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4 揭祕比特幣江湖傳奇

導讀:比特幣這個從數字世界的虛無中誕生的概念,是如何一步一步吸引了人們的注意力?是超前的技術,宏大的理想,抑或是人性的洞察?當幣圈的潮水逐漸退去,讓我們從頭開始,梳理一下這片江湖的興衰。

揭秘比特幣江湖傳奇

比特幣和區塊鏈,從最初的無人問津,到當前的炙手可熱。筆者從2011年接觸到比特幣,經歷了技術的變遷,資本的狂熱,監管的介入。體驗了起伏跌宕之後,本已決定退出不再關注。但轉身作為旁觀者之後,看到最近兩年的狂熱,再回想比特幣的歷史,反而有了一些新的感悟。

這個從數字世界的虛無中誕生的概念,是如何一步一步吸引了人們的注意力?是超前的技術,宏大的理想,抑或是人性的洞察?當幣圈的潮水逐漸退去,讓我們從頭開始,梳理一下這片江湖的興衰。

密碼朋克傳說

熟悉比特幣的朋友們,應該對 Cryptocurrency 這個詞也不感到陌生。這個詞來自 cryptography + currency 的組合,通常譯為「密碼貨幣」。為什麼貨幣會和密碼學產生聯繫?這就要從一個神秘的組織說起。

Privacy is necessary for an open society in the electronic age. ... We cannot expect governments, corporations, or other large, faceless organizations to grant us privacy ... We must defend our own privacy if we expect to have any. ... Cypherpunks write code. We know that someone has to write software to defend privacy, and ... we're going to write it.

— A Cypherpunk's Manifesto (Eric Hughes, 1993)

直到20世紀70年代,密碼學主要是由軍事或間諜機構秘密研發的。 然而70年代末,兩件事情的發生,使得情況發生了變化:美國政府公佈了 DES 數據加密標準; 以及 Whitfield Diffie 和 Martin Hellman 公開發表的公鑰加密技術。先進的加密技術,吸引了一批自發討論和研究密碼學應用的學者和程序員。這就是 Cypherpunk 組織的前身。

Eric Hughes,Timothy C. May 和 John Gilmore 這三位創始人的氣質,基本決定了後續 Cypherpunk 郵件列表的討論基調:個人自由和隱私高於一切。他們信仰強加密算法將能夠保持個體安全的私人性,反對任何政府規則的密碼系統。Cypherpunk 郵件列表建立於1992年,到1994年已有700名用戶。在最高峰時,這是一個非常活躍的論壇,討論的內容涉及數學,密碼學,計算機科學,政治和哲學。

這些討論催生了一系列的隱私保護和加密信息交換技術,包括 Tor / PGP / BitTorrent / Openswan 等大家熟悉或不熟悉的技術,但始終沒有形成大範圍的傳播。究其原因,一方面是 Cypherpunk 的 geek 們並不善於將技術產品化,更不用說運營和商業化。另一方面,隱私保護技術對於公眾來說,遠不如電子商務這種能帶來實際好處的互聯網工具更易於接受。

與此同時, David Chaum 在電子貨幣的嘗試過程中也遇到了挫折。Blind signature 這個腦洞雖然很大,但是僅僅解決了匿名交易的問題。在中心化的貨幣金融體系裡,缺乏政府和銀行的背書,eCash必然只能作為小規模的技術試驗田而存在。

2008年,傳統互聯網巨頭格局已定,移動浪潮崛起的前夜。 Cypherpunk 郵件組卻行將垂暮,在各種技術落地的嘗試失敗以後,早期的理想主義者紛紛將生活重心移向現實。沒有人能夠想到,一篇看似隨意發佈到郵件組的電子版論文,會深刻的影響10年後的世界甚至更遠的未來。

揭秘比特幣江湖傳奇

Satoshi Nakamoto,自稱居住在日本,卻註冊了德國的郵箱服務,熟練使用美式和英式英語。即使在視隱私為生命的 Cypherpunk 群體裡,如此隱藏身份也不是常見的做法。一直以來,對其真實身份的猜測眾說紛紜層出不窮,越來越八卦。不過換個角度,我們並不需要將他對應到現實,從公開的論文和帖子,也可以推測其發明 Bitcoin 的想法來源和動機。

The root problem with conventional currency is all the trust that's required to make it work. The central bank must be trusted not to debase the currency, but the history of fiat currencies is full of breaches of that trust. — Satoshi Nakamoto (creator of Bitcoin)

