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早春大棚蔬菜灰霉病爆发流行,减产绝收,4大防治措施,请了解

灰霉病是茄果类蔬菜(特别是番茄和茄子)、瓜类蔬菜、豆类蔬菜(特别是菜豆)、莴苣、韭菜、芹菜等蔬菜的一种严重真菌性病害。大棚、温室等保护地蔬菜栽培中易发生和流行。由于茄果类、瓜类蔬菜的花朵是重点病位,而且病部常有大量霉层,所以用植物生长调节剂点花时,可能产生传染。

1 发病症状

灰霉病以苗期和采收贮藏期发病为主。在适宜条件下,可为害花、果、叶和茎。田间发病首先在靠近地面的衰老叶、花瓣和果实上,然后再侵染其他部位。幼茎被害部缢缩变细,幼苗倒折。叶片发病初期出现浅白色小点,继而形成水渍状大型灰褐色病斑,潮湿时病部长出灰霉,干燥时病斑为灰白色。茎部受害可引起局部腐烂,严重时可造成整株死亡。

成株期主要为害花器和未成熟果实,造成落果、烂果。花器被害,多从开败的花及花托部侵入,造成褐色腐烂,并向花梗蔓延。果实被害,病部变软、萎缩,最后腐烂。这类病害的共同特点是在发病部位产生灰褐色霉状物,后期在发病部位产生黑色不规则菌核。

早春大棚蔬菜灰霉病爆发流行,减产绝收,4大防治措施,请了解

1.1 番茄灰霉病

叶片发病多由叶尖开始,沿支脉间呈“V”字形向内扩展,初呈水浸状、浅褐色、边缘不规则、具深浅相间轮纹,潮湿时病部长出灰霉,边缘不规则,干燥时病斑呈灰白色。茎部发病初呈水浸状小点,后扩展为长椭圆形或长条形斑,浅褐色,湿度大时病斑上长出鼠灰色霉层。严重时引起病部以上枝蔓折倒枯死。青果受害最重,先由青果残留的柱头或花瓣侵染,后向果柄或果面扩展,致使果皮呈灰白色、水渍状、变软腐烂,后病部长出鼠灰状霉层,果实失水僵化。花萼变为暗褐色,随后干枯。

1.2 茄子灰霉病

茄子苗期及成株期均可受害。幼苗染病,子叶先端枯死,后扩展至幼茎,幼茎缢缩变细,常自病部折断枯死,真叶染病出现半圆至近圆形淡褐色轮纹斑,后期叶片或茎部均可长出灰霉,导致病部腐烂。成株染病,叶缘处先形成水浸状大斑,后变褐,形成椭圆形或近圆形浅黄色轮纹斑,密布灰霉层,严重的大斑连片导致整叶干枯。果实受害一般先侵染残留的花丝花托,然后向果实和果柄发展,从而导致果皮变成灰白色软腐,发病后期在果柄处长出大量灰白色霉层,以后果实失水僵化。

早春大棚蔬菜灰霉病爆发流行,减产绝收,4大防治措施,请了解

1.3 西葫芦灰霉病

主要为害花、叶、茎和幼瓜。病菌多从开败的雌花侵入,致使花瓣腐烂,并生有灰色的霉,后向幼瓜扩展造成瓜条顶尖退绿呈水渍状,逐渐软化、萎缩,表面生有灰色霉,最后腐烂。有时在病瓜上长出黑色的菌核。叶片发病,常出现近圆形较大病斑,有少量灰霉。为害茎蔓,常引起茎腐烂、折茎。

1.4 莴苣灰霉病

苗期被害茎、叶呈水渍状腐烂,病部长有灰色霉层。成株期被害,多从底部叶片开始发病,湿度大时,一般从叶缘或有水滴的叶面先发病,病斑呈椭圆形或弧形,起初呈水渍状,扩大后呈黄褐色,具轮纹,病部上长有灰色霉层。叶柄基部开始呈水渍状、红褐色,后基部腐烂,致上部茎部腐烂,严重时植株萎蔫枯死,湿度大时,生有灰色霉层。

2 发病规律

灰霉病是由真菌侵染引起的病害。病原菌主要以分生孢子、菌丝体或菌核在病残体及土壤中越冬,借气流、雨水和田间农事操作等传播。特别是当棚温在15~21℃、相对湿度在90%以上时,更易流行为害。从发病到流行为害一般只需7~12d。一般在开花结果初期,灰霉病进入发病高峰,在病部产生的霉菌又通过气流进行更大范围的传染。3~5月及10月前后,是灰霉病的主要发生时期。一般在密度过大、秧苗或植株生长不良、空气相对湿度过高时容易发生病害。

