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8 跟風消費:信息流瀑影響下的獵奇心理與身份認同

5米挑高的空曠空間內,擺放著一組餐桌。

奢侈的空間利用、提前14天的預約、固定菜單、指定著裝,

側面的凸顯著餐廳的消費水平,

通過對外的展示,使流量得以大量湧入,

好評、必去、超值,深刻地影響著握著手機的他,

此刻他下定決心,做好了下個月“吃土”的準備。


跟風消費:信息流瀑影響下的獵奇心理與身份認同

跟風

消費

隨著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升,越來越多的人有足夠的資金去體驗、嘗試新奇、盛行的消費方式。

隨著話題意見主導者的流量聚集,其推薦的店鋪、物品,可以有效地對所屬群體進行影響,使其更快的進行消費決策。

跟風消費:信息流瀑影響下的獵奇心理與身份認同

以上數據為某茶飲品牌,2012年度至2018年度的店鋪擴張速度,“網紅店”的標籤背後,是飛躍式的擴張。

而飛躍式的擴張速度,則是意見主導者導向下的消費者自發式跟風消費,對網紅店的“打卡”行為,並非全部都是理性的消費決策。

許多人即使在自身收入不足以支撐消費、即使是需要經歷長時間的排隊情況下,仍然痴迷於“網紅店打卡”的過程中。

同處“網紅店打卡”行為之中,根據個人消費能力、初始消費慾望的不同,則會產生不同的消費結論,而在這之中,可分為理性的消費與跟風形式的消費。


01 理性消費

理性消費,指的是在自身的消費能力允許情況下,合理的分配自身資金,追求效應最大化原則進行合理的消費。

在經濟學理論中,存在“理性人假設”的概念,指的是從事經濟過程中,追求最小成本獲取最大經濟化效益的人群抽象。

我們每個人的生活中,都會參與市場經濟的消費過程,合理的消費為追求效應最大化原則,指的是通過合理的搭配方式,找到讓自己最感到滿意的消費搭配。

“舉例:在消費過程中,最優解是在可選擇的商品序列中,選取最能滿足自己實際功能的產品,比如在購買衣物時,將高檔品牌排除在外。”

理性的消費有助於我們保持最佳的消費策略,遵從最大化效應原則,則免受消費主義的影響,使資產得以保留與增值。

跟風消費:信息流瀑影響下的獵奇心理與身份認同


02 跟風消費

但並不是所有人都可以保持理性的消費,許多人在消費主義盛行的理念下,不自覺間對自身的消費意識進行了調整,進入了跟風消費的群體之中。

所謂的跟風消費,指的是與理性消費相反的行為,其消費本質不再是為了滿足功能效應,而是追求心理促進。

其消費的原則,多是“炫耀、攀比、衝動、跟隨”等多種心理因素促動,使其不顧自身實際消費能力,盲目地對消費進行跟風。

盲目的對消費跟風,促使“網紅店”的爆火,許多人的消費目的,並不是去體驗產品,而是通過消費形成自我滿足。

而盲目消費跟風的後果,便是因超前、超額消費帶來的資金危機,但即使是多次的“吃土”仍無法擺脫跟風消費的循環。

原因在於,即使我們努力的想要剋制自身的消費慾望,但往往由於沒有認識到真正影響我們的本質是什麼,從而做了“無用功”。

跟風消費:信息流瀑影響下的獵奇心理與身份認同


跟風消費:信息流瀑影響下的獵奇心理與身份認同

與效用

無關

正如前文所說,盲目的跟風消費,並不是為了滿足我們對產品的效用需求,而是滿足我們自身的心理需求。

從客觀上來講,對產品賦予心理需求,並不存在“過錯”,當我們資金充裕的情況下,追求“高品質”消費,以提升自我滿足感,是一種自我選擇的過程,並不會受到譴責。

但在我們資金不夠充裕的情況下,盲目的進行跟風消費,寄希望於外物,填補我們的自我滿足,則屬於一種負面的消費行為。

“舉例:從餐飲角度來說,高檔食材往往意味著過高的成本,但為了進行社交炫耀,許多人還是選擇了購買。”

這種消費行為有多種影響因素,如消費主義、社會助長等大環境影響,也有源自於我們內心的主觀影響。

而想要防止因盲目跟風消費,導致的自身利益受損,則需要認識到促使這種行為出現的本質。


01 獵奇心理

“網紅店打卡”實際上凸顯出的是低復購的消費現實,所謂的低復購指的是我們忙於打卡新店,而很少去以往的店面進行二次消費。

這實際上體現出了盲目跟風消費其中的一個重要因素,那就是獵奇心理對我們的消費行為影響。

在受眾心理之中,獵奇心理指的是我們希望通過實際體驗、認知,去感受世界中新的事物、現象,也可以被稱之為好奇心。

正如著名哲學家、心理學家、教育家約翰·杜威在書中表述的,好奇心最終可以強化我們個人與世界的聯繫,為我們提供趣味性、挑戰性和興奮感。

但好奇、獵奇心理並不都是正面、積極的,如果我們執著於趣味性、挑戰性和興奮感,而不去考慮實際的現實,那麼獵奇心理則會對我們的人生起到負面作用。

“舉例:去瑞士滑雪自然可以為我們提供趣味性、挑戰性和興奮感,但如果自身消費不足以支撐,則會影響到我們生活的其他環節。”

