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古代太监过得怎么样?

小鲲论坛


【文藏来答】关于这个话题,小编想从一个特殊的节日——春节,来简单介绍一下古代的太监们是如何生活的。

新春佳节,皇宫大内一片欢声笑语,好不热闹。但我们常把目光集中到宫廷之主—帝后们身上,而往往忽略一个更庞大的特殊群体—太监。太监也是人,也要过节,也要在这个普天同庆的日子适当的放松消闲一下。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明清两代太监们如何过大年。

明人绘 镇硕将军唐公像轴 绢本设色 故宫博物院藏

蟒衣吉服 随节应景

辞旧迎新之际,紫禁城内一派喜庆之气。作为皇家的奴才,也算得上是半个家人,太监的形象也是皇庭的脸面,年节自然要更换吉服,呈现一片富贵与吉祥。

清 石青色缎绣云蟒纹方补栽绒边 侍卫夹朝袍 故宫博物院藏

《大明会典》记载:「圣节前三日、后三日,俱吉服。」事实上,明代宫廷中凡时令节日、婚礼、寿诞、筵宴等各种庆典场合均穿吉服,即为「标配」。过年,无论民间抑或宫廷,都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一般自腊月二十四日(华中地区祭灶日为腊月二十四日)始至正月二十日后止,前后近一个月。

明人绘 红云蟒袍男子像轴 绢本设色 故宫博物院藏

作为内侍,宫廷内的一切活动,太监都是直接参与者,忙在其中自是必然。进入年节的第一个活动就是每年腊月二十四的祭灶神之日,历代相传,明宫清廷依旧。祭灶之后,宫眷、内臣即「穿葫芦景补子及蟒衣」。内臣穿葫芦景补子及蟒衣全然是应年景的节日气氛。

说到蟒衣,这是明代创制的一种绣蟒的官服。蟒,形似龙而少爪,故有「五龙四蟒」之说(五爪为龙,四爪为蟒),一般以金线绣于衣上。明初只限于皇帝左右宦官及得宠亲信大臣穿着。春节前后,承应当差的宦官们更换吉服并适当装扮便成为随节应景的常态。

清 掐丝珐琅御题李世达岁朝图插屏 故宫博物院藏

例行节事 忙乐其中

宫中过年,帝后是绝对主体,宦官的从属、依附身份也决定了他们过年的「捎带」性质。各种为帝后过年的操持几乎成为他们年节内容的全部。特殊时节,当差承应不比寻常,更要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关键时刻「掉链子」就和掉脑袋差不多,但若表现得好,倒可得宠获赐。

清 紫檀木边画玻璃 岁朝图挂屏 故宫博物院藏

《酌中志》载,自腊月二十四日起年味渐浓。依宫俗,此时至次年正月十七日止。宫中至此日,御前所安设各样彩灯尽撤之。而年二十五则是「填仓」日,也是醉饱酒肉之期,年节活动至此结束。

清 玻璃彩绘 岁朝图挂屏 故宫博物院藏

历时近一个月的繁琐仪式活动的正常运转,基本要靠这些内臣来完成。明代内廷专设二十四衙门,规模大大超过了前代宦官组织机构,但是明宫廷宦官的组织机构绝不仅限于这二十四衙门,另设有诸如御酒房、御茶房、牲口房、刻漏房、更鼓房、内府供用库、司钥库、内承运库、广盈库、广惠库、广积库、盔甲厂、林衡署、织染所、安乐堂等。如此庞杂的机构设置,在彼时也确实是一种客观需要,明代统治者倚重宦官,使其职权渗透到宫廷生活的方方面面,平日运转的这些常设机构,至年关前后,更是忙到「风生水起」。

清人绘 弘历元宵行乐图轴 故宫博物院藏

清朝宦官机构设置虽不能与明代宫廷比肩,但该干的活儿一点没有落下。夏仁虎《清宫词·正月填仓节》诗云:「新正廿五号填仓,宫内民间一样忙。」主子们忙着享受,活儿可全都是太监们的。

