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棕櫚大道留學 丨 大學生的“戰疫”日記

棕櫚大道留學 丨 大學生的“戰疫”日記

棕櫚大道說:

從疫情爆發到現在,仔細數數,你有多久沒出過門了?估計兩個月前的我們,從沒想到寒假會在家裡度過,新聞上確診的數字每增加一次,就會心慌一次。隨之而來的還有推遲再推遲的開學,和七七八八的線上課程。
我們有時會被新聞氣到發抖,有時為善舉感動落淚,在無數的新聞和故事中,其實也有著很多大學生的身影。這些來自江城內外海外異邦的大學生,正在書寫著屬於自己的“戰疫”日記,今天,我們來聽一聽他們的故事。


棕櫚大道留學 丨 大學生的“戰疫”日記

(圖源 新浪微博)

  • 江城內外


  • 1“幫上忙了,會讓我心裡踏實很多”——大學生劉益嘉


對於家和學校都在武漢的大學生劉益嘉來說,這個寒假顯得沉重又漫長。在經歷了最初的恐慌後,他跟著父親參與了藍天救援隊的物資運輸活動。“藍天救援隊”是民間的公益救援組織,在這場疫情發生後,這個全國性的公益組織也行動了起來,積極開展相關的支援工作。劉益嘉的父親就是這個組織的一員。
當父親看到消息說這一次有物資轉運這種普通人也能幹的活兒後,想讓劉益嘉也加入組織。劉益嘉覺得與其待在家裡,不如去幫幫忙,畢竟所有人都希望武漢能夠快點好起來。他們這次參與的是

救援隊在武漢分部倉庫的物資轉運工作。為了幫助外省籌集的醫療物資能夠轉運到武漢的各大醫院,救援隊在武漢黃陂調配出了一個專門的倉庫用作物資運輸的中轉站。
由於交通的管制很多運輸物資的卡車也沒辦法開進來,需要很多隊員參與銜接、傳遞。有時是牛奶麵包之類的營養物資,有時是口罩酒精之類的醫療物資。物資到了倉庫後,救援隊再跟湖北省的醫院、機構聯繫,將物資送到有需求的地方,武漢分部倉庫相當於連接湖北與外省的一箇中轉站。


棕櫚大道留學 丨 大學生的“戰疫”日記

(黃陂區地處武漢市北部)

劉益嘉第一天的工作是幫忙送飯。因為救援隊在黃陂的倉庫很大,但是地理位置偏僻,周圍沒有什麼人家,而隊員們為了降低病毒感染率,同時想加快轉運速度,都是扎帳篷睡在了倉庫附近,因為根本沒有飯店,所以吃飯也成了問題。後來聯繫上了武漢市的一家飯店,答應了提供飯菜,送飯的任務就落在了劉益嘉和其他幾位志願者的肩上。

後面幾天,劉益嘉則主要在倉庫幫忙上貨和卸貨。雖然工作都很普通,但是劉益嘉卻覺得自己是在和一群英雄一起戰鬥……


棕櫚大道留學 丨 大學生的“戰疫”日記

(圖為相關報道)

在採訪中,劉益嘉同學稱自己從來沒有直面過這麼大的災難,“遇上了疫情,開始其實是有一點慌的家人也比較焦慮,但是成為志願者之後,雖然說沒有站到一線去,但是畢竟幫上了忙心裡踏實多了。自己也看到了大家夥兒面對疫情的做法和心態,有這些英雄在旁邊,雖然感覺前面還有很多困難要走,但是沒有之前那麼焦慮了。
在封城已然二十多天的武漢,還有很多和劉益嘉一樣的同學,他們成為社區的志願者、成為藥品的運輸員、成為求助信息的宣傳者……在這場無聲的戰鬥中,他們從對方、從身邊千千萬萬的英雄身上獲得了直面勇氣和必勝信心。


  • 2“大家都太難了”——博主 @贗月小小


我注意到 @贗月小小, 是在微博的新冠肺炎患者的求助超話中,在一條因為家人重病但是求不到醫院床位的求助博文下,有人提供了 @贗月小小 彙總的求助渠道的博文。


棕櫚大道留學 丨 大學生的“戰疫”日記

(圖源 新浪微博)

我看到時這條博文已經有了 7k 的轉發量了,在這篇長文中她仔仔細細分了類,“求助平臺”“床位信息”“可以求助的個人或者團隊”“自救”等等,仔細數數有八類,幾十條鏈接,直到現在也在更新信息。


徵得同意後,我採訪到了她。@贗月小小 是北京大學的在讀研究生,自疫情爆發以來,她就十分關注這個問題。在被疫情牽動著神經,感到揪心的同時,也感動於各種正能量。而開始總結求助渠道,是在 2 月 1 日左右。

