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0 “前中山,後中山,前後中山葬鐘山”,這幅輓聯,至今還沒有下聯

“前中山,後中山,前後中山葬鐘山”,這幅輓聯,至今還沒有下聯

“前中山,後中山,前後中山葬鐘山”,這幅輓聯,至今還沒有下聯

輓聯是楹聯的一種,是哀悼死者、治喪祭祀時專用的對聯。它是對死人哀悼,也是對活人的慰勉,有其社會性,也有其時代的代表性。

輓聯要有真實性、不能把輓聯寫成通用聯,輓聯即是辦理喪事或祭祀先人時所要用到的一種形式,其主要的作用是哀悼逝去之人,表達對逝去之人的一種敬意與懷念等。現在一般人們都去專門銷售店裡買,這是對死人的不尊敬的表現。

“前中山,後中山,前後中山葬鐘山”,這幅輓聯,至今還沒有下聯

歷史上流傳的著名的輓聯,比如林則徐挽關天培:

六載固金湯,問何人忽壞長城,孤注竟教躬盡瘁;

雙忠同坎壈,聞異類亦欽偉節,歸魂相送面如生。

“前中山,後中山,前後中山葬鐘山”,這幅輓聯,至今還沒有下聯

左宗棠挽林則徐:


附公者不皆君子,間公者必是小人,憂國如家,二百餘年遺直在;

廟堂倚之為長城,草野望之若時雨,出師未捷,八千里中大星沉。

“前中山,後中山,前後中山葬鐘山”,這幅輓聯,至今還沒有下聯

李鴻章挽左宗棠:

周旋三十年,和而不同,矜而不伐,惟先生知我;

焜耀九重詔,文以治內,武以治外,為天下惜公。

除此之外,民主革命先烈蔡鍔和小鳳仙之間的情感糾葛也在蔡鍔去世後,小鳳仙獻上的輓聯中得到完整的體現。

“前中山,後中山,前後中山葬鐘山”,這幅輓聯,至今還沒有下聯

蔡鍔(1882年12月18日-1916年11月8日),原名艮寅,字松坡,湖南邵陽人,近代偉大的愛國者,著名政治家、軍事家、民主革命家,中華民國初年的傑出軍事領袖。

蔡鍔一生中,做了兩件大事:一件是辛亥革命時期在雲南領導了推翻清朝統治的新軍起義;另一件是四年後積極參加了反對袁世凱稱帝、維護民主共和國政體的護國軍起義。

1911年10月30日(農曆九月初九),蔡鍔與李根源等在昆明領導新軍響應武昌起義,蔡被推為臨時革命總司令。旋成立雲南軍政府,任都督。

“前中山,後中山,前後中山葬鐘山”,這幅輓聯,至今還沒有下聯

1913年10月蔡鍔被袁世凱調至北京,加以籠絡與監視。最初,蔡鍔對袁世凱抱有幻想,認為他“宏才偉略,群望所歸”。但是,1915年5月25日,袁世凱與日本帝國主義秘密簽訂賣國的《二十一條》,深深刺痛了蔡鍔,使他看清了袁世凱的反動面目。

袁世凱復闢帝制的活動,使蔡鍔氣憤已極,他決心以武力“為四萬萬人爭人格”。於是他表面上裝出不關心政治的樣子,常去北京八大胡同,與名妓小鳳仙廝混,以矇蔽袁世凱,暗中卻多次潛赴天津,與老師梁啟超商量討袁計劃,並初步擬定了赴雲南發動武裝起義的戰略設想。

“前中山,後中山,前後中山葬鐘山”,這幅輓聯,至今還沒有下聯

蔡鍔因受到監視,採取深居簡出、吃花酒做出一副醉生夢死之態,乃至與家人反目而走,減輕了袁世凱的疑慮,然後在幫助掩護下,蔡鍔逃離北京。潛回雲南,並發動護國戰爭。

護國戰爭後,蔡松坡已病情沉重,來不及也無法偕同小鳳仙了,急忙沿江東下,經上海到日本就醫,終因病入膏肓而在福岡醫院逝世,享年三十四歲。小鳳仙等的是蔡松坡的死訊,小鳳仙悲痛欲絕。

“前中山,後中山,前後中山葬鐘山”,這幅輓聯,至今還沒有下聯

蔡鍔逝世後,孫中山撰寫輓聯:平生慷慨班都護;萬里間關馬伏波。

楊度是楹聯聖手,他一生可傳的輓聯甚多,可是他挽蔡鍔的輓聯,並不高明,這是因為兩人政見立場相對立的緣故,所以他的下聯可說完全是對蔡的成就唱反調:

魂魄異鄉歸,於今豪傑為神,萬里河山皆雨泣;

東南民力盡,太息瘡痍滿目,當時成敗已滄桑。

“前中山,後中山,前後中山葬鐘山”,這幅輓聯,至今還沒有下聯

在數不清的輓聯中,小鳳仙的輓聯最引人注目。據說,這副輓聯是衡州狂士王血痕所代撰。小鳳仙的兩副輓聯,當時傳遍天下:

其一:

不幸周郎竟短命;早知李靖是英雄!

其二:

萬里南天鵬翼,直上扶搖,那堪憂患餘生,萍水姻緣成一夢;

幾年北地胭脂,自悲淪落,贏得美人知己,桃花顏色亦千秋。

然而,輓聯中也有絕對,有一聯至今未有人對出。

1925年,孫中山先生病逝後舉行奉安大典時,當時有人在報紙上舉行徵聯,只有上聯,但直到現在,也沒有人能對得出即工又合適的下聯。

“前中山,後中山,前後中山葬鐘山”,這幅輓聯,至今還沒有下聯

上聯是:

前中山,後中山,前後中山葬鐘山

前中山,指的是明代開國元徐達,後中山,當然是指孫中山先生。兩人去世後都葬在南京鐘山。

這一據說是沒有下聯的挽名人聯,各路高手,你們能對出嗎?

(本文圖片為網絡資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