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1 中国人民大学2018年新增两大专业,招生规模保持在2800人

看点:在2018年高考即将到来之际,我们邀请了全国数十所高校“发言人”做客搜狐,详解高校招生政策、录取规则,指导考生填报志愿、选择专业,为广大优秀考生搭建与报考学校的桥梁,让考生零距离接触高校最新的高校资讯和最权威的招生解读。

中国人民大学,位列国家“双一流”、“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被誉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高等教育领域的一面旗帜”,建校以来为国家培养了26万名高水平的优秀建设者和各行各业、各个层面的领袖人才。究竟这所名校是如何培养人才的?2018年有哪些值得关注的招生政策?

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到的是中国人民大学本科生招生办公室主任苗苗老师,和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吴健教授。

中国人民大学2018年新增两大专业,招生规模保持在2800人

干货精选:

1、2017年学校首批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有14个一级学科入选双一流建设的学科名单。

2、学校的本科招生计划文理科比例是1:1的格局,理工学科共有四个学院只招理科生,分别是环境学院,信息学院,统计学院,理学院。此外,人文社科方向也投入了大量的理科招生计划。

3、学校本科招生规模保持在2800人左右,今年新增了两个专业分别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4、2018年中国人大的环境学院加入自主招生行列,新增的两个自主招生专业是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

5、中国人民大学本科毕业生的毕业去向大概分三类,一类是国内升学,一类是出国留学,一类是就业创业,这三部分大概各占三分之一的比重。

中国人民大学2018年新增两大专业,招生规模保持在2800人

以下为访谈实录:

搜狐教育:在节目的开场,我们首先请苗苗老师简单的介绍一下,中国人民大学的发展过程以及学校的办学特色是怎样的?

苗苗:好的,人民大学是中国共产党亲手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学校的前身是诞生于1937年抗日战争烽火当中的陕北公学,以及后来的华北大学和华北联合大学。建校八十多年,学校形成了主干的人文社科和精干的理工科布局。在最近的两次教育部的一级学科评估当中,我们有9个一级学科,排名全国第一,总数就人文社会科学这个领域而言是全国最多的。2017年我们首批入选了国家双一流建设的高校名单,有14个一级学科入选了双一流建设的学科名单。

搜狐教育:好的。大家都知道人大是我国人文社科高等教育的一面旗帜,但很多考生的家长都不知道人大的很多理科专业也非常优秀,学校也招很多的理科生。这方面您能不能给我们简单的介绍一下?

苗苗:没问题,我觉得大家目前都应该有一个共识就是高中的文理分科和大学的学科不是一个等同的概念,大学的学科主要是按人文学科、社会科学和理工学科来分类的,那么高中的理科生在准备填报志愿时,不要把自己的视野局限在只能填报理工院校,或者理工学科的范围。像人民大学的理工学科共有四个学院只招理科生的,包括今天吴教授代表的环境学院,还有我们的信息学院,统计学院,理学院都只招理科生,而且也非常有特色,待会儿吴老师会有详细的介绍。然后在人文社科这方面我们也投入了大量的理科招生计划,尤其是在社会科学领域,这是因为理科同学在数理分析、逻辑思维这方面的能力比较强,所以在经管领域发展后劲可能更足,这些专业都非常希望有更多优秀的理科生来报考,而且从招生计划的投放量来说呢,我们整个本科招生计划的文理科比例大概是一比一的格局,并不是像很多人想象当中我们可能大部分是文科同学,少部分是理科同学这样的一个结构。

搜狐教育:非常感谢苗苗老师的分享。今天我们也有幸请到了人大环境学院的吴建老师,吴老师您能不能给我们简单介绍一下环境学院的情况和招生计划?

中国人民大学2018年新增两大专业,招生规模保持在2800人

搜狐教育:那接下来的问题,可能是很多家长和考生们都非常关注的一个问题。我们人大在2018年的招生计划是什么样的?今年在招生政策和招生专业方面和去年相比,有没有一些新的调整?

