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白居易的“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究竟要表达什么?

一绿浮芳


这首诗很熟很美,却很难懂,杨慎《词品》中说,“白乐天之辞,予独爱其《花非花》一首,盖其自度之曲,因情生文者也。”难道是白居易一场春梦后的说说?

《花非花》(唐)白居易

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春梦:春天的美梦。

朝云:早晨的云彩,借用楚襄王梦巫山神女的典故。宋玉《高唐赋》序: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隐指美丽多姿的女子。

是花也不是花,是雾也不是雾。半夜时来,天明时去。来时仿佛短暂而美好的春梦,离去时又像清晨的云彩无处寻觅。

首三句捉摸不定,朦胧唯美。

非花,非雾,却包含一个不言而喻的前提,似花似雾,美而朦胧,短暂易逝,难以长久。

夜半而来,天明即走,这个注脚表明是在晚上,惊意而来,突然就走。

后两句给出谜底,又否定谜底,似另有所指。

使人疑心是在说梦,但只是犹“如春梦”,明显不是说梦,又“如朝云无觅处”,美丽而不可控,不可把握。

整首诗句句比喻,博喻,花,雾,春梦,朝云,自然唯美之意象,从形到神,仿佛一猜即中,却又一一否定,另有隐情,美丽,美好,䑃胧,短暂,易逝,不可控,是其共通点。

有人说是在咏官歌伎。歌伎的容颜如花,但又并非真花。 歌伎不同于妻子,只能以夜来明去为限,寻欢作乐,会短别长,故发出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卜的感叹。上句言会短,下旬言别长。因为语言文字运用得巧妙,把男女欢爱之事抒写得很含蓄,富于诗意。

然而白居易的诗歌一向是揭腐败,仇达官,写民生,表疾苦,这首诗与他的风格 截然不符。

有人说白居易在写相思。表达那种对貌美女子的倾慕与热烈的相思之情,彻夜难眠,不可捉摸,不能消解,美得销魂却又远得如云。这种爱情不可控的情愫,白居易又不好明说,只能晦涩的表达出来。全诗凄美得伤感!诗人在深思在叹惋,在不知所措,无可奈何,明知想长久,却又眼睁睁痛苦地看着离去。“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碎”,那些曾经一度出现在我们生命中的如梦如幻,短暂易逝,不随人留的美好事物,任凭如何挽留与不舍,最终远去了无痕。诗人又何尝没有?

此诗作于白居易晚年,追忆平生,怅然若失,生活中所经历的美好的人,物,情感,虽铭记于心却已悄然而逝,只能夜夜回想,悲伤不眠,表现出一种对于生活中存在过、而又消逝了的美好的人与物的追念、惋惜之情。这种逝去,人皆共鸣,远在唯美的意象之外。

茅瑛《词的》中评价:“此乐天自谱体也。语甚趣。”

然而,“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浮生若梦,为欢几何?”人生梦一场,千年成一叹!


一绿浮芳


大家好,我是晨曦小荷,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白居易的“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究竟要表达什么?这首《花非花》全文如下: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白居易,唐人,号香山居士。且把白居易看作是诗魔吧。这首诗取诗的前三个字为名。它似花,那么美丽,但又非花,它似雾,那么迷离朦胧,但又非雾;它半夜里来临,天明后离去。它来的时候像春梦一样美好短暂,它离去的时候就像早上的夺目七彩云霞一样烟消云散无处寻觅。这就像一个哑谜,它到底是什么呢?有人说是女子,漂亮的女子。又有人说是神女,仙女。如果这样认为未尝不可。总之是自己最珍视的事物和人物。在人世间自己真真切切在意的,又永失我爱的都可以。譬如亲情、友情、爱情、事业等等。只要你把他放在蓝波湾就是。每个人的眼界和境界是不同的。有人能看到浩翰的宇宙真相,有人能看到细微的微粒内核。你我皆凡人,姑且看看美丽的鲜花,迷离的晨雾,又或者美丽的姑娘,帅气的小伙。又或者生命、健康、财富、权力等等。

