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白居易的“花非花,霧非霧,夜半來,天明去”究竟要表達什麼?

一綠浮芳


這首詩很熟很美,卻很難懂,楊慎《詞品》中說,“白樂天之辭,予獨愛其《花非花》一首,蓋其自度之曲,因情生文者也。”難道是白居易一場春夢後的說說?

《花非花》(唐)白居易

花非花,霧非霧,夜半來,天明去。

來如春夢幾多時?去似朝雲無覓處。春夢:春天的美夢。

朝雲:早晨的雲彩,借用楚襄王夢巫山神女的典故。宋玉《高唐賦》序:妾在巫山之陽,高丘之阻,旦為朝雲,暮為行雨”,隱指美麗多姿的女子。

是花也不是花,是霧也不是霧。半夜時來,天明時去。來時彷彿短暫而美好的春夢,離去時又像清晨的雲彩無處尋覓。

首三句捉摸不定,朦朧唯美。

非花,非霧,卻包含一個不言而喻的前提,似花似霧,美而朦朧,短暫易逝,難以長久。

夜半而來,天明即走,這個註腳表明是在晚上,驚意而來,突然就走。

後兩句給出謎底,又否定謎底,似另有所指。

使人疑心是在說夢,但只是猶“如春夢”,明顯不是說夢,又“如朝雲無覓處”,美麗而不可控,不可把握。

整首詩句句比喻,博喻,花,霧,春夢,朝雲,自然唯美之意象,從形到神,彷彿一猜即中,卻又一一否定,另有隱情,美麗,美好,䑃朧,短暫,易逝,不可控,是其共通點。

有人說是在詠官歌伎。歌伎的容顏如花,但又並非真花。 歌伎不同於妻子,只能以夜來明去為限,尋歡作樂,會短別長,故發出來如春夢幾多時?去似朝雲無覓處卜的感嘆。上句言會短,下旬言別長。因為語言文字運用得巧妙,把男女歡愛之事抒寫得很含蓄,富於詩意。

然而白居易的詩歌一向是揭腐敗,仇達官,寫民生,表疾苦,這首詩與他的風格 截然不符。

有人說白居易在寫相思。表達那種對貌美女子的傾慕與熱烈的相思之情,徹夜難眠,不可捉摸,不能消解,美得銷魂卻又遠得如雲。這種愛情不可控的情愫,白居易又不好明說,只能晦澀的表達出來。全詩悽美得傷感!詩人在深思在嘆惋,在不知所措,無可奈何,明知想長久,卻又眼睜睜痛苦地看著離去。“大都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碎”,那些曾經一度出現在我們生命中的如夢如幻,短暫易逝,不隨人留的美好事物,任憑如何挽留與不捨,最終遠去了無痕。詩人又何嘗沒有?

此詩作於白居易晚年,追憶平生,悵然若失,生活中所經歷的美好的人,物,情感,雖銘記於心卻已悄然而逝,只能夜夜回想,悲傷不眠,表現出一種對於生活中存在過、而又消逝了的美好的人與物的追念、惋惜之情。這種逝去,人皆共鳴,遠在唯美的意象之外。

茅瑛《詞的》中評價:“此樂天自譜體也。語甚趣。”

然而,“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浮生若夢,為歡幾何?”人生夢一場,千年成一嘆!


一綠浮芳


大家好,我是晨曦小荷,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白居易的“花非花,霧非霧,夜半來,天明去”究竟要表達什麼?這首《花非花》全文如下:花非花,霧非霧,夜半來,天明去。來如春夢幾多時?去似朝雲無覓處。

