表演藝人寧可少要一點稿費也願意在春風出版社出書。

  

  很難想象在遼寧省一省之內就有如此眾多的名家,而在當時的曲藝界更是流傳著“評書四大家”的說法——“南袁北田,西遠中蘭”。

  從事評書出版工作大半輩子的耿瑛老先生也對遼寧說書藝人的眾多進行了這樣的描述:“那時候想在春風出版社出書的評書藝人特別多,一些說書人在我們這出不了書,就到別的省出書,結果也火了一陣。”

 

  其實遼寧評書蜚聲全國並不是偶然的,細細研究你就不難發現,遼寧評書從興起到火爆,都是與遼寧的當地文化密不可分的。

  崔凱和耿瑛在接受採訪的過程中都提到了一個現象:遼寧的很多評書表演藝術家在說評書之前都曾經唱過大鼓。根據耿瑛的介紹,真正的傳統評書段子在清末也就三十幾部,但隨著唱鼓書的人改說評書,一些鼓書書目就被帶到了評書中,到上世紀九十年代初的時候,評書的書目已經多達上百種,但是大鼓對於評書的影響絕不僅僅是帶來了幾部新書目而已。


半夏半秋半雨


遼寧評書的興盛期是從1958年開始,讓評書藝術走向大舞臺也是從遼寧開始的。

遼寧評書蜚聲全國,並不是偶然,遼寧評書從興起到火爆,都與遼寧地域文化密不可分。

為什麼評書大家都集中在遼寧?主要是遼寧是工業城市,產業工人多,當時的娛樂方式匱乏,只有聽書,看戲,所以人們對評書的需求大,在當時,評書產生了重要影響。

遼寧曲藝有四寶:評書、相聲、二人轉、小品。作為四寶之一的評書,是最先走出去的,蜚聲全國。



孟小熹


遼寧,在中國地圖上,是什麼位置,如果你好好看看,再去想想,答案就出來了。

前幾年,我也在想,遼寧怎麼那麼多說評書的,怎麼那麼多小品演員,看看地圖答案出來了。

告訴你吧,因為在中國地圖中,遼寧處在雞嘴的位置,那必然會說呀!幽默呀!



飛飛539


單田芳曾說過自傳,講過這個問題,遼寧的評書藝人都是解放前就在東北了,原因就是當時東北地區是全國工業化程度最高的地方,光復前東三省的工業佔全國的85%,工商業的繁華帶來了大量城市人口,也就為娛樂業提供了生存的條件,比如單田芳家族最早在天津和山東,後來到了東北,發現更好賺錢和生活,所以就留下來了。


用戶2481815440628


氛圍。就象吳橋為什麼出那麼武術雜技演員一樣。一個地方,可能因為某一種事,或成為為生活的營生,或成為一種習俗。我們國家有很多這樣的例子。比如剌繡,比如年畫,比如揚柳青,比如風箏……。多了去了。都是因為形成了氛圍,帶動了很多人參加。


荒山無泉


我覺得一是普通話講的好。二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個地方的風土人情決定一個地方娛樂生活,在農耕時代,東北地區秋冬季節基本上閒著沒事,大家都聚集在一起喝喝酒、吹吹牛。日積月累慢慢產生一個人吹,大家聽,這種形態。慢慢演變成今天的評書等藝術形式。


青島墨竹


東北普通話的通俗易懂也是遼寧評書在全國產生重大影響的原因之一,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評書名家密集於遼寧,大家互相借鑑、互相學習,也促進了遼寧評書藝術的發展。


墨玲簽名ANNE


遼寧是東北的核心,東北大鼓的中心,現在除了袁闊成,其餘的都是大鼓門的,劉蘭芳更是大鼓書演員出身。與北京評書不同,東北評書更加簡潔生動緊湊,等同於講故事。這樣更符合電視電臺的播放形式。所以在80年代迅速風靡全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