無論 Satoshi 本人是否承認自己屬於 Cypherpunk 的一員, Bitcoin 的設計所體現的正是 Cypherpunk 的無政府主義精神內核。基於他對傳統信用貨幣問題的理解, Satoshi 不希望數字加密貨幣被某國政府或中央銀行控制,而是希望其成為全球自由流動、不受政府監管和控制的貨幣。而 Cypherpunk 一直以來持續的技術和經驗積累,成為了 Bitcoin 走向神壇之路最底層的基石。

披薩與毒販

Bitcoin 誕生之初,主要的參與者是對密碼學和密碼貨幣感興趣的 geek ,比特幣的現金價值對他們而言並不如底層的 P2P 和加密技術更有吸引力。但作為貨幣本身,如果不能夠進行有效的流通,其理念也無法真正得到驗證。透過披薩和毒販這兩個故事,可以看到比特幣獲得價值過程中的關鍵節點。

揭秘比特幣江湖傳奇

由於挖礦難度動態調整的機制,在初期難度極低的情況下,早期參與者可以輕易的獲取成千上萬的比特幣。由於沒有市場,人們僅限於自己挖礦,並且在圈內進行實驗性質的隨意轉賬。直到2010年5月18日,一位程序員 Laszlo Hanyecz ,才在原始慾望的驅動下,有了一個大膽的想法。

揭秘比特幣江湖傳奇

4天后的5月22日,後來被命名為 Bitcoin Pizza Day ,對於 Laszlo 來講,這應該是一個悲傷的日子。每年的這一天,人們都會興高采烈的宣佈,當年被 Laszlo 吃進肚子的兩個披薩的價值,又翻了多少倍。現在他是地球上唯一有資格回答“吃掉上億美金食物是什麼體驗”的人類。

這筆漫不經心毫不嚴肅的披薩交易,卻第一次給比特幣賦予了現金價值。兩個月後的2010年7月, Mt.gox 交易所上線。

揭秘比特幣江湖傳奇

相對於程序員們的保守,暗網世界的參與者們更喜歡激進的做法。2010年7月 Mt.gox 交易所上線,比特幣有了穩定的幣值後,迅速被違禁品交易的買家和商販們發現和接受。2011年2月, Ross Ulbricht 建立了大名鼎鼎的絲綢之路網站(SilkRoad),也就是暗網的淘寶。

Ulbricht 本來是想在這個網站上宣傳自由主義的,並稱這是網站存在的基石,網站目標“選擇自由而不是暴政”。由於比特幣的匿名性質提供的便利,秘密交易逐漸興起,“絲綢之路”的用戶很快達到了數百名,大多數賣家都在美國或英國,還有一些賣家位於澳大利亞。截止2013年3月3日,網站用戶已達100萬人。

揭秘比特幣江湖傳奇

絲綢之路的迅速發展超出了所有人的預期,同時也引起了監管部門的注意。2013年10月1日 Ross Ulbricht在舊金山的一家公共圖書館被捕,5月份因參與毒品交易、蓄謀違反毒品法、蓄謀非法入侵計算機、設立非法毒品交易市場、通過網絡參與毒品交易、散播虛假身份、洗錢七項指控被判處終身監禁。

Ulbricht 被判刑後,比特幣價格瞬間由140美元降至110美元。但由於政府介入和媒體的報道,更多人知曉了比特幣的存在,大量資本湧入,比特幣價格迅速上升,許多早期礦工和交易者一夜暴富。這些造富神話成功的刺激了遙遠東方的另一個神秘群體:中國大媽。

在2013年上半年成功擊退做空黃金的華爾街大鱷後,大媽們自信心爆棚,急切的尋找下一個投資目標。國內的比特幣交易所應聲而出,雙方一拍即合,在大媽的助推下,2013年11月底比特幣價格衝高至1100美元。交易所的發展同時也促進了上下游的產業發展,比特幣從挖礦到交易的生態重心,迅速由西方世界轉移到中國。

大媽們瘋狂交易的背後,是國內幣圈之前已經初具規模的完整產業鏈。讓人驚歎的是,這條產業鏈的核心人物,居然是幾位初出茅廬甚至尚未畢業的大學生。

自古英雄出少年

2012年6月,美國一家名叫 Butterfly Labs 的機構,聲稱正在研究集成電路式(ASIC)的專業礦機,並且直接開啟了預售。礦機價格從$149到接近$30000,最高算力可以達到500 GHash/s ,而當時整個比特幣網絡的算力,剛剛突破10T。恐怖的算力增幅引爆了幣圈的恐慌情緒,有些人爭先恐後預付款訂購礦機,有些人散佈比特幣即將遭受51%攻擊而崩潰的言論,大部分人選擇了觀望。只有兩個人,選擇了挑戰。

