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2 中华“四渎”(江、河、淮、济)确源之首——淮河之源,桐柏淮井

在古代中国,江、河、淮、济被誉为“四渎”(独流入海的江河谓之“渎”)。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是“生命河”,济水是“思源河”,而淮河则被称为中华民族的“风水河”,有“盘古开天地,血为淮渎”之说。淮河是我国的第三条大河,发源于南阳市桐柏县境。

济水发源于济源,后因济水被黄河"吃掉",它渐渐为我们所忘却,只在中国的大地上留下了济源、济宁、济阳、济南等城市的名字。

中华“四渎”(江、河、淮、济)确源之首——淮河之源,桐柏淮井

五岳、五镇、四海、四渎,古之风水,山川礼祭。《尚书·禹贡》载:“禹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禹身行九州岛,规谋设法,划定边界,沿途砍木通道。禹先治理水土,后确定了嵩、岱、衡、华、恒五岳之高及江、河、淮、济四渎之尊。

中华“四渎”(江、河、淮、济)确源之首——淮河之源,桐柏淮井

长江、黄河的源头在遥远的青藏高原,历史上虽然对其多有记载,但真正认识它们,却是1949年之后的事情。有关黄河源的最早记载,是《尚书·禹贡》中所说的“导河积石,至于龙门”,但“积石” 距河源尚有相当的距离。 1952年黄委会历时4个月,才确认黄河正源为玛曲;1985年,在玛曲竖立了黄河源标志。对长江源的认识更晚。“岷山导江,东别为沱”,是《尚书·禹贡》中对长江之源的大胆揣测,《荀子·子道篇》便直接说“江出于岷山”。1976年、1978年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两度组织长江源调查队,确认长江的源头在唐古拉山主峰各拉丹东雪山的西南侧。

与江、河、济三渎相比,《尚书·禹贡》不但载有“(禹)导淮于桐柏”,指出桐柏淮井乃淮河之源,且清康熙年间就将镌刻着“淮源”二字的淮源碑立于淮井之旁,它实乃中国人认知自己的大江大河的起点。

我国大江大河的源头大多数都位于地形复杂、路途遥远的西部地区,观赏源头都要冠以“冒险”、“考察”之名。相比之下,淮河的源头位处中原地区桐柏山,这里交通便利,十分易于游览探觅。去桐柏山太白顶景区旅游可以爬爬山,呼吸一下新鲜空气,但又不至于太累,一路瀑布和流水,绿树遮荫,十分舒适。

桐柏诸峰高耸汉,淮源一线细通潮;

澜泉混混无时竭,洪流滔滔去海遥。

天地精灵知不秘,乾坤造化国多饶;

禹功千古垂青史,姿乃当年四载劳。

中华“四渎”(江、河、淮、济)确源之首——淮河之源,桐柏淮井

《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载:“淮井,淮水之源,自胎簪山伏流数十里,涌出三泉,因浚为井”。《水经》载:”淮水出南阳平氏胎簪山“。朱云锦《淮水记》载:”淮出南阳府桐柏县,桐柏山下有淮井,淮源从井出“。

桐柏县共有五眼井,均叫”淮源井“。其中两眼在桐柏山上,三眼在淮祠(今淮渎庙)内。

淮祠三井

淮井:是淮河之源,位于桐柏县城西淮源镇淮祠内,该地计有三井。东的六角井,西为圆井,中井为方形,方井亦称“禹王锁蛟井”。明代以前井上建有六角亭,为桐柏八景之“玉井龙渊”。

中华“四渎”(江、河、淮、济)确源之首——淮河之源,桐柏淮井

六角井

东碑廊前有古“淮源亭”亦称淮井亭又称禹王锁蛟井亭。

史载:此亭建于东汉,距今有一千八百余年,占地面积16平方米,台高30公分,六块条石镶边,杉木为柱,檐高4米,亭下正中有井一眼,条石砌成方形,井底三泉涌出,水清澈。据记载该井建于公元前25世纪至公元前21世纪,距今已有四千多年,屡有修葺。

相传大禹导淮时锁水妖无支祁于井中,亭为六角,雕甍画栋,飞檐凌空,亭内天花板上,绘有蛟龙一条射影井内,同时,井中系有铁索一条,此索是大禹锁水妖无支祁之物,而今人若动索,水中蛟龙起舞,奇观异常。

中华“四渎”(江、河、淮、济)确源之首——淮河之源,桐柏淮井

禹王锁蛟井--淮源零公里井

中华“四渎”(江、河、淮、济)确源之首——淮河之源,桐柏淮井

据说在此井中放条鱼就可游到大海里

亭下这口井叫“禹王锁蛟井”。《禹贡》(《禹贡》是《尚书》中的一篇。是战国时的著作)载:“禹理水,自桐柏。”《太平广记》(《太平广记》是宋代人编的一部大书。全书500卷﹐目录10卷﹐取材于汉代至宋初的野史小说及释藏﹑道经等和以小说家为主的杂著,属于类书。)讲:“禹理水,三至桐柏”。相传,当年大禹一路治水来到了淮河之源,察觉到了淮源连年洪荒不绝的原因是一个叫巫支祁的水妖作怪。大禹十分震怒,令人捉拿。巫支祁这个水妖生得头如猿猴,身似蛟龙,力逾九象,而且还会腾云驾雾,变化无常,实乃神通广大。