苗苗:人民大学最近几年的本科招生规模都是保持稳定,在大概2800人左右。具体到各个省份的招生计划量的投放还有招生专业以及文理科的分布,大概是6月份左右,大家填报志愿之前,以人大阳光招生信息平台,和各省教育考试院的公布的信息为准,目前还没有发布。在招生专业这部分,我们今年新增了两个专业,一个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我们马克思主义学院下面的新增专业。然后它的招生专业是人文科学实验班,这个专业在全国范围内招生。第二个专业是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这个专业我们去年在统计学院的统计学类里已经开展招生了,反响特别好。今年是我们在信息学院下面也增加了这样一个分流专业,招生的专业名称叫做一个实验班(信息与数学)。所以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大数据这两个专业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关注一下以上提到的这两个招生专业有没有在你们的省份投放计划。

搜狐教育:下面我们想请吴老师给我们介绍一下我们环境学院在招生方面的政策大概是什么样的?

吴健:今年是这样,在学校的支持下,环境学院开始加入自主招生的行列。学院今年新增的两个自主招生专业是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因为它也是理科实验班下面。这两个专业对于形成我们人大环境学院经管理工大四个跨门类的学科架构来讲十分重要,我们应该是全国唯一一所具有四个跨门类学科架构的环境学院,很有特色。那么理工学科,对于我们形成这样的学科构架非常重要,非常有意义。由于人大的理工科发展比较晚,所以学校在这方面给予非常大的支持。同时也因为多数理科生对于报考人大哪些专业不太了解,所以我们打开了这样一个窗口,希望能够吸引到更专门的,并且在理科方面有特长的学生加入我们环境学院。

搜狐教育:好的。我了解到,人大非常注重本科生的培养,也培养出了非常多的优秀本科生。请问人大在本科阶段的人才培养的模式和一个具体的措施是一个什么样的?

苗苗:我们一直把人才培养工作作为全校的一个核心工作,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当中,本科教育就是其中的一个基础,是重中之重。我们从2013年启动了本科人才培养路线图,本着立德树人的理念,让本科生建立一种研究型的学习制度,支撑这个路线图的有16项具体的制度,包括要鼓励和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比如名师沙龙,全员导师制;还包括要鼓励大家多多参与社会实践,强调知行合一,比如拓展支持,千人百村等一些品牌和社会实践项目;还包括要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给更多优秀学生自主安排学习的空间,比如双选认证在学生当中也非常受欢迎。总之,有这样一套体系来支撑我们本科人才培养路线图的建设,从培养质量来看,我想人民大学的本科毕业生在社会上也是有口皆碑的。

搜狐教育:好的。我想问一下吴老师,环境学院具体是怎么来培养本科生的?学院是如何保证本科生在毕业之后足够优秀,能够受社会欢迎?

吴健:说到环境学院的本科人才培养,我们也是贯彻落实学校的人才培养路线图,并根据环境学科人才培养的需求和特点,制订了一整套路线图。首先体现的是交叉型培养,就是跨学科的培养,我们的目标就是培养那些复合型,交叉型人才。从这样目标出发,我们在培养方案的设计上,首先从招生上是大类招生,进到学校之后,会有具体的培养措施。比如学生可以进行专业的自主选择,比如环境学院中学生在双选认证时非常方便。也就是说学生进校之后,如果你是为了学习如何解决环境问题,那么你可以打造你自己的知识体系,最终在毕业的时候完全可以形成跨专业的人才结构,这是第一点。

第二,刚才苗苗老师也讲到了,我们实行师生互动和全员导师制,环境学院也是这样推行的,我们从二年级开始,各个专业就要分导师了,实际上就是学生跟着导师进入导师组。由于环境学科实际上整体上来讲是为了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案,所以非常重视实践。具体来讲,一方面是参与导师的各种科研活动,比如在很高档次的杂志上发文,参与专利评选,给国家高层撰写注册报告,收集数据等。最终本科生通过多渠道的培养方式,在毕业时能做到知识体系完整丰富,视野高远,既能够面对真实的环境问题,同时也能面对国际交流,走向国际平台。这实际上也达成了我们本科生的培养目标。

中国人民大学2018年新增两大专业,招生规模保持在2800人

搜狐教育:非常感谢吴老师的生动介绍。下面这个问题也是考生和家长比较关心的,就是在志愿填报的过程中,两位有没有比较切实的建议可以给到我们考生?另外,如果考生想要填报人大,有没有一些经验或者技巧给大家分享一下?

