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30 三国演义中最假的不是诸葛亮,而是关羽的这个历史典故!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假托皇帝诏书,召集天下十八路英雄围剿董卓。兵临城下,却被董卓手下大将华雄连斩多员武将。正当大家愁眉不展无计可施之时,一名马弓手主动请缨。

上阵之前,曹操特为他热了一杯“壮胆酒”,此人却说:“酒且斟下,某去便来。”不一会儿,这人就提了华雄的头凯旋归来,举杯饮酒时,酒,还是温热的。这名马弓手,名叫关羽;这个故事,史称“温酒斩华雄”,关羽也从此名震诸侯。

三国演义中最假的不是诸葛亮,而是关羽的这个历史典故!

然而小说终是小说,据史书记载:初平元年(公元190)正月,关东州郡起兵讨董卓,推渤海太守袁绍为盟主。当时公孙瓒还在幽州,并没有前来会合。刘备这时还没有依附公孙瓒,怎么会随公孙瓒前来呢?

原来刘备鞭打督邮,弃官亡命之后,不久就赶上大将军何进派遣都尉(贯guàn)丘毅到丹阳募兵,刘备一伙人和他同行,在下邳遇到黄巾军,力战有功,刘备被任命为下密丞,后来又做了高唐尉,又升任高唐县令,后为黄巾军所破,去投靠中郎将公孙瓒,被任命为别部司马。

三国演义中最假的不是诸葛亮,而是关羽的这个历史典故!

刘备任别部司马的时间,《三国志》没有记载,《资治通鉴》和元人郝经的《续后汉书》都编排在初平二年(公元191)十月,是在关东州郡结盟将近两年以后。从当时的情势来看,这还是较为符合实际的。所以在初平元年(公元190)的年初,在各州郡起兵讨董卓的时候,刘备大约还在下密为县丞,或在高唐为县尉、县令,并没有在洛阳外围的前线上,关羽是不会在那里斩华雄的。

华雄也确实是死了,杀他的虽不是关羽,此人名声却也不辱没他一颗好头,正是江东之主孙坚。孙坚(155年-191年),字文台,汉族,吴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阳区)人,春秋时期军事家孙武的后裔。东汉末年将领、军阀,三国中吴国的奠基人。

三国演义中最假的不是诸葛亮,而是关羽的这个历史典故!

陈寿在正史《三国志》中只是很简单的介绍了一下,“孙坚复相收兵,合战于阳人,大破卓军,枭其都督华雄等。”意思就是说孙坚大败董卓的军队,并将都督华雄砍头示众。文虽不多,可至少说明白华雄死于孙坚之手而非关羽。

至于《三国演义》中为何要有关羽温酒斩华雄的故事,可能是因为作者罗贯中太喜欢关羽的原因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