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31 董卿18年退出春晚,20年退出《中國詩詞大會》:退是一種人生智慧

1

大年初四這天,我看第五季《中國詩詞大會》,看到了熟悉的評委康震、蒙曼、王立群、楊雨、酈波等人,但我卻沒有看到最喜歡的主持人董卿。

儘管新的主持人毫不遜色,但在我心目中董卿才是最適合這個舞臺的人,她就是為這個舞臺而生的。

董卿18年退出春晚,20年退出《中國詩詞大會》:退是一種人生智慧

從《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到現在的《故事裡的中國》,董卿主持的每一個節目都深受大眾喜歡,每一個節目都是弘揚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化,我們更看到了一個集一身才華於一身的董卿。

可她卻在《中國詩詞大會》被更多人知道的時候,退出,重新開闢新的征程《故事裡的中國》。

董卿曾說過:“當真地克服心理的恐懼,放下、離開。啊,原來除了那個舞臺外,還有一個很大的世界。這個世界對你的意義是什麼?是不是比那個舞臺更重要,很難下定論,但你要看到,它是存在的。

董卿18年退出春晚,20年退出《中國詩詞大會》:退是一種人生智慧

董卿的這段話,在她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她就是一個懂得急流勇退的人,每每在事業的高峰期,不少觀眾都期待她主持的節目時,她退出的消息讓這些觀眾的希望撲空。

很多人認為,在事業的高峰期退出意味著會失去很大的發展機會,但聰慧之人,都懂得適可而止。

人生好比是一場馬拉松,不可能一直都處於奔跑的狀態,有時候也需要停下來,呼吸新鮮的空氣,儲存更多的力量,以更嶄新的姿態整裝待發。

退,不是退步,而是一種人生智慧。

董卿18年退出春晚,20年退出《中國詩詞大會》:退是一種人生智慧

2

2014年,已大有名氣的董卿自曝收到了美國南加州大學的入學邀請。

在輝煌的事業和未知的學業面前,她毅然走上了出國深造的道路,這無疑意味著她的大好事業將拱手於人。

當記者問及原因時,她表示自己在主持節目上有點雷同,沒有太大的突破,而出國留學,換來的是別具一格的思路,她相信未來的自己將以全新的姿態,重回拿起話筒的舞臺。

可見,董卿退只是表象,蓄勢待發才是本質。

人生如棋,有進也要有退。進,不一定能贏,退,也不一定會輸,但不懂進退的人,往往會輸得一敗塗地。

董卿18年退出春晚,20年退出《中國詩詞大會》:退是一種人生智慧

方仲永從小聰敏過人,但他父母卻把他當成掙錢的工具,一味地消耗他的聰明才智,卻從不讓他停下來學習新的知識。

殊不知,再寬廣的大海,若沒有其他水源流入,也終會有枯竭的一刻。再聰明的才子,若沒有汲取新的知識,也終會有江郎才盡的一天。

只會一味地前進的人,只能稱為勇夫,卻不能稱為智士。

真正有智慧的人,都懂得進與退,有所舍才能有所得。

董卿留學回來後,身上更多了一層書香的氣息,都說學習能改變一個人的樣貌,讓她即使淹沒在人群中緘默不語,她也是人群中最閃耀的那個。

也正因為她有了更深層次的學習,她在主持《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等節目時出口成章,才華橫溢,讓我們看到了更優秀的董卿。

有位禪師說道:“退卻一步,才能衝得更遠;謙卑反省,才會爬得更高”。

董卿18年退出春晚,20年退出《中國詩詞大會》:退是一種人生智慧

3

董卿缺席今年的春晚,已經不是第一次了,而是接二連三地缺席。

很多人都好奇,她為什麼會缺席春晚的主持呢?

有人認為,她是為了不想在過年期間孤身一人吃速凍餃子,想和家人團圓;也有人認為,她的退出,是為了開闢更好的天地,為中國文化做更大的貢獻。

在春晚缺少了董卿,而在《故事裡的中國》這個節目裡卻能遇見董卿。

這個節目剛創立不久,與春晚相比略有遜色一些,但一個優秀的人,不管在怎樣的舞臺上,都能散發出自己特有的光芒。

在《故事裡的中國》裡,節目組採取的是“戲劇+影視+綜藝”的綜合形式,這是一種創新,對董卿來說更是一種挑戰。

董卿18年退出春晚,20年退出《中國詩詞大會》:退是一種人生智慧

董卿憑藉自己豐富的主持經驗,再加上自己的博學多識,給觀眾呈現出一個個高質量的產品,即使這節目沒有做過多的宣傳,也能獲得很高的收視率和很好的口碑。

對董卿來說,進,是為了事業能有更好地發展,退,是為了韜光養晦,以更新的自我重新出發。

人都要有一種空杯心態,意指脫離現有的舒適圈,時刻清空自己,並保持一種終生學習的狀態,才能鍛造一個更有挑戰力的自己。

擁有大智慧的人,從不會盲目向前,他們會看準形勢,在改進的時候進,在該退的時候,也會蓄勢待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