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日本從沒有太監的出現嗎,為什麼?

瓶子裡的女人


據說閹割是個技術活。而且也是我們天朝上國源遠流長的古老技藝之一。

中國關於宦官的最早的記載,主要在先秦時期的春秋戰國時期。

春秋五霸的第一位霸王齊桓公手下,就有著名的宦官豎刁,當年豎刁為了表達對於齊桓公的忠誠,自己進行了“自宮”,不過齊桓公病危的時候,這貨立馬作亂,扶植公子無詭為新國君,不過後來被那位將自己兒子蒸熟獻給齊桓公的易牙殺死。

秦朝時著名宦官當屬趙高了,這位親手扶植秦二世嬴胡亥的太監,最後幹掉李斯,獨掌大權,指鹿為馬,最後還弒殺了秦二世,最後被子嬰所殺。

西漢著名的宦官是著名的中行說,這貨被漢朝強行陪送公主到匈奴和親,因而痛恨祖國大漢,屢屢為匈奴出謀劃策,為漢武帝進攻匈奴製造很多麻煩,成為著名第一個漢奸宦官。

影視劇中漢奸太監中行說

東漢時期,出現宦官專權,出現了著名的十常侍。

唐朝時期,宦官再次專權,最嚴重時能夠廢立皇帝。

北宋時期,著名宦官當屬童貫和梁師成。

元朝時期,宦官一般由高麗人擔任。

明朝時期,由於東西廠衛的建立,宦官權力極大,出現了王振、劉瑾、魏忠賢等大太監。

清朝時期明令宦官不許參政,但也出現著名太監安德海、李蓮英。

大太監李蓮英

我國古代宦官是一個古老的傳統和特殊技藝,據說,太平天國起義後,洪秀全建都南京,也是後宮佳麗三千,當時為了顯示天王雄威,也曾經要設置宦官,結果閹割好多男人,結果都給弄死了,沒有成功,於是無奈之下,洪秀全和楊秀清等人的後宮只能設置大批的女官代替宦官。

至於日本沒有宦官出現可能是兩個原因:

一是日本天蝗和皇后,遠沒有中國皇帝后宮那麼複雜,舊日本時代,日本天蝗作為神族(二戰後,日本天蝗在麥克阿瑟的強迫下,發表《人間宣言》告知日本人天蝗是人不是神)只能在幾個貴族世家結婚,而且可以近親結婚,據說發動二戰的裕仁天蝗的父親大正天蝗就因為近親結婚的產物而精神不太正常。

二是閹割這種技術活,日本人可能真的沒學會。


大東北的小豆包


日本歷史上沒有出過太監,與其人文有關。

1.日本全面學習中國文化時期大約在公元六至八世紀之間。此時,日本八位“女帝”都集中在這個時期、既然是女帝執政,自然就不需要太監服務。

到了男性天皇主宰的時代,天皇只是一個擺設品,皇權沒有足夠的權力去建造一個需要太監或宦官管理的後宮。日本的天皇也不是那麼牛的。日本歷史上經歷了很多個將軍幕府時期,雖然打著為天皇服務的幌子,但是對這傀儡並不太好。歷史記載,某一年過年,天皇連年糕都不夠吃。在這樣的情況下,可想而知,權臣們根本沒那麼多心思再去為天皇琢磨那些閒事。不僅如此,古代的日本皇室出於“維護皇室血統的純正”的目的,非常偏愛近親結婚,嬸子與侄兒、姨娘與外甥等讓人臉紅的“宮闈醜事”,對他們而言卻是正常現象。

此外,與之相對的,日本的女侍卻很發達。無論是日本皇室,還是日本關白,抑或是幕府家族,其內侍人員基本以女性為主。

至於權臣自己,他們男女通吃,有沒有太監都沒有意義。

2.日本的醫學技術落後。1898年,柳澤銀藏才著有《去勢術》,在以前,日本人連給動物做手術都不會,何況人呢。總體來看,日本去勢技術成熟的時期,也是太監製度逐步走向沒落的時候。

3.歷史上日本人普遍信佛,上至日本皇室,中至大名,下至普通百姓,他們都是信佛的。由於其宗教意識,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太監的產生。


純鈞LHGR


根據史學界的研究結論,閹割最早是一種農業技術。之後才用到人的身上。因此,畜牧業的發達是形成閹割技術的重要基礎。而日本古代的時候,畜牧業非常落後。日本本身自然環境也不太適合畜牧。所以在明治維新以前,日本人很少食用獸肉。蛋白質的攝入主要依賴豆類和水產。

因此這就解釋了,為什麼從隋唐時期開始大規模學習中國的日本,竟然沒有從中國引入太監製度。這本身不是日本人具有獨立判斷能力,因此將這種文化糟粕予以摒棄。這是因為日本沒有引入閹割技術的必要。沒有了閹割技術的保障,太監製度當然也就無從建立。

近代以後,日本全面學習西方,開始向民眾推廣食用牛肉豬肉,發展近代畜牧業。因此從西方國家引入了閹割技術。但這個時候,已經沒有形成太監製度的社會基礎了。

縱觀全世界,除了中國以外,在印度和中東地區,也有以太監管理後宮的歷史傳統。所以將太監製度視為中國特產,也是不符合歷史的。

近代以來,太監製度作為傳統制度中醜惡形象的代表,受到了魯迅等人的嚴厲批判。但他們批判的論據,實際上並不符合歷史,帶有濃厚的個人情緒。太監製度確實是傳統社會中的糟粕,也應當以實事求是的態度來認識它。

總之,日本沒有太監,不代表日本人精明,而是由歷史環境決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