白居易,唐人,號香山居士。且把白居易看作是詩魔吧。這首詩取詩的前三個字為名。它似花,那麼美麗,但又非花,它似霧,那麼迷離朦朧,但又非霧;它半夜裡來臨,天明後離去。它來的時候像春夢一樣美好短暫,它離去的時候就像早上的奪目七彩雲霞一樣煙消雲散無處尋覓。這就像一個啞謎,它到底是什麼呢?有人說是女子,漂亮的女子。又有人說是神女,仙女。如果這樣認為未嘗不可。總之是自己最珍視的事物和人物。在人世間自己真真切切在意的,又永失我愛的都可以。譬如親情、友情、愛情、事業等等。只要你把他放在藍波灣就是。每個人的眼界和境界是不同的。有人能看到浩翰的宇宙真相,有人能看到細微的微粒內核。你我皆凡人,姑且看看美麗的鮮花,迷離的晨霧,又或者美麗的姑娘,帥氣的小夥。又或者生命、健康、財富、權力等等。

白居易詩情比天高,多情多病,感情細膩豐富。有一顆慈悲的心腸,又有智慧的大腦。從他的人生經歷,就是一個唐王朝典型知識分子的經歷。而他獨特在於他佛教背景。他是先禪後淨,現代人強說:南禪北淨。白居易從禪宗入手,晚年歸於淨土宗。如果把這個因素來考察,再聯想一下《金剛經》,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夢亦如電。若以聲色相見我,皆非如來。對應花非花,霧非霧。你是否看到笑語嫣然了?或者拈花微笑了?若讀此詩看到愁腸百結,那麼是一個境界,如果看到真如境界,笑意盈盈,那麼是一個境界。半夜來,天明去,那不是夢是什麼呢?如果覺得是夢,那夢裡可以應有盡有,可以一無所有。可是不論是應有盡有,還是一無所有,都不過是夢幻泡影罷了。哪裡是春夢的旖旎和朝霞的燦爛?所以非夢非醒,而在那半夢半醒之間,你究竟感悟到了什麼?那就是它。

一家之言,難免偏頗,願有緣人能會心一笑,那麼就是晨曦小荷的初衷。

如果您贊同我的觀點,請轉發和關注,謝謝!


晨曦小荷


白居易的這首《花非花》究竟是什麼詩?

豔詩?講白和官妓的一夜情。

情詩?講白和湘靈的初戀。

悼亡詩?該詩被編在白詩集中的“感傷”之部,同冊的還有《簡簡吟》、《真娘墓》兩部悼亡名篇。

此詩意境“朦朧”,十分晦澀,想要弄懂表達的意會,還需查考它的寫作年代,目前普遍的說法認為該詩做於公元823年之前,再次縮小範圍的話我認為應該在807至823年之間,在這幾年裡無論是國家還是白居易個人都發生重大轉折。

首先看“科舉案”,牛僧儒等在試卷中針砭時弊,受到一致好評,而觸犯了當時的宰相李吉甫,李吉甫認為這些學子有意再攻擊自己,鼓動舊氏族和宦官向憲宗哭訴,憲宗無奈,將當時的主考官和其他人一併革職,當時白居易任翰林學士,和他一起的官員幾乎全遭貶謫,此後數十年的牛李黨爭因此而起。

再看白居易個人,815年白居易母親因子金剛奴病亡,而精神失常,投井自殺,沒多久白居易當時唯一的女兒病亡,不久白居易又因言獲罪,遭到貶謫。

在823年之前無論國家還是白居易個人都處於動盪不安之中,我認為此詩為豔詩和情詩的層面不大,而悼亡詩的可能性比較大,加之白居易信佛,所以我認為這是一首由悼亡而引發的感悟詩,其中的的道理就是佛法的“無常”論,白居易在此感悟人生之無常,一生中所經歷的的事情變化無常,難以預料,感嘆自己的渺小,有探究佛法之意。

花非花,霧非霧。夜半來,天明去。

來如春夢不多時,去似朝雲無覓處。

釋義:說它是花嗎?不是花,說它是霧嗎?又不是霧。來的時候像一場春夢,停留沒有多時,去了以後,如早晨飄散的雲彩,無處尋覓。此詩是一連串的比喻,用花和霧來感嘆萬物的短暫易逝,難以長久。

