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什么是病毒?

用户6975125598122fvh


什么是病毒?

病毒是一类体积微小、结构简单、只含有一种类型的核酸,严格细胞内寄生的非细胞型微生物。

病毒不能独立生活,必须寄生在其他生物的细胞内,病毒没有细胞壁,由蛋白质的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

病毒主要包括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对人主要有致病作用的是动物病毒,包括流感病毒、艾滋病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等,大多数病毒对抗生素不敏感。

病毒可以导致人体发生感染,人类对病毒天生没有抵抗力,所以发生流感时往往会造成大流行,再比如目前在全国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同样如此,所有人都是易感人群。

病毒并不是不可战胜!

经过人类的努力,可以对病毒进行处理,将病毒制成疫苗。人体接种疫苗之后,就会对病毒产生特异性的物质,可以预防病毒感染。到目前为止,人类还没有研究出杀灭病毒的药物。

感谢您阅读本文,若您赞同文中观点,就赏个赞,关注{三诺讲糖},如有疑问请邀请我回答!


三诺讲糖


近期因为新型冠状病毒的流行,使病毒再一次走进大家的视野,那么我们就来认识一下“病毒”。

(一)病毒(virus)是形态最微小,结构最简单的微生物。病毒无细胞结构,只有一种核酸(DNA或RNA)为遗传物质,必须在活细胞内才能显示生命活性,故病毒被列为一个独立的微生物类型--非细胞型微生物。(也就是说病毒在培养基上是无法培养出来,必须在活细胞内)。

(二)病毒的结构包括:

  • 核衣壳:包括核心和衣壳,核心主要成分是核酸,为病毒的复制、遗传和变异提供遗传信息
    ;衣壳是包饶在核酸外面的蛋白质外壳,衣壳具有抗原性。
  • 包膜:包膜是包饶在病毒核衣壳外面的双层膜,是某些病毒在成熟的过程中穿过宿主细胞时获得,含有宿主细胞膜成分或核膜成分。
  • 其他辅助结构:如腺病毒有触须样纤维,有的病毒有基质蛋白。

(三)一个小小的病毒进入人体,最后产生那么严重的器官功能障碍,它是怎么做到的?

病毒缺乏增殖所需要的酶,只能在有易感性的活细胞内进行增殖。病毒进入到宿主细胞,它会进行基因的复制,做后释放出子代病毒,这是一个复制周期。

它分为5个阶段:

  • 吸附:病毒吸附于宿主细胞表面是感染第一步。
  • 穿入:病毒吸附在宿主细胞膜后,主要通过吞饮、融合、直接穿入等方式进入细胞。
  • 脱壳:病毒体必须脱去蛋白质衣壳后,核酸才能发挥作用。
  • 生物合成:病毒利用宿主细胞提供的低分子物质大量合成病毒核酸和蛋白。
  • 装配和释放:核酸和蛋白合成之后,进行组装并释放到细胞外。

病毒复制周期长短与病毒种类有关,如小RNA核酸病毒为6-8小时,正黏病毒为15-30小时。

(四)温度、紫外线及消毒剂能杀死病毒吗?

  • 温度:大多数病毒耐冷不耐热
    在0℃以下,特别是在干冰(-70℃)和液态氮(-196℃),可长期保持感染性,大多数病毒于50-60℃ 30分钟可以被灭活;
  • 酸碱度:大多数病毒在PH:5-9的范围比较稳定,在5以下或9以上迅速灭活,但不同病毒对PH的耐受能力有很大不同,如在PH3-5时肠道病毒稳定;
  • 射线和紫外线:γ线、X线和紫外线都能使病毒灭活,但有些病毒经紫外线灭活后,若再有可见光照射,因激活酶的原因,可使灭活的病毒复活,故不宜用紫外线来制备灭活病毒疫苗;
  • 脂溶剂:病毒的包膜含脂质成分,易被乙醚、三氯甲烷、去氧胆酸盐等脂溶剂溶解;
  • 酚类:酚及其衍生物为蛋白变性剂,可作为病毒的消毒剂;
  • 氧化剂、卤素及其化合物:病毒对这些都敏感;
  • 抗生素与中草药:现有抗生素对病毒无抑制作用,但可以抑制待检标本中的细菌,有利于分离病毒,合并细菌感染时也需要使用抗生素
    ,有些研究证明,有些中草药对病毒有一定抑制左右。

灭活是指病毒受到理化因素作用后,失去感染性,灭活的病毒仍能保留其他特性,如抗原性、红细胞吸附、血凝等。

(五)为什么有的人感染了症状很重而有的人却很轻?

