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小时候最讨厌母亲什么事,如今呢?

励志自媒体


小时候最讨厌母亲啰嗦,吃饭时布置工作,想玩只能偷懒或者是做完家务后才敢去,如今想母亲只能怀念和缅怀。




2015年5月她走了,永远的走了,听完她最后一句唠叨,看着她慢慢的闭上双眼,那一刻简直就是天塌了一样的感觉,绝望和悲伤齐涌心头,嚎啕大哭直至昏迷过去,醒来时发现自己躺在医院,马上挣扎着回家,母亲已经被放入了棺材里,享年95岁。

母亲是勤劳的人同时又是非常能生养的人,她生了我们姊妹一共十一个,我是老八,也是最顽皮最淘气的一个,小时候家里非常的穷,印象中是吃木薯饽长大的,如今想起还打冷颤。小孩时代很爱去田野抓鱼,那时的乡下真的很多鱼,几个伙伴放学后随便的堵一截小溪,就会有满满的收获,然后就是大家分鱼,每人都会分得好几斤,可气的是拿鱼回家后被母亲拿去倒掉,那时不懂因为家里没油煎鱼或煮鱼,为这些事经常和母亲顶嘴。初中二年级时(那时叫七年级),有了平生第一双塑料拖鞋,那是母亲挑了三担木柴到镇上换的钱,那年我15岁,15岁前白天全是赤脚走路,晚上洗完澡穿的是老爸自制的木鞋,冬天穿的是母亲制造的布鞋。16岁那年我顺利的考上了高中,三条自然村65个同学能考上高中的只有可怜的5人,收到录取通知书那天母亲借了邻居的两只鸡杀来庆贺。
读高中后约三个月第一次被母亲揍到头上流血,也是记忆中唯一的一次被揍,那是因为星期六回家后和村里的伙伴去偷牛肉煮来吃。那时生产队已经瓦解,五至六户的合为一组耕着田,别组的耕牛傍晚在山谷里跌死了,因为太晚了又是山路,村民说明天再去把牛抬回来分肉,晚上十点左右伙伴提议先去割几斤回来了,大家一拍即合去厨房拿了刀前往,与其说是割牛肉实际是斩牛肉,因为心急拿错了刀,使用时才知是柴刀,几个人轮流着斩牛屁股的肉,牛皮太厚大家轮着斩都斩到出汗,大约斩了20多斤肉回家,然后就是开心的吃肉,剩下的拿去埋了,各回各家睡觉。
第二天早上村委里来了两部吉普车,那是公安局的,几十个村民跟着公安去了跌死牛的地方,整个村似赶集一个热闹,公安走时贴了一张白纸,说已经查到是谁偷牛肉的了,希望自动的去自首,争取从宽处理。看完热闹回家我面色惨变,母亲拉我入房审问,只好乖乖的承认一切,谁知话没说完一木棍已经来到头上,鲜血直流,最后老爸还上来两巴掌,然后帮着止血,后来是母亲去通知(同党)的父母,永守秘密,直至今天还是悬案。
这是母亲中年时的照片,她没有半点文化,却懂得怎样做人、教人,1987年大学毕业,在单位工作两年,然后停薪留职下海苦拼,天随人愿自己成立了企业,带领一大家子人外出创业立家,唯独母亲不愿出来,一直守在山村里,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时亲不待。父母还在的人们,不要以工作忙为借口,抽多点时间看父母和陪父母吧,世间的钱财易得,双亲的恩情难报。(有些图片是网上的)


愚人也会笑


能根据自己走过的路给予儿女启发,是一个父亲最大的乐趣。“小时候最讨厌母亲什么事”【发现爸爸】有话说!

热门综艺《少年说》中,一个初中女生跑上天台对妈妈表达心意:觉得妈妈喜欢打击她,看不到她的努力。妈妈听到后,先是立马指出了她学习上存在的问题,然后说出了自己的理由:

而当女孩表示:“我说了我不适合激将法,打击让我觉得自己很差。”时,妈妈没有再回应她的问题,而是开始反问她:“那为什么妈妈提的要求你都达不到?”女生听到这里又委屈又无奈,哭着下了台。

这似乎是典型中国式家庭的交流模式:孩子开口跟父母沟通时,常常被忽视,或者被父母用各种“教育经”堵住嘴巴。

父母想给孩子天下最好的东西,却忽视了很重要一点:倾听。

对于大多数父母而言,给孩子建议、帮他们解决问题,或者阻止孩子“不够成熟的行为”,已经根深蒂固地成为父母的第一反应,而倾听并非易事。如何倾听孩子,让孩子变得更好?其实答案的关键就在父母身上。