這也就應和了白居易這些年的經歷,官場的勾心鬥角和家庭的多災多難,讓白不得不在佛法中尋求解脫,而白居易信奉南宗禪,由花和霧悟到了人生的無常,可是白居易始終沒有做到“頓悟”,人生無常有消極之意,而放下執著,坦然面對才是佛法的真諦。



傲世萬年雪


“花非花,霧非霧,夜半來,天明去"是唐朝詩人白居易寫的一首雜言小詩。


原文 花非花

花非花,霧非霧,夜半來,天明去。來如春夢幾多時?去似朝雲無覓處。

這首詩好懂,它的譯文是:像花而不是花,似霧不是霧,半夜時分到來,天亮以後離去。來時象春夢一樣,能有多少時間停留,去時又好象似朝雲散盡沒有覓處。
我們鑑賞這首詩,這首詩的最大的特點,其詩語言淺顯,易懂。語意雙關,富有朦朧之美,花,霧,春夢,朝雲,這幾個意象詞都是朦朦朧朧,飄渺的文字空靈精練。使人咀嚼不盡,回味無窮。

此詩就象一個耐人尋味的謎,單看“夜半來,天明去"。來如春夢的“來",“去",在音情上有承上啟下的作用,由此生髮出兩個新鮮比喻,“夜半來者"春夢也,春夢雖然美卻短暫,於是引出來了“來如春夢幾多時?" “天明"又見朝霞也,雲霞雖美,卻容易幻滅。於是引出一聲嘆息:“去似朝雲無覓處。".此詩寫的何等的好,一連串的比喻構成,即隱晦又真實。朦朦朧朧中.讓人感覺到白居易.寫的這首詩象是一首情詩佳作。
“夜半來",“天明去"來如春夢。讓人咀嚼回味.。“花非花",“霧非霧"。是情人夜半到來,還是我在做春夢?.天明瞭,卻怎麼也找不到了!這飄渺的雙關語,讓人產生一種虛幻的朦朧之美。

“花非花"這首敘事的朦朧雜言小詩好象從另一個層面表達了作者對人生如夢..對生活中存在過,經歷過,而又消逝了的美好的人與物的追念的惋惜之情。這首詩暗藏很多意思,也可能詩人自我感嘆,覺得人生如夢,同時對生活的一種追思。.給後人一種生活上的一種啟示。讀了白居易的“花非花"這首佳作,使我感嘆,久久咀嚼,細細回味。使我想起了這兩句詩,和大家分享,體會.。

“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

謝閱讀


健康快樂


白居易的詩,素以語言淺近、意境顯露著稱,據說他寫說,經常要念給不識字的婦孺聽,只要她們聽不懂,他就要修改,直到她們能聽懂為止。

不過,他的這首《花非花》,卻是一個特例,這首詩意境朦朧,人們甚至連他寫的是什麼,也讀不清楚,但卻美得令人迷醉。

花非花

白居易

花非花,霧非霧。

夜半來,天明去。

來如春夢幾多時?

去似朝雲無覓處。

這首詩的題目是取詩的前三字為題,這有點像李商隱的無題詩。

花非花,霧非霧。詩的開篇,便給人一種捉摸不清的感覺,像花不是花,像霧不是霧。似花,似霧,這兩個靈巧的比喻,綺麗無比。

夜半來,天明去。什麼東西夜半來,天明去,這很容易讓人想到夢,但接下來又否定了。

來如春夢幾多時?去似朝雲無覓處。夢,依然只是一個比喻。來的時候,像春夢一樣美好,可是春夢短暫,沒有多少時間,就會消散。去的時候,就像早晨的雲霞,消散得無處尋覓,容留悵惘。