“當時突然刷到‘肺炎患者求助’超話,點進去看著一條條焦急、絕望的求助信息,我才知道原來有那麼多人生病了卻暫時無法收治。我在各種信息中下的評論區裡發現,有熱心朋友發了一些救助信息,但卻十分的零散分散,考慮到求助者的需求,想讓有需要的朋友查找方便一些,於是就有了這個帖子。”

一開始她只是單純的彙總一些零散信息。但網絡上的信息多而雜,這使得如何鑑別虛假信息,提供真實有效的求助渠道成為了彙總中的一大困難。所幸除了她自己在不斷搜尋、逐條進行驗證之外,還有很多熱心的小夥伴會主動幫忙,將一些有用的信息發給她,將無用或者錯誤的信息指出來。漸漸地,這篇博文就越來越完善,成為了長篇的分類彙總。


棕櫚大道留學 丨 大學生的“戰疫”日記

(在大家的積極轉發下,越來越多的人知道了求助信息)

“我不是什麼流量大 V ,我只是一個小透明,我並不確定這個帖子是否能被需要的人看到,是否有價值。但當我發現有很多人在轉發,並且自發地將帖子鏈接複製給求助者時,我決定堅持。”她在採訪中說。

除了積極轉發,還有熱心的朋友幫忙給這條博文買了頭條。
讓人欣喜的是,@贗月小小 還收到了小夥伴的反饋說,“至少看到四個人說已經聯繫好救治事宜了”,這是她最欣慰的地方。但面對多到數不清的求助,她還是感到焦急的,因為隔著屏幕她都能感受到求助者們的恐慌和絕望。每一條求助的博文背後都是鮮活的生命,和幸福的家庭。這時總是特別感謝互聯網,讓這些生命能發出“ SOS ”的微弱信號,讓在遠方的我們隔著網線也能夠拉他們一把。


即使幫了很多忙, @贗月小小 也表示自己只是個小透明,沒有做很多:“只能為大家祈禱平安了。湖北加油,武漢加油。”
在全國人民都被迫“宅”在家裡的時候,一根根網線成為了我們與外界連接的渠道。在@贗月小小 所說的求助超話中,我看到很多很多熱心網友在每一條博文下告訴對方可以找誰求助,可以打哪一個電話,哪家醫院還有床位……直到患者成功得到救治,他們才會跟著鬆一口氣。

從前我只認為英雄就是美國電影裡無所不能的樣子,現在我才明白,英雄就是這群普通人。


棕櫚大道留學 丨 大學生的“戰疫”日記

(在這裡,許許多多的家庭得以被拯救)

  • 3“想要在危機的時候盡己所能”——大學生 Alma


Alma 是哈爾濱人,和武漢隔得可以說是很遠了,去不了一線的她,卻仍想盡一份力量,一些線上的志願工作就映入了她的眼簾。因為一直以來她都在公益組織工作,當看到朋友圈有小夥伴發佈了召集志願者的信息,Alma 就毫不猶豫地加入了。
Alma 的工作是物資轉運的聯絡員,從廈門籌集到的物資,需要由她聯繫各大物流公司,詢問是否可以將物資轉運到湖北孝感。


棕櫚大道留學 丨 大學生的“戰疫”日記

(湖北孝感市的疫情嚴重性僅次於武漢市)


除此之外,她還參與了一個科普類公眾號,幫助蒐集和疫情相關的信息,以及各國衛生局對於感染的標準劃定,還有整理彙總更多的新聞報道。因為文字工作講究高時效,為了能及時傳遞給大眾信息,很多文章和信息的蒐集都需要加班加點的完成,這讓她的寒假變得忙碌了起來。在和物流公司電話溝通的時,因為全國物流的緊張,很多公司都比較忙碌,這也給溝通造成了一些困難。截止到目前她一共打了幾十個電話了。雖然忙碌,但 Alma 有了一種獲得感:“感覺到自己在做比較有意義的工作,會有一些成就感。但還是一直為疫區人們感到擔憂。”

她說自己的想法其實很簡單:“因為希望能在危機的時候儘自己的力量幫助人們,也是自己比較擅長文字和聯絡工作。”

其實在採訪 Alma 之後,我也瞭解到自己的很多朋友在用不同的方式支援著這場戰疫,他們有些幫助社區檢查住戶體溫,有些參與募捐小組幫忙記賬、有些幫助鄰居買菜買藥……當我說想記錄他們的故事時,他們都只是說“只是盡己所能的小事”