揭秘比特幣江湖傳奇

揭秘比特幣江湖傳奇

烤貓(friedcat)和南瓜張(ngzhang),如今都已經是幣圈傳奇人物,但在當時看來,他們遠沒有Butterfly Labs來的更有底氣和信用。兩人分別在2012年8月和9月份發佈了個人生產的的 ASIC 礦機,當然也都是期貨。儘管信用存疑,購買條款苛刻,但在整個市場供不應求的狂熱氛圍下,所有的期貨礦機都被搶購一空。

買家們每天翹首以待,關注賣方偶爾發佈的隻言片語。賣方則忙於開發和生產,率先出貨的一方將獲得巨大的先發優勢,壟斷比特幣的算力和礦機市場,從而獲得巨大的利益和聲望。然而芯片開發的門檻和風險極高,即使挖礦芯片只為單一的 Hash 算法設計,設計難度相對較低。但晶圓代工廠之前的生產模式都是基於穩定的需求和設計方,在沒有歷史合作基礎的情況下快速批量生產芯片,是更加巨大的挑戰。從設計到流片最終批量生產的過程,一步不慎就會導致必須推倒重來,生產進度被迫一再推遲。

憑藉夜以繼日的努力,靠近晶圓廠的地理優勢,個人開發輕裝上陣的機動能力,兩位中國人成功取得了先機。2013年1月,南瓜張的 Avalon 礦機開始發貨,2月初烤貓的 ASICMiner 礦機發貨。而 Butterfly Labs 則一再跳票,直到2013年6月份才開始發出2012年的預售訂單,從此一蹶不振。中國的礦機迅速瓜分了全部市場,並且保持統治地位直到今天。

當時的幣圈,沉浸在算力飆升的狂潮中,無暇顧及這兩人的真實身份。直到2014-2015年市場冷卻幣價低迷之後,他們身上的謎團才逐步揭開。不止在礦機領域,比特幣交易所和礦池的幾位神秘大佬也紛紛現身。人們這才知道,引領了這次挖礦技術革命並最終導致幣圈生態中心轉移的大神們,只是名不見經傳的幾個大學在校生。

蔣信予,網名烤貓,1986年出生。 15歲考入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ASICMiner 創始人。

張楠賡,外號南瓜張。1983年出生。 嘉楠耘智公司創始人。第一批 ASIC 芯片設計者, Avalon 發明人。北航電路設計專業博士生退學。

吳忌寒,85後。 比特大陸和 AntPool 創始人。北大心理學和經濟學雙學位 。

毛世行,圈內又名“七彩神仙魚”。1990年出生, F2Pool 創始人,北京化工大學讀通信工程研究生退學。

何一,1986年出生, 原旅遊衛視主持人,OKCoin 聯合創始人。

李林,1982年出生,清華大學自動化系研究生學歷,比特幣交易平臺火幣網 (huobi.com) 創始人。

他們的年齡段出奇的集中,不能不讓人覺得其中有一些必然性。也許是比特幣的理念觸動了他們,也許是更豐富的想象力讓他們看到了更多可能,又或者年輕的身體適合拼搏又沒有家庭和事業的負擔。但無法繞過的一點是,他們都出生在中國這個擁有大規模硬件產業鏈的製造業大國,又適逢國內經濟發展導致的投資熱潮,個人的成功無法脫離時勢的造就。

根據2016年的數據,中國公司佔據了礦機市場份額的接近100%,礦池份額的超過50%,交易所份額的85%,形成了對挖礦生態的壟斷。但福兮禍之所伏,一路橫衝直撞的高速發展過程中,沒有人注意到被遺漏在身後的比特幣的另一個重要部分,一直在西方低調 Coding 的 Bitcoin Core 開發人員。

中心化的去中心化

比特幣的去中心化模式,最直接的問題在於交易速度的限制。由於產生區塊的時間固定(10分鐘),而出於傳輸速度和計算量的考慮,每個區塊的大小被限制在1M,這就限制了每10分鐘內能夠產生的交易數據量。折算下來比特幣網絡最多允許平均每秒6.6筆交易。隨著比特幣市場的火爆,交易量迅速增加導致網絡經常出現擁堵,無法及時確認交易。交易擴容的必要性在2015年就已經引起了廣泛的注意,但具體方案的討論從一開始就呈現為兩群人自說自話,卻故意無視對方的存在,最終造成了社區的分裂。

