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0 “前中山,后中山,前后中山葬钟山”,这幅挽联,至今还没有下联

“前中山,后中山,前后中山葬钟山”,这幅挽联,至今还没有下联

“前中山,后中山,前后中山葬钟山”,这幅挽联,至今还没有下联

挽联是楹联的一种,是哀悼死者、治丧祭祀时专用的对联。它是对死人哀悼,也是对活人的慰勉,有其社会性,也有其时代的代表性。

挽联要有真实性、不能把挽联写成通用联,挽联即是办理丧事或祭祀先人时所要用到的一种形式,其主要的作用是哀悼逝去之人,表达对逝去之人的一种敬意与怀念等。现在一般人们都去专门销售店里买,这是对死人的不尊敬的表现。

“前中山,后中山,前后中山葬钟山”,这幅挽联,至今还没有下联

历史上流传的著名的挽联,比如林则徐挽关天培:

六载固金汤,问何人忽坏长城,孤注竟教躬尽瘁;

双忠同坎壈,闻异类亦钦伟节,归魂相送面如生。

“前中山,后中山,前后中山葬钟山”,这幅挽联,至今还没有下联

左宗棠挽林则徐:


附公者不皆君子,间公者必是小人,忧国如家,二百余年遗直在;

庙堂倚之为长城,草野望之若时雨,出师未捷,八千里中大星沉。

“前中山,后中山,前后中山葬钟山”,这幅挽联,至今还没有下联

李鸿章挽左宗棠:

周旋三十年,和而不同,矜而不伐,惟先生知我;

焜耀九重诏,文以治内,武以治外,为天下惜公。

除此之外,民主革命先烈蔡锷和小凤仙之间的情感纠葛也在蔡锷去世后,小凤仙献上的挽联中得到完整的体现。

“前中山,后中山,前后中山葬钟山”,这幅挽联,至今还没有下联

蔡锷(1882年12月18日-1916年11月8日),原名艮寅,字松坡,湖南邵阳人,近代伟大的爱国者,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民主革命家,中华民国初年的杰出军事领袖。

蔡锷一生中,做了两件大事:一件是辛亥革命时期在云南领导了推翻清朝统治的新军起义;另一件是四年后积极参加了反对袁世凯称帝、维护民主共和国政体的护国军起义。

1911年10月30日(农历九月初九),蔡锷与李根源等在昆明领导新军响应武昌起义,蔡被推为临时革命总司令。旋成立云南军政府,任都督。

“前中山,后中山,前后中山葬钟山”,这幅挽联,至今还没有下联

1913年10月蔡锷被袁世凯调至北京,加以笼络与监视。最初,蔡锷对袁世凯抱有幻想,认为他“宏才伟略,群望所归”。但是,1915年5月25日,袁世凯与日本帝国主义秘密签订卖国的《二十一条》,深深刺痛了蔡锷,使他看清了袁世凯的反动面目。

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活动,使蔡锷气愤已极,他决心以武力“为四万万人争人格”。于是他表面上装出不关心政治的样子,常去北京八大胡同,与名妓小凤仙厮混,以蒙蔽袁世凯,暗中却多次潜赴天津,与老师梁启超商量讨袁计划,并初步拟定了赴云南发动武装起义的战略设想。

“前中山,后中山,前后中山葬钟山”,这幅挽联,至今还没有下联

蔡锷因受到监视,采取深居简出、吃花酒做出一副醉生梦死之态,乃至与家人反目而走,减轻了袁世凯的疑虑,然后在帮助掩护下,蔡锷逃离北京。潜回云南,并发动护国战争。

护国战争后,蔡松坡已病情沉重,来不及也无法偕同小凤仙了,急忙沿江东下,经上海到日本就医,终因病入膏肓而在福冈医院逝世,享年三十四岁。小凤仙等的是蔡松坡的死讯,小凤仙悲痛欲绝。

“前中山,后中山,前后中山葬钟山”,这幅挽联,至今还没有下联

蔡锷逝世后,孙中山撰写挽联:平生慷慨班都护;万里间关马伏波。

杨度是楹联圣手,他一生可传的挽联甚多,可是他挽蔡锷的挽联,并不高明,这是因为两人政见立场相对立的缘故,所以他的下联可说完全是对蔡的成就唱反调:

魂魄异乡归,于今豪杰为神,万里河山皆雨泣;

东南民力尽,太息疮痍满目,当时成败已沧桑。

“前中山,后中山,前后中山葬钟山”,这幅挽联,至今还没有下联

在数不清的挽联中,小凤仙的挽联最引人注目。据说,这副挽联是衡州狂士王血痕所代撰。小凤仙的两副挽联,当时传遍天下:

其一:

不幸周郎竟短命;早知李靖是英雄!

其二:

万里南天鹏翼,直上扶摇,那堪忧患余生,萍水姻缘成一梦;

几年北地胭脂,自悲沦落,赢得美人知己,桃花颜色亦千秋。

然而,挽联中也有绝对,有一联至今未有人对出。

1925年,孙中山先生病逝后举行奉安大典时,当时有人在报纸上举行征联,只有上联,但直到现在,也没有人能对得出即工又合适的下联。

“前中山,后中山,前后中山葬钟山”,这幅挽联,至今还没有下联

上联是:

前中山,后中山,前后中山葬钟山

前中山,指的是明代开国元徐达,后中山,当然是指孙中山先生。两人去世后都葬在南京钟山。

这一据说是没有下联的挽名人联,各路高手,你们能对出吗?

(本文图片为网络资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