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明代广西地区爆发的土司叛乱是如何被平定的?

dayu23


广西浔州境内,群山簇拥,发源于柳州、庆州的浔江径直穿过境内,流经之处,地形十分复杂,两岸均为峭壁陡崖,其中最为险峻之处当属大藤峡。登上藤峡之巅,数里开外之景一览于眼,往来的军队和旅客,都可尽收眼底。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所以大藤峡一直是军事要地之所在。

由于广西离中央核心文化圈较远,又是少数民族聚居之地,民族矛盾尖锐,各种因素纠织在一起,所以中央对广西的治理一直不是很理想。浔州境内的定居者以蓝、胡、侯、盤四姓的瑶族为主。景泰年间,在瑶渠侯大狗的带领下,聚众数万人,反对明朝的统治,其中修仁、荔浦、力山、平乐等地的民众也随着揭竿而起,攻下了数座城池。此时朝廷恰逢北方的瓦刺军叛乱,所以朝廷并未对其重点打击。到了天顺年间,朝廷的纵容导致反叛势力越来越大,于是朝廷颁布诏书“能捕大狗者,予千金,爵一级”,但是结果没有一人能够将侯大狗抓捕,而叛乱却逐渐蔓延大广东等地,两广地区的官员对征讨侯大狗竟然均无对策。在这种背景下,兵部尚书王竑上奏讲到“峡贼为乱久矣,其始皆由守臣以招抚为功。譬之骄子,愈恤愈啼,非流血挞之,啼不止。浙江左参政韩雍有文武才,以讨贼属之,可抒南顾忧。而诸将中惟都督赵辅勇略可任”。明宪宗最后批准了王竑的提议,任命韩雍全权负责平定瑶族叛军。

韩雍

成化年间夏天,韩雍到达南京,开会商讨作战方略问题,将领都认为应该采用分而击之的方法,但是韩雍却认为大藤峡是叛军的老巢,应该集全军之力合而攻之,分散各地的叛军定会前往大藤峡,借此机会将其全部歼灭。成化年十二月,韩雍督诸将包围了大藤峡,从四面并而攻之,另遣兵阻断山口通道。叛军见此状,于高处用滚木、碎石击之,明军伤亡惨重。韩雍于是下令在山下纵火焚烧,烟焰蔽天,连太阳都被浓烟所遮蔽,明军于是攻上山顶,两军厮杀惨烈,但是最后叛军打败,四散而逃。同时也生擒侯大狗等七百八十余人,斩首三千二百余级。

平定叛乱之后,韩雍上疏朝廷:“诸瑶之性,惮见官吏,摄以流官,终难靖乱……请复其职,俾领藤峡,开设州县,仍隶浔州”。于是在浔州地区废除了土司制度,采用流官制度,此后百姓安居乐业二十余年。

王守仁

正德五年,平叛地区的反动势力又有所壮大,尤其在峡南地区更是如此。都御史陈金认为这些叛军只是希望能够获得些许鱼盐之利,所以与商船协商约定了税额,起初效果十分明显。但是后来蛮夷之人却因为这样更加肆无忌惮,为害一方。嘉靖六年,世宗任命王守仁为兵部尚书,治辖两广、江西、湖广地区军务,负责平定叛乱。最后王守仁用计让湖广兵到达战场后偃旗息鼓,正式作战时与明军一同突进,四面夹击,结果叛军大败,斩首三千余人。

王守仁平叛之后不久而因病去世,但武靖州知州岑邦佐因不能有效控制叛军,反而接受了叛军的贿赂,所以藤峡地区的叛军又开始不断恢复势力。朝廷十分重视该事情,,嘉靖十七年,朝廷派田汝成前往镇压,经过一场恶战,瑶族归顺者多达千余人,明朝在广西地区最大的一次叛乱也得到最终的平定。后朝廷根据田汝成等将领的谏言加强了该地区的管理,并根据将领的战功分别加以封赏。

田汝成

回答者:首都师范大学世界史研究生、季我努学社青年会员 贺清令

参考文献:

1. 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平藤峡盗》(三十九卷)


季我努学社


藤峡平叛是对瑶民的铁血镇压,过程还算顺利,毕竟是先进文明对落后文明。

说到影响,此战带回了两个名载史册的俘虏,一个叫汪直,一个是纪姓宫女(除了怀太子,几乎没有别的记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