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三国中降将无数,为何于禁投降不被原谅?

余仲文


于禁投降不被当世人们原谅,也受到后世人们的微辞,主要原因是他投降以后有一段复杂而特殊的经历,这是其他降将所没有经过的。

投降虽不光彩,但也不是对一个人的“一票否决”。三国时代各处交兵,胜败是家常便饭,没有人的胜率是100%,曹操做不到,诸葛亮也做不到,名将如关羽,真实的胜率不超过30%。

打了败仗,大部分人都逃跑了(或者叫战略转移),但也有来不及跑的就成了俘虏,三国时代其实不轻易杀俘虏,尤其是名将,因为他们都是宝贵资源,是重要的战利品。

名将被杀也有一些,但都有特别的原因:如吕布,那是因为之前与曹操有过节,而且吕布的名声也太差;再如高顺、沮授,那是因为他们只求一死;还有如关羽,那是因为出于担忧,害怕其东山再起,所以杀了。

大部分名将被俘后都效忠了新主人,如张辽、徐晃、张郃、太史慈、庞德、甘宁、黄权、马超、夏侯霸等,他们并没有因为有过投降的经历而被人唾弃,也不影响他们成为一代名将,投降的那段历史,甚至都算不上人生的污点。

但于禁的经历太特殊了,与以上众人皆不同,这主要是他投降以后的曲折经历。

于禁投降的是关羽,如果刘备、关羽后面发展顺利,于禁也许会在刘备手下效力,如果再立一些战功,于禁仍然可以延续他的名将之路。

一般来说,将一名将领收降,事先会有一些谈判,比如一些承诺,于禁那么容易就投降了,也许关羽给他过什么承诺,但不幸的是关羽很快失败,即使有过承诺,也都不存在了。

于禁的处境变得尴尬了:他这时落到了孙权的手中,孙权不杀于禁很好理解,因为于禁不是他的仇人,孙权又在暗中向曹操靠拢,于禁成为孙权手中的一张牌。

如果孙权打算使用于禁,于禁还有再立战功的机会,那于禁的结果也不会太悲摧,可孙权只想打他这张牌,并没有要用于禁的意思,于禁的处境继续尴尬着。

不过孙权无意识中也干了一件好事,那就是没有在曹操生前就把于禁放回去,那样以来就轮到曹操尴尬了,用不用、杀不杀,对曹操来说都是头疼的事,曹操必然会在情、理、法之间纠结。

曹丕继位后于禁被孙权送了回去,叛而降、降而再叛,这种事也不是说不可行,孟达就差一点这样做,如果于禁是从敌国再叛降回来的,如果再能立点儿功劳,那他一样可以继续之前的路,可像他这样被人送回来,就很难受了。

于禁的整个经历十分复杂曲折,三国的降将里还没有人有过这样的经历,这注定了于禁的命运与众不同,这是他的悲哀。大概于禁投降关羽的时候完全没有料到会是这样的结果,否则他宁愿如庞德一样战死。

对于曹丕来说,杀于禁也是顺理成章的选择:曹丕与于禁的关系不如曹操,没有感情上的障碍;曹丕新登帝位,需要立威,如果能以合适的方式将于禁杀了,军中的将领自然对曹丕更忌惮;于禁临阵投降,如果回来还能继续做官,以后谁还拼死一战?杀于禁可以严明军纪。

所以,于禁回归后面临的结果其实是注定的,只是曹丕做得很有技巧,没有直接下令处置于禁,而是将其逼死,这样不会连累于禁的子女家人,目的达到,副作用较小。

综上分析:于禁不被曹丕原谅是形势演变的结果与人情的必然,是于禁投降以后极为特殊的经历所造成的,当初投降关羽虽是求生的人之常情,但后面的事已经让于禁始料未及了。


南门太守


本来前途一片光明,一投降,活着被人看不起,死了还要继续被骂……

于禁跟着曹操南征北战了几十年,也混到了将军级别,还是比较风光的。哪知道被关羽水淹七军,庞德拒不投降,被关羽咔嚓砍了。而于禁呢?投降了。

于禁不被原谅,原因很多,有自身原因,也有运气不好,下面我简单说说。

第一点,于禁不是普通小兵卒。

于禁的身份不一般啊,他要是个无名无姓的小兵,他要是个一笔带过的小统领,他要是个曹操根本没见过的将领,倒也不会一直被骂。毕竟,那个时代投降是很正常的。

于禁是什么人?是曹操很喜欢,很器重的人,是曹操很信任的人。中国自古都是讲究忠信的,曹操作为大老板,给你发着高工资,让你干着公司高管,人前可谓是风光无限。你竟然投降了?这放在哪个老板心里,都是很不爽的。

正所谓知恩图报,如果老板对你不好,你跳槽大家理解。对你这么好还这样,就是不可原谅的。

第二点,双重标准。

于禁这个人,之前干过一件事情。

建安十一年,昌豨投降曹操之后,又反叛了。曹操就让于禁去处理这件事情,这个昌豨以前认识于禁,就向于禁投降了。手下的将领都觉得人家投降了,就让大老板曹操处置吧。

于禁这时候大义凛然的说:“你们忘记老板的命令了吗?被大军包围的人投降,是不能原谅的,必须砍了这货!”