清人绘 弘历元宵行乐图轴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年节前后各种活动,太监都要承应和落实。得闲,一些下等太监还要兼做私活以积攒钱财。《北京志·文化遗产卷·故宫志》「明宫习俗条」记:「凡宫眷(腊月)所用饮食,皆本人所关赏赐置买,雇请贫穷官人(太监)在内烹饪,其技术高者,每月工食可需数两,零星赏赐不在其内。」

清 丁观鹏、郎世宁等合绘 弘历雪景行乐图轴 故宫博物院藏

过年于太监来说,最直接的实惠就是得宠获赐。

《宫女谈往录》记载宫女太监们过年过节不仅要伺候主子,还要伺候神仙:「我们在宫里长年累月是不许祭奠自己的亲人的。一不许焚香,二不许烧纸,三不许上供。无论过年过节或遇亲人祭日,也只能找个没人的地方,愣一会儿神,默默地道几句,眨一眨眼皮就算完了。」故而,太监们在重要时节想得到赏赐,就要舍弃个人的一切,专心伺候好主子,还要伺候好神灵。

明人绘 明宪宗元宵行乐图卷 局部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演戏杂耍 伺机邀宠

元日前后,宫廷内除举办大型仪礼之外,还有多种形式的行乐活动满足帝后的娱乐之需,宦官们使出浑身解数以博君王一笑。明初内廷始设钟鼓司,至万历朝再设四斋和玉熙宫,这三套演戏班子全为宦官所职掌,专事承应宫廷仪礼及娱乐活动。

明人绘 明宪宗元宵行乐图卷 局部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出自明代宫廷画师之手的《明宪宗元宵行乐图》,描绘了明宪宗朱见深正月十五元宵节从早至晚在皇宫里庆赏游玩的各种情景。只见身着便服的朱见深坐在殿前围帐中,侍臣们立于两旁,殿上悬有彩灯,一派繁华。台下宦官进行杂技、魔术等各种杂耍百戏的演出。在宫内设街市,模仿民间习俗放爆竹、闹花灯,在历代宫廷中甚为普遍。

明人绘 明宪宗元宵行乐图卷 局部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除宦官统领下的三套专职演戏机构外,明代宫廷还专设宦官职掌之汉经厂、番经厂,经厂本是进行经书刻印的,但在一些重要节日兼作法事。借职掌宫廷文艺之机,不少宦官邀宠得宠,进而获权干政。明代最有势力的两大专权宦官—明武宗时的刘瑾和明熹宗时的魏忠贤都是靠着这个途径登上高位的。清宫内太监掌管下的演戏机构有南府、景山、昇平署,还有本家班等。宫内建有畅音阁大戏楼作为固定的演剧场所。

明人绘 明宪宗元宵行乐图卷 局部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戏曲娱乐之外,封闭于宫廷内的主仆群体还不时幻想着民间百态。于是皇家想出了新招:在宫中或园囿内特设集市,模仿市井俚俗的特殊景致。乾隆年间即在圆明园的同乐园设买卖街。春节开园,皇帝下谕,准满汉各大臣进园游戏。街内有太监假扮市井商贩、购买者,还故意讨价还价,为的是让帝后、妃嫔们真切体验到世俗生活的乐趣。有时,皇帝穿着便服扮作百姓挤入人群,内监们也纷纷迎合皇帝的心意,左右相拥,真是达到了纵乐狂欢、君臣同乐的境界。

明人绘 明宪宗元宵行乐图卷 局部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太监们如此卖命地服侍和迎合主子,无非是想得到一些恩宠和赏赐。平日严苛的主子和管事太监此时也变得宽容、亲和起来。清宫旧制:春节例行拜年都是要给赏银的。凡是晚辈给长辈辞岁的—如格格、宫女、太监等,个个都能要得百八十两的压岁银。借拜年以融洽关系,结交权贵在宫中照例进行。给主子拜年可以得到赏赐和恩宠,给权势太监拜年可以得到赏识和提拔。太监之间都是小太监向大太监拜年,大太监也会给他红包作为补贴。

