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2 奇怪!这个涟水籍北大访问学者的成功竟源于“毒草”

【人物档案】

沙克先生祖父先后做过涟水中学(前身募公中学)教务长、涟西中学校长,其父韩青山先生12岁时参加了新四军,解放后转辗于长江南北行医。沙克是当代著名诗人,一级作家,文艺评论家,主任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新归来诗人群"代表性人物,高校客座教授。现为北京大学访问学者,居住于南京、淮安两地。

海林年轻的时候在社会上闯江湖,那时有个亲戚在淮阴区开了个饭店,我去玩的时候他一直对我叹气,说你哪一天才能写出名堂来——写作的人要了解很多东西,你看经常进出饭店的韩鹏翔,人家才是高人,干事情、写文章、喝酒打牌样样厉害,这样才能写出好文章来嘛。

奇怪!这个涟水籍北大访问学者的成功竟源于“毒草”

▲沙克近照

韩鹏翔就是沙克,和他同事后我把这个事讲给他听,他笑笑。

也许你会问:沙克什么来头? 上世纪80年代以来,沙克先生发表、出版了诗歌、散文、小说、文艺评论等300多万字。1986—1989年主持先锋艺术社团"火帆诗歌沙龙"。早年起作品即被推介到台港、翻译到国外,多被两岸评论报道,被称为"直接现实主义诗人作家"。主要著作有:诗集《春天的黄昏》《大器》《沙克抒情诗》《有样东西飞得最高》《单个的水》等,散文集《美得像假的一样》《我的事》,小说集《金子》,文艺评论集《心脏结构与文学艺术》及新闻作品集等。

沙克的诗与思并行,先锋纯粹,深邃开阔,具有直击现实、生活实验及超自然的多重色彩,是与当代诗坛有着显著差异性的诗人。"他的诗切入自然生态和人文处境,或直白如话,或诡秘隐变,或深掘万丈,或凌空驾云,或细柔入微,或恣肆汪洋,以超然想象、奇谲意象、妙幻形象、广博气象,追寻和结构着永远的母题:生命、自由、艺术(美)和爱。"

沙克的祖辈世世代代都是土生土长涟水人,他爷爷解放前与解放后在涟水中学的前身——募公中学、涟西中学做过教务长和校长,他父亲12岁时从募公中学参加了新四军,做了部队的卫生兵。解放后转业在江南,后考上大学,毕业后分配在皖南工作,在那里生下了沙克。

奇怪!这个涟水籍北大访问学者的成功竟源于“毒草”

▲2013年,在马来西亚怡宝,出席世界世界大会,沙克代表中国诗人代表团在颁奖会上朗诵自己的诗歌《一粒沙》。

沙克的父母都是高级知识分子,所以在他上小学中学的时候就能接触到许多被称为"毒草"的外国文学——沙克在一篇文章里回忆说他当时住在父母工作的医院大院,一次玩耍的时候发现一个房间里堆满了这些"毒草"。 沙克被那些优美神秘的文字所吸引,那些天他一直沉缅于这些文字的异域中,他看到了不一样的世界。 有这些东西垫底,沙克开始了自己的创作。 现在能收集到的沙克最早的诗写于1979年,那时他15周岁。

希 望

风停了, 我没看过风的样子, 树枝安静不动, 所以风停了。 鸟没叫, 我知道鸟的样子; 有时候它又飞又叫, 像风一样。 我没飞也没叫, 所以我不长翅膀, 我希望自己像风那样。

从这首诗中不难看出沙克的语言风格和文字理想,主动地放弃了我们所追求的某些东西,他的文字是和自己的心灵对话,他的目光和我们看不到的远方交流。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沙克已经坚定了创作的信心,那个时候物质条件还很低下,沙克每学期都会给自己订好几个白纸本,在上面练习写诗和随笔。

奇怪!这个涟水籍北大访问学者的成功竟源于“毒草”

▲2013年,沙克与世界诗歌大师阿多尼斯。

沙克在苏州上大学期间的1986年秋至1987年初夏,发起创办了一个纯艺术的民间社团火帆诗歌沙龙,主编出版了6期《火帆》诗刊,所刊作品被《诗歌报》《人民日报》《绿风》诗刊、《华夏诗报》《葡萄园》《大海洋》等全国多家报刊媒体包括台湾诗刊转载。那时的"火帆"在大学生中燃得很红,引起校园诗人们的注目。1989年3月10日傍晚,福建师范大学南方诗社曾经举行"《火帆》诗歌讨论会", 青年诗人、福建师范大学南方诗社社长林浩珍认为,沙克的诗使人感到他是一个生活急流中的勇士,他的诗敢于对现实生活作大胆的锲入,有很强的创作活力。(我)很喜欢他《六月梅雨》《老地方》等精致优美的诗。 1990年初,中国影响最大、最前卫的《诗歌报》推出了"中国诗坛1989实验诗集团显示",接着在下期发表了张雷对"集团显示"的评论《八十年代最后一季暴雨》,火帆诗歌沙龙均涉其中。沙克在诗歌沙龙的艺术声明中说:"火帆是诗歌沙龙这个诗歌集团的一种符号,不是什么流派。共用火帆名字的每一个诗人,依照自以为是的一套艺术纲领从事纯个体的语言劳动。而且互不干涉,自生自灭。火帆对各种风格、流派的纯粹的诗人及其诗歌,通过《火帆》诗刊造成事实上的兼容并收。火帆唯一的艺术宗旨就是诗歌本身,直到火帆全部熄灭、沉没为止。"