于是,于禁就把昌豨给咔嚓了。就因为这事儿,于禁还被升职了。

可是轮到他自己的呢?被关羽包围了,不也是投降了吗?唉,估计早忘了自己说出的话。

第三点,对比。

啥事最怕对比,你不小心弄丢了公司的一个图钉,是小事儿吧?这时候,你同事帮公司拉了个一百万的大单子。这样一对比,你就成了废物。

(庞德)

于禁投降的同时,庞德大骂关羽,拒不投降,被砍了。

这样一对比,于禁就太丢人了。你这样的行为要是能被原谅,那庞德咋办?看曹操的评价:“于禁跟从我三十年,怎么面临险境,反不如庞德!”——这话非常中肯,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第四点,投降之后,又回去了。

作为降将,最好结局就是被新老板看中,立点功,说不定还能把名声扳回来一些。要是不被新老板看中,找个机会告老还乡,就此消失在史书当中,大家也就慢慢淡忘了。

但是,于禁投降了,关羽依然把他关在荆州。然后,吕蒙打过来又把他救出来了……东吴不少人也看不起他啊!但毕竟是东吴,日子还能过下去。

后来,曹丕继位之后,孙权又把他送回去了……不知道于禁这一路是怎么想的,一定不会觉得是荣归故里。

回去之后,除了被羞辱,还能有别的情况吗?


人都有求生本能的,于禁怕死,也在情理之中。只不过,他的身份已经不能随便投降了。

再加上运气不好,败在关羽手中。关羽那脾气,是不会喜欢降将的。所以他没有机会被新老板重用,又哭笑不得的被东吴救回去了……

于禁不被原谅,自作孽,天注定。


七追风


不请自来。三国中的确有非常多的降将,改换门庭倒也真不是件诛灭九族的大罪……

首先严格意义上,于禁的投降跟庞德的死节有不同的意义,于禁是一军主将,他如果选择死战,那他的部下可能有相当一部分要死于战场,从当时那个局面看,没什么意义;而庞德本就是一个部将,他选择降或者死,最多是个个人选择(或者加上他的亲军),所以他抵死不降有合理性。

其次呢,于禁本身在曹营中地位很高,作为五子良将之首,他的地位估计也就仅次于夏侯和曹仁曹洪这种亲族大将,远非张辽张郃这种降将可比,他的火线投降,对曹操的心理上打击还是有一点的。

再次投降后的运气也不好,毕竟他刚降关羽不久,还在牢狱里,关羽就被东吴算计,于禁就从关羽的阶下囚变成了东吴的阶下囚……这样即便他再降东吴,孙权和吕蒙毕竟也不是刘备和关羽,于禁在账下,谁也压不住他不是……

这家伙如果一直在刘备关羽手里也还罢了,实在不行往益州的穷乡僻壤一扔、自生自灭,毕竟当时刘备也没再有跟曹操媾和的心思了;对于孙权可不一样,当时孙吴一直跟曹魏打和之间纠结,孙权更不想为了于禁这么个货色彻底开罪曹操。得,借刀杀人再来一次,反正孙权这一手很擅长,关羽被杀之后他不是把关羽的脑袋送到曹操那里去了么?这一次,再送一样东西好了,那就是于禁这个大活人了。

所以,论腹黑,三国时期估计没有人能超过孙权,这于禁送回曹营,焉能还有活路?得亏于禁返魏的时候曹操已经嗝屁了,否则让昔日的老板看到这副衰样子,是杀还是留呢?对于曹丕来说,却是个敲山震虎、立威的好由头,曹魏阵中军头不少,不服曹丕的估计也有人在,正好借处置于禁来警告军中诸将,总算曹丕还没有亲自动刀子……

值得一提的是,这于禁的悲催也还在于,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他的昔日旧交昌豨投降曹操后复叛,,于禁受命领军平叛,当昌豨投降后,大家都以为于禁会把昌豨交给曹操处置,但是于禁这家伙说,“大家不知道曹公的命令吗!在大军包围后才投降的人,不能赦免他的罪。昌豨虽然是我的旧朋友,但我岂可以因此而失节!”于是下令斩了昌豨决别……

十几年后,当于禁率军在关羽围攻下选择投降的时候,有么有想起这段往事呢?


