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钢盔根本不能挡子弹,为何还一定要戴?

朕的语录


这个提法有点问题吧,士兵带钢盔的主要目的可不是防子弹,而是弹片,以减少伤亡,而不是避免伤亡。钢盔的出现与防子弹没有任何关系,而是防炮弹的弹片。

钢盔出现于一战时期,那时并没有钢灰的装备给士兵,在当时的作战中炮兵已成主角,人员伤亡的主要原因就是炮弹伤,主要弹片杀伤,当时大约七成的伤亡与炮弹有关,枪弹所占的比重连三成都不到,后来发现,炮弹弹片对人员的头部杀伤造成的伤亡非常大,于是就出现了钢盔,它可以在很大概率上保护士兵头部不被弹片击伤。

当然了,钢盔也具备防子弹的能力,钢盔的材质可防弹,外观也利用形成跳弹,子弹如果没有足够的动能,很难击穿钢盔,而且不是合适的角度打中钢盔,子弹是会被弹开的,只是不能说百分百的有效,不要想什么只要用了什么,就一定能彻底解决某个问题,这种想法过于极端,只能说了,某个方法用于解决某个问题达到一定的效果,钢盔不是万能,但是它确实可以关于减少伤亡,只要它能减少伤亡,那么我们就没有理由不用它。

钢盔为士兵的个人防护装备之一,带它是为了保护自已,不等于说可刀枪不入了,不要它想的达于完美,也不要把它的毫无用处。事实上,现代钢盔的用途不止减少伤亡,许多新的单兵设备可是安装到头盔上,它是一个搭载平台的,甚至可以发挥一些意外到的功能,可以作为容器使用,甚至可以用它做饭的。


麦田军事观察


的确,如果步枪从近距离打来,钢盔会被打穿。

但是为什么要带钢盔呢?因为,戴钢盔比不带钢盔还是要好。

比如,远距离打来的步枪子弹,正好打到钢盔,这下他就打不穿了,就能防止受伤甚至能保一条命。还有就是子弹不是正面打来的,而是擦过头部的,这样有钢盔保护也会好很多,能避免受伤。

还有,就是手榴弹爆炸、炸弹爆炸,一些碎片和飞沙走石往往也会伤人,如果带上钢盔,能减少别弹片对头部的伤害。这是钢盔的最重要功能。

抗战初期,八路军和国民党许多杂牌军一样,没有钢盔,伤亡明显比例要比带了钢盔的军队要大。

关键还有两个原因:一是钢盔造价不贵,一个钢盔当年也就百来块钱;二是戴起来方便,不太重,也不妨碍什么事情。戴总比不戴要好,背心当胸罩吧,有总比没有好。


坐看东南了


经常看电视剧的人都知道,在那些抗战剧中,日本人带钢盔是一件十分普通的事情。但是,从剧情中我们也不难发展,那些鬼子兵们每一次被八路军爆头的话,都从来没有活下去过,应声倒地,非常快。

其实,这件事电视剧中可能真没有欺骗我们,在战争中,钢盔并不能挡住子弹。虽然钢盔戴在头上可是比较厚重的,但钢盔的普遍材质都是钢制品,一般手枪也能够将钢制品打穿。

而即便没被打穿,但要知道子弹带来的冲击力也是相当大的,有时候士兵脖子也会随着子弹的强大冲击力被冲断。

那为何士兵还是要戴呢?

说原因之前,我们来讲个例子。我们不妨类比一下,都知道,现在的工地上一般也带头盔,那么他们的头盔虽然不是钢盔,面对一块从十几层楼上掉下来的砖头当然抵挡不住,但是面对一些小石块什么的还是可以起作用的,头盔防的就是这类东西。

而战场上的头盔,虽然抵挡不住近距离的子弹,但是对于一些爆炸的冲击波,带来的很多弹片伤害,还是可以挡住的。

其实我们要知道,在战场上往往杀人的数量多的是炸弹、炮弹,一次战争下来,大部分人都是被炸弹之类的武器炸死的。 所以说,头盔的主要作用其实就是防弹片,防这些炮弹弹片和爆炸冲击波,而不是子弹。

虽然说在战场上很多事情都是必不可免的,也有很多是想象不到的,但是,头盔却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保护头部,减少伤亡的作用,而且这一作用经过实践之后也得到了证实。

在越南战争中我军开始因为之前没有钢盔的习惯,结果导致初期对越南的战争中我国军队伤亡也比较重。不过在给我军配备了钢盔之后,这一情况却得到了有效的遏制,伤亡大大减少。

