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3 仁義不施,指揮失誤,野狐嶺一戰攻守之勢易也

在據今800多年的1211年,在野狐嶺(今河北省萬全縣)發生了一場決定蒙古與金朝雙方命運的戰役。此次戰役後,金國連連挫敗,攻守形勢急轉直下,加速了金國的滅亡。


仁義不施,指揮失誤,野狐嶺一戰攻守之勢易也

我們先看一下當時的形勢,首先,宋金簽訂完紹興合議後,雖然後期有過宋孝宗年間的隆興北伐,但是此次北伐以南宋的失敗而告終,
仁義不施,指揮失誤,野狐嶺一戰攻守之勢易也​反過來看金國也沒有立國之初的強大軍事實力,宋金之間雖然一直摩擦不斷,但是誰都沒有能力一舉擊敗對方,雙方處於勢均力敵的狀態。總體來說雙方國家都處於相對穩定的狀態,在北方,自從遼國被金國滅亡後,整個北方地區就處在金國的統治之下,說起金國,我們就要說說他們的祖先女真族,真族原來是在遼朝統治下的弱小民族,生活在東北的白山黑水之間,但女真人向來以能征善戰著稱於世,“人一滿萬,天下無敵”,這是世人對女真人的評價。後來完顏阿骨打率領數千人起義,領導了對遼朝的反抗鬥爭,只用了幾年時間就滅遼朝,建立了金朝。


仁義不施,指揮失誤,野狐嶺一戰攻守之勢易也​在聯宋滅遼的過程中,金人看到了宋朝的虛弱,隨後又南下攻宋,俘虜了徽、欽二帝,統一了中國北方,中國北方出現了一個富庶強大的金朝政權。直到成吉思汗南下時,金朝人口已經發展到近5000萬,比當時的蒙古多40餘倍;軍隊也在百萬以上,比蒙古多出10倍。因此當時有人曾說:“金國如海,蒙古如一掬細沙。

但是此時的金朝政權,經過海陵王及金煕宗兩朝的政權更替,國勢不如從前,完顏宗旺,完顏宗瀚等百戰名將均已全部去世,經濟政治已經被嚴重漢化,凡事皆守漢制,漸漸的不修武備,以農耕為主,他們祖先的尚武精神已不復存在,最終逃不過“其興也勃,其亡也忽”這一歷史規律。蒙古與金朝,結怨仇甚久,金朝長期推行殘酷的民族壓迫政策,使蒙古人對金統治者怨入骨髓。金熙宗時期,成吉思汗的先祖俺巴孩汗曾被金國以反叛罪釘在“木驢”上處死。金世宗時,金不僅要蒙古納貢,還每3年遣兵向北剿殺,謂之“減丁”,正所謂不作死就不會死,金國此舉激起了蒙古人的怨忿。


1210年(金大安二年、蒙古成吉思汗五年),成吉思汗正式斷絕和金國的歲貢。1211年(金大安三年、蒙古成吉思汗六年)二月,在怯綠連河誓師,親率大軍南下,蒙金戰爭開始。此役,金軍精銳50萬,蒙古軍隊10萬人,雙方在野狐嶺展開激戰,由於金軍主帥指揮失誤,貽誤戰機,金軍全軍主力覆沒,精銳力量喪失殆盡。​
仁義不施,指揮失誤,野狐嶺一戰攻守之勢易也​不久,金將胡沙虎發動政變,殺死衛王永濟,改立金宣宗。隨後鐵木真乘勝進攻金朝的首都中都,金帝被迫求和,成吉思汗撤兵。新皇帝害怕蒙古再次進攻,不顧徒單鎰和太學生的反對,決定遷都南京(今開封)。成吉思汗包圍了中都,1215年(金貞祐三年、蒙古成吉思汗十年),中都被攻破。

仁義不施,指揮失誤,野狐嶺一戰攻守之勢易也​成吉思汗下令將中都城府庫的財物運往蒙古草原,隨後又下令允許蒙古將士入城搶劫。金中都陷入一場滅頂之災,大火月餘不息,一座繁華的都城變成了廢墟。1229年(金正大六年、蒙古窩闊臺汗元年),成吉思汗的三子窩闊臺即汗位。他率蒙古軍隊從南宋的統治區內通過,繞過金朝的軍事重鎮潼關,一舉攻佔了汴京。1234年(金天興三年、蒙古窩闊臺汗六年),南宋將領孟拱和蒙古聯軍攻破蔡州,金哀宗自盡後被分屍,金朝滅亡。
仁義不施,指揮失誤,野狐嶺一戰攻守之勢易也​金國的王子公主們像牲畜一樣隨意被人宰殺凌辱,這和100年前徽宗和欽宗被押解北上是何其相似,只不過當年的勝利者的後代,今天也是被人隨意宰割凌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