白居易的這首詩,就像一個謎語,但你卻猜不到它的謎底是什麼。

有人說,這是一首悼亡之作,因為這首詩在白居易的詩集中,編在《簡簡吟》之後,而《簡簡吟》就是一首悼亡詩,編於其後,很可能題旨相同。

也有人說,這首詩寫的是妓女,因為唐人招妓女伴宿,妓女通常夜半才來,天明即去。施蟄存先生在《唐詩百話》中,就說這首詩是“為妓女而作”,但他又作了一個補充,說白居易寫這樣的詩,“恐怕也還是作為一種比喻”。

不管白居易寫的是什麼,但我們能感受到那是一種美好的東西,它如夢如幻,中花如霧,但因為它太美好,所以也太容易失去。在這首詩中,我們感受到的是美好的事物不常在的一種悵惘。

答者:謝小樓


謝小樓


撩妹狂魔痴情少年白居易最難懂的一首情歌!

白居易是中唐詩人的傑出代表,他的詩以通俗易懂著稱,正是這個特點,讓白居易的詩迅速流行起來,白居易也被稱為詩魔,與詩仙李白詩聖杜甫,共同構成唐朝詩歌的高峰。

白居易寫詩,追求通俗易懂,追求教化的作用,所以他的詩都好懂。但是,白居易也寫過一些不大容易懂的朦朧詩,為什麼要有這樣的風格,我想大概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寫對佛教對禪宗的領悟,二是寫愛情。因為愛情這種事情,本來就是朦朧的,就是不好直接言說的。

白居易有一首著名的朦朧派的詩歌,叫花非花,聽起來很美的樣子,這大概就是寫美好的愛情。

花非花,霧非霧。夜半來,天明去。

來如春夢幾多時?去似朝雲無覓處。

有人說這是一首禪詩,說白居易體悟到的是世事無常,因為一切色相皆是空。但我們為什麼不能把它看成是白居易對愛情的一種祭奠呢?白居易是經歷過一場苦練無果的愛情的。“花非花霧非霧,夜半來天明去”,難道不能看成是白居易和初戀情人私下約會的情景嗎?白居易的愛情最終沒有抵抗過世俗,緣分也抵不過時間,最終一場春夢夢醒之時,如一場秋雲,聚很難散容易,一切都如浮雲消散了。

那麼,純情男子白居易苦戀的是誰?是一個叫陳湘靈的姑娘。這個名字美啊,因為湘靈原來是傳說中的湘水之神,是個標準的女神。能給自己孩子起這個名字的老爸,很顯然也不是個普通人。是的,陳湘靈的老爸是個算命先生。就是這個身份,造成了白居易與陳湘靈愛情的有緣無分。

白居易老爸官職不大,相當於一個處級幹部,在徐州工作。白居易就在離徐州不遠的符離集,就是那個盛產燒雞的地方。白居易在這裡遇到了他苦戀三十多年的愛人,陳湘靈。白居易瘋狂給她寫情詩:

《鄰女》:

娉婷十五勝天仙,白日姮娥旱地蓮。

何處閒教鸚鵡語,碧紗窗下繡床前。

這簡直就是李白筆下“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小美女啊。但白居易是公務員家庭,而陳湘靈家是算命先生,很顯然不在一個軌道上,於是濃濃的愛戀變成了痛苦的相思。見不到女朋友,白居易坐臥不寧好像大病一場的樣子,白天他茶不思飯不想睡大覺,《晝臥》:

抱枕無言語,空房獨悄然。

誰知盡日臥,亦病亦非眠。

晚上獨立黃昏思念佳人,《暮立》:

黃昏獨立佛堂前,滿地槐花滿樹蟬。

大抵四時心總苦,就中腸斷是秋天。

後來白居易舉家南遷,一對鴛鴦變成了天各一方的大雁,唯有以書信往來聊表相思。

冬至夜別人在吃餃子,白居易在想念陳湘靈,《冬至夜懷湘靈》:

豔質無由見,寒衾不可親。

何堪最長夜,俱做獨眠人。

別人登高望遠看風景,白居易思念陳湘靈,《寄湘靈》:

淚眼凌寒咽不流,每臨高處即回頭。

遙知別後西樓上,應倚欄杆獨自愁。

後來白居易病倒了,終於有機會回了一趟符離集老家,見到了朝思暮想的湘靈,想必是來了一次靈魂和身體上的大碰撞,情感更加熾熱了。據說湘靈給白居易寫了一首詞,《採桑子.付樂天》:

良人會酒千杯少,思緒從容,話語從容,敢笑屈原詞不平。

朝華漸褪儂將老,牽掛無形,思念無形,詎奈心中苦宕情。

庸俗的愛情很容易,而真正的愛情大抵是有緣無分沒有結果的,白居易最終和湘靈天各一方。白居易熬到35歲才結婚,而據說陳湘靈終生未嫁,守著青燈黃卷孤獨一生。


好玩的國學


花非花,霧非霧

夜半來,天明去

來如春夢幾多時?

去似朝雲無覓處。

白居易師不僅以語言淺近著稱,其意境亦多顯露,而這首花非花卻有些朦朧味兒,在白詩中確乎詩一個特例。

這首詩通篇都是隱喻,是描寫官妓的的,當時各地方官府都有一定數量官妓,供那些腐朽的官員玩樂。花是指官妓容顏如花,卻又不是真花,“霧”是雙關借“霧”為“婺”,婺女是女宿星,“夜半來,天明去”即是詠星,也是詠人。說官妓不是一般的妓女,也不是正式的妻子,他們與官僚之間相互依存,但是又不可過於親密,所以只能夜來明去,可謂會短,別長。故後兩句發出“來如春夢幾多時,去似朝雲無覓處”

“朝雲'的描寫是借宋玉的《高唐賦》,《神女賦》,關於楚王與巫山神女夢中相會的典故,比喻男女幽會。

另說,白居易號“香山居士”,是修行之人,花說的是自然界中的花這一事物,是對作者修行最好的證明。


霧同上,是說“霧這個自然現象,而不是單純指”霧這個字。

最後兩句“來如春夢幾多時,去似朝雲無覓處”是感慨人生如泡影,人來人往,人生苦短,命運多舛,你今天手足俱全,死了也是一堆骨灰。是作者體悟世事無常,一切色相皆是空的感悟。


村妞說事兒


白居易的《花非花》與詞的興起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號香山居士,河南新鄭人。唐代著名現實主義詩人。白居易與詩人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又與詩人劉禹錫並稱"劉白"。白居易詩歌題材廣泛,語言通俗易懂。白居易《花非花》:"花非花,霧非霧,夜半來,天明去。來如春夢不多時,去如朝雲無覓處"。詩歌的內容有些隱晦,不明就裡。我們來依據時代背景及白居易生平簡單分析一下。這首詩歌有一處用典,即"去如朝雲無覓處"。這是借楚懷王與巫山神女的故事。宋玉《高唐賦序》雲:"妾在巫山之陽,高丘之阻,旦為朝雲,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臺之下"。我看這是借古說今,借他說己。看似隱晦,又有些禪意。"花非花,霧非霧"很像是佛家偈語:"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白居易號‘香山居士’。居士乃信佛教,未出家的修行之人。白先生心中有佛,可他又是一個俗人,還有俗念。在《花非花》中,除了禪意,我還看到白先生內心的春夢。你看"來如春夢不多時"這句,明明是有所指。春夢來了,遺憾的只是時間短了點。似乎隱喻白先生與情人相會,行雲雨之事。還要談到一點,在唐宋時期,官妓是合法存在,制度合規。官場應酬宴會都有官妓侍候,或是歌舞,或是陪酒。眉來眼去只是小菜一碟。暗中情事自可意會,史料裡有許多這方面的記載。《花非花》記錄的,可能就是這樣的一段感情經歷。作為白先生來講,這並非意外。他在家裡就養了很多家伎。他自己說:"十載春啼變鶯舌,三嫌老醜換娥眉"。你看看,十年換了三撥人,還專挑年輕貌美的。(我真不該冒犯古人,打住!)