假机自娱 消闲有术

年节宫内虽忙碌,但也尚有闲暇。《酌中志》作者刘若愚亦一内臣,他认为内臣读书安贫者少,贪婪成俗者多。

明人绘 明宪宗元宵行乐图卷 局部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明代宫廷宦官按有无学识分为知识型宦官和一般内臣。知识型宦官往往雅好诗文,颇多与外廷文儒,甚至帝王诗文交游、唱和者,旦有闲暇多为诗属文。而多数宦官如刘若愚所言,不学无术,争宠好斗,贪酒嗜赌。

这些娱乐既是年节活动,也是平日生活习俗。总之,无论是服务其中陪伴消闲,还是假机自娱,太监们从来不是节日的主角,有道是—自己的日子别人的年!

文藏


关于古代的太监,可以参考我在企鹅、头条、百家、大鱼号等平台发表的《古代有那么一种双性人,他们受尽屈辱,为何皇宫内数量竟达过万?》一文。

古代皇帝身边有那么一群人,他们很是特别,因为他们是一种双性人——俗称“太监”。在不少的宫廷剧里面也不时的出现太监们的身影,特别是汉朝的时候,太监这一特殊人群的数量多如牛毛,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罗贯中《三国演义》里的“十常侍”。在古代,太监这一职业并不光彩,他们受尽折磨与屈辱,为何依旧会有那么多人选择去做太监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古代人选择做太监最根本的原因是因为穷。古代人可不像现代人一样,只要肯努力就能赚到钱吃饱穿暖。他们生活在哪一个封建统治的小农社会是相当的不易,在哪个时代饿死人是常有的事,所以为了生活他们不得不选择去做太监。

想做太监可并非易事,俗话说:“阉前饮烈酒,痛苦谁能知”。一个男人的私密处要被切割那是何等的痛苦呀!何况古代还是一个医学条件不那么先进的时代,想一想都感觉瑟瑟发抖。《浪迹丛谈》里记载,阉割者要先喝酒,利用酒精麻痹自己,然后绑在桌子上利用锋利的刀沿着阳具根部环切割……手术完后一旦见风,还会有生命危险。如此这般,太监的门槛可不是一般人能受得了的。

在古代,太监作为一种双性人,他们给皇帝当“女人”,给嫔妃当“男人”。特别是在后宫之地,太监的存在惹得无数寂寞女宫的心动,因此也就存在对食的现象。何为对食呢?就是女女之间或者女与太监之间的爱情。在皇宫女宫与太监的对食现象尤其得多。太监们白天伺候完主子,晚上还要陪女宫们睡觉,毕竟那一方面的功能尽失,所以他们也是相当的不容易。



话说太监们虽活得那么的低贱,他们真的就没有什么好处吗?其实,也有混得很好的太监,比如东汉太监张让、唐朝太监高力士、明朝太监郑和、清朝太监李莲英等。他们从一位小小的太监一步步摸爬滚打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存在,可谓是不容易,所以这也恰恰说明了为什么太监这一身份竟还有如此之多的人去选择了。

关于古代太监们的事,你有何看法?欢迎你把自己的观点留在下方的评论区内。

爱生活,爱历史。敬请关注:小鲲论史


小鲲论坛


宦官是天然的话题,也是被影视剧塑造最多的群体之一。正常的不多,变态的不少。

太监,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群体,可以既是奴隶又可以是俗人。反差很大,悲惨的永远悲惨,幸运的非常幸运,可以被人称为九千岁,也可以身死宫廷。司礼监和养马监的太监待遇和地位天壤之别。然而,太监由于距离权力中心太近,极易造成专权,把持朝野。

在历史上甚至会成为王朝末期动乱的重要因素,如东汉与晚明。清朝鉴于前朝的教训,比较好的处理了这个因素。比如,在雍正继位的过程中,康熙的贴身太监魏珠就卷进了诸子夺嫡的纷争中,曾经在斗争中八阿哥允祀的儿子为了结交好魏珠,呼其为伯父,乾隆借此机会训斥太监,大意就是:

1. 尊卑体统都已经定了,不容你们有僭越之心,你们从前都是乡野贱民,得上天恩宠,得入宫闱,还赐予你们品秩,已属天恩浩荡,况且朕的八旗子弟,王公大臣都不如你们日觐天颜、出入内廷;

2. 所以你们应该扪心自问,自揣分量,谨慎小心,以免被诛;

3. 我的诸大臣都是屏藩辅翊的国家栋梁,你们待他们自应恭谨尽礼,不要向宣读圣旨时你们趾高气扬,至于我的内廷阿哥,即便是王公大臣见面都要行跪见请安之礼,更何况你们这么卑微的人呢,你们不要仗着阿哥们年轻冲幼,遂尔怠忽;4. 接着拿太监举例,即如苏培盛,在康熙时蒙受天恩,赏赐四品官职,非分已极,却不知惶愧感恩,竟然恣意妄为,见我的兄弟时竟然只是半跪请安,甚至执手问话,并坐交谈:

简直目无礼节,难道不知道这些亲王都是皇考的儿子朕的兄弟吗,此风不可长也。

从这些训斥中可以看出,清朝的统治者对近人太监充满警惕,也正因为这样,清朝历史上没有宦官专权。 参考:《雍正帝打击太监魏珠原因新探》,《乾隆起居注》

特邀嘉宾:一枚蜻蜓


秦右史


太监作为皇宫里的重权人物,也是皇帝嫔妃们身边的大红人。他们也有高低贵贱之分,以大清朝太监为例,例如李莲英,安德海,张兰德这样的太监总管,他们的级别是最高的,经济收入也是最高的。并且私下里都有自己的“小生活”。



众所周知,太监们长期生活在宫廷中,很少于外界接触,但是像安德海他们这样高级别的太监在宫外都有他们的私人住宅。这些大太监们除了按时到宫中应差外,其余没事的时候就会到各自的住宅,也就是皇宫外的家。

他们的家里面有小太监,奴仆,女佣等侍候,有的个别太监也娶了名义上的宫女为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太监和宫女“对食”。他们虽然没有夫妻之实,但也能互相解闷,更有甚者还收养了义子义女。这些身份显赫的太监跟有钱的官宦之家没什么区别,生活也及其奢侈。



像李莲英这些大太监,平时都是侍奉在皇上,太后,后妃身边,只要主子欢心,他们就会得到一些奖赏,包括一些珠宝首饰等等,另外各地的大史,道台,知府以及各部官吏,这些人面见皇上之前,都要给太监“纳金”也就是“进贡”。如果不这么做,太监就会托辞,所以想见皇上升官发财的就必须要给太监好处费,才能得到太监的及时引荐。因此这些高级太监都是中饱私囊家财万贯的主。


另外这些太监们除了特到一些“私财”以外,每月还有朝廷定期发给的俸禄,即奉银,奉米等钱物,级别越高俸禄越多。

据说李莲英就是最富有的太监,他在京城的房产不下百余处,在他的家乡还置办有土地若干顷。可谓财产无数。

但是至于一般的小太监,就没什么油水啦!除了在宫中做佣人外,基本上和穷人没什么两样,只是每月能得到一些微不足道俸禄而已。

太监的一日三餐,按照等级一般小太监每月二两饭银,每餐一菜一汤,吃的都是大锅饭。高一级的五两,总领太监十两,首领太监五十两到一百两,李莲英这样的就是首领大太监,每餐有数十道菜。吃的菜也好,山珍海味应有尽有。


太监和人一样,也有生老病死,一些年纪大的太监没什么用了,于是就被流放到宫外,条件好的话,出宫之后,会有家奴使唤,仗着当年在宫中的积蓄,养尊处优,颐养天年,还算过的舒坦。

条件不好的老太监,出宫之后孤身一人,无依无靠,唯一的归宿就是去道观当道士。当然了当道士也不是谁都可以的,也需要筛选的,所以剩下的一些穷的掉渣的老太监,没办法只能流落街头当乞丐了。

所以说太监的生活也是有苦有乐的,并不都是人们想象中那样进了皇宫门就是上等人。


任驰赢天下


古代的太监们,他们由于要服务于皇宫,所以丧失了传宗接代的功能。那么没有子嗣的太监们,他们最终的结局会如何馁?