1. 多点理解

当孩子出现不合理的行为和要求时,不要先急着否定他,而是先问他“为什么”。要相信,孩子的每个请求和情绪背后,都有他的原因,对他而言都不是一件小事。

当父母真的做到了这一点,其实就是给了孩子一个榜样。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懂得会多换位思考,孩子也会在理解、尊重的成长氛围中变成一个富有同理心、懂得与人和睦相处的人。

2. 多点耐心

不少父母困惑:为什么孩子越长大越不愿意跟我聊天?除了自我意识觉醒之外,孩子心中的沉默和不想说,其实更多是因为:曾经说了,但是被反驳、忽视。

当孩子想要和你说话时,尽量停下手上的事情,和孩子交流。不要觉得孩子的想法很幼稚、没必要听,当你愿意蹲下来,耐心倾听孩子说话,获取其中的关键信息时,你才能正在走进孩子的世界。

很多爸爸在带孩子的时候喜欢玩手机,这不仅是安全问题,也不利于亲子交流。不要让工作、手机成为亲子之间的第三者,要学会放下手机,给孩子高质量的陪伴。

3. 多点鼓励

有些孩子性格比较外向,平时说话说不停;有些孩子性格比较内向,不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父母要尊重孩子的不同性格,鼓励孩子接纳自己,并因材施教。

热播动画片《小猪佩奇》中,有一次佩奇被人嘲笑是“话匣子”,她觉得很受伤,决定不说话了。猪爸爸劝她:“这又不是什么不好的事情,佩奇,我觉得你非常擅长说话!”

于是,佩奇很高兴地继续当“话匣子”。生命就像一个盒子,装在里面的东西也许并不都是美好的,关键是用一种什么样的方式去打开它。

成长中,爸爸的肯定对孩子有很强的心理暗示作用。鼓励孩子表达自己,孩子的乐观精神、探索精神会更容易被激发出来。

※ 父亲参与孩子教育的意义,犹如雕刻之于大理石的分量,【发现爸爸】每天为您的智囊库添砖加瓦。更多育儿攻略可参阅公众号:发现爸爸。


发现爸爸


小时候特别讨厌母亲的“小气”,什么事情都精打细算,整天“与天斗与人斗”的状态,虽然内心不喜欢这种状态,但是确实母亲的精打细算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我们兄弟姐妹的“消费观”。要不是和母亲的消费观很类似,要不就是和母亲的消费观完全相反,总之这就是家庭带给我们的影响。

如果,家庭聚会时,我们愿意听母亲分享她操持一大家时精打细算的故事,精打细算的“成就”,也不再抱怨,就是乐呵呵的听着。

没有对和错,至今母亲也不承认她的消费观对我们的产生的影响,只是我们兄弟姐妹都知道,这样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意识到父母的任何行为和观点都会对孩子产生巨大的影响,所以我们兄弟姐妹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时,都在相互“提点”,对自己要求高一些,严格一些,再努力一些,千万不要把一些“坏毛病”“遗传”给孩子,让孩子简单的、快乐的生活,别背负太多,别承担太多。不希望他们用很多年的时间“和自己对抗”。

比较幸运的是,母亲的“小气”是因为家庭的负担重,在教育这件事上,她从来没有放松对我们的要求,这一点和母亲的小气一样,同样“遗传”了下来!


九斗学生心理


小时最讨厌母亲吝啬,把我管得太严。其实,十岁之后我就理解了母亲,努力帮家里多做工创收。

三岁多时爷爷饿生水肿,无钱治,去了,父亲含冤入狱了,奶奶,母亲,姐姐,一家四口,就靠母亲一人在生产队里争工分养活,母亲怕队里记工员错记漏记,凡她参与的工作,她都自己记有帐,时间,地点,几人参与,天气好坏等都有明标明注,生产队算数有算错的,母亲都可指出。母亲是个做得说得写得记得的人,村里因此有人起了个外号送给母亲“万能恶乸”,也正因也外是,有的人想欺侮我们,就畏了几分。奶奶在时,我由奶奶管着,母亲不必为我多花心思,六岁后,奶奶又病去了,母亲就把我严管了,一方面叮嘱姐姐严管我,她也严管我。六岁,母亲就直接送我读一年级,一角钱买两个簿,三分钱买一支铅笔,还硬生生的切断两截只给半截我,就送我学校了,之后的笔墨纸簿,再没买过,不是拾人废弃的,就是母亲姐姐拾来重新整理而成的。在花钱上母亲非常吝啬,其实是没钱可花。



我还清楚记得,六六年中秋,家家户户不是宰鸡就是杀鸭让豆腐,唯我家,只有磨米碎煎大饼就当过中秋了的,我跑上跑下,于是也造了母亲的反的又哭又闹,还以逃跑相威慑,恐吓母亲,一定要买个水鸭过节(鸭比鸡鸡便宜许多)母亲拗我不过,只好同意我用米缸的米去换鸭,但我见母亲的泪水以涓涓直下。