再說《花非花》的文學意義。全文格式為三七言,四個三言,兩個七言。《花非花》脫胎於古詩七絕,只是少了兩個字。斗膽試加倆字:"花非花兮霧非霧,夜半時來天明去。來如


春夢不多時,去如朝雲無覓處"。這就是首七絕(非律絕)。在唐朝,有很多文人詩是被當做歌曲演唱的。著名的送別曲《陽關三疊》,就是詩人王維的七絕《送元二使安西》,三疊是唱三遍的意思。還有《旗亭畫壁》的故事,都反應了當時文人詩已被當成歌曲演唱。遺憾古代記譜的方式太繁瑣落後,以至於失傳。大唐帝國是個創新的時代,詩歌也在前行。詞(長短句)的出現,紅火了後面的時代。後人以白居易《花非花》為詞牌,填詞唱曲。本人前幾日有談李白文章,李白的《秋風詞》,以三五七言格式開創詞(長短句)的先河。同時提到元稹、白居易、劉禹錫等人都是詞(長短句)的先驅。他們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為了更適合配樂演唱的需要,打破格律詩的束縛,推出了活潑靈動的新式詩歌~詞(長短句)。他們為推動中國文學的發展,做出來可貴貢獻!

敬請指正


手機用戶飛翔的水


對於白居易的《花非花》,很多人認為是一首情詩,我感覺更像是描寫創作的艱辛。

《花非花》全詩如下:

花非花,霧非霧,夜半來,天明去。來如春夢幾多時?去似朝雲無覓處。

白居易作為詩人,必然渴求靈感。

然而,靈感並非召之即來,揮之即去,有時它飄然而至,有時又不知所在。

而且,往往在夜深人靜時,自己獨自躺於床榻,在難以成眠、思緒飛揚時,便會突然感覺到靈感的一絲痕跡。

但是,它如花似霧,朦朦朧朧,四散蔓延,難以捕捉,好像一場春夢,激盪起詩人的夢筆生花。

這時,白居易必然想起身研磨,將這靈感記錄下來,但由於思路不太明晰,便想暫時等等,再考慮周全一些,讓靈感飛一會兒,於是,便睡著了。

第二天,醒來之後,靈感已經全部忘記,如同朝雲,全無覓處。

所以,此詩所想表達的真實意思就是:創作太難了。


布魯伯德


一直喜歡這首詩,它是白居易的代表作之一,詩名為《花中花》。整首詩是這樣的:

花非花,霧非霧。

夜半來,天明去。

來如春夢幾多時?

去似朝雲無覓處。

白居易的詩直白如畫,通俗易懂,所以這首詩也不難懂:說是花不是花,說是霧不是霧。 半夜時到來,天明時離去。 來時彷彿短暫而美好的春夢? 離去時又像清晨的雲彩無處尋覓。

作者白居易,號香山居士。所謂居士,是指在家修行的人。所以我認為這首詩是他修行的證悟。

我的理解不知是否是這位詩人所要表達的。

是花,是別人眼中的形象,不是花,也是別人心中的印象,但無論是什麼都是自己,一個自然界的個體,一個獨特的個體,並不是人們叫花而長成花,不叫花而不長成花,就如自己的,不能迎合別人而失去自我,我就是我。  

霧非霧,即是自然現象,同時又是虛幻。

夜半來,天明去,一切真的是那麼匆匆。

 來如春夢幾多時,點明瞭作者的感悟,人生如夢幻,如花亦如霧。 

去似朝雲無覓處:作者體會到人生苦短,轉瞬即逝,又無處可尋,無論是花還是霧。

作者通過這首詩表達了自己的體悟,那就是世事無常,一切色相皆是空。

這只是我個人見解,望友人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