白居易诗情比天高,多情多病,感情细腻丰富。有一颗慈悲的心肠,又有智慧的大脑。从他的人生经历,就是一个唐王朝典型知识分子的经历。而他独特在于他佛教背景。他是先禅后净,现代人强说:南禅北净。白居易从禅宗入手,晚年归于净土宗。如果把这个因素来考察,再联想一下《金刚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梦亦如电。若以声色相见我,皆非如来。对应花非花,雾非雾。你是否看到笑语嫣然了?或者拈花微笑了?若读此诗看到愁肠百结,那么是一个境界,如果看到真如境界,笑意盈盈,那么是一个境界。半夜来,天明去,那不是梦是什么呢?如果觉得是梦,那梦里可以应有尽有,可以一无所有。可是不论是应有尽有,还是一无所有,都不过是梦幻泡影罢了。哪里是春梦的旖旎和朝霞的灿烂?所以非梦非醒,而在那半梦半醒之间,你究竟感悟到了什么?那就是它。

一家之言,难免偏颇,愿有缘人能会心一笑,那么就是晨曦小荷的初衷。

如果您赞同我的观点,请转发和关注,谢谢!


晨曦小荷


白居易的这首《花非花》究竟是什么诗?

艳诗?讲白和官妓的一夜情。

情诗?讲白和湘灵的初恋。

悼亡诗?该诗被编在白诗集中的“感伤”之部,同册的还有《简简吟》、《真娘墓》两部悼亡名篇。

此诗意境“朦胧”,十分晦涩,想要弄懂表达的意会,还需查考它的写作年代,目前普遍的说法认为该诗做于公元823年之前,再次缩小范围的话我认为应该在807至823年之间,在这几年里无论是国家还是白居易个人都发生重大转折。

首先看“科举案”,牛僧儒等在试卷中针砭时弊,受到一致好评,而触犯了当时的宰相李吉甫,李吉甫认为这些学子有意再攻击自己,鼓动旧氏族和宦官向宪宗哭诉,宪宗无奈,将当时的主考官和其他人一并革职,当时白居易任翰林学士,和他一起的官员几乎全遭贬谪,此后数十年的牛李党争因此而起。

再看白居易个人,815年白居易母亲因子金刚奴病亡,而精神失常,投井自杀,没多久白居易当时唯一的女儿病亡,不久白居易又因言获罪,遭到贬谪。

在823年之前无论国家还是白居易个人都处于动荡不安之中,我认为此诗为艳诗和情诗的层面不大,而悼亡诗的可能性比较大,加之白居易信佛,所以我认为这是一首由悼亡而引发的感悟诗,其中的的道理就是佛法的“无常”论,白居易在此感悟人生之无常,一生中所经历的的事情变化无常,难以预料,感叹自己的渺小,有探究佛法之意。

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不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释义:说它是花吗?不是花,说它是雾吗?又不是雾。来的时候像一场春梦,停留没有多时,去了以后,如早晨飘散的云彩,无处寻觅。此诗是一连串的比喻,用花和雾来感叹万物的短暂易逝,难以长久。

这也就应和了白居易这些年的经历,官场的勾心斗角和家庭的多灾多难,让白不得不在佛法中寻求解脱,而白居易信奉南宗禅,由花和雾悟到了人生的无常,可是白居易始终没有做到“顿悟”,人生无常有消极之意,而放下执着,坦然面对才是佛法的真谛。



傲世万年雪


“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是唐朝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杂言小诗。


原文 花非花

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这首诗好懂,它的译文是:像花而不是花,似雾不是雾,半夜时分到来,天亮以后离去。来时象春梦一样,能有多少时间停留,去时又好象似朝云散尽没有觅处。
我们鉴赏这首诗,这首诗的最大的特点,其诗语言浅显,易懂。语意双关,富有朦胧之美,花,雾,春梦,朝云,这几个意象词都是朦朦胧胧,飘渺的文字空灵精练。使人咀嚼不尽,回味无穷。

此诗就象一个耐人寻味的谜,单看“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的“来",“去",在音情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由此生发出两个新鲜比喻,“夜半来者"春梦也,春梦虽然美却短暂,于是引出来了“来如春梦几多时?" “天明"又见朝霞也,云霞虽美,却容易幻灭。于是引出一声叹息:“去似朝云无觅处。".此诗写的何等的好,一连串的比喻构成,即隐晦又真实。朦朦胧胧中.让人感觉到白居易.写的这首诗象是一首情诗佳作。
“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让人咀嚼回味.。“花非花",“雾非雾"。是情人夜半到来,还是我在做春梦?.天明了,却怎么也找不到了!这飘渺的双关语,让人产生一种虚幻的朦胧之美。