3 综合防治

3.1 农业防治

3.1.1 选用抗病品种

因地制宜选用适合当地种植的抗病、较耐低温、耐弱光、高产的品种。

3.1.2 清除病残

移栽前清除田间上茬作物残留的残根、老叶、烂叶,然后深埋土壤。田间发病后应及时摘除病叶、病花和病果,将带菌的叶柄、茎秆连带根部剪除。研究表明,摘除幼果上残留的花瓣和柱头可有效防止灰霉病传播,减少病菌来源,控制灰霉病的发生蔓延。

3.1.3 培育壮苗

在育苗时,对种子进行温汤浸种后,用40%甲醛150倍液浸泡1.5h进行消毒处理。苗期注意控制温湿度,防止徒长,培育壮苗。

3.1.4 加强温湿度管理

无论是苗床地,还是定植后的大棚等设施中,均应注意通风换气,降低空气和土壤湿度。对于茄果类、瓜类蔬菜,晴天上午适当推迟通风,当棚温上升至33℃时再通风,这样可抑制病原菌的活性,阻止其传播;下午棚内温度保持在20~25℃,晚上15~17℃。

3.1.5 加强栽培管理

保持棚面清洁,增强光照,避免在阴雨天浇水,防止大水浸灌,最好选在晴天上午浇水。及时通风,控制湿度。有条件的地方应采用高畦地膜全覆盖栽培,大力推广滴灌技术,以及配方施肥和合理密植技术。

早春大棚蔬菜灰霉病爆发流行,减产绝收,4大防治措施,请了解

3.1.6 嫁接防病

利用云南黑籽南瓜嫁接黄瓜、西葫芦等,能有效防治灰霉病、枯萎病,提高抗病性和丰产性。

3.2 药水点花

用2,4—D等植物生长调节剂点花时,在已经配好的2,4—D等稀释液中加入0.1%的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或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用这种药液进行点花,能有效地预防花朵、果实发病(用这种混合药液点花前,还须将已经发病的花朵摘除)。

3.3 生物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可选用木霉菌(活孢子2亿个/g)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枯草芽孢杆菌(孢子1000亿个/g)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5~7d喷施一次,连续喷施3次。

3.4 化学药剂防治

灰霉病是一种世界性的重要病害,迄今为止,尚未发现对灰霉病具有抗性的作物品种,因此生产上一直依赖于药剂防治。

3.4.1 苗床消毒

每平方米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g,拌入过筛细土15g做成药土,下铺上盖对苗床进行消毒。

3.4.2 定植前对棚室进行消毒

用锯末硫黄粉熏棚,每亩用锯末3kg,硫黄粉2kg。

3.4.3 秧苗带药定植

茄果类、瓜类蔬菜定植前,用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喷淋秧苗,做到无病苗进棚。

3.4.4 开始发病后,可选用化学药剂及时防治

3.4.4.1 喷雾

可选用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2000~2200倍液,或45%噻菌灵悬浮剂3000~4000倍液、50%乙烯菌核利干悬浮剂800倍液、40%嘧霉胺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2000倍液、50%嘧菌环胺水分散粒剂1000倍液、65%甲硫·霉威可湿性粉剂700倍液、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等喷雾防治,7~10天一次,连续3~4次。在喷药时,几种药剂交替使用,或混合使用,如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加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药剂防治灰霉病要早,一般以花期和膨果期为重点防治时期。喷洒药剂时要周到细致,对植株基部、大棚地面、棚膜、棚内空间间都要喷药。中心病株周围重点喷。植株中、下部叶片及叶的背面要重点喷。灰霉病菌易产生抗药性,要注意在蔬菜一个生长季里交替轮换用药。

3.4.4.2 喷粉

于傍晚喷洒10%灭克粉尘剂,或5%百菌清粉尘剂,或10%杀霉灵粉尘剂,或10%灰霉灵粉尘剂,每亩每次1kg,9~11d一次,连续使用或其他防治方法交替使用2~3次。

3.4.4.3 烟熏

遇连续阴雨(雪)天气,可选用10%腐霉利烟剂或45%百菌清烟剂,每亩一次用药200~250g,或3.3%噻菌灵烟雾剂,用量为每100m350g。于傍晚用暗火点燃后立即密闭烟熏一夜,次日开门通风。隔7~8d一次,连续2~3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