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明代廣西地區爆發的土司叛亂是如何被平定的?

dayu23


廣西潯州境內,群山簇擁,發源於柳州、慶州的潯江徑直穿過境內,流經之處,地形十分複雜,兩岸均為峭壁陡崖,其中最為險峻之處當屬大藤峽。登上藤峽之巔,數里開外之景一覽於眼,往來的軍隊和旅客,都可盡收眼底。由於特殊的地理位置,所以大藤峽一直是軍事要地之所在。

由於廣西離中央核心文化圈較遠,又是少數民族聚居之地,民族矛盾尖銳,各種因素糾織在一起,所以中央對廣西的治理一直不是很理想。潯州境內的定居者以藍、胡、侯、盤四姓的瑤族為主。景泰年間,在瑤渠侯大狗的帶領下,聚眾數萬人,反對明朝的統治,其中修仁、荔浦、力山、平樂等地的民眾也隨著揭竿而起,攻下了數座城池。此時朝廷恰逢北方的瓦刺軍叛亂,所以朝廷並未對其重點打擊。到了天順年間,朝廷的縱容導致反叛勢力越來越大,於是朝廷頒佈詔書“能捕大狗者,予千金,爵一級”,但是結果沒有一人能夠將侯大狗抓捕,而叛亂卻逐漸蔓延大廣東等地,兩廣地區的官員對征討侯大狗竟然均無對策。在這種背景下,兵部尚書王竑上奏講到“峽賊為亂久矣,其始皆由守臣以招撫為功。譬之驕子,愈恤愈啼,非流血撻之,啼不止。浙江左參政韓雍有文武才,以討賊屬之,可抒南顧憂。而諸將中惟都督趙輔勇略可任”。明憲宗最後批准了王竑的提議,任命韓雍全權負責平定瑤族叛軍。

韓雍

成化年間夏天,韓雍到達南京,開會商討作戰方略問題,將領都認為應該採用分而擊之的方法,但是韓雍卻認為大藤峽是叛軍的老巢,應該集全軍之力合而攻之,分散各地的叛軍定會前往大藤峽,藉此機會將其全部殲滅。成化年十二月,韓雍督諸將包圍了大藤峽,從四面並而攻之,另遣兵阻斷山口通道。叛軍見此狀,於高處用滾木、碎石擊之,明軍傷亡慘重。韓雍於是下令在山下縱火焚燒,煙焰蔽天,連太陽都被濃煙所遮蔽,明軍於是攻上山頂,兩軍廝殺慘烈,但是最後叛軍打敗,四散而逃。同時也生擒侯大狗等七百八十餘人,斬首三千二百餘級。

平定叛亂之後,韓雍上疏朝廷:“諸瑤之性,憚見官吏,攝以流官,終難靖亂……請復其職,俾領藤峽,開設州縣,仍隸潯州”。於是在潯州地區廢除了土司制度,採用流官制度,此後百姓安居樂業二十餘年。

王守仁

正德五年,平叛地區的反動勢力又有所壯大,尤其在峽南地區更是如此。都御史陳金認為這些叛軍只是希望能夠獲得些許魚鹽之利,所以與商船協商約定了稅額,起初效果十分明顯。但是後來蠻夷之人卻因為這樣更加肆無忌憚,為害一方。嘉靖六年,世宗任命王守仁為兵部尚書,治轄兩廣、江西、湖廣地區軍務,負責平定叛亂。最後王守仁用計讓湖廣兵到達戰場後偃旗息鼓,正式作戰時與明軍一同突進,四面夾擊,結果叛軍大敗,斬首三千餘人。

王守仁平叛之後不久而因病去世,但武靖州知州岑邦佐因不能有效控制叛軍,反而接受了叛軍的賄賂,所以藤峽地區的叛軍又開始不斷恢復勢力。朝廷十分重視該事情,,嘉靖十七年,朝廷派田汝成前往鎮壓,經過一場惡戰,瑤族歸順者多達千餘人,明朝在廣西地區最大的一次叛亂也得到最終的平定。後朝廷根據田汝成等將領的諫言加強了該地區的管理,並根據將領的戰功分別加以封賞。

田汝成

回答者:首都師範大學世界史研究生、季我努學社青年會員 賀清令

參考文獻:

1. 清•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平藤峽盜》(三十九卷)


季我努學社


藤峽平叛是對瑤民的鐵血鎮壓,過程還算順利,畢竟是先進文明對落後文明。

說到影響,此戰帶回了兩個名載史冊的俘虜,一個叫汪直,一個是紀姓宮女(除了懷太子,幾乎沒有別的記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