搬不动的小强


于禁是曹军中的名将,在樊城之战中战败投降关羽,后来被释放回国后,遭到曹丕的羞辱,郁郁而终。

在三国时代,战败而降的情况很多,比如武圣关羽曾战败投降曹操,但大家也没指责他不忠;比如太史慈战败投降孙策,无损他忠义之品行。于禁投降关羽,只是战败而被俘,虽然比较丢人,但这个在战场上是常有的事。为什么别人被俘投降没事,而于禁偏偏受到歧视与羞辱呢?有几个原因。

其一,于禁曾经被曹操树立为全军学习的榜样。

在征张绣的战争中,曹操被张绣突袭,长子曹昂战死,勇将典韦战死,曹操落荒而逃。在此混乱时刻,平虏校尉于禁挺身而出,力挽狂澜,在其他部队一阵溃逃时,只有他的军队建制完整,且战且退,井然有序。当时曹操军中的青州兵纪律很坏,在撤退时打家劫舍,于禁正气凛然,率部扫荡这些四处抢劫的游兵散勇。青州兵就跑去向曹操告状,说于禁攻打他们,居心叵测。

曹操还是比较清醒的,不仅未责备于禁,反倒大大表扬一番:“淯水之败,连我自己都狼狈不堪,将军却能在混乱中保持冷静,整顿自己的军队,制止游兵散勇的暴行,安营固垒,有凛然不可动的气节。即便是古代的名将,也未必能胜过你。”封于禁为益寿亭侯,给众将士树立标杆。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于禁都是带着“十佳青年”、“十大感动中国人物”的光环,别人可以投降,你这么一个榜样人物怎么能投降呢?曹操不是表扬他有凛然不可动的气节吗?可是生死关头,你的气节在哪呢?因为大家对他的期望大,因而对他的表现很失望,落差太大。

其二,同样被俘,庞德视死如归,比于禁更有勇气,相比之下,于禁的形象更是一落千丈。

于禁是左将军,庞德是立义将军,于禁的地位在庞德之上。庞德也是个降将,以前是一名关西将领,曾是马腾、马超的部下,以骁勇善战而闻名,马超败后,他投降了曹操。樊城之战,关羽水淹七军,于禁、庞德兵团全军覆没。于禁晚节不保,在绝望之中,向关羽投降。

依大家的想法,于禁是跟随曹操几十年的老将,他都投降了,庞德本就是降将,再投降一次也没什么。然而,所有人都错了。比起左将军于禁,庞德显然更有骨气。他被押到关羽跟前时,挺直腰板,不肯下跪。关羽打心底佩服庞德,舍不得杀,便说道:“庞德,你老哥现在汉中,若你肯投降,我就拜你为将军,你看如何?”

庞德大骂道:“竖子!曹公拥有甲兵百万,威震天下。你们刘备不过是庸才罢了,岂是曹公的对手!我宁可死为国家鬼,不生作贼人将。”竖子是骂人的话,意思就是“你小子”。庞德不仅骂关羽为竖子,还讽刺刘备庸才,把蜀汉称为贼,关羽听罢勃然大怒,当即喝令左右,推出斩首。

庞德的死讯传到曹操耳中,曹操叹道:“于禁跟了我三十年了,没想到在危难面前,还不如投降过来的庞德啊。”

其三,曹丕的气量狭小。

东吴名将吕蒙取荆州后,释放于禁,遣送回魏国。此时曹操已经去世,曹丕代汉称帝。于禁的归来,曹丕非但没有高兴,反而觉得很丢人。与老爹曹操相比,曹丕的气量是很小的,倘若曹操未死,多半还是会继续用于禁;就算不用,也不太可能去羞辱他。这种损人不利己的事情,曹操是不太愿意去做的。

曹丕则不同,他不仅对待于禁十分冷淡,还想出羞辱的方法,让人画了“关羽战克”、“庞德愤怒”、“于禁降伏”等像,羞辱于禁。这是一种无声的惩罚,虽然不打你,不杀你,但却让你无颜面对天下人,让你名声狼藉,让你遗臭万年。于禁见状不禁大为羞惭,不久后竟一命呜呼了。

我们确实要承认,在生死关头,于禁的确动摇了。作为一名武将,贪生怕死是一种耻辱,从这点看,他是不如庞德的。人要战胜自己的怯弱,有时并不是那么容易的。


君山话史


于禁当时的地位相当于今天的上将级别

假节钺 代表了绝对的信任 要知道当时他是曹魏政权中唯一拥有假节钺的外臣

3是与庞德的对比 更显其无气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