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3 康熙到此人墓前不愿行礼,一大臣用布遮住一个字,他才开始祭拜

​在中国古代历史中,有两个朝代是被少数民族所统治着的,一为元朝,一为清朝。二者的不同在于,元朝统治者做到了马上打天下,却未在马上治理好天下,百年便已下台。而清朝统治者则不仅实现了政治上的大一统,更进一步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

康熙到此人墓前不愿行礼,一大臣用布遮住一个字,他才开始祭拜

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天下并非指朝代的更迭,而是指民族的差异。中国老百姓已看惯了历史上的风云起伏,对于皇室间的争权夺利和血雨腥风早已见怪不怪,只当做饭后谈资。只要他们自己的口粮不受影响,只要他们还能维持自己男耕女织的小农生活,便对这些全然不在乎。但清朝入主中原,却带来了血统上的易族。满族人强行逼迫汉人遵从他们的习俗,这是令庶民百姓都无法忍受的事,民众间大规模的反抗运动此起彼伏,普通百姓根深蒂固的血统观念使他们的反抗意识开始觉醒。

康熙到此人墓前不愿行礼,一大臣用布遮住一个字,他才开始祭拜

如何实现思想上的统一,维护其统治的稳固性,成为了历代清朝统治者不得不认真思考的事情。自清朝开国皇帝开始,便注重吸取元朝灭亡的教训,大力重视和提倡汉民族的本土文化,以笼络人心。康熙帝就是这样的一位典型。他不仅在政策上宽容汉文化的存在,还由衷地对汉文化产生了研究的兴趣。

受草原性格的强烈影响,康熙帝是位热爱南巡的皇帝。但值得注意的是,在他的六次南巡中,有三次都专门到孔子的故乡去祭拜孔子,这足以显示他对于汉文化的重视。但在某次祭拜的过程中,发生了令人措手不及的意外情况。

康熙到此人墓前不愿行礼,一大臣用布遮住一个字,他才开始祭拜

在祭拜完孔庙之后,康熙皇帝及他的一众大臣来到孔子目前准备再行祭拜。但令大臣摸不到头脑的是,康熙并未如之前那样很快下跪,而是皱着眉头,似在思索些什么。正在这时,他身边的一位大臣猛然明白,原来是孔子墓上的碑文让康熙帝产生了不爽的情绪。碑文上所刻为“大成至圣文宣王”,这是后世统治者对孔子的至上推崇之词。但康熙帝看到这就不高兴了,在这里下跪,不是承认自己是在给王爷下跪吗?这显然有损他高贵的身份。但若迟迟不下跪,又会使得手下的汉族臣子起了二心,康熙帝游移不定。

幸好这位看出端倪的大臣是位会办事的人,他找来了一块布,遮去了墓碑上的一个字,抹去了孔子“王”的身份,康熙帝才心满意得地继续他的仪式。旁观的汉臣看到皇帝给孔子墓下跪的情景,顿时将一片忠心交付了清朝,康熙帝此举的目的也顺利达成。

康熙到此人墓前不愿行礼,一大臣用布遮住一个字,他才开始祭拜

以孔子作为至圣先师的儒家文化思想已融入了中华民众的血液之中,其所提倡的仁义礼智信指导着统治者和各阶层民众的言行举止。康熙帝以儒家文化入手实现思想的统一,从政治上说是维护了清朝统治的稳定,从思想上说也延续了中华千年的文化,使之不至于断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