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家不是講理的地方"這句話說得對嗎?

馬到成功


作者:餘曉潔(韋志中心理網校積極心理學與本會團體系主任,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心理治療師)

周旭(韋志中心理網校學員、心絲帶心理學志願者,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家庭教育指導師)

這個問題問的好,不過我們會選擇為這句話加上後半句:家是講愛的地方。

為什麼這麼說呢?如果家裡每一個都認死理的話,可能每個人都會覺得自己是有道理的,往往很多的衝突矛盾都是雙方或多方各執一理,誰也不服誰才造成的。很客觀的講,每個人也許能可能會有一定的道理,所以講理的話,在不同的角度上每個人也許都有道理,那麼問題來了,都講道理,都有道理,那麼誰對誰錯呢?

誰對誰錯?這裡面暗含著一個問題,就是在家裡爭對錯,論高低,在心理學上,影響家庭矛盾的因素中就存在著權力之爭。講道理,如果我很有道理,我就會站在一個道理高地,可以俯視家庭其他成員,對不對?講道理,如果我是正確的,是不是在這場鬥爭中我贏了呢?我是勝者?無形之中就會逐漸的演變為權力鬥爭。都想做一家之主,這樣的爭鬥是否利於家庭團結呢?

我講道理,我有理,我似乎贏了。但是贏得了權力,卻可能讓另一位家庭成員傷心難過呢?有沒有考慮到這一點。講理上,似乎是贏了,卻失去了夫妻之間,親子之間的感情,得大還是失大?

家庭是一個怎麼樣的存在?家庭是社會的最小單位,不是教育機構,也不屬於軍隊,更不是企事業單位,不存在隸屬關係,上下級關係,師生關係......

家是我們心靈的港灣,對不對?那麼用什麼來維護這個心靈的港灣,那就是愛,所以我建議加上後半句,家是講愛的地方。

有時候,我雖然可能有理,但是因為愛,我可能會放下這種爭執,更多的選擇去理解去共情去包容去接納,而不是講道理。家是沒有道理的,因為家是愛的場所。當然這裡面也同樣需要一定的原則,一定的底線。

所以我覺得家不一定是講理的地方,但家一定是一個講愛講感情的地方。

簡單的回答這些,不一定全面,希望對大家都有所幫助,衷心希望大家都能夠家庭和睦,闔家歡樂。


韋志中心理學網校


家裡確實不是講道理的地方,有些時候講道理反而會兩敗具傷,有些人性格是明知自己錯誤也死不承認的那種,你要是去和他講理會被氣死。

之前懷孕不能吃味精,吃了含味精的就想吐,我婆婆做菜特別喜歡放調料,特別是味精放很多,做飯菜時特地和她說不要放味精,但是每次她都放,問她她都說沒有放,有沒有放一吃就知道,好無語,小姑子懷孕也是不能吃含味精的菜,去她家是特地叫我婆婆給她做飯菜,做菜前小姑子千叮嚀萬囑咐叫我婆婆不要放味精,我偶然跑廚房時看到我婆婆往菜裡放味精,我說不是Xx不能吃味精嗎,結果她直接回一句:“菜裡不放味精哪有味道,少放一點就好了”,結果就是小姑子在桌子上直接扳筷子“不是叫你不要放味精嗎”,我婆婆還說沒有放,說她怎麼吃得出味精的味道……

前陣我姐夫來家裡和家公在閒聊,聊到關於小孩戶口上學的事還有小孩跟誰姓的事,因為之前我們一直打算讓小孩跟著我們在這邊讀書想把他戶口遷過來,我是深戶,老公是農村戶口,談到這個戶口問題的時候,家公故意大聲的說:“現在哪有小孩的戶口隨媽媽的,要是我就不會同意,深戶有什麼好,在農村還有土地,以後都很值錢的”,然後姐夫就說:現在深戶小孩讀書是要好一點,別人想入還不一定入得了呢。家公聽了趕緊插了一句:我不管他們以後好還是不好,反正有我在這一天我就要管一天,現在還不是大把的在老家讀,在這讀就一定能考清華北大啊?。如果這個時候我去和他理論這些肯定會不歡而散,沒必要!

