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亮劍》裡王喜奎有歷史原型嗎,是誰呢?

婷西


王喜奎的七九步槍配刺刀,號稱“亮劍四大武器”之一,令人印象深刻。

《亮劍》中主配角的歷史原型都不是確定在某一人身上,它是將人民軍隊在戰爭歷程中湧現出來的人物加以綜合提練出來的,比如李雲龍身上就可以發現王近山、皮定均等開國將軍的影子。說到獨立團最強悍的老戰士王喜奎,槍法拼刺樣樣了得,尤其是辛莊戰鬥加阻擊作戰可以幹掉27個日本鬼子的記錄,則八路軍129師的“兵王”呂俊生肯定是人物原型之一。



呂俊生,河北邢臺人,1937年參加八路軍129師新四旅,身材孔武有力,身高接近1米9。

在1938年的一次作戰中,呂俊生所在連隊接連打退日軍多次進攻,彈藥耗盡,呂俊生端起刺刀帶頭衝入敵群展開白刃戰,一口氣連挑帶刺殺死了27個日本兵,對,列位沒有看錯,是27個抗戰初期訓練有素的“老鬼子”,呂俊生僅輕傷三處,崇尚“武士道精神”的日軍也被殺得心理崩潰,全體潰逃,呂俊生一戰成名,戰後被評為一等戰鬥功臣,名揚整個129師。

歷史上的呂俊生並沒有犧牲,當上連長後仍然身先士卒,據不完全統計,他一個人斃傷的日偽軍超過60人,榮立大功二次,一等功兩次,1950年被評為“全國戰鬥英雄”,日軍恐稱其為“貓頭鷹”,號稱“八路軍最強戰士”。



《亮劍》的王喜奎一看就是個老兵,脾氣暴烈,作戰冷靜,是129師386旅獨立團二營4連8班的戰士,也是獨立團的“兵王”,他的刺刀與魏和尚的紅櫻槍、王承柱的迫擊炮和二營長的“意大利炮”並稱“亮劍四大殺器”。

由於只是配角,在劇中僅是驚鴻一瞥,出現在獨立團的反掃蕩作戰中,其戰功也是在與戰友的陣前交談中體現出來的,戰壕裡一邊冷靜射擊,一邊抱怨團長李雲龍偏心單獨給了魏和尚200發子彈,否則他將消滅更多的敵人。



為了掩護和尚揹著團長突圍,王喜奎與其他戰士死戰不退,子彈打光後與另外一名戰友衝入敵群,背靠背的拼刺戰術專業而老到,哪怕戰友犧牲了也不會像其他神劇那般又哭又喊,戰場上沒有那個時間。面對一個班的日軍王喜奎毫無懼色,高喊“拼一個夠本,拼兩個賺一個”,直至力竭犧牲,充分演繹了八路軍老兵的勇敢與頑強,這也是李雲龍所總結的“亮劍精神”:



縱然是敵眾我寡,縱然是身陷重圍,但是依然敢於亮劍,敢於戰鬥到最後一人。

八路軍的抗日是非常艱苦的,武器彈藥至為匱乏,用王喜奎的話說:要是子彈管夠,老子能放倒他一百個鬼子,而面對日軍的勸降,王喜奎的一句國罵盡顯抗日英雄本色!


度度狼gg


熱播劇《亮劍》已經在人們的心裡紮根,原因是真正的抗戰神劇,突出的表現了獨立團團長“李雲龍”的亮劍精神帶出來虎狼之師,可是還有一個亮點就是一個普通的八路軍戰士“王喜貴”犧牲在戰場上的壯舉,犧牲前幹掉了二十七個小鬼子!

為什麼要單獨談一位普通戰士,因為他的英雄壯舉和民族精神讓小日本望而生畏,以犧牲自己一個人的代價擊斃了二十七個小鬼子。

王喜貴只是我抗日英雄的一個代表人物,他代表著很多抗日英雄形象,給後來人以更多的瞭解他們。

不為什麼,就是殺侵略者

386旅獨立團的二營戰士王喜貴,這就是他的職務,出身於農民,已經是中年的王喜貴,不為什麼,就為殺鬼子,文化不行,不當官!