第一种:兢兢业业做事,夹紧尾巴做人的太监,他们有可能晚年能颐养天年。他们都明白做人不要太嚣张的道理。他们知道自己虽身处皇宫、贴近最高权力者,但这也是个大是大非之地。身处顺境时,可以大富大贵;身处逆境时便会人首分离。于是他们兢兢业业干活,不留工作上的把柄于人;夹紧尾巴做人,尽可能地不得罪人。这样的太监,既使得到重用,也不会遭人仇恨。所以他们可能在晚年坐拥一笔财富,回乡投靠亲戚后颐养天年。——这应该是普通太监中,结局最好的一种了。

第二种:混口饭吃、不争权夺利的太监们,晚年大都比较凄凉。这些太监因为没太多的"理想抱负",所以只是混口饭吃。他们基本不会得罪什么人,也不会有什么发展。所以当他们晚年,只能告老还乡。但由于他们这辈子基本没混好,而且没有后代,所以他们回乡后基本不受待见。他们往往群聚在寺庙,以此报团取暖。——虽然他们晚景相对凄凉,但是也算平平安安度过了一生。



第三种:虽有手段,但忠心侍主的太监,他们的命运掌握在其主子手里。那些为了达到目的,而费尽心机搞人的太监,他们性格中并没有太大的缺陷。他们主要是因为忠心耿耿地侍奉主上,导致得罪了不少人,所以并不会主动招揽太多的仇恨。如果他们忠心侍奉的主子体恤他们,并且能足够为他们着想,那么他们晚年还是能全身而退的。如果他们的主子不为他们着想,或者他们的主子在权力斗争中失败了,那么他们会死得很快。——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权力斗争很少有常胜将军,所以这种太监大多没有好的结局。



第四种:机关算尽、为名利不择手段的太监们,大都恶人自有恶人磨。那些"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的小人,当得到些权利后,会特别地骄横。他们会利用手中的特权为自己夺取海量好处;会不择手段铲除异己;会互相间争名夺利发生内讧……。有句话说得好:"人在做,天在看"。这种太监们因为坏事做尽,最终不是被报复者们以各种方式搞死,就是被内部同僚以各种手段黑吃黑。——这种太监也许一时大富大贵,但“出来混,终归要还的!”。


可以这么说,古代的太监基本是穷苦人家出生,他们早早地就丧失了传宗接代的能力,无论曾经地位有多显赫,也难逃命运的捉弄!


爱畅想历史


各个朝代太监情况有所不同。

以明朝为例:

明朝为了加上中央集权,在洪武十三年,朱元璋以宰相胡惟庸谋反伏诛,废除了长久以来的宰相一职,皇帝独揽大全。洪武十五年设计内阁制度。主要负责根据皇帝的旨意批阅奏章,称为“传旨当笔”

到了宣宗(朱瞻基)批准内阁在奏章上批注自己得意见,后来称为“票拟制作”又授予宦官机构司礼监“批朱”。票拟之法补救可君主不愿面见阁臣之弊,但内阁大臣与皇帝沟通,全由司礼监。由是开启明朝宦官专政之大门。

为加强对全国臣民的监视,明太祖还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明成祖又设立东厂,明宪宗再设西厂,合称“厂卫”,由宦官统领,自此明朝宦官之权势无以复加。

但是这仅仅对于掌权的太监,皇宫里的小太监,不靠近全力中心的,命如草芥一般,生活也是十分不堪。

(个人观点,不喜吴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