那一刻我恍然發覺,“盡己所能”原來是這麼溫暖的四個字,能把整個寒冬暖的熱烘烘的。

  • 五洲四海


疫情發生以來,幾乎大半個中國的醫療資源都向武漢傾斜。但是口罩防護服這樣的消耗品在湖北地區的醫院依然十分緊張。很多留學生也紛紛行動了起來,北美、日本、等遍佈全球的留學生們,都東奔西走地採購物資,只為幫上一點忙,以解武漢的燃眉之急。
1 月 24 日“【天佑武漢】北美留學生出動”的推文刷屏了朋友圈,該推文內容為“轉發此推送,每一次轉發都會對應一副口罩送往武漢。”這次捐贈活動主要是由鳳凰美洲網、留學生車友會等平臺發起的。


棕櫚大道留學 丨 大學生的“戰疫”日記


在回答網友疑問時,他們說“作為在外的遊子,雖暫時不能親身參與祖國建設,但時刻與祖國心連心。作為北美的留學生,我們身邊有大量來自武漢的朋友同學,我們的父母親戚們也曾和武漢有過交情,疫情面前我們都是武漢人!”

而在推文發送的第二天,該公眾號又發佈了他們採購到物資清單

以及採購視頻。在接下來的幾天裡,他們也在召集多倫多、捷克、布拉格等等國家的志願者幫忙驗貨。


棕櫚大道留學 丨 大學生的“戰疫”日記

(圖為其採購物資的憑證)

和他們相似的組織還有很多,在微博#武漢加油北美留學生組#

的話題,閱讀量已經超一百萬了。
他們說“無盡的遠方和無數的人們都和我們有關”


棕櫚大道留學 丨 大學生的“戰疫”日記

(圖源 b站)

在聽聞了新冠肺炎的嚴重性後,每一個留學生都牽掛著千里之外的故土。於是在短時間之內,遠在北美的部分留學生成立了

“武漢加油·北美留學生志願組”,並組織了 2000+ 的志願者,對接捐款,國內外物資和醫院方,進行籌款捐助物資,和美國多所頂尖大學合作共同為武漢加油。


棕櫚大道留學 丨 大學生的“戰疫”日記

(圖源微博)


不止是北美的他們,還有各個國家的留學生自發的組織了起來,通過

捐錢、籌集物資、反對歧視等等方式在這場“戰疫”中為中國加油。英國劍橋中國學聯和牛津中國學聯以及各大高校的校友會聯合發起的“馳援湖北,刻不容緩”救援活動已經往湖北運送了好幾批的物資了,數萬個 N95 口罩,和 1000 多件防護服都陸續抵達湖北的各個醫院。很多學生在參與聯繫廠商、辦理各項手續、與醫院、物流對接等繁重工作的同時還要兼顧學業。其中一位同學稱有一個星期,同學們只能睡三個小時左右。


棕櫚大道留學 丨 大學生的“戰疫”日記

(圖為相關報道)


五洲四海,很多海外留學生、華人華僑都用實際行動表達了“他們與我們同在”的信念。很多國家商店中的口罩都已經售空,被運到了湖北等地。在災難面前,團結成為了我們最有利的武器。

  •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


詩經中《秦風·無衣》這樣寫道: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於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於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

新型冠狀病毒,一個神秘的對手。它靠著自己超強的繁殖、寄生能力,入侵了九州大地,奪去了上千人的生命。它們彷彿穿上了隱身衣,打了一場突襲戰,企圖攻破人類自我防禦的城牆。這是一場戰鬥,敵方正在持續攻城,人類則在努力防守,每一個人都被捲進了這場“戰疫”中。防禦物資的緊缺,病毒攻勢的猛烈,難免會讓人感到恐懼、彷徨、焦慮。


但是無論是武漢城內、還是武漢城外;不管是九州之上,還是海外異邦;都有我們的同袍、同澤、同裳。他們在世界各地,用著自己的方式支援著前線的工作者們,縱然遠隔萬里,心也與我們同在。


棕櫚大道留學 丨 大學生的“戰疫”日記


所以啊,王於興師,未知的敵人已然兵臨城下。但何懼之有?“我願同你分享我的戰袍,修整我的裝備,守好這座城牆。請不要害怕,因為我與你同行。”人類與病毒的戰爭已經持續了數百年,每一次的交戰都需要人們的齊心協力。雖然並不是每一個人都有機會成為志願者,或者直接幫助湖北人民,但是做好防護、減少出門本身就屬於“戰疫”的一部分。
因為我們自己本身就是一座城牆,如果這座牆垮了,就意味著人類的防線又後退了一步。在這個漫長又有些沉重的假期中,希望大家守好自己的這面牆,還要記得千千萬萬的同袍在和你並肩戰鬥。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