奇怪!这个涟水籍北大访问学者的成功竟源于“毒草”

▲2012年,在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与各国诗人参加诗歌活动。

1989年11月,《火帆》诗刊最后一期"九十年代:中国诗歌专号"印发后停刊,火帆诗歌沙龙的交流活动和影响延续到1992年左右,先后参与进来的诗人、作家遍布全国各地。这个时候,沙克的诗主要投给海外,尤其在台湾诗坛影响颇深,柏杨、洛夫、痖弦、余光中、琼瑶、蓉子等都和他有书信往来。 "出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沙克,写作30多年,始终在自己的诗歌中保持一种新锐之气。"《扬子江诗刊》的主编子川将沙克称为"年轻的老诗人";诗集《有样东西飞得最高》的责编大卫则称他为"另类标题爱好者":《抓一把春光揉成团》《黄昏的地平线堆积着灰烬》《萤火虫,清凉行星》,都是一望即让人生好奇心的标题,足够引人遐思;老评论家叶橹评论他"不愿走陈旧诗歌道路,极具爆发力";评论家王山认为他"是在以独舞的方式写作"…… 这些专家们的评价切中肯綮,沙克的诗写得好,但是因为他写的是现代诗,更注重个性化思考和情感体验的表达,因此有一些人颇有微辞,表示读不懂,生活中的沙克是比较直率的,我亲见他对别人说:"如果一个人读诗只是为了附庸风雅,那他能读懂什么诗?唐诗宋词没有那些课堂讲解和注释他能读懂几句?如果写诗只是为了让这样的人读懂,那还叫汉语精华的诗吗?"

我的感觉是,沙克是在我们头顶飞翔的一只鸟,他洁白的翅膀在我们的面前投下一片蔚蓝的海,在诗歌日益小众化的现在,在各种甜软绵腻甚至粗陋庸俗的诗风中,沙克的诗始终保持着许多自我化的艺术品质,尤其是那种骨头一样坚硬的精神。他宁可自己的诗被一部分人不理解也绝不妥协于当下浮躁的读者。

沙克似乎是一个复杂的名词。现在,这个名字还跟另一新名词联系起来——"新归来诗人"。1997年春天,出版了《沙克抒情诗》后,沙克离开文学,直到2007年才正式回归诗歌写作。在这个年龄层的诗人中,这样去而复返者不在少数。还有朋友戏谑,沙克是"诗歌牺牲者""诗歌烈士",意思是说他最早写了不少诗歌,也主持过现代艺术沙龙,参加过中国现代诗潮,早已成名于诗坛,却从没有钻到哪里去露脸聚焦,俨然是被那个制造文学效应的时代"活埋"了。但是当他回归诗歌的时候,厚积薄发,一马当先,成了海内外数以千计的"新归来诗人"的领军人物,要知道"新归来诗人"群体中,拥有太多的中国当代诗坛的巨头大咖,如邱华栋、严力、李少君、车前子、林雪、尚仲敏、郭力家、程维、冯诚、龚学明、郭建强、鲁亢……

你说,沙克厉不厉害? 其实对沙克而言,无论是从事诗歌写作,还是选择承担生活,都只是个人在时代中的随大潮而动:"我所生长的1970年代到1980年代初,是一个无可回避的文学时代。那时,文学就是真理,就是英雄。一个十六七岁的少年,广泛阅读,遨游诗海,怎么能不感觉到文学是最有价值的?"

奇怪!这个涟水籍北大访问学者的成功竟源于“毒草”

▲沙克在意大利佛罗伦萨但丁故居。

沙克的文学价值岂止是诗歌,他在散文随笔、小说、文艺评论等方面都取得卓然的成就,读一读他发表在《世界文学》杂志上的文学自传《从小人书到大书的世界——我与外国文学的纠结史》,就可以明白他是什么样眼界和格局的诗人作家。 "归根到底,我在驱使汉语进行有限的写作,试探汉语构建的多种可能性,并在潜移默化中吸纳外国文学的适宜因子,以汉语文本来表述个性化的本我:生命、自由、艺术与爱……三十多年来,我粗略发表了数以百万字的文学作品,包括发表过上千首诗,假设其中有百分之一的文字不丢中国文学的脸,没有完全愧对外国文学给予我的快乐动力,那么我就会感到光明正大的欣慰。在从小人书到大书的世界里,假设没有外国文学,就没有一个叫沙克的中国诗人作家,尽管他作为一种文人无比渺小,但他身染外国文学几十年的生活方式,与己与人定有益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