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5 什麼造就了中華文明的長壽基因?

什麼造就了中華文明的長壽基因?

■ 文 | 鴻學院院辦

眾所周知,全世界有四大文明古國——古巴比倫、古埃及、古印度和古代中國。

什麼造就了中華文明的長壽基因?

但你注意到沒有,其他古文明都是直接稱“古XX”,唯獨中國是“古代”。這是因為其他古代文明隨著時間的流逝,早已經泯滅在歷史長河之中。

而中華文明是全球唯一不曾間斷的古老文明。早在五六千年以前,我們的祖先就以農業種植為主,並開始飼養家畜。3000多年前的商代,就掌握了冶煉青銅的技術,並知道了使用鐵器;在製陶技術方面,有了白陶和釉陶;絲織生產也相當發達,產生了世界上最早的提花絲織技術。春秋時期,制鋼技術已經出現;戰國時期,李冰父子共同主持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合理地安排了灌溉、分洪和排沙的關係,堪稱古代水利科學技術的輝煌成就,至今仍發揮著巨大作用。春秋戰國時期的思想學術也空前活躍,各個學派的代表人物紛紛著書立說,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老子、孔子、墨子、孫子等就是這個時期的代表人物。

不過,雖然現在統稱為“中華文明”,但其實忽略了其內部構成。歷史教科書給我們留下的傳統印象是,中國文化就是黃河中下游的華夏文明,而其他文明相對於華夏文明來說,是次一等的或者是邊緣化的。我們從小耳濡目染接受這種薰陶,留下了這樣一種根深蒂固的觀念。但是通過系統性地研究中國南方文化,可以發現這種觀念是站不住腳的。

中華文明的形成絕不是以某一個地區為中心發展起來的,而是由多元地區中心共同形成的。如果尋找中華文明的起源點,應該把時鐘設定在新石器時代的末期,即距今1萬年到4000、5000年前的這段時間,這幾千年時間是孕育中華文明幾大中心的最重要時刻,我們要到那個時刻中去尋找構成中華文明的幾種地區文化各自的特點。

那個時代的中國大地,至少分成三個重要的文化集團,呈三足鼎立的態勢。中原地帶以燦爛的仰韶文化為中心,位於現在的河南、陝西、山西一帶,可以說是華夏文明。另一個重要文明中心是楚文化,以湖南、湖北、四川東部為中心,非常有戰鬥力和活力。此外,長江下游以良渚文化為核心的江南文化圈,再加上山東海岱文化圈,可以統稱為東夷集團。這三股勢力在這個時期彼此鬥爭,相互影響,逐漸融合形成了中華文明的雛形。

中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且是唯一沒有文化斷層的國度,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中華文化的特殊性當然是其中一個原因。

比如中華文化的同化能力超強,哪怕是入侵中原的外族,最終也會被同化,融合為中華文明的一部分。就連向來以信仰堅定而聞名的猶太人,到了中國也能被淳樸慵懶的中國農民同化。

什麼造就了中華文明的長壽基因?

也有觀點認為是中國漢字居功至偉,使得中華文明源遠流長。漢字作為一種象形文字,其構字法和功能性使其擁有可持續進化的優勢,讓各個方言區的人們都能得心應手地使用,促進了中國的統一與歷史文化的傳承,對中華文明的延續發揮了基礎性作用。

什麼造就了中華文明的長壽基因?

不過,我們過去往往僅從文化角度來解讀中華文明的特殊性,卻總是忽略了一個更加重要甚至是決定性的因素——環境。就像魚意識不到水的存在,我們對自己所處的環境也是日用而不知,總是有意無意地輕視甚至無視環境因素的重要性。

比如地球南北半球20°~30°的緯度帶是副熱帶高氣壓控制區,該緯度的北非、阿拉伯半島、伊朗、澳大利亞等地區都是乾旱少雨的氣候類型。然而處於相同緯度帶的中國南方地區卻是另外一番氣候景象,充沛的降水使這裡成為適宜人類居住的“魚米之鄉”,也為現代中國的經濟騰飛奠定了紮實的物質基礎。試問如果整個中國南方都是沙漠戈壁,那能養活多少人口?中國還能成為一個統一的大國嗎?還能有今天的國際地位嗎?答案不言自明。毫無疑問,和同緯度其他國家相比,中國是幸運的,但我們不禁要問:中國南方何以逃脫了沙漠化的命運?

什麼造就了中華文明的長壽基因?

再比如全世界都有關於海侵與“大洪水”的傳說,全球已知的大洪水故事多達600多個,中國有大禹治水,國際上著名的還有《聖經》諾亞方舟、印度大洪水、印第安大洪水等故事。這麼多相同題材的傳說故事,不可能只是巧合,必然是因為全世界的人們都有相同的經歷,才通過代代相傳成為了集體記憶。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全球都擁有這種共同經歷呢?

什麼造就了中華文明的長壽基因?

生命孕育於生物的軀殼之內,文明則創生於獨特的自然環境——“文明腔體”。古往今來,人們的一切活動既受到文明腔體的保護,也被其所制約。隨著生產力的進步,人們也在不斷改造自身的文明腔體,形成更優良的生存環境,從而能夠組織更復雜的經濟活動,以更高的效率從自然界獲取能量與物質。

中國的山脈、高原、沙漠、丘陵、平原、河流、湖泊、海洋、島嶼構成了文明腔體的骨幹,提供了中華文化持續進化的歷史舞臺;氣候變化、海進海退、河流改道、旱澇交替、火山地震刺激了文明基因的不斷突變,使中華文化具備了更強大的多樣性和適應性。

東方文藝復興的起點在於深刻理解中華文明誕生與進化所依存的“文明腔體”。一切歷史都是現代史!我們研究自然環境不是為了紙上談兵,而是因為只有回溯中華文明的起源,探尋文化資本的基因,才能把握當今中國各地區經濟活力的脈動,看清未來中國在全球經濟版圖的總趨勢。

什麼造就了中華文明的長壽基因?

為此我們要系統性展開對中國各地區的研究,文明腔體的框架將始終是一條隱性的主線邏輯,各種自然地理要素將被融入其中,成為經濟活動、貿易發展、技術進步、文化藝術、政治結構的基本底色。

在鴻學院核心課《東方文藝復興(一)文明腔體》當中,宋老師深入淺出、詳細透徹地講解了文明腔體的基本骨幹:山脈、海洋、氣候。

理解山脈形成的機理,將有利於我們深入分析歷史上各地區的天然屏障、經濟資源、交通條件等要素,把握地區發展的基本規律。

理解海洋變遷的歷史,能讓我們認識到沿海文化的獨特性,以及治水對中國政治結構和經濟模式的跨時空影響力。

理解大氣環流的規律,特別是抓住青藏高原這個“制高點”,能幫助我們認清歷史上諸文化興衰的深層動因,還有當今西北生態改善的全局性意義,全球變暖對未來中國的深刻影響等。

我們要全面、客觀和深入地理解中華文明起源與進化路徑的基礎,就必須建立文明腔體的框架,這是把握當今中國各地區經濟活力脈動、看清未來全球經濟版圖總趨勢的根本前提。

- END -

歡迎收看鴻學院核心課《東方文藝復興(一)文明腔體》,請搜索【宋鴻兵觀天下】公眾號,瞭解課程詳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