還有聊到一個是小孩跟誰姓的問題,我姐第一胎男孩,懷二胎還沒有生之前就聊到如果這胎還是個男孩就跟我姐姓,姐夫也同意,今天在和我家公聊天無意聊到這個事情,家公就說:“要是我作為長輩我是堅決不會同意的,就算前面有一個男孩也不會同意,為什麼中國有句古話叫認祖歸宗?什麼是祖什麼是宗?跟個女人姓還認得清祖宗嗎?你們年輕人根本不懂,如果要是我孫子跟他媽姓我都不會認他”。這明擺就說給我聽的,你覺得我有必要和他去理論嗎?我就當什麼都沒有聽到繼續忙我的。

人生苦短難得糊塗,有時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比講大道理更息事寧人。

以上個人閒聊,不喜勿噴。


婷姐姐Vlog


這話說的很對,自古以來家怎麼會是講道理的地方,老話說清官難斷家務事,說明一個家庭一旦產生了矛盾就很難調解,無不都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雙方各執一詞。哪怕一個人知道他並不佔理,可他依然胡攪蠻纏,無理取鬧。

比如當你和長輩發生矛盾時,你周圍的街坊領居肯定會這樣勸你:“他是你的誰誰誰,你就讓著他一點,他不懂事,難道你還不懂事嗎?”這話看似在和稀泥,其實是在暗示你退讓,妥協,也就是讓你放棄自己的堅持和原則,家庭是尤以講究尊卑有序的小社會,對待長輩尤其要尊敬和禮讓,遇到一個講道理的長輩當然家和萬事興了,可要是遇到一個不講道理的長輩,那真是鬧的你雞犬不寧。礙著他是你的長輩,你又不好像對外人一樣撕破臉皮,那麼就只能選擇退讓和妥協,通常情況下很難出現爭執不下的局面,一旦局面發展到那種程度,真的可以說是要斷絕關係了。所以,家庭中的爭論往往以一方的妥協和退讓而收場,這是難以避免的,正因為大家都是親人,所以很多事情似乎就變成了理所應當,許多事情可以不講道理的進行,可以說這是親情的不可承受之重,很多人的原則和底線往往是被家庭摧跨的。

所以,家庭既是萬惡之源,又是避風塘,是一個極其矛盾的場所,它可以無緣無故的愛一個人,又能夠無緣無故的傷害一個人,這大抵是由於我們的社會道德和氏族文化造成的。那麼,要是我們在家庭中遇到不講理的人該怎麼辦呢?你說據理力爭吧,容易讓親友寒心,你和這些人怎麼能夠說道理呢?你看似佔著道理,人家卻會說你斤斤計較,冷血無情,最終換來的結果就是眾叛親離,我自感遇到這種情況應該分清場合,底線和原則不可觸碰,無關緊要的事情上可以退讓,家庭其實又能有什麼爭論呢?無非柴米油鹽醬醋茶這些雞毛蒜皮的事,不過我們在退讓的時候也應該把道理說清楚,不能讓親友感到我們是理虧,退讓是情分而已。





六道坊


有的人之所以說家庭是講情的地方,不是講理的地方,多是指在出現家庭矛盾的時候,不要認死理、一味講道理,而是要講情,用情去包容對方、感化對方、緩和情緒、化解矛盾。如果這樣講的話,本身也沒多大問題,畢竟是一家人,無論是誰,發個脾氣,鬧點彆扭,做錯點什麼事,對方擔待一下就過去了,何苦那麼認真和計較。關鍵是,如果一直存有這種心理,認為讓對方包容自己、忍讓自己是理所當然、天經地義,就會放鬆甚至失去對自己的約束,變得不講是非、我行我素,一旦成了積習,想改都難,後面問題就陸續來了。不但家庭難以真正和睦,家庭成員特別是夫妻之間的關係變得微妙敏感和複雜緊張,而且負面情緒、對抗心理等問題隱患不斷積累,一旦發酵,就容易失去控制,釀成難以收拾的惡果!