即便是当年越南战场上的钢盔是二战中从各方人员手中缴获的,但是这些钢盔起的作用也是相当巨大的,极大的降低了我军的伤亡率。

所以说,钢盔虽然起不到抵挡子弹的作用,但是在战场上这一装备也是可以降低伤亡的。其实在抗日战争时期,我国就是吃了没钢盔的亏,每当被敌军炮击的时候,伤亡率都是相当大的。

而今天我们就不用再为这样的问题而担心了,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的钢盔质量越来越好了,各种各样的钢盔在质量方面也有了质的提升,而且钢盔科技还在向着更强大的方面发展,未来说不定就可以抵挡近距离子弹了呢!


夏目历史君


全世界的防弹头盔和钢盔都不能挡住步枪子弹的射击,只能防御弹片或威力比较小的手枪子弹。不过,钢盔不能挡子弹其实是一个伪命题,因为不谈是哪个年代制造的钢盔、哪种材料的钢盔以及哪种子弹,就武断的说“钢盔根本不能挡子弹”自然是非常不合理的。最初的钢盔的确是不能阻挡子弹的,只是对一些弹片或者流弹拥有一定的防御能力,在某些场合下起到保护头部免受撞击等伤害的作用。

而如今随着各种技术的发展进步,出现了凯夫拉纤维头盔、钛合金头盔等多种头盔,防御能力有明显提升,具备了不同程度的防弹能力。以美军在1978年开始装备的PASGT凯夫拉头盔为例,它的防弹能力为IIIA级,可以在一定距离上抵御9mm的手枪弹,甚至对AK步枪弹也具备防御能力。AK-47步枪的7.62毫米子弹初速达到710米/秒,最大动能超过2000焦,足以击穿很多主流单兵防护装备,PASGT凯夫拉头盔如果是正面被AK-47的子弹击中时也会被击穿,不过如果是侧面被击中时,则有可能会弹开子弹,拥有较高的防御成功率。如今随着技术的继续进步发展,头盔的防护能力还在提升,自然是值得单兵戴上的。

值得说明的是,当防护能力较好的头盔被击中时,并不会扭断脖子,否则军队根本不会花费大价格来为士兵配备先进头盔。头盔是由多层凯夫拉纤维等材料制造而成的,当子弹击中时主要是通过各层凯夫拉纤维的形变来吸收冲击力。头盔内部还拥有悬挂缓冲设计,可进一步减缓冲击力,最终传给人体的冲击力仍然比较巨大,但已经远远达不到会扯断脖子的程度。

可能很多人会以特种部队在作战时很少携带头盔来佐证头盔不能防弹。其实,这主要和特种部队执行的特殊作战任务有关,例如特种部队在执行诸如渗透、侦察此类隐蔽任务时,往往不会戴头盔。因为此类任务强调的是隐蔽性和机动性,对防护装备要求不高。头盔戴在头上会影响舒适度和机动性,在这种作战环境下,特种部队更喜欢使用非常轻便的奔尼帽。而在执行攻坚战、室内突击作战时,特种部队成员还是会老老实实戴起头盔。

如今的头盔除了要求具备很强的防护能力,对拓展使用能力的要求也不断提升,新的头盔需要具备作为各种通信设备、夜视器材、观瞄设备载体的能力,FAST头盔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未来头盔还将融合更多先进的技术,它的发展是值得期待的。


科罗廖夫


因为现代钢盔最初的作用就不是用来防弹的......

自从人类构造出“军队”这个概念的时候,钢盔就作为一种战场上士兵的必备装备而出现了;其作用就是用来防备敌军的冷兵器和弓箭(虽然效果感人)。而在热兵器出现并普遍装备军队后,将领们发现这些钢盔根本无法起到防御的作用,于是各国也都纷纷将钢盔从装备序列里面踢了出去。钢盔也就从一种防具逐渐演变成为军队精神的象征(参考德二和普鲁士)。