病毒感染的结果取决于宿主、病毒和其他影响免疫应答的因素。

  • 宿主因素:基因背景、免疫状态、年龄及个体的一般健康状况;
  • 病毒因素:病毒株、病毒剂量和感染途径等与病毒毒力有关的因素;

因此,不同个体感染同一病毒体,其抗感染免疫的结局各异。

(六)病毒感染的传播方式有:

1.水平传播:病毒在人群不同个体之间的传播,包括从动物到动物再到人的传播,为大部分病毒的传播方式,新型冠状病毒为该传播方式;

2.垂直传播:病毒由宿主的亲代穿给子代的传播方式,主要通过胎盘或产道传播,如HIV、乙肝病毒等。

主要传播途径:

  • 呼吸道:空气、飞沫或皮屑
  • 消化道:污染水或食品
  • 血液:注射、输血或血液制品、器官移植等
  • 眼或泌尿生殖道:接触、游泳池、性交
  • 经胎盘、围生期:宫内、分娩产道、哺乳等
  • 破损皮肤:昆虫叮咬、狂犬咬伤、鼠类咬伤

(七)被病毒感染后痊愈了,以后还会被感染吗?

被感染后人体会产生抗体,抗病毒免疫持续时间长短在各种病毒之间差异很大:

  • 有病毒血症的全身性病毒感染由于病毒抗原能与免疫系统广泛接触,病后往往免疫较为牢固且持续时间长如水痘、天花、腮腺炎;另一类病毒感染往往只局限于局部或粘膜表面,这类病毒常引起短暂的免疫,宿主可多次感染;
  • 只有单一血清型的病毒感染病后有牢固性免疫,持续时间长,如乙型脑炎病毒,而鼻病毒血清型多(已有400多个血清型),通过感染所建立的免疫对其他型病毒无免疫作用;
  • 易发生抗原变异的病毒感染后只产生短暂免疫力。

希望看了之后你能对病毒有一定了解,如果你觉得有用的话可以关注我,我将科普更多的健康知识。


我眼中的健康


任何一种病毒感染与传播,其肉眼是看不见的一种极其微小核源病毒体,含有一种核酸,就是存在于生物体中的有机化合物,是生命中的基本物质之一。对生物的生长,遗传,变异等起决定作用。当这种有毒遗传物质进入呼吸道,通过血液循环,由体内活性细胞寄生,再由生命活性细胞进入肺部,通过肺叶呼吸出体外,经过空气流动传播到其它生命体,如果机体防控能力墙坚固,就不会被摧毁,反而会使大量红细胞死亡,造成生命垂危。


刘忠义214


病毒是一类体积微小、结构简单、只含有一种类型的核酸,严格细胞内寄生的非细胞型微生物。病毒不能独立生活,必须寄生在其他生物的细胞内,病毒没有细胞壁,由蛋白质的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病毒主要包括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对人主要有致病作用的是动物病毒,包括流感病毒、艾滋病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等,大多数病毒对抗生素不敏感。



在时光里荼蘼花开


如果病毒是自然界的武器。

一场战争在如火如荼进行者,而其的发端值得人类深思。

自然界讲究平衡法则,万事万物必须在同一个界内生存,这就是自然界。

当不平衡出现之后,自然界会产生奇妙的变异,好比人体感染病毒产生抗体,会自然消弭那个影响平衡的突出点。

人类生存在地球,它就是我们的家园,如同“流浪地球”中说所的地球家园,当家园中出现了超出家园容载量或影响家园本身稳定的时候,家园里的“免疫系统”将要出动,虽然平日里也有,但对于生病的“人类家园”,现在其“免疫系统”对于人类来说就是灾难。而所谓“战争”就开始了。

有战争就有交战的双方,在一个“战场”内进行战斗,双方使用各式武器对对方造成伤害。

这个双方就是自然界与人类的战争,在人体内与自然界作为战场。

人类首先发动了攻势,开垦土地,排放污染物,杀戮动物,人口的大量增长对资源无尽的索取。人类利用了先进的机器,科技以及各种化学,生物垃圾废料等对自然进行毁灭性打击。自然界在强大的攻势面前节节败退,溃不成军。而人类也注意到人类的发展对自然界的破坏,有意识的减少破坏,然而人类不知道的是人类数量才是“自然界”最大的敌人。

自然界当然不会甘心失败,因为最后面就是“地球家园”,必须反击,首先人类破坏了大气温度,“自然界”以提高气温,加强气候灾难来发动攻击,但是人类确加强了能源采集,修建防御工程进行反击,他们加大了石油采集,水库的修建,使自然界又一次败退。

