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30 记者深入沈阳市六院疫情救治一线采访,抗击疫情他们在一线坚守


在沈阳抗击疫情战斗的最前沿——沈阳市第六人民医院,发热门诊情况如何?医护人员是怎样开展救治工作的?1月29日下午,记者深入沈阳市第六人民医院抗疫一线采访,带你了解他们抗击疫情一线的坚守故事。

记者深入沈阳市六院疫情救治一线采访,抗击疫情他们在一线坚守


应急留置观察病房设施完备:

“双通道”使就医环境更加安全

目前,针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医疗救治工作,沈阳有两家市级定点医院,沈阳市第六人民医院是其中之一。当日14时左右,记者在该院门诊看到,导医台在比较明显的位置,一名戴有口罩的医护人员负责指引患者,地上的指引标识和大厅左侧的预检分诊台很醒目。

“门诊设立了预检分诊点,24小时都有医护值守。”该院副院长李鲁平介绍说,当患者来到预检分诊台时,医护人员会测量体温,并详细询问发病前14天内是否有武汉旅行史,是否接触过来自武汉的发热患者。如果有接触,会及时将患者转至发热门诊。没接触过的发热患者,则分诊至其他门诊治疗。因安全的需要,记者没有被允许进入发热门诊,隔着玻璃记者看到,所有医护人员穿的都是二级防护服。

“这个大楼是临时设置的应急留置观察病房,感染科专业的30名医护人员已组建了应急小分队,随时待命。”记者随医护人员来到用于收治疑似患者的备用大楼,这里一共69个房间,“目前备用大楼防护、救治实施十分完备。每一层楼都备有两部电梯,病房楼设有患者和医护人员分开的‘双通道’,使就医环境更加安全。”李鲁平介绍说。

一线“白衣天使”:

口罩磨破了她们的脸颊

“近期有没有去过武汉?目前哪里不舒服?”在发热预检门诊,这是所有发热患者就诊时经过的第一道“关卡”。刚刚值完6小时班的发热门诊护士长雷云慧,摘下口罩,长长地出了口气,原本脸上洁白的皮肤上被口罩勒出红红的印子。“因为长时间戴着口罩,医护人员两侧脸颊和鼻子的皮肤都磨破了,有护士的手因为长时间戴手套也起了疹子。现在我们唯一的信念就是与同事并肩作战,一起战胜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不辱白衣天使的使命和责任。”

从1月21日开始准备,发热门诊的护士们就一直没回家,“我老家是葫芦岛的,老公带着孩子回去了,几乎没有时间给孩子打电话,他们也很少给我打,就怕耽误我。”说到这,雷云慧忍不住哭了。

医生每天多次“连线”患者:

“加油,我们一直都在”

“下午你妈妈发烧没?”“吃饭怎么样?”“这两天你们的情况都在好转,加油,我们一直都在。”1月29日下午,沈阳市第六人民医院感染科主任刘洪艳又开始“连线”正在治疗的新型肺炎的患者。“每天早中晚都要问问他们情况。他们突然患病,加上过年,心理上也会有情绪,每次进去查房都会跟他们握握手,拍拍肩膀,告诉他们‘我们同在,一起加油’。”

刘洪艳把负压病房患者的微信都单独添加了,“有啥症状和需求直接能快速找我们,因为在隔离病房,医护人员没有处置的话,也不轻易进病房。只要他们有需要,我们就第一时间处理。这不,我们每天把自己的酸奶都送给了他们,他们感觉很温暖,我们也很开心。”

五天五夜没合眼

“必须给我回家休息,早点睡觉!”这是沈阳市第六人民医院院长谷野给医务科长兼应急办主任赵蕊下的命令,“已经五天五夜没合眼了,增加人手,让她睡觉,这是我对她的要求!”

从农历腊月二十九到大年初三,五天五夜没合眼?听到这个信息大家都惊呆了,而赵蕊却摆摆手笑了。她告诉记者,疫情爆发以来,作为医院医务科长、应急办主任,她还要负责物资、储备、药品,协调转诊等很多工作。除了“对内”的工作,赵蕊还是医院对外的“第一联络员”,直接对接很多部门,比如机场海关、公安部门等,每天几百个电话、上千条微信要处理。

同事们说赵蕊的家离医院很近,走路也就十分钟的路程,“就那么近,也没工夫回家睡会儿,那几夜在医院几乎都没合过眼。昨晚我回家很早,6点多吧,可是电话微信依然响个不停,也没法睡。再坚持下,等到我们打赢这场战役,一定好好睡个三天三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