之前練兵的時候,團長李雲龍說了:誰有能耐誰吃肉,王喜貴吃肉了,沒白吃,有真本事,不怕死!

獨立團的人,個個都是瘋子,《亮劍》這部劇好句好在從團長李雲龍到戰士王喜貴,表現的淋漓盡致。

王喜貴的原型是誰?

究竟王喜貴的原型是誰,我看了有答主“炒米視角”給出了答案,但是我的看法是:王喜貴的原型就是在抗戰時期的所以抗日英雄的原型!

那時候的“太行山區”,膠東半島,晉冀魯豫的八路軍英勇善戰,豫皖江浙的新四軍讓小日本聞風喪膽,東北的抗日聯軍冰天雪地不畏強敵,湧現出一大批“王喜貴”的英雄。

無名英雄就是王喜貴

可惜;子彈太少了,魏和尚有,但是來不及了,這就是《亮劍》裡的一段情節,所謂“小米加步槍”就是這樣描寫的真實場景,什麼樣的團長帶出什麼樣的兵,嗷嗷叫。

英雄無名,通過王喜貴才知道他的原型無數,看似普通的王喜貴,他的壯舉並不普通,他還原了歷史。

(圖片來自影視資料)

本文屬於作者邸曉居原創作品首發,未經允許不得私自轉載、否則後果自負!請關注頭條號《日堯居k古史》歡迎網友評論、留言!


日堯居


王喜奎是《亮劍》中八路軍386旅獨立團2營4連8班戰士。應該算是獨立團比較普通的戰士。但是獨立團的戰士都是按特長訓練的,而這個王喜奎應該是屬於憑藉神槍手這個本領而吃肉的那種戰士。而且細心的朋友發現此角色比其他一般戰士年紀較大。


(這瞄準的姿勢很有神搶手的範)

這種看似普普通通的戰士,卻有著單場幹掉27個日寇的記錄。這樣的戰損比,在抗日時期是很難得的。但在特殊的地形和“神槍手”的操作下,其實也不是不可以實現的。譬如上甘嶺上的張桃芳就創造了0比214的戰績。往往在戰場上創造歷史的都是普通的戰士。

王喜奎的歷史原型叫裴天來,又名裴德順。

1890年出生於河北省灤南縣川林鄉川林村。參加八路軍的時候,已經53歲。是駐紮在山東濰坊樂昌的八路軍一區隊三連的一名普通又“特殊”的戰士。

在柴各莊戰鬥中,他五槍打死了四名鬼子。事後,他還惋惜的說:“唉!浪費了一粒子彈。”此事成為了王喜奎遺憾沒有子彈的原事件模型。


(但是裝備和子彈是非常大的遺憾,就這樣他分配到的子彈,要遠遠高於普通士兵)

而裴天來最後因為受傷,部隊轉移,隱藏在老鄉家,被日寇抓住後,寧死不肯投降,光榮犧牲。

其實像裴天來的例子在抗戰時期,也舉不勝舉,有些被記錄下來了,我們能夠查到資料,而更多埋在歷史的銷煙裡英雄事蹟,我們已經無可得知。


(寧死不降)

而在日寇的大掃蕩中,王喜奎已經創造了輝煌戰績後,可惜因為沒有子彈,最終只得選擇與鬼子拼刺刀。日寇看他們幾個人,連子彈都沒有了,勸他投降,但王喜奎拒絕了,他不能辱沒獨立團的名聲,最終在殺死幾名日寇後壯烈犧牲。而日寇也對此場景震撼不已。

獨立團和配合獨立團的各類武裝中,類似王喜奎的角色很多,有很多能人,並且都可歌可泣。一炮幹掉坂田指揮部的柱子;騎兵連的孫德勝;支援平安縣的那場戰鬥全軍覆滅的區小隊。

不是李雲龍的革命英雄主義感染了他們,而是他們的革命英雄主義成就了李雲龍。


(狹路相逢勇者勝)

狹路相逢,勇於亮劍,哪怕對手是天下第一,也要敢於亮劍。這不是李雲龍一個人的格言,而是無數革命先烈的格言。是用血肉之軀和鋼鐵意志鑄造的軍魂。


炒米視角


虛擬的電視!把精力放到正事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