然而“自然界”并不甘心,进而发动规模更大的第二战役,首先气候变暖,释放更多病毒多方位出击,进行层进试攻击,预设3个波次的攻击,第一次采用灭绝,让感染者生死。然而人类的医疗介入使其失败,第二波感染加速,致病强。现在正在攻击中,但人类医疗系统的抵抗会使其作用有限。第三波基因攻击,感染强到全部人类,低致病性,引爆基因突变,导致生育退化或智力退化。这视为终极态攻击,将不得已而为之。在对人类身体攻击同时再对其扩张进行遏制,火灾,虫灾,火山,海啸,台风等级加强使人类粮食短缺。内外共击对人类决战。当然人类也为了生存拼死反击,变革或者消亡,灭族之前,生存为大。

如果之前二次战役失败,“自然界”将进行终极战,全球气温骤降到零下70℃,冰封攻击,用百年时间消弭人类的人数。

人类是渺小的,人类对自然界的战争也可比做病毒和人类的战争。无论谁都不是赢家,有的只有俩败俱伤,善待“自然界”,时刻要有敬畏之心。



大唐金牌杀手


病毒的产生有三类学说:  退化性起源学说认为病毒是细胞内寄生物的退化形式。这种细胞内寄生的产生原因可能是由于微生物对某种不能穿过细胞膜的代谢发生了严重依赖。在细胞内,这类寄生物可以在不影响其生存的情况下逐渐丢失部分生物学功能。退化性起源学说可以把病毒的起源解释为两个阶段:首先,寄生物在细胞内产生独立复制的DNA质粒,然后,编码寄生物亚细胞结构单位的基因发生突变,形成病毒的衣壳蛋白。随着进化的发生,新获得的可在细胞间转移的特性被进一步选择下来。三、病毒起源于具有自主复制功能的原始大分子的学说该学说认为病毒起源于自主复制的RNA分子。核糖核酸多聚体具有自主复制的信息和能力。由于发现RNA分子具有催化化学反应的能力使得RNA为生命和病毒的起源的学说变得更具有吸引力。扩展资料病毒的特点:

1、病毒的形体及其微小,必须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观察到,一般都能通过细菌滤器。

2、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其主要成分仅为核酸和蛋白质两种。

3、每一种病毒只含有一种核酸,不是DNA就是RNA。


人生处处惹尘埃


病毒是一种生物,他比细胞还要微小,但是拥有自己完整的五脏六腑,其实人的身体里面,时时刻刻都存在着大量的病毒,但由于人体内部的免疫系统和淋巴细胞的干预,基本都被干掉了,或者在你的身体里面走了一圈,成为粪便,排出肛门,从你身体里流掉了。

一些病毒在人身体里可能只是一种正常生物反应,但到动物身上可能就会变异,反过来也一样。


精神界的江湖郎中


病毒是一种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只含一种核酸(DNA或RNA),必须在活细胞内寄生并以复制方式增殖的非细胞型生物。

病毒是一种非细胞生命形态,它由一个核酸长链和蛋白质外壳构成,病毒没有自己的代谢机构,没有酶系统。因此病毒离开了宿主细胞,就成了没有任何生命活动、也不能独立自我繁殖的化学物质。一旦进入宿主细胞后,它就可以利用细胞中的物质和能量以及复制、转录和转译的能力,按照它自己的核酸所包含的遗传信息产生和它一样的新一代病毒。


一堆金元宝


病毒是一类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必须在活细胞内寄生的非细胞型微生物。病毒是介于生物与非生物的一种原始的生命体。

所有的病毒都含有遗传物质RNA或者DNA。对一般的抗生素不敏感,但是对干扰素和抗病毒药物敏感。

常见的病毒如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鼻病毒,冠状病毒等等。我们生活在一个病毒细菌无处不在的自然界中,抵御病毒感染。除了可以接种疫苗以外,更重要的就是增强自身抵抗病毒感染的能力,可以与病毒共存。


许你君兮


病毒(英文virus)是由一个核酸分子(DNA或RNA)与蛋白质构成的非细胞形态,为类生物,无法自行表现出生命现象,靠寄生生活的介于生命体及非生命体之间的有机物种,它既不是生物亦不是非生物,目前不把它归于五界(原核生物、原生生物、真菌、植物和动物)之中。它是由一个保护性外壳包裹的一段DNA或者RNA,借由感染的机制,这些简单的有机体可以利用宿主的细胞系统进行自我复制,但无法独立生长和复制。病毒可以感染几乎所有具有细胞结构的生命体。第一个已知的病毒是烟草花叶病毒,由马丁乌斯·贝杰林克于1899年发现并命名,迄今已有超过5000种类型的病毒得到鉴定。研究病毒的科学称为病毒学,是微生物学的一个分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