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5 深度|中國收購海外公司的得與失

隨著中國企業的發展,已經由一開始的勞動密集型、代工產業,逐步轉向自有品牌和國際化發展之路,通過併購整合資源,實現大踏步發展,增加企業競爭力,已經成為眾多成功企業的發展趨勢。

深度|中國收購海外公司的得與失

從開展海外併購的行業來看,近年來最為活躍的行業包括製造業、電池、汽車、物流、零售、製藥裝備、智能機器人、房地產、遊艇等行業。

從海外併購的規模上看,2014-2017年中國海外併購實現了令人矚目的增長。2014年中國對外投資總額超過了1000億美元,歷史上第一次成為資本淨輸出國。隨後的2015/16兩年,海外併購交易額繼續大幅攀升,尤其2016年成為“井噴之年”,海外併購交易額達到了驚人的2200億多美元,躍居全球第一。

風險越高,利潤也越高,如此大額的資金投入,成就了一些企業,也拖垮了一些企業。是戰略,還是時機,還是運氣?下面就給大家一一點評分析。

汽車—吉利收購沃爾沃

深度|中國收購海外公司的得與失

作為中國知名的民營汽車企業,李書福帶領的吉利控股集團已經多次走出中國進行海外併購——2006年收購英國錳銅23%股份,2013年以1104萬英鎊買下該公司剩餘股份。2010年收購沃爾沃轎車100%股權,並且已經使沃爾沃成功盈利。

據外媒報道,2017年沃爾沃運營利潤躍升28%,創下歷史新高,主要原因是市場對一系列新車型的需求強勁,尤其是中國市場。

深度|中國收購海外公司的得與失

2017年沃爾沃連續第四年創造了銷售紀錄,亞太地區是其領軍市場。沃爾沃全年銷售量同比增長7%,達571577輛。新XC60和90系列是增長最大驅動因素,中國市場增長26%,達114410輛。良好的發展態勢下,沃爾沃已經走上了重返股市之路,在被吉利控股收購以後首次籌集了新資本。

深度|中國收購海外公司的得與失

吉利從沃爾沃得到的還有技術。吉利收購沃爾沃時,在專利知識產權的談判上幾經波折,終於100%獲得了沃爾沃單獨研發的技術,包括安全與環保方面先進耳帝知識產權。但在談判中也有部分專利涉及到福特集團,因此吉利也在有限定的條件下獲得了一部分福特授權的技術專利。

吉利旗下如博越、帝豪EC7等車型,都使用了部分沃爾沃的安全技術和車內環保技術。領克則採用了沃爾沃和吉利共同研發的CMA平臺等大量技術。可以看出,吉利控股並非只是打算通過資本獲益,更重要的是利用一切優質資源,讓吉利汽車成為世界主流的汽車製造商。吉利通過收購短時間內提升了自己企業的技術水平,還擴大了沃爾沃的市場份額,是一次非常成功的收購。

豪華遊艇

深度|中國收購海外公司的得與失

海天盛筵這幾個字曾經火爆一時,豪華遊艇成為眾多超級富豪和外圍女的聚會的新玩具。但是在造船業,豪華郵輪和豪華遊艇這樣的高級消費品,歐洲還是佔據頂端的位置。富人們想買的高級貨還是得去瑞士,法國和意大利。

而世界前十的遊艇品牌,法拉帝集團就佔了四個,分別是法拉帝(Ferretti)、博星(Pershing)、麗娃(Riva)和博川(Bertram)(博川現在已出售)。

2012年,中國濰柴以3.74億歐元的抄底價格收購了法拉帝75%的股份,實現了絕對控股。2016年,法拉帝公司扭虧為盈,當年實現了1.46億元人民幣的利潤。

另外,2017年10月,中國的鋁材企業忠旺集團也宣佈收購了以澳洲為基地的全鋁合金超級遊艇製造商Silver Yachts Ltd.控股權。中國忠旺藉助此次收購首次直接進入下游終端製造,保證其鋁合金材料的高端應用市場。從短期市場上看是成功的,但其買的只是品牌,總體設計仍然主要是歐美設計師完成,包括很多設備仍然是從歐美進口的。從長遠和國際市場競爭力看,還是有一些欠缺的。畢竟高端產品,只有擁有核心技術,才有核心的競爭力,走差異化和品牌溢價的競爭路線。而不是像中低端產品一樣,可以打價格戰。

圖像傳感器和移動GPU芯片

深度|中國收購海外公司的得與失

這次中國資本收購的是世界一流芯片公司是英國的Imagination,該公司一直為蘋果提供GPU(圖形處理芯片)產品。然而2017年3月,蘋果突然宣佈將會自行開發GPU,將在2年內放棄使用Imagination的一切技術,並且停止支付專利費。

由於Imagination一半以上的市場份額和營收都來自蘋果,結果可想而知,公司股價一夜之間暴跌70%。2017年9月,來自中國的私人資本CanyonBridge出手5.5億英鎊(約49億元人民幣)收購了Imagination。此次收購的溢價約為42%。

對於收購Imagination,由於英國人對此種核心技術的交易非常敏感,CanyonBridge稱,公司沒有裁員的計劃,也不會把生意移到另外一個國家去,“CanyonBridge不會把生意帶到中國,相反的,公司試圖讓Imagination在中國變得更加有競爭力。” 。

這次芯片收購案中,中國收購的芯片公司都是技術和規模在本行業排在世界前三的一流設計公司,但是由於作為收購方的中國資本並沒有具備運營和技術能力,因此技術部分還沒有被消化。而電子產業近些年一直按照摩爾定律發展,技術更新非常快。技術研發不進則退,該公司的發展不禁令人擔憂。