而现代钢盔最早起源于一战时期的法国,其最初的设计理念也不是用来防御子弹,而是用来防御可能将人砸死的炮弹碎片,跟工地上必备的安全帽是一个设计理念。在各国都认识到了钢盔在战场上的独特作用之后,都纷纷推出了自己的钢盔:法国的亚德利安钢盔、德国的M1916钢盔、英国的飞碟式钢盔、美国的M1钢盔、苏联的SSH36等;它们在战争中起到了巨大作用,使许多士兵幸免遇难。而在高度信息化的现代战场上,双方步兵直接交火的情况相比一战二战时期要大大减少,那为何军队还要继续装备钢盔呢?
经过科学研究和数据测试,除去直接击中军盔的正中中心以外,稍微偏离中点的子弹是比较容易和头盔碰撞继而偏转,(其轨道运行线类似光的反射)最大限度的改变弹道方向来起到保护头部的作用。而最高级别的头盔可以达到NIJIIIA级别的防护,并且还有一定可能在中远距离上距离硬接AK47打的普通弹。到目前为止,现代军盔也早已不是一战时期的“钢盔”,已经发展到了第三代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头盔,虽然与上一代凯芙拉头盔都同属防弹纤维材质,不过相比较之下要更轻便,更结实。

战场上情况复杂,军盔能够保护头部,减少榴弹、炮弹和石子碎片的冲击。也可以防御门框的碰头、翻滚时的头对地面的碰撞,在战时还可以防御从远处战线飞来的流弹(流弹不是榴弹),减少“躺枪”的几率。突击步枪的最大射程多为1000多米,倘若你与敌方的距离恰好处在敌军枪械的最大射程,虽然这个距离已经能让子弹动能大大下降,但是其仍然足以伤害头部,而此时头盔则可以正面硬刚,抵消伤害。

而在执行特种任务、城市作战和反恐作战时,我方所面对的并不全都是突击步枪和机枪,很多武装分子更多的会装备普通手枪,在抵挡口径为9*19,11.45*23到7.62*25的手枪的射击时问题不是很大。目前军队所装备的军盔,比如具有ACH的悬挂缓冲的头盔都已经达到了200G的冲击,能够放心大胆的抵御手枪子弹的冲击(当然你要是说直接抵着头盔射击就当我没说)。并且在特种作战时,军盔还能够成为搭载夜视仪等设备的“平台”,在需要使用时也是非常便捷的。


二战吐槽君


你知道吗?如果子弹在中近距离、正对头盔射击,一下子就能把头盔射穿,根本起不到防护作用。而且,射击造成的冲击力足以导致士兵脖子扭断,一命呜呼。

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戴钢盔呢?

其实,主要是防弹片等飞溅物的:

在阵地战中,即使是战火纷飞,被子弹直接击中的几率并不大。但是,炮弹爆炸后所产生的弹片、跳弹、以及炸飞的石头等硬物,对人体的杀伤力更大。尤其是硬物击中头部致死率最高。

特别是杀伤流弹,它的弹丸里有内置钢珠,爆炸之后,高密度和高碎弹片高速迸发,杀伤力极为可怕。即使是躲在战壕内,也难逃一劫,只要被击中,不是重伤就是死亡。

如果戴上头盔,对这些飞溅物有很好的防护作用。因为这些碎片的飞速仅为枪弹飞速的1/2,防弹头盔是完全可以防护的。而且,钢盔是圆弧形的,可以改变飞行弹道,也会降低杀伤力。由此可见,钢盔还是大大提高了生存率。

我再来本末倒置一下,讲讲钢盔是怎么发明的吧:

一战中,德军炮轰法军阵地,就连野战厨房也炮火纷飞。一时间弹片横飞,还夹杂着蹦起来的石头、木桩、锅碗瓢盆等等。有一位炊事兵随手拿过一口煮锅扣在了脑袋上......

炮击结束后,野战厨房很多人都被弹片击中而死,这位炊事兵虽然也负了伤,但头部没受伤害,没有生命危险。

法国将领亚德里安知道后,马上召集工程师研制类似的防护用具,钢盔就应运而生了,并且被命名为“亚德里安头盔”。

现代钢盔的防御能力越来越强:

现在,随着科技的进步,钢盔的防弹能力越来越强。以美军在1978年开始装备的PASGT凯夫拉头盔为例:这种头盔可以防御9mm的手枪,甚至可以对AK—47步枪也有一定的防御能力。

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头盔只能抵御侧面来的子弹,如果是被AK—47步枪子弹正面击中,也会被射穿。

另外,钢盔还有很多其他功能。如:钢盔能为手电筒、夜视仪甚至氧气瓶等战具提供了良好的载体,解放了士兵的双手。钢盔还有迷彩作用,起了很好的掩护功能。行军打仗中,钢盔还可用作炊具,非常实用。