“花非花"这首叙事的朦胧杂言小诗好象从另一个层面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如梦..对生活中存在过,经历过,而又消逝了的美好的人与物的追念的惋惜之情。这首诗暗藏很多意思,也可能诗人自我感叹,觉得人生如梦,同时对生活的一种追思。.给后人一种生活上的一种启示。读了白居易的“花非花"这首佳作,使我感叹,久久咀嚼,细细回味。使我想起了这两句诗,和大家分享,体会.。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谢阅读


健康快乐


白居易的诗,素以语言浅近、意境显露著称,据说他写说,经常要念给不识字的妇孺听,只要她们听不懂,他就要修改,直到她们能听懂为止。

不过,他的这首《花非花》,却是一个特例,这首诗意境朦胧,人们甚至连他写的是什么,也读不清楚,但却美得令人迷醉。

花非花

白居易

花非花,雾非雾。

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几多时?

去似朝云无觅处。

这首诗的题目是取诗的前三字为题,这有点像李商隐的无题诗。

花非花,雾非雾。诗的开篇,便给人一种捉摸不清的感觉,像花不是花,像雾不是雾。似花,似雾,这两个灵巧的比喻,绮丽无比。

夜半来,天明去。什么东西夜半来,天明去,这很容易让人想到梦,但接下来又否定了。

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梦,依然只是一个比喻。来的时候,像春梦一样美好,可是春梦短暂,没有多少时间,就会消散。去的时候,就像早晨的云霞,消散得无处寻觅,容留怅惘。

白居易的这首诗,就像一个谜语,但你却猜不到它的谜底是什么。

有人说,这是一首悼亡之作,因为这首诗在白居易的诗集中,编在《简简吟》之后,而《简简吟》就是一首悼亡诗,编于其后,很可能题旨相同。

也有人说,这首诗写的是妓女,因为唐人招妓女伴宿,妓女通常夜半才来,天明即去。施蛰存先生在《唐诗百话》中,就说这首诗是“为妓女而作”,但他又作了一个补充,说白居易写这样的诗,“恐怕也还是作为一种比喻”。

不管白居易写的是什么,但我们能感受到那是一种美好的东西,它如梦如幻,中花如雾,但因为它太美好,所以也太容易失去。在这首诗中,我们感受到的是美好的事物不常在的一种怅惘。

答者:谢小楼


谢小楼


撩妹狂魔痴情少年白居易最难懂的一首情歌!

白居易是中唐诗人的杰出代表,他的诗以通俗易懂著称,正是这个特点,让白居易的诗迅速流行起来,白居易也被称为诗魔,与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共同构成唐朝诗歌的高峰。

白居易写诗,追求通俗易懂,追求教化的作用,所以他的诗都好懂。但是,白居易也写过一些不大容易懂的朦胧诗,为什么要有这样的风格,我想大概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写对佛教对禅宗的领悟,二是写爱情。因为爱情这种事情,本来就是朦胧的,就是不好直接言说的。

白居易有一首著名的朦胧派的诗歌,叫花非花,听起来很美的样子,这大概就是写美好的爱情。

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有人说这是一首禅诗,说白居易体悟到的是世事无常,因为一切色相皆是空。但我们为什么不能把它看成是白居易对爱情的一种祭奠呢?白居易是经历过一场苦练无果的爱情的。“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难道不能看成是白居易和初恋情人私下约会的情景吗?白居易的爱情最终没有抵抗过世俗,缘分也抵不过时间,最终一场春梦梦醒之时,如一场秋云,聚很难散容易,一切都如浮云消散了。

那么,纯情男子白居易苦恋的是谁?是一个叫陈湘灵的姑娘。这个名字美啊,因为湘灵原来是传说中的湘水之神,是个标准的女神。能给自己孩子起这个名字的老爸,很显然也不是个普通人。是的,陈湘灵的老爸是个算命先生。就是这个身份,造成了白居易与陈湘灵爱情的有缘无分。