揭秘比特幣江湖傳奇

自 Satoshi 本人在2011年淡出以後,比特幣社區一直以來是以 Bitcoin Core 項目的開發者團隊為中心運轉的。從版本路線規劃到問題分歧的討論,再到具體的開發和發佈,都由核心開發者通過簡單的討論和投票方式進行決策。站在開發者的角度,自然更關注於技術實現的優雅和設計理念的一貫性,這就導致他們有意或無意的無視了中國逐漸成為比特幣生態主要參與者的過程。

礦池作為掌握了大部分算力的參與方,實際上並沒有在比特幣開發決策上獲得相應份額的話語權。作為礦工們利益的代表,礦池傾向交易擴容方案應該簡單直接一步到位,避免交易速度影響到各方的經濟利益。而開發者團隊不能接受簡單粗暴毫無美感的擴容,一直糾結於尋找更好的升級方案。在2016年和2017年分別於香港和紐約進行的討論無法達成一致的情況下,雙方最終走向了對抗,其結果誕生了自比特幣分叉出來多個互不兼容的“子比特幣”。社區和生態動盪不止,人們對於加密貨幣逐漸喪失信心。

從這個角度來看,所謂去中心化的比特幣,其實並非真正消除了中心。只是從原有的銀行和政府為中心,轉變為開發者/礦池/交易所等利益集團為中心的模式。這些自然形成的利益集團,各自擁有龐大的資源,利用這些資源他們可以輕易的操縱比特幣的開發和市場。為什麼看似完美的共識算法,卻沒有保證共識,技術上去中心化的設計,在現實中仍然形成了中心?

讓我們回顧比特幣思想的本源, Cypherpunk 們的理想其實是基於非常簡單的個人權利至上的原則和樸素民主的理念。既然集權不可信,那麼只需要各自獨立思考,靠投票滿足多數人的利益,不就能解決全部問題?比特幣正是這種理想的技術實現,每個人擁有自己的節點,通過算法的保證獲得投票權。但作為普通人,成長的經驗一直在告訴我們,世界天然存在的複雜性,是無法用一兩條簡單的原則去概括和處理的。 Cypherpunk 從技術出發的角度,決定了在社會實踐中視野的短淺,他們不可避免的陷入了人類在長久歷史上無數次踩過的大坑。

揭秘比特幣江湖傳奇

一人一票的公投式民主,存在著一個容易被忽視的前提,理性人假設。然而社會心理學早已形成共識,人類群體行為絕談不上理性,甚至會裹挾內部成員進一步的放棄思考遵從本能。早在古希臘時代雅典的“陶片放逐法”,就是用公投決定危險人物並將其放逐的原始民主制度,最終人們用“帶壞年輕人”的罪名處死了蘇格拉底。再到20世紀初希特勒公投吞併奧地利以及二戰後威爾遜的“民族自決”造成的悲劇。加上最近英國的脫歐公投,一次次證明了集體無意識的可怕後果。

比特幣生態的逐漸中心化,根本原因在於其社會理念的落後,這是再先進的技術也無法彌補的鴻溝。民主精神講求的,不單是讓大眾有更大的權力,而是讓不同的參與者各自表達意見,然後平衡各方利益,在意見交流中得出更好的決策,這才是真正的民主。少數服從多數,但多數亦要尊重少數。投票,服從,只是民主的一部分,並非民主的全部。

不過,也不應該因此對比特幣的歷史全盤否定。存在即合理,比特幣的存在即是向所有人宣示了 Cypherpunk 們所代表的人類尋求平等,追求個人權利的慾望。即使理念被證明是錯誤的,慾望也是無法否定的客觀存在。正如這段話所說:

有兩大力量在共同推動著人類歷史的前進,一個是現代自然科學的邏輯,一個是黑格爾—科耶夫所謂的“尋求承認的鬥爭”:前者驅使人類通過合理的經濟過程滿足無限擴張的慾望,後者則驅使人類尋求平等的承認。

— The End of History and the Last Man (Francis Fukuyama , 1992)

比特幣作為一小撮技術精英發起的去中心化的社會實驗,已經可以宣告失敗,但它所代表的平等理想已經在社會埋下了種子。而我們當下所熱切談論的區塊鏈,已經自成一派,和比特幣的江湖本身正在逐漸的脫離。區塊鏈作為一種技術手段,和AI / AR等技術熱點並無高下之分,值得我們繼續深入研究。而最讓我本人期待的,則是Cypherpunk們所向往的自由平等的理想國,在未來的某個時間,被人們加以改造,真正得以實現。到那時,我們再來一起回顧這片江湖的歷史,又會是什麼感受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