随着科技的发展,钢盔的防护能力无限提升,是现代单兵行军打仗的必需品。

专心写有参考价值的历史,喜欢请关注。

与狼共舞的历史和旅行


大家都知道,如果子弹正对头盔射击,头盔是很容易就被射穿的,根本起不到保护头部的作用。而且射击造成的冲击力还很大,容易导致士兵脖子扭断,以至于命丧黄泉。

如果是夏天,戴着钢盔还很容易生痱子;到了冬天,脑袋又很容易被冻生疮;执行任务时,钢盔也容易因为碰到东西而发出声音;如果钢盔掉漆了,还很容易反光,这些都是极有可能暴露行踪的。既然钢盔有如此之多的弊端,为什么军队还要带着它呢?
钢盔,作为现代战争中士兵的装备之一,很多人对钢盔的作用有一定的认知误区,认为其主要作用是挡子弹!错!打错特错!钢盔的最大作用是为了防止弹片伤害头部,包括外力伤及头部,是一种护卫装备。

下面我们就来谈谈钢盔的真实作用吧!

第一,钢盔还是可以起到防弹作用的!因为钢盔是成圆弧形的,如果子弹不是正面射来,遇到钢盔时就会打滑,进而改变飞行弹道,起到保护士兵的作用。而且,如果子弹是在500米开外射击的话,钢盔也不容易被射穿。
第二,钢盔最大的作用就是防止弹片的伤害。在战场上,不可能个个都是神枪手,百发百中,所以正面防御子弹的可能性很小,并且炸弹多,碎片伤害也多,头盔就可以挡住这些飞溅的弹片。据调查,战场上战死的士兵大部分都是死于流弹。

另外,在战场上,磕磕碰碰在所难免,钢盔可以非常有效保护头部免受伤害。同时也可以预防由于炸弹炸起的碎石从高处坠落砸伤。必要时还可以作为武器使用,在野外还可以作为容器使用。等等!
由此看来,钢盔主要是为了提高士兵的生存率。有生命就有利于鼓舞军队的士气和战斗力。钢盔在某种程度上可以降低事故发生率,可谓是一举多得。况且,现在的钢盔已经装备了夜视眼镜,手电筒,氧气罩等,是一种高新装备,是现代军队的必须品。


小史坑


著名二战电影《拯救大兵瑞恩》里有这样一个桥段。

在最开始的登陆战中,一个美国大兵的头盔帮他跳了一颗流弹。

他为此专门摘下头盔想确认一下,旁边的人还说他运气好。

结果就在他摘下头盔的时候,第二颗子弹飞来。这个大兵被爆头了。


这个桥段虽然是艺术创作,却很说明问题。

因为到了二战时期的子弹,钢制头盔已经不可能挡住正面直射了。但战场上还有众多的流弹和炮弹碎片。

你戴了头盔,一个流弹或炮弹碎片可能只是擦过,就算打穿了也只是轻伤,因为击穿钢盔要消耗很大的能量。但你要不戴,那就可能跟电影里的那个哥们一样被爆头了。毕竟人的头部跟钢盔比,确实太脆弱了?

你说当时的大兵会怎么选?

起码德国名将隆美尔麾下的非洲军团的士兵们选择要戴钢盔。

当时德军考虑到非洲的炎热天气,为非洲军团设计了一款使用植物性材料制作的热带头盔。结果当时的非洲军团在作战时,只要有可能,哪怕再热都要头戴真正的钢盔。因为正常人都会在炎热和保命中选择后者。

说到底,钢盔也是古代头盔的延续或复兴。而哪怕是古代的铠甲,也不可能做到让穿着的人刀枪不入,那为什么古代人还要传盔甲?原因很简单,盔甲的作用不是让你刀枪不入的,而是最大限度的降低你能收到的伤害。

套用游戏里的说法,盔甲的作用是减伤,而不是免疫伤害。


冷兵器研究所


钢盔挡不了的子弹,三级头可以!

钢盔挡子弹的可行性有多高,实际上就如同开玩笑一般,极为不靠谱,为何会如此说?实际上咱们根据当时设计钢盔的目的,再加上钢盔的制作材料构成比,以及防弹钢盔制作的技术难度综合分析,就能够明白钢盔防子弹有多么荒谬了!