白居易老爸官职不大,相当于一个处级干部,在徐州工作。白居易就在离徐州不远的符离集,就是那个盛产烧鸡的地方。白居易在这里遇到了他苦恋三十多年的爱人,陈湘灵。白居易疯狂给她写情诗:

《邻女》:

娉婷十五胜天仙,白日姮娥旱地莲。

何处闲教鹦鹉语,碧纱窗下绣床前。

这简直就是李白笔下“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小美女啊。但白居易是公务员家庭,而陈湘灵家是算命先生,很显然不在一个轨道上,于是浓浓的爱恋变成了痛苦的相思。见不到女朋友,白居易坐卧不宁好像大病一场的样子,白天他茶不思饭不想睡大觉,《昼卧》:

抱枕无言语,空房独悄然。

谁知尽日卧,亦病亦非眠。

晚上独立黄昏思念佳人,《暮立》:

黄昏独立佛堂前,满地槐花满树蝉。

大抵四时心总苦,就中肠断是秋天。

后来白居易举家南迁,一对鸳鸯变成了天各一方的大雁,唯有以书信往来聊表相思。

冬至夜别人在吃饺子,白居易在想念陈湘灵,《冬至夜怀湘灵》:

艳质无由见,寒衾不可亲。

何堪最长夜,俱做独眠人。

别人登高望远看风景,白居易思念陈湘灵,《寄湘灵》:

泪眼凌寒咽不流,每临高处即回头。

遥知别后西楼上,应倚栏杆独自愁。

后来白居易病倒了,终于有机会回了一趟符离集老家,见到了朝思暮想的湘灵,想必是来了一次灵魂和身体上的大碰撞,情感更加炽热了。据说湘灵给白居易写了一首词,《采桑子.付乐天》:

良人会酒千杯少,思绪从容,话语从容,敢笑屈原词不平。

朝华渐褪侬将老,牵挂无形,思念无形,讵奈心中苦宕情。

庸俗的爱情很容易,而真正的爱情大抵是有缘无分没有结果的,白居易最终和湘灵天各一方。白居易熬到35岁才结婚,而据说陈湘灵终生未嫁,守着青灯黄卷孤独一生。


好玩的国学


花非花,雾非雾

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几多时?

去似朝云无觅处。

白居易师不仅以语言浅近著称,其意境亦多显露,而这首花非花却有些朦胧味儿,在白诗中确乎诗一个特例。

这首诗通篇都是隐喻,是描写官妓的的,当时各地方官府都有一定数量官妓,供那些腐朽的官员玩乐。花是指官妓容颜如花,却又不是真花,“雾”是双关借“雾”为“婺”,婺女是女宿星,“夜半来,天明去”即是咏星,也是咏人。说官妓不是一般的妓女,也不是正式的妻子,他们与官僚之间相互依存,但是又不可过于亲密,所以只能夜来明去,可谓会短,别长。故后两句发出“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朝云'的描写是借宋玉的《高唐赋》,《神女赋》,关于楚王与巫山神女梦中相会的典故,比喻男女幽会。

另说,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是修行之人,花说的是自然界中的花这一事物,是对作者修行最好的证明。


雾同上,是说“雾这个自然现象,而不是单纯指”雾这个字。

最后两句“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是感慨人生如泡影,人来人往,人生苦短,命运多舛,你今天手足俱全,死了也是一堆骨灰。是作者体悟世事无常,一切色相皆是空的感悟。