不否認,在有些家庭中,無論對錯,弱勢的一方總是包容、忍讓強勢的一方,雖然也有不和諧、不愉快、不順心,但總算看上去相安無事,這種家庭不是一個願打一個願挨,就是稀裡糊塗湊付著過。同樣不可否認,因對方不講理,致家庭矛盾不斷,雙方又沒法溝通,不被尊重、受委屈和壓制的一方不願再忍受,而最終夫妻勞燕分飛的事情還少嗎?嚴重的,還可能導致其他可怕的災難。

所以說,在家庭中,正確的做法應該是,既要講情也要講理,正所謂合情合理。可以講情在先,情進一尺,”理“讓三分,但絕不能不講理。情也許能融化一切,但卻不應該包容一切。如果無原則地讓理輸給情,那樣會讓理蒙羞、讓情掉價,這不是一個健康家庭中情和理的關係。


努力V奮鬥吧


家的核心是過日子。過日子對於某一家庭成員的意思就是平平穩穩地度過家庭裡所有成員的各自餘生,直至這一代家庭成員的逝去,下一代家庭成員有了自己的家庭並過上了自己的日子。

在許多人心目中人這一生就是成長、成家、生子、看子成家這樣一個過程。為了平平穩穩地度過各自餘生,就要能夠處理的家庭之間的各種矛盾,維持各方的平衡,掘棄或者壓制偏見,阻止家庭矛盾的過度爆發,造成對家庭生活難以承受的後果。

幸福家庭的基石離不開愛,在生活中應該表現為一定程度上的示弱,妥協和退讓。不太幸福的家庭不一定是沒有愛,而是他們太講道理,太愛爭論要分出對錯。

比如出門應該坐公車還是計程車,畫應該掛高還是掛低,土豆是應該清炒還是紅燒,電視看芒果臺還是蕃茄臺,去旅遊站在十字路口應該向左走還是向右走……

其實這些結果真的那麼重要嗎?即使向左走走錯了又會怎麼樣呢?

每個人都在講道理,每個人都在拼盡全力要說服對方。可是你贏了,愛也被耗盡了。

家從來就不是一個講理的地方,很多事情,只要不觸及原則性問題,就沒必要爭論個是非曲直。就算你贏了,又有什麼意義呢?

當一對夫婦開始據理力爭的時候,家庭就開始布上陰影。兩個人都會不自覺的抱上一堆歪理邪說,去彼此傷害,彼此仇恨,最後往往會兩敗俱傷,難以收場。多少夫妻,為了一個表面的“理”,最後卻不得不勞燕分飛。

家是一個講愛的地方!婚姻本是一個空殼,只有兩個人彼此關心,彼此寬容,彼此善待,家才能會被愛慢慢填滿。


有愛情有故事




人們都說“家不是講理的地方”這句話究竟對不對呢?

我覺得這句話不完全正確。我國是非常注重傳統禮儀的,從小父母就教育我們要懂事理,要講道理,怎麼在家裡反而不能講理了呢?其實在家裡也要講禮,但這裡的禮,更多的應該是禮儀。比如對待長輩要懂禮儀,對待親朋要懂禮貌,跟孩子也要講道理。

‌在家裡也是要講理的,尤其是發生矛盾的時候,如果不靠以理服人,那靠什麼?靠倚老賣老嗎?還是靠誰的嗓門大?有一些老人確實是不講道理的,總是以父母的身份來壓制兒女,當女兒跟他們講道理的時候,他們往往會拿“家不是講理的地方”這句話來堵住兒女的反駁,其實這樣是不對的,如果老人說的對,做兒女的要聽得進去父母的話,如果老人說的不對,最女兒的給老人提出意見,老人也應該接受。



‌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更要講道理,不能所有的事情都依著孩子的性格來,孩子一哭鬧,父母就無底線妥協,這樣的方式培養出來的孩子,性格會非常跋扈,不懂得理解、體貼別人,這種性格對他以後的成長也是不利的。


‌夫妻之間同樣需要講理,尤其是在有分歧的時候,在一段婚姻中,不可能有一方願意無條件地聽從另一方的指令。

‌其實說了這麼多,我覺得說“家不是講理的地方”,更準確的說法應該是“家不是較真的地方”,家人之間要相互理解,畢竟一家人沒必要事事都分個對錯,更沒必要事事都較真!