網紅店打卡、跟風消費主義的低復購特性,除了所消費內容無法為我們帶來實際效用外,還有與我們的獵奇心理過重有關。

當我們看到別人消費過程中表現出的滿足感,我們的獵奇心理促使我們進行相同的消費,以獲得共同的心理體驗。

跟風消費:信息流瀑影響下的獵奇心理與身份認同


02 身份認同

人類對自身價值的判斷,有一種與生俱來的不確定性,我們對自己的認識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人對我們的看法,我們的自我感覺和自我認同完全受制於周圍的人對我們的評價——阿蘭·德波頓

實際上,獵奇心理帶來的趣味性、挑戰性和興奮感滿足,在盲目跟風消費的情境下,則是由身份認同觸發的。

話題主導者的意見得以充分影響潛在消費群體,原因在於話題主導者的生活狀態,是所屬潛在群體所向往的。

身份認同指的是我們對自身的一種認知描述,在我們的內心中,不可避免的會對我們的生活進行定義與期許。

而這種定義去期許,則需要通過一些外界評價、行為去進行強化與契合,從而使我們獲得對自身價值、努力的肯定,滿足對自身身份的認同。

盲目跟風消費的背後,實際上是希望通過消費行為,去契合對自身的身份認知與期許,從而滿足自身對身份的認同。

“舉例:話題主導者自身的生活層次,決定了他的消費標準,而對消費標準的模仿,背後是對我們自身身份的認同,這種跟風式消費實際上是在訴說:你看我也消費的起,所以我們處於同一生活層次。”

為了滿足自我身份認同,去跟風式的模仿消費,顯而易見是一種錯誤的消費觀念,但促使我們拋棄理性消費觀念的原因中,還有一個關鍵性的促進因素。


03 社交貨幣

跟風消費往往伴隨著,在多個社交渠道中打卡的行為,通過打卡來向自身所處的,社交圈子進行自我的展示。

通過打卡進行對外展示,實際上是為了收穫讚美、傾慕,從而收穫他人的目光,獲得外界評價,以提升自己的身份認同感。

在社交媒體經濟學中,有一個社交貨幣的概念,指的是我們在網絡中傾向於分享我們積極的一面,以獲取對外的談資與展示。

“舉例:在社交環節中,對網紅店的消費經歷分享,可以側面反映自己的消費水平與消費理念。”

喬納·伯傑在書中,將社交貨幣定義為,可以在社交活動中與他人分享的故事、事物、經驗、知識,這些內容將體現出我們的自身價值,併成為塑造我們自身的特質。

那麼,對於網紅店打開,並分享至社交網絡的行為,實際上是通過社交貨幣,來獲取身份認同,以滿足自身的獵奇心理。

跟風消費:信息流瀑影響下的獵奇心理與身份認同


跟風消費:信息流瀑影響下的獵奇心理與身份認同

擺脫

跟風消費

由盲目跟風消費導致的經濟壓力增長,使許多人習慣性的“吃土”,在這種不良的資產循環狀態之下,為何許多人還是無法糾正自己的行為?

正如前文所說,盲目跟風消費的背後,是多種心理因素堆積導致的負面影響,那麼想要糾正自己的盲目跟風行為,則需要有針對性的調整自己的行為模式。


01 警惕信息流瀑

隨著互聯網行業的興起,在巨量的信息衝擊之下,很容易使我們產生決策崩潰,並且在巨量的信息中,充斥著虛假的信息。

哈佛大學法學院教授桑斯坦,提到了信息流瀑的概念,指的是虛假信息傳播過程中的“迴音室效應”。

信息通過網絡便捷的傳播,虛假信息經由話題主導者的強化,隨著認同其思想的人群越來越多,最終形成了群體認知。

在群體認知的情況下,信息流量得以集中,最終形成瀑布般的強有力的信息流,從而延伸至對社會各群體的影響。

在生活中,我們隨時可以接收到信息流瀑的衝擊,在衝擊下,我們盲目的選擇了店鋪進行消費,即使那不是我們所喜歡的。

因此,在網絡中我們需要弱化那些商品的點評、種草,而是實際的去考慮這件產品是否符合,效應最大化原則。

在市場消費中,我們需要做一名“理性人”。

跟風消費:信息流瀑影響下的獵奇心理與身份認同


02 警惕模仿

正如我們前文所說,盲目跟風消費,實際上是一種社交貨幣所影響的身份認同,而對話題主導者的消費模仿,更是對自身身份認同的滿足。

法國社會學家、心理學家塔爾德提出,模仿導致了人類社會的相似性,模仿是群體的一種生存方式。

在信息流瀑的影響下,我們很難在群體意見中保持自己思考的獨立性,反而會隨著群體的思想認知,去改變自己的行為方式。

這種通過模仿來獲取群體認同與社交分類的行為,實際上並非一種理性、有效的行為方式,而是一種自欺欺人的矇蔽行為。

因此,我們需要隨時保持警惕,明確自身的哪些決定是出自於自我,哪些決定是出自於對外界的模仿。

“舉例:同事新買了高檔口紅,收穫了一片讚美,在這時如果我們也出現強烈的購買慾,但並不意味著我們需要口紅的實際效用。”

很多時候,在不自覺間,我們喜歡的並不是物品的功能效用,而是其能帶來的社交評價,但這些社交評價,可能並非出於真心。

而維持這種外界社交評價,需要的並不是物品的購買,而是自身的個人價值支撐。

因此,警惕信息流瀑帶來的模仿行為,才是阻斷盲目跟風消費的最佳方式。

跟風消費:信息流瀑影響下的獵奇心理與身份認同


跟風消費:信息流瀑影響下的獵奇心理與身份認同

跟風消費過後的“吃土”,已經成為一種常見現象,

但常見並不代表著正確,

盲目跟風消費的背後,是短缺的資金,

難以應對的風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