钢盔的诞生,还有一个相当有趣的故事当信用背书

钢盔基本就完全是热武器时代应运而生的专业防护器具,毕竟在冷兵器时代,可没有一枪爆头的说法,很大程度上,冷兵器对于人体创伤的威力远没有热武器那般干脆直接,先前的头盔,大多是用来和盔甲配合使用的装饰品,防护性能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样强大,真正钢盔的出现源自一战期间。

当时法国有一位将军亚德里安,也相当仁慈,体恤军心,所以他经常会去医院看望伤员,同时她也乐意同医院的伤员聊天,了解战事情况,进一步作出战略改变,从而达到减少伤亡率的目的,恰好与一位伤员聊天途中,他注意到一个细节,那就是根据这位伤员描述,当时炮弹横飞,为了能够躲避弹片,保护头部等要害部位,当时正在厨房的他就顺手抄起了身边的铁锅,戴在了头上,以至于在那场轰炸中,除了他自己,其他的战友基本上都被炸死。

也正是得益于那一只锅盔,这位伤员,仅仅只是受了点皮外轻伤

属实让当时的亚德里安感到意外,所以他当时就决定,根据这一想法,来制造一种能够减少伤亡的头盔。对于这个问题的正确解读应该是钢盔挡不了子弹,但是能够挡住炮弹弹片,甚至能够弹射子弹,言外之意,对于那些正儿八经瞄准的子弹丝毫没有防御能力。

世界上的现代化头盔,起初有一个统一的名号,就叫亚德里安头盔,当时就是根据亚德里安将军的指示,最终让法国的工程师设计,并最终出现了成品,在工厂量产的,至于效果如何呢?首先钢盔的大量普及,无疑是给了士兵们极大的强心剂鼓励,而且根据数据统计,二战中美军因为试使用钢盔,战场的伤亡率下降了一大半,足足有七万人幸免于难,尽管随着科技的发展,钢盔材质也有了质的变化,但是防护性能究竟如何呢?但是钢盔的使用情况,也当然是有优劣之分的,

尽管有一定的防御属性,但是使用条件也有极大的限制

钢盔起初选用的是低碳钢,但是为了减轻士兵负重压力,影响作战发挥,所以当时仅仅只有765克,但也还有有一斤多,而冰冷的钢铁直接与人体头部接触,显然是极为不舒适的,所以当时就增加了内衬,一般也及时棉绒布料,但是就是因为厚度问题,在当时的我国黑龙江地区,日军就吃尽了苦头。

面对我国黑龙江冬天的极端天气,佩戴头盔的日军,只要一出点汗,那层薄薄的内衬很快湿透,高寒的天气,直接会将钢盔给冻在日军头上,好在这个问题最终被解决了,那就是加厚内衬,使用棉布或者纱布先给头上缠一圈,再带钢盔,显然就再也不会发生撕裂头皮那样的尴尬一幕了。

说钢盔是用来防弹的,实际上有点过分夸大其防御属性了

尽管钢盔对于炮弹等范围性杀伤性武器确实有作用,但是呢,对于子弹的直接射击,一点办法都没有,甚至还有沦为活靶子的嫌疑,逐渐也变得更加符合头部轮廓涉及,逐渐剔除了那些花里胡哨的设计,就比如日军钢盔上的黄色大金星,逐渐改成了一丁点,德军的尖顶头盔,形似外星飞船,也已经逐渐被有帽檐和帽耳的钢盔取而代之,同时为了增加内部舒适感,也做了大量的改进。

当然钢盔的发展史也是极为坎坷的,但是时至今日,钢盔的制造,已经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以钢盔为原型,就拿我们现如今的钛合金头盔来说,也算是真正达到了防御子弹的级别,就拿我们所熟知的吃鸡三级头,实际上是原型就是6B6—3钛合金头盔,已经达到了防御钢芯穿甲弹的级别,但是由于钛合金头盔属于重型头盔,防御属性一流,但是呢,造价昂贵,使用可行性与普及程度都不高。


历史红尘


崤山小虎第316条回答。

过桥时,你虽然不一定会去扶栏杆,但有栏杆的桥一定会让你觉得安心。

其实头盔在士兵的心理安慰方面也有同样的功效。但同样,头盔和栏杆一样,是真正具有防护作用的。

你开车过桥时,用车去撞栏杆,你必死无疑;同理,你用步枪直瞄射程内的头盔,必透。


那么士兵带头盔有什么作用?

1.防御手榴弹破片。

2.防御迫击炮弹、其他炮弹的爆破碎片。


3.防地雷爆破碎片。

4.防手枪弹和猎枪弹直射。

5.防流弹、跳弹擦伤士兵头部。


6.固定夜视装备。

7.固定护目装备。



8.区分级别、兵种(如区分军官、医护兵等)。

总之,头盔在战场上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对于普通士兵的防护也是相当有必要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