多米聊三農


首先我們要弄懂所謂的“理”在什麼範圍。

假設:你和哥們去賭博輸了2萬元,你倆想撈回來,買些好菜回家,非常勤快地炒菜,倆人對女主人非常客氣。酒桌上你提出“親愛的,再接我倆一萬元去撈去,不然那2萬元打水漂啦”。女主人一聽火冒三丈,說一些斥責的話……你認為她太不講理啦,太不給面子啦……

我虛擬的故事,家是說理的地方還是找不到理的地方?不言而喻吧?

假如愛人虐待老人,不拿養老費,說明她不講理,在這種情況下沒有別的辦法解決嗎?


gzj6068


你好,我是周小鵬,愛我們學院創始人,心理諮詢師,專注解決婚戀情感心理問題。

家到底是不是一個講理的地方?遇到矛盾了,大家是要講理還是講感情?答案當然更側重於講感情。很多在婚姻裡共同生活多年,歷經風雨的夫妻可能都會認同這一點。


1.家庭的和諧從來都是依靠感情來維繫。

我們看到很多夫妻恩愛,兒女孝順的家庭,總是坐在一起就會歡聲笑語,其樂融融,很少有劍拔弩張,臉紅脖子粗的因為一件事而爭論不休。

因為在一個家庭裡,產生問題更多的是人情瑣事,消磨感情更多的也是互不相讓的爭吵。而一旦家裡的兩個人,都只顧自己的主張,不能寬容理解對方時,一定會給某一方帶來內心的傷害,也許她會一直忍耐而鬱鬱寡歡,也許她會忍無可忍而突然爆發。

家庭成員之間互相支持,不爭個人長短,才能保證整個家庭的和諧幸福。


2.對家人講理的時候,也要用平和尊重的態度

在一個家裡不講理也是不可能的,因為不可能凡事的稀裡糊塗的過去,或者毫無定論,這樣的家庭又談何發展與時俱進呢?


所以有些道理是有必要講的,但是,不論是長輩還是晚輩,要向對方講道理時的態度很重要,你保持足夠平和,不帶激烈情緒,懂得尊重對方,用愛心和同理心去講道理。


我們不是不講理,而是反感說教,反感咄咄逼人,反感居高臨下,反感家長的高壓政策,當然更不能接受目無尊長的態度,這樣的講理不管是家人還是朋友都不能接受。


小事不要太過較真,大事有商有量,不是原則性的大問題,就儘量包容,不要得理不饒人,非要分個高低上下來。這樣即使你在理,卻無形中產生了感情的裂痕。


我們都希望在家輕鬆而愉快,成為溫柔的港灣,只有來自家庭、家人的溫暖才會讓我們甘心為這個家而付出。

諮詢婚姻戀愛問題,歡迎關注私信小鵬姐姐哦!


周小鵬


人們常說“家不是講理的地方”,這句話究竟對不對

本人觀點建議,歡迎點評轉發。

陳小華2018.12.28發佈於北京。


陳小華HUA


其次在說說我吧,我每次從不讓老公,對也好錯也好,而他呢?總是一笑了之,甚至還摸摸胸捶捶背,笑著說話別生氣,氣出病來無人替,我咱辦,誰來關心我,好嗎?這就是任勞任怨,相惜相守陪伴我到老的他(我的老公),人生不易,友友們,你們會跟我家庭一樣,家真是一個從不講理的地方,我只能代表我而不能代表大家,能聽聽大家的意見嗎?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