苗苗:在高考前夕,学生的话,主要任务还是做好冲刺;考生家庭可以做一些志愿填报的准备,浓缩起来就是两句话,一个是了解规则,一个是熟悉情况。了解规则是说,你要了解所在省份的志愿填报规则,投档录取规则,什么叫平行志愿等,要做到心中有数;同时,你要了解心仪的大学的招生录取规则,比如专业上有没有语种或者身体条件的限制,投档录取以什么分数为准等细节都要知道。熟悉情况就是熟悉两方面的情况,一个是熟悉学校层面的,比如历史沿革,办学特点,学科优势,以及大学的精神是一定要去了解的;另外一部分就是了解你心仪的这个专业学科底子在哪儿,核心特征,未来的发展前景,这是了解目标专业,那么另外一方面要了解自身,就是说学生要知道自己的优势、短版在哪里,自己的兴趣特长,未来的规划是什么。如果说对自己还不是太了解,我强烈建议跟我们招生组的老师来联系,

人大在填报志愿期间,学校会有30个招生组驻扎在当地为各位考生和家长答疑解惑,考生和家长对于填报规则,专业情况,自身情况如何跟专业契合等问题,都可以跟我们的咨询专家进行深入交流。

搜狐教育:好的。吴老师,您对考生在志愿填报方面有没有什么建议?

吴健:我觉得刚才苗苗老师的这几个建议都非常好。一方面是家长,要多了解这个情况和规则,另外一方面要积极咨询。其实从我们学校来讲,是很希望把我们的信息推到考生和他们家长面前的,包括我们学校的各个招生组到各个地区,大家也是付出了很多努力的,所以希望我们的家长和同学尽可能利用这样的机会,能够通过这一次报考做出符合自己心意的选择。

苗苗:另外我补充一点,很多学生在本科期间可能不能进入自己最理想的专业,或者有很多学生在入校以后才发现,原先想象中的理想专业,也许不是自己真正的爱好。那么人民大学为学生提供两次转专业的机会,在大一的下学期和大二的下学期学生可以提申请,通过转入院系的考核后就可以改换主修专业。另外,学生也可选择刚才说到的双选认证制度。包括像环境学院,比如院内的辅修,甚至是跨学院、跨学科的辅修,在人民大学都是广泛被学生采用的。学生辅修四年以后,学校会对你的辅修情况做一个认定,如果你能达到另一个专业的学分标准或者论文标准,就可以发放辅修第二专业和第二学士学位的证明,有大量的同学利用这种机会让自己成为一个复合型的人才,所以也能在很大程度上补足这种没有被理想专业录取的遗憾。

中国人民大学2018年新增两大专业,招生规模保持在2800人

搜狐教育:非常感谢苗苗老师的详细介绍。那接下来我想问一下苗苗老师,中国人民大学今年对农村的考生有没有什么优惠政策?

苗苗:在招生方面,人民大学面向农村的考生,在国家启动高校专项之前,学校就已经启动了人文计划,专门面向农村学子来招生。另外我们通过高校专项和贫困地区专项招收了很多农村的孩子。

另外也有很多优秀的农村学子通过统招的这种方式录取到人民大学,那么实施这两个专项以后,人民大学农村学生的比例上升到了接近20%,所以这个学生群体在学校里面我们还会有入校之后,学校还会有各种针对他学习,规划,生活适应上面的,他们遇到的问题给他们针对性的帮扶举措。另外在就业指导,创业支持方面,学校也会有很多倾斜政策,让他们不仅能够享受到优秀的高等教育资源,而且能真正在人民大学的校园里面通过四年的学习成长成才,并且我们也鼓励他们回到老家去建设家乡。

搜狐教育:那下面这个问题其实也是考生和家长都非常关心的一个话题,就是我们人民大学本科毕业生在出国还有就业,考研这三个方向,大概比例是什么样的?学校会根据学生的选择提供什么支持或帮助?