村妞说事儿


白居易的《花非花》与词的兴起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郑人。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与诗人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又与诗人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诗歌题材广泛,语言通俗易懂。白居易《花非花》:"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不多时,去如朝云无觅处"。诗歌的内容有些隐晦,不明就里。我们来依据时代背景及白居易生平简单分析一下。这首诗歌有一处用典,即"去如朝云无觅处"。这是借楚怀王与巫山神女的故事。宋玉《高唐赋序》云:"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我看这是借古说今,借他说己。看似隐晦,又有些禅意。"花非花,雾非雾"很像是佛家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白居易号‘香山居士’。居士乃信佛教,未出家的修行之人。白先生心中有佛,可他又是一个俗人,还有俗念。在《花非花》中,除了禅意,我还看到白先生内心的春梦。你看"来如春梦不多时"这句,明明是有所指。春梦来了,遗憾的只是时间短了点。似乎隐喻白先生与情人相会,行云雨之事。还要谈到一点,在唐宋时期,官妓是合法存在,制度合规。官场应酬宴会都有官妓侍候,或是歌舞,或是陪酒。眉来眼去只是小菜一碟。暗中情事自可意会,史料里有许多这方面的记载。《花非花》记录的,可能就是这样的一段感情经历。作为白先生来讲,这并非意外。他在家里就养了很多家伎。他自己说:"十载春啼变莺舌,三嫌老丑换娥眉"。你看看,十年換了三拨人,还专挑年轻貌美的。(我真不该冒犯古人,打住!)

再说《花非花》的文学意义。全文格式为三七言,四个三言,两个七言。《花非花》脱胎于古诗七绝,只是少了两个字。斗胆试加俩字:"花非花兮雾非雾,夜半时来天明去。来如


春梦不多时,去如朝云无觅处"。这就是首七绝(非律绝)。在唐朝,有很多文人诗是被当做歌曲演唱的。著名的送别曲《阳关三叠》,就是诗人王维的七绝《送元二使安西》,三叠是唱三遍的意思。还有《旗亭画壁》的故事,都反应了当时文人诗已被当成歌曲演唱。遗憾古代记谱的方式太繁琐落后,以至于失传。大唐帝国是个创新的时代,诗歌也在前行。词(长短句)的出现,红火了后面的时代。后人以白居易《花非花》为词牌,填词唱曲。本人前几日有谈李白文章,李白的《秋风词》,以三五七言格式开创词(长短句)的先河。同时提到元稹、白居易、刘禹锡等人都是词(长短句)的先驱。他们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为了更适合配乐演唱的需要,打破格律诗的束缚,推出了活泼灵动的新式诗歌~词(长短句)。他们为推动中国文学的发展,做出来可贵贡献!

敬请指正


手机用户飞翔的水


对于白居易的《花非花》,很多人认为是一首情诗,我感觉更像是描写创作的艰辛。

《花非花》全诗如下:

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白居易作为诗人,必然渴求灵感。

然而,灵感并非召之即来,挥之即去,有时它飘然而至,有时又不知所在。

而且,往往在夜深人静时,自己独自躺于床榻,在难以成眠、思绪飞扬时,便会突然感觉到灵感的一丝痕迹。

但是,它如花似雾,朦朦胧胧,四散蔓延,难以捕捉,好像一场春梦,激荡起诗人的梦笔生花。

这时,白居易必然想起身研磨,将这灵感记录下来,但由于思路不太明晰,便想暂时等等,再考虑周全一些,让灵感飞一会儿,于是,便睡着了。

第二天,醒来之后,灵感已经全部忘记,如同朝云,全无觅处。

所以,此诗所想表达的真实意思就是:创作太难了。


布鲁伯德


一直喜欢这首诗,它是白居易的代表作之一,诗名为《花中花》。整首诗是这样的:

花非花,雾非雾。

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几多时?

去似朝云无觅处。

白居易的诗直白如画,通俗易懂,所以这首诗也不难懂:说是花不是花,说是雾不是雾。 半夜时到来,天明时离去。 来时仿佛短暂而美好的春梦? 离去时又像清晨的云彩无处寻觅。

作者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所谓居士,是指在家修行的人。所以我认为这首诗是他修行的证悟。

我的理解不知是否是这位诗人所要表达的。

是花,是别人眼中的形象,不是花,也是别人心中的印象,但无论是什么都是自己,一个自然界的个体,一个独特的个体,并不是人们叫花而长成花,不叫花而不长成花,就如自己的,不能迎合别人而失去自我,我就是我。  

雾非雾,即是自然现象,同时又是虚幻。

夜半来,天明去,一切真的是那么匆匆。

 来如春梦几多时,点明了作者的感悟,人生如梦幻,如花亦如雾。 

去似朝云无觅处:作者体会到人生苦短,转瞬即逝,又无处可寻,无论是花还是雾。

作者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的体悟,那就是世事无常,一切色相皆是空。

这只是我个人见解,望友人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