我的童少年都是在穷饿中过来的,母亲的吝啬是不得已而为之,她把我严管,不让我有犯错行为,也是出于伟大的母爱,母亲常会给我两人讲故事,以此教化我,自从这次以米换鸭后,我再不敢哭闹母亲又提什么要求了。现母亲快九十了,我会常与她忆起儿时的一些小事,以示不忘本不忘恩,更想让她心情快乐。



树德汉硕


小时候最讨厌妈妈爱妹妹,我有-个妹妹,比我小十岁,从小就聪明漂亮,一直备受妈妈的宠爱。仗着妈妈的宠爱,每次闯了祸都嫁祸于我身上,然后不分青红皂白妈妈就会打我一顿。家里再穷妹妹都有新衣服穿,而我成天穿哥哥穿小的衣服。我心里那个气呀,我就使劲地学习来发泄对妈妈的不满。结果是我考上了名牌大学,结了婚,妈妈把家里所有的钱岀了首付给我买的\\婚房,我才明白妈妈对我深沉的爱。都是她的孩子,手心手背都是肉,没有不爱的,只是妹妹是家里最小的,又是妈\\妈的小棉衫,偏爱一点也没啥,其实我心里也很爰的我这唯一的妹枺。后来妹妹考上大学,又读研究生,每个月我都补贴生活费,以此减轻妈妈的负担。现在妹妹也\\成家了。我们都经常回去看妈妈,有妈的孩子永远都是个宝,我爱妈妈,我要让妈妈长命百岁。


江湖上人1980



赟二姐


我小时候家里困难,“吃不饱,穿不暖”是多数家庭的状况。冬天到了,我都没有一身棉袄棉裤穿。妈妈总是强迫我穿哥哥剩下的。打着补丁,又肥又大,窝窝囊囊一点都不合适,还怕被人笑话。想不穿吧!又宁不过妈妈那强硬的态度。“是衣就遮寒”是妈妈经常说的一句话。无耐啊! 现在,妈妈不在了。我依然穿着她生前穿过的羽绒服,虽然不合体,不够时尚,我确一直穿着。寒冷的冬天,我穿着妈妈的羽绒服,身上暖暖的,心里美美的。耳边经常传来妈妈的声音,“是衣就遮寒”啊! 我们在没心里呼喊,告诉妈妈;“我已经懂得照顾好自己了,妈妈放心吧!”


行者250741773


现在我已经当父亲了,对于孩子,我不会用过分挑剔的眼光去看待他们的成长。每个孩子都有各自的特点,作为父亲,更应该看到自己孩子的长处,肯定他们的每一次进步,不用盲目地攀比。特别是拿自己孩子的缺点与别人孩子的优点比,只会引起孩子的反感与叛逆。

所以,想要孩子做什么,怎样做就请告诉他,你的欣赏是对他最好的鼓励,与其羡慕别人家的孩子,不如打好自己手中的牌。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卓别你不笑


小时候总是觉得妈妈唠叨,“今天冷多穿件衣服”,真所谓有种冷叫“妈妈觉得你冷”。“这个菜好吃,多吃点”,有种美味叫“妈妈觉得好吃”……现在自己做了妈妈,也同样对自己的孩子是“有种…是妈妈觉得…”。

母爱不用去哪里学,天然自带,只要一个女人做了妈妈,就会生出一对厚实而宽大的翅膀,把孩子庇护在羽翼下,深怕孩子受到委屈。天下所有妈妈的唠叨都饱含着深深的爱,妈妈的爱浓烈而饱满,以至于时不时就泛滥。

别嫌弃母爱啰嗦,在你被母爱包裹着的时候,幸福是你不自知的,如果一旦失去了母爱,那是最大的损失!

爱自己的妈妈吧,妈妈的包容和奉献是最无私最没成本的。

趁妈妈身体健康,多行孝道吧,待到子欲孝而亲不在的时候,就悔之晚矣!


自由的因子连环画收藏


小时候讨厌母亲的事就多啦!第一讨厌:人人都喜欢夸自己的孩子学习多好多好,平常多么懂事。可我母亲偏偏喜欢把我说的狗屎不如,搞的我在左邻右舍、亲戚同学面前无地自容。另外母亲脾气暴躁,一句话就能让她火冒三丈,耳光扇的我眼冒金星……另外把钱守的死紧,有一次我病了,母亲怕我吵闹,给我两毛钱,我以为这钱属于我啦,于是拿去买了一大包梨子,用汗衫包着拿回家。结果让她打的满地打滚,然后哭哭啼啼的把梨子退给那卖梨的老农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