苗苗:中国人民大学本科毕业生的毕业去向大概分三类,一类是国内升学,一类是出国留学,一类是就业创业,这三部分大概各占三分之一的比重。三分之二的同学都会选择继续深造,这是人民大学本科毕业生的一个选择。另外从很多高中生的家长关心的保研率来看的话,本科毕业生当中大概是,学校层面的话

大概25%的同学能拿到这个保研资格。在学校给予的支持这方面,人民大学也是走在全国前列的,比如说因为有北京这样一个地缘优势,像北京这个国家级的新闻单位,还有国家机关提供很多很好的机会让人民大学学生可以去实习,可以去工作。另外地方上面有很多省级的政府单位,也是在人民大学做一个幅射点,招省级选调生,提供到基层就业的机会等。就业这个层面。由于人民大学为用人单位和本校毕业生提供的服务非常好,所以不少用人单位都选择以人民大学为一个落脚点来幅射北京市的高校。

搜狐教育:那吴老师您能不能给我们简单介绍一下,环境学院的毕业生去向大概是什么样的情况?学院会根据他们这些不同的选择,给他们提供什么样的帮助?

吴健:我其实可以提供一些更具体的数字补充苗苗老师讲到的人大毕业生去向的整体情况。我们环境学院的本科生从毕业去向上来看,就业比例更低,出国和升学的比例更高,每年升学大概占40%,出国占30%,不到30%会去直接就业,整体的一次就业率基本都在98%以上,算上二次的话大概是100%

,每年都是这样的水平。学生更多倾向于深造的原因在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多学科的支持,因此学习时间更长,最后会有很多措施去推动同学进行深造。学生在继续学习时,也可以再去跨专业学习,形成更好的知识构架。我们的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实际上也非常受欢迎,在各个政府机关部门,科研院所,还有一些企业金融机构,都是我们毕业生的主要去向。毕业生在国内的升学除了留在人大的,基本就是北大清华,中科院。毕业生出国的的学校也非常好,比如斯坦福,哈弗,耶鲁,几乎每年都有学生去;此外,我们学校在欧洲地区,比如英国的曼彻斯特大学等学校有联合培养的项目,学生三年级读完之后可以去那儿再读一年硕士,本科毕业同时就能拿到对方的硕士学位,这种非常好的培养项目,学生是可以充分利用的。

苗苗:其实人民大学在院系层面,因为我们有14个一级学科进入国家双一流学科名单,所以我们有很多老牌专业,都有国际交流、学术交流,与海外保持着密切联系,也给学生创造了很好的平台和毕业出路。另外在毕业去向这块,如果收看节目的网友想要了解人大20多个招收本科生的院系情况,

今年我们招办有一个就业手册,分省、分专业把毕业生的去向做了一个详细统计,大家可以跟我们招生组的老师联系,索要资料。

中国人民大学2018年新增两大专业,招生规模保持在2800人

搜狐教育:非常感谢两位老师,最后两位老师能不能给我们现在即将要高考的一些考生们,苗苗:我觉得考生现在是在做百米冲刺前的一个状态,就是不再有大规模的训练了,但是会要做很重要的热身,保持微微发汗的状态。我希望各位考生调试好自己的应考状态,然后在考场上发挥出自己的最佳水平,最后能够被自己心仪的大学录取。

搜狐教育:谢谢苗苗老师,吴老师您这边有没有给我们考生的一些祝福?

吴健:同学们经过12年的寒窗努力,终于到了最后冲刺的时候,我也希望,每一个同学能以最好的状态去投入这场考试,能够发挥最好的水平,能够在这次高考中实现自己的梦想。当然其实每一个同学不管最后考得怎么样,大家不必太在乎这个结果,我觉得努力了就是最好,那么从我们学校来说,我们希望在人大遇见大家。

搜狐教育:好的,非常感谢苗苗老师和吴健老师的精彩分享!我们本期人民大学的招生解读到这里就结束了,感谢各位网友的收看,下次节目再见。

文章转自:搜狐智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