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5 白冲教授:肺癌EGFR靶向药耐药,如何排兵布阵?

更多肿瘤科普,请关注微信公众号“360癌友之家”

使用靶向药物是治疗晚期肺癌有效、安全的方法之一。但随着治疗时间越来越长,患者可能会出现耐药。如何让靶向药疗效更持久?如何让患者活得更长?都是医生和患者都很关心的问题。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采访了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呼吸与危重症科主任白冲教授。

肺癌常见的驱动基因有EGFR、ALK、ROS1等基因,其中EGFR基因突变约占44%。针对EGFR阳性的患者,多项研究显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接受EGFR抑制剂治疗后生存期得到了明显改善。但是临床实践也表明,靶向药不可避免的出现耐药问题。

白冲教授:肺癌EGFR靶向药耐药,如何排兵布阵?

目前三种EGFR抑制剂都被FDA批准为一线治疗。所以,在肺癌治疗策略的制定过程中,医生和患者都要考虑到患者自身情况和药物的特点来决定药物的使用顺序。

一代EGFR抑制剂针对的是比较单一的EGFR19/21基因,对于耐药突变不产生任何抑制作用,而三代EGFR抑制剂对于敏感突变和T790M耐药突变都有非常强的作用。所以,一代耐药后如果基因检测有T790M突变可以使用三代药物治疗。

二代EGFR抑制剂的作用特点和一代类似,耐药后同样可以选择三代药物。二代药物属于泛HER家族,所以对于合并有HER2突变的患者效果可能更好。此外,白教授还提到,二代药物对于罕见的敏感突变疗效更好。

三代EGFR抑制剂耐药机制较为复杂,相关的研究还比较少,目前仍以化疗为主。

EGFR抑制剂的使用并不是一代、二代和三代顺次使用,3种EGFR抑制剂都被FDA批准为肺癌的一线治疗方法,具体方案依照患者情况和医生意见为准。

此外,白教授还提到目前炙手可热的免疫治疗。的确,免疫治疗可以作为EGFR抑制剂耐药之后的一大选择。作为一种新兴方案,随着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深入,以PD-1/PD-L1为代表的免疫治疗在恶性肿瘤领域,尤其是在肺癌领域,其进展突飞猛进。科学家们更是将其联合靶向、放疗、化疗,让其发挥更大的优势。

如何让靶向药的疗效更持久?

对于这个问题,白教授打了一个很有趣的比喻,“长枪、短枪、飞机、大炮都合理配备好。”

他认为肺癌治疗要讲究全程管理,绝不仅仅是使用一个有效的药物直到疾病进展。这个过程比较复杂,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基本情况,靶向治疗的过程还要将化疗、放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纳入到治疗策略中。“我们总是希望患者活得更长,这是我们的治疗目的。”

如何判断是否出现耐药?

一般耐药时,靶向药无法控制肿瘤生长,肿瘤增大,或者出现远处转移。这时患者也会出现一定的症状,如之前没有咳嗽,但是最近开始咳嗽,或者脑转移后,病人会头晕,头痛,没有原因的呕吐,骨转移患者变现为疼痛,压迫神经等。但最好也是最靠谱的方法就是通过肿瘤标志物和影像学综合判断靶向药是否耐药。

采访的最后,白教授提到,肿瘤很聪明,它可以针对药物随机应变从而逃脱被杀的命运。

所以,我们在进行靶向治疗时,不仅要关注靶向治疗前的一次活检,使用过程中的二次活检同样重要。而且随着检测的技术的不断提升,从最初的单一基因检测,到现在的二代测序,希望能够发现新的癌症基因,生产新的药物,造福癌症患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