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7 富士康IPO:一场与“代工厂”决裂的工业互联网革命

富士康IPO:一场与“代工厂”决裂的工业互联网革命

一直以来,富士康被贴上“世界代工厂”的标签,这也是郭台铭一直想撕掉的标签。他曾在在多个场合强调,富士康二十多年前就已经不是只有代工了。只不过,想要真正撕掉“代工厂”的标签并非那么容易。如今,在上市之际,郭台铭用“工业互联网”重新定义富士康,如同一场与“代工厂”彻底决裂的革命。

富士康IPO:一场与“代工厂”决裂的工业互联网革命

新时代商业报道 | 新商君

富士康IPO:一场与“代工厂”决裂的工业互联网革命

超级独角兽富士康终于要登陆A股了。

5月24日,“富士康工业互联网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工业富联”)进行线上申购。IPO后,工业富联总股本达197亿,发行价对应的市值为2712亿,创下近三年来A股最大IPO纪录。

作为今年第一家在证监会“闪电过会”的新经济企业,富士康拉开了中国独角兽企业IPO潮的帷幕,从提交IPO到首发上市,俨然成为了新经济企业登陆A股的“风向标”。同时,工业富联也备受资本青睐,申购当天犹如一场投资者盛宴,网上初步有效申购倍数为711.06倍。

对于工业富联的上市,富士康创始人郭台铭可谓颇为重视,在工业富联上市的关键时刻,68岁的他亲自上阵,频繁拜访基金公司、做演讲、参与路演,反复讲着同一个梦想:工业互联网。

一直以来,富士康被贴上“世界代工厂”的标签,这也是郭台铭一直想撕掉的标签。他曾在在多个场合强调,富士康二十多年前就已经不是只有代工了。只不过,想要真正撕掉“代工厂”的标签并非那么容易。如今,在上市之际,郭台铭用“工业互联网”重新定义富士康,如同一场与“代工厂”彻底决裂的革命。

郭台铭的工业互联网梦想与野心

最近郭台铭常说“富士康二十年前就已经开始转型了”。

“富士康不止有代工,还有精准化的大数据、精准化的人工智能,以及各种AR体系等等”郭台铭的介绍中,富士康正在拥抱工业互联网。68岁的他,精神矍铄,对于富士康的未来,他乐观自信。

“互联网经济下,受益的依然是实体经济。”近几日,马不停蹄“路演”的郭台铭频繁现身在各社交场合。在他的不断灌输下,清华学子们在懵懵懂懂中感悟数字经济赋能工业智造;世界智能大会的听众们似懂非懂“实体经济+数字经济工业互联网赋能的时代来临”的主题……

郭台铭所涉及的话题无外乎人工智能、信息处理、云计算、区块链金融等,郭台铭所说表述的精神内核无外乎是他工业互联网的野心。

他强调,未来的富士康是以工业互联网为载体,全面实施AI技术赋能视觉检测、人流与物流的实时异常处理和设备自主诊断等工作。为了达成此目标,富士康已经开始了机器人换人计划,开始引进高科技人才,开始打造智能生产基地。

一边进军半导体行业,制造芯片,一边布置互联网智能产业链,富士康摆脱“代工体质”的决心日月可鉴。

68岁的郭台铭对于自己亲手打造的这个“人工制造帝国”的转型充满信心。当清华的学子们满怀忧国情怀问道“智能制造之后,基础线上的工人何去何从?”

郭台铭“希望人力与人工智能达成协同发展”的回答,让听到的人心中少了一丝丝的担忧。但事实是,2016年10月,昆山6万员工被裁,富士康超过4万台机器人全面参与生产,给一部分人带去的不是美好。

而放眼全球,富士康在全球有120余万员工。如何安置与处理,似乎也是转向智能化发展不可不思的一个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美国总统特朗普就比较直接,他十分在意富士康在美国的扎根能给美国带去多少工作机会以及多少薪水。

很显然,富士康庞大的人员基数与内在的市场需求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其立身的基础。这一点,也明显体现在富士康自身的业绩以及业务组成上。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2015年至2017年,富士康主营业务成本占总成本比重99.91%、99.76%、99.73%。直接原料成本占当期主营业务成本的82.02%、83.21%和86.51%。在主营业务中,通信网络设备三年占比分别为58.3%、51.09%、54.22%。云服务设备占比36.13%、40.34%、37.17%。精密工具和工业机器人占比0.15%、0.14%、0.22%。其中,占比最小的精密工具和工业机器人毛利率高达49%高于通信网络设备的14%。