鋁材

2017年9月,全球第二大工業鋁擠壓產品研發製造商中國忠旺13日宣佈收購德國高端鋁擠壓企業烏納鋁業(AluminiumwerkUnna AG)的控股權,這是忠旺集團的首宗海外併購(一個月後又收購了前文的澳洲遊艇企業),未披露交易作價。

由於烏納鋁業擁有數十家航空公司的認證及質量證書,這無疑是中國忠旺快速打開國際航空市場的“敲門磚”按照中國忠旺總裁兼執行董事路長青的說法,“此項併購可大幅提升本集團在無縫管擠壓方面的能力,進一步完善產品結構,亦可藉助烏納鋁業的產品資質認證和客戶開發經驗,加快本集團在航空、汽車等領域的業務拓展,全面提升綜合競爭力力。”

與此同時,忠旺還看上了美國Aleris公司,該公司同樣為波音和全球大型汽車製造商供貨,這些都是非常優質的客戶,這家公司有多重要呢?

2017年6月12日,據路透社報道,超過24位美國國會議員敦促美國財長史蒂文.努欽(StevenMnuchin),要求其拒絕美國鋁製品製造巨頭Aleris集團向中國忠旺控股出售股權的議案,以此來保護美國的國家安全利益。

理由是“Aleris集團涉及生產、檢測軍用特殊金屬,並且該公司的研究和技術對美國的經濟和國家安全至關重要。”藉此可以看出,美國的精英們對中國是嚴防死守的,絕不僅僅是華為進入美國被阻擋。

家電

深度|中國收購海外公司的得與失

中國三大家電集團之一的海爾集團,儘管多年努力,但是直到2015年在美國家電市場的份額僅有1.1%。所以海爾決定採取收購的戰略進行美國市場擴張。

2016年1月海爾通過55.8億美元(約合人民幣366億)收購了GE家電業務。2016年6月7日,海爾發表聲明稱二者已完成交割,通用家電正式成為海爾一員。該筆收購是中國家電業最大一筆海外併購。GE家電在美國市場佔據了將近14%的份額。此次併購完成後,海爾一舉獲得了美國這個世界第二大家電市場15%的市場份額,實現了極速躍升。

這也是海爾繼2012年收購新西蘭家電明星品牌斐雪派克、2011年收購日本三洋後又一大動作。可以看出海爾打開海外市場、走向國際化的野心。

更值得一提的是,一般中國企業海外收購,都是收購的虧損企業,而海爾收購的GE家電業務,則是盈利的業務。

製藥裝備

深度|中國收購海外公司的得與失

中國整體在製藥業上比較落後,但是在製藥裝備領域,中國楚天通過併購德國企業成為細分領域產量和工廠規模的世界第一。

2017年4月,中國楚天科技、楚天投資和澎湃投資聯合併購德國Romaco集團75.1%的股權。後續楚天投資將在雙方管理、文化融合平穩過度後,併購剩餘24.9%的股權,實現全額併購,並整體注入楚天科技。本項全額併購所涉資金共計約1.5億歐元,合人民幣約11億元。通過此項併購,楚天的行業地位將躍居世界一流,其中產量全球第一、工廠規模全球第一。

看了這麼多案例,你也許會想,在中國如此大的市場就很好了,為什麼要冒大風險去併購呢?

1:獲取品牌、市場

每個國家的文化,政策各不相同。而品牌的建立是需要長時間積澱的。而通過資本運作,使用收購的方法能夠在短時間內使企業獲得極大提升,尤其是在高端市場,因為消費者信任的都是有積澱的老品牌。

典型的案例是海爾收購GE家電,一舉獲得美國家電市場15%的份額;同樣的案例還有美的收購東芝白色家電,自從2016年收購了東芝家電業務後,美的集團在日本的洗衣機銷售份額為 20%,位居第三;冰箱銷售份額為15.3%,位居第三;微波爐銷售份額為22%,位居第四;吸塵器銷售份額為13.7%,位居第四;電飯煲銷售份額為11.5%,位居第四。

2:戰略轉型

中國已經逐漸進入存量時代,急需經濟發展新舊動能轉換。企業在依靠自身原有資產難以完成轉型的情況下,通過海外收購加快轉型速度,配合企業戰略轉型。

3.獲取技術

海外併購已經成為中國企業破解高端技術瓶頸的重要手段。2014年,上海電氣收購意大利安薩爾多公司,把GE、西門子和三菱等三巨頭在全球重型燃氣輪機行業長期形成的壟斷局面撕開了一個口子。

老外對技術嚴防死守的應對策略

現在,美、日全方面圍堵中國,對技術嚴防死守,想直接收購幾乎不可能。例如美國人否決中國資本收購德國芯片設備企業愛思強,日本人否決中國資本參與競購東芝的內存芯片。中國公司在美國和日本的收購,更多以獲取品牌和市場為主。好在條條大道通羅馬,方法還是有的。對於美國企業,可以通過在美國留學和在美國公司就業的方式,然後回國創辦企業來獲取技術。

但是對於最尖端的核心技術,肯定是拿錢買不來的。在出海的路徑選擇上,中國企業一方面需要高度重視、勤於學習、善於應用跨境併購等外延式手段實現跨域式發展,一方面還要堅持自主創新,統籌運用內生增長與外延發展的路徑組合,才能在出海旅程上揚帆遠航,行穩致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