禹王几番捉拿不住,才派了自己的外甥太阳神的儿子庚辰(古代传说中的助禹治水之神。禹治水,“三至桐柏山,惊风走雷,石号木鸣”。禹怒,召集百灵,获淮涡水神无支祁。授之章律﹑鸟木由﹑不能制。授之庚辰,“庚辰以战逐去,颈锁大索,鼻穿金铃,徙淮阴之山之足下,俾淮水永安而流注海”。见唐李公佐《古》),手里擎着避水神针才将其擒获。擒住巫支祁以后,庚辰就用铁链锁住他的脖子,把他投入了这口井中。从此,淮水不再泛滥成灾,两岸人民也能安居乐业。

为了纪念大禹和庚辰平妖灭患的功绩,秦始皇二十六年,人们就在这里建了当时一座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淮渎庙。汉晋以来,历代的帝王年年都要派官员来到这里祭祀淮神。文官下轿,武官下马,随从匍匐前进,十分威武庄严。

当时大禹为了让巫支祁在井中能够生存,又命人在这个井的东北和西北方向挖了两口井,以便通气活水。当地人则说禹王投他入井时,他问禹王说:“你叫我何时出井”,禹王心里想着将他永远锁在井内,就说“等着石头开了花,你再出来吧”。

中华“四渎”(江、河、淮、济)确源之首——淮河之源,桐柏淮井

谁知到了清初,有两个解差从信阳到南阳路过此地,听说井内锁有水妖,便探头入井去看。水妖看见了他们帽子上面的红缨带,以为是井壁的石头开了花,一时运足气力,厉声一吼,挣断铁索,冲出井口,呼啸而去。

中华“四渎”(江、河、淮、济)确源之首——淮河之源,桐柏淮井

康熙皇帝闻讯大惊,急忙亲书“灵渎安澜”四字,镌碑于此,祈求平安。

中华“四渎”(江、河、淮、济)确源之首——淮河之源,桐柏淮井

关于这段故事,鲁迅在他的《中国小说史略》中记述甚详,并认为传说中的无支祁,就是后来《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原型”。孙悟空随着唐僧去了西天取经,负罪立功,终成正果。

淮井---天下第七佳水井

中华“四渎”(江、河、淮、济)确源之首——淮河之源,桐柏淮井

扬子江南零水第一;

无锡惠山寺石水第二;

苏州虎丘寺石水第三;

丹阳县观音寺水第四;

扬州大明寺水第五;

吴松江水第六;

淮源水第七 。

太白顶两井

禅寺山门左右两侧有“大淮井”、“小淮井”两井,水清澈甘甜、久旱不竭,蹲身垂手可及水面。突兀巨石顶,怱生一口井,堪为称奇。 此两井均曾被人称为淮河源头,究竟应是哪井,未查到官方资料,有待进一步考证。

中华“四渎”(江、河、淮、济)确源之首——淮河之源,桐柏淮井

大淮井

小淮井:位于太白顶东北,距大淮井700米,海拔900米。在一段石壁峭陡,藤蔓盘结的地方,有一眼石砌方井,周围七尺见方,人工雕琢了六根青色石柱,柱间有石栏板六块,拦起一圈石栏杆,构成小巧玲珑的六角井台。井壁上青苔枯荣,汇载岁月沧桑,上有六根青石柱相围,故有“长淮绿于苔,飞出桐柏山”之句。今虽淤积太甚,但仍有泉水涌出。这就是曾引来多少骚人墨客的千里淮河之源,被当地人当成“圣井”说的“小淮井”。井径1.2米,深6米,井水清洌,俯身探手可触及水面,井底有三处泉眼,细丝喷涌,隐约可见。泉水从井旁石缝中淌出来,流不多远又渗入地下,约行半里,在那藤蔓掩映、青苔覆盖的峭壁间又浸出来,一滴滴,一串串,滴入壁下的石窝,叮咚作响,如钟摆,如琴音。无数小水珠,渐渐汇成细流,钻进脚下石隙,无声无息地向下潜流,经过一、二里,无数的细流聚成一条小溪,发出欢快的响声,向前流淌。再行三、四里,至谷口,无数的小溪汇成跳跃的小河,撞击着山涧的石头,奔入河槽。就在“小淮井”这个地方,当年汉留侯张良功成身退,挂印进山,就是来到这里,过起了隐居的林泉生活。他就住在前面山顶上的石洞内。汉高祖刘邦亲自来到这里访察张良。他走到这里以后,低头探小井,举道望大山,但见此地峰秀林茂、泉清云祥,更有珍禽异兽、瑶草奇花,不由朗声颂赞:”天下唯云蒙形胜!”为什么说“云蒙形胜”呢?因为这里的太白顶古称云蒙山。

中华“四渎”(江、河、淮、济)确源之首——淮河之源,桐柏淮井

宋朝大书法家蔡襄在此留下了“东南自古衣冠地,桐柏山前淮水春”的名句。明代有“弘正七子”之冠的何景明,也在此表达了“他年淮源能相访,桐柏山中共结庐”的美好愿望。

中华“四渎”(江、河、淮、济)确源之首——淮河之源,桐柏淮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