三年营收分别为2728亿元、2727.13亿元、3545.44亿元。净利润分别为143.5亿元、143.66亿元、158.68亿元。净利润率分别为5.26%、5.27%、4.48%,在5%上下浮动。

由此清晰可见,富士康在人工智能方面的投入比例甚少,根本无法与高科技企业挂钩。

也许从这里我们也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富士康之所以迫不及待地转型,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近几年的利润没有过大的增长。

自身科技力量不足,人才储备更是寥寥。根据公开资料显示,富士康大专以下的学历高达78%,大专及本科占21.4%,硕士及以上仅仅0.6%,40岁以下青壮年占91.49%。三年的研发收入占比分别为1.75%、2.01%、2.24%。

如此看来,富士康的转型并非易事。体量庞大,底蕴不足,积淀不够,在智能化发展这条路上,富士康与目前工业互联网还有一段距离。

富士康IPO的资本狂欢与冷思考

工业富联的上市,寄托着郭台铭“工业互联网”的梦想,也是“巨无霸”富士康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所以从富士康申请IPO那一刻起便备受资本市场关注。

富士康从2月1日递交招股书申报稿到3月8日证监会第十七届发审委审核通过,仅仅用了36天,堪称“光速”,创下了A股市场IPO审核的最快纪录。

作为今年第一家在证监会“闪电过会”的新经济企业,富士康拉开了中国独角兽企业IPO潮的帷幕,从提交IPO到首发上市,俨然成为了新经济企业登陆A股的典型样板。

作为超级独角兽企业,富士康本次发行价13.77元/股,发行市盈率17.09倍,募资金额271.2亿元,创下A股近三年的募资记录。

根据招股书披露,工业富联募集资金主要用于工业互联网平台构建、云计算及高效能运算平台、高效运算数据中心、通信网络及云服务设备、5G及物联网互联互通解决方案、智能制造新技术研发应用、智能制造产业升级、智能制造产能扩建八个部分进行投资,募集资金超过上述需求量部分,用于补充营运资金。

显然,郭台铭想要实现这个“工业互联网”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不过,这对于顶着“超级独角兽”、“工业互联网龙头”等诸多光环的富士康而言,募资并非一件难事。

5月24日,工业富联启动在线申购之后,瞬间引爆资本市场,申购当天犹如一场投资者盛宴。当天夜间,工业富联发布公告,其网上初步有效申购倍数高达711.06倍,回拨机制启动后,网上发行最终中签率为0.34208404%。

在这场投资者分享独角兽的盛宴中,与以往的独角兽企业上市的情况如出一辙,上一个先于富士康上市的独角兽企业药明康德亦如此,深受资本的青睐,其成长估值也为市场看好。截至5月25日,已收获连续第十四个涨停,最新报107.36元/股,总市值达到1119亿元,股价已经较发行价暴涨近三倍。

同样,作为独角兽企业,富士康的市值也成是市场重点关注的话题。按照发行价13.77元/股计算,富士康发行总市值为2712亿元,工业富联在上市首日涨停(涨幅44%),市值便高达3905.34亿元,超过海康威视,成A股科技股第一大市值。若收获2个涨停,工业富联便可挤进A股前十大市值阵营;当收获第11个涨停,工业富联市值破万亿,成A股首只站上万亿的非金融个股。

独角兽企业的成长估值正是投资者追捧的因素,不过在股市这个名利场中,无论是在港股还是A股,都不缺乏独角兽缩水或破发的故事。

在港股市场,去年下半年以来,相继有众安在线、阅文集团、易鑫集团、雷蛇、平安好医生等多家内地独家兽公司经历市值大缩水的历程,起初被认为是新经济的代表而大受追捧,获得了很高的估值。然而,它们上市后有的冲高后大跌2/3,有的上市后即走上漫漫熊途,前述5家公司中有4家股价跌破发行价。

在A股市场,三六零、华大基因等独角兽企业也是如此。其中三六零市值缩水更快,其5月25日的市值为2286.25亿元,相比2月28日创下的最高市值4439亿元缩水将近一半;华大基因5月25日的市值为595.03亿元,较2017年11月的最高市值1048亿元缩水43%。

在变幻莫测的资本市场,没有什么是绝对的,独角兽企业也如此。而富士康也在发行股票上加了一道锁,根据富士康发行公告,“网下发行中,每个配售对象获配的股票中,30%无锁定期,自本次网上发行股票在上交所上市交易之日起即可流通;70%的股份锁定期为12个月,锁定期自本次网上发行股票在上交所上市交易之日起开始计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