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我是為你好"家長苦口婆心孩子卻不聽?"霍布森效應"在作祟

在家長的教育信念裡面,有一條便是:"無規矩不成方圓"。因為,為了孩子能夠成長為家長想要的"方圓",不少家長便會給孩子樹立各種各樣的"規矩"。

在教育孩子這件事情上,家長懂得一些教育理念、教育道理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家長自以為很懂,而後錯誤運用這些道理,去管教孩子。最終的結果顯而易見,就是家長與孩子的距離,越來越遠。

"我是為你好"家長苦口婆心孩子卻不聽?"霍布森效應"在作祟

在家長們對孩子的教育中,有一句話,真的是絕大多數家長都說過,那就是:"我是為你好!"

一句"我是為你好",道出了多少家長的心酸?在這句話背後,每一個家長都為孩子付出了許多,不計回報。但是,這句話之後,很大程度上卻是孩子的"不以為然"、"左耳朵進,右耳朵出"、"叛逆"、"爭執"等等。

※ 案例:孩子剛有點閱讀興趣,就被媽媽的"我是為你好"澆滅

小浩今年讀小學三年級,和很多男生一樣,小浩也是一個坐不住的男生,為了培養他的閱讀習慣,鍛鍊其專注力,媽媽花費了好大力氣,只是卻沒啥效果。

有一次,小浩從同桌那裡借來了一本小說書,作者是楊紅櫻,自此,小浩便喜歡上了這位作家的各種書。同學那裡的兩本很快就看完了,小浩便央求媽媽再給自己買幾本回來。

兒子忽然變得愛看書,媽媽自然是高興的。興高采烈地去書店買,而後媽媽的目光卻鎖定了經典區。這個區域的書籍,都是世界經典,比如《論語》、《鋼鐵是怎樣練成的》等等。媽媽思前想後,覺得小說書終究不入流,於是便買了十多本經典書籍回家了。

等待了大半天的小浩,在看到媽媽買回來的書後,瞬間垮掉:"媽媽,這不是我想要的書啊!"

媽媽見自己挑選了大半天的書,孩子不領情,便生氣地說:"你看的那些書有什麼用?媽媽給你買了,可都是經典,絕不會錯!媽媽也是為你好,你可不能誤入歧途,浪費時間啊!"

母子倆誰也說不通誰,最終,小浩也不指望媽媽給自己買了。而那些所謂的"經典",便隨便扔在書櫃的一角,等著吃灰。

※ 案例分析

個人需求的角度來講,小浩想要的,不過是楊紅櫻的小說,他愛看。但是給到自己的,卻是別的書籍,無論那些書有多棒,都無法滿足小浩內心的需求。

閱讀習慣培養角度來講,閱讀書籍並沒有規定說,經典書目必讀,其他書不能讀。是否能讀得進,還是要看個人的興趣愛好。作為媽媽,可以輔助挑選,卻不該武斷決定。因為媽媽的否定、決定,孩子好不容易養成的那麼點閱讀興趣,很有可能就此被掐滅。

教育方式的角度來說,媽媽直接鎖定了孩子的成長空間,絲毫沒有給予孩子選擇權。在這樣的教育方式下,孩子沒有任何探索的空間。因此,這不是"為孩子"好,而是家長陷入了"霍布森效應"。

※ 霍布森效應

在英國,有一位商人叫做"霍布森",他主要從事販馬的生意。在賣馬的時候,他會拉出所有的馬匹供別人挑選,但是卻有一個條件,那就是隻能挑選最靠近門邊的那匹馬。

這個條件,其實就是一個"別無選擇"的標準,後來,就有人譏諷這種選擇為

"霍布森選擇效應"。

結合上述的案例,小浩的媽媽想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但是,卻已經為孩子選定了書的範圍,孩子沒有任何選擇的餘地。孩子媽媽自以為"為孩子好",但對孩子而言,這其實就是一種"霍布森效應"。

"霍布森"式教育下的孩子,會成長為什麼模樣?

1、孩子失去真正的"自我"

之前讀過一本書,是蒙臺梭利的《童年的秘密》。在這本書中,描繪了一個正常孩子的模樣,他們不會一味地順從,有著自己的幻想,不迷戀玩具,沒有恐懼,也不說謊等等。這,就是傳說中的天使寶寶,但也是一個孩子該有的模樣。

想要孩子擁有"自我",那麼家長的教育將變得格外重要。如果家長採用"霍布森選擇",那麼孩子便是被家長"封印"在自己想要的條條框框裡。有一類孩子,便會完全順從父母,成為父母想要的樣子。只是,這樣的孩子,又如何能真正找到自我呢?

2、孩子失去做"選擇題"的能力

在社會上,我們會發現很多人都有"選擇糾結症"。小到買哪一款髮卡,大到和誰結婚。在無數個選擇中,孩子不知道該如何選,也不知道用什麼樣的方法去選擇。這一類孩子,大多是因為"沒主見"。

人生來就是沒有主見的嗎?顯然不是。在孩子成長的路途中,若是父母為孩子選擇好了一切,又或者,孩子在選擇的時候,被家長的"我是為你好"所否定,那麼孩子便會懷疑:"我的選擇是正確的嗎?"

沒有做過選擇題,又或者總是被人說,你選錯了,然後被強行選擇對方想要的答案,長此以往,孩子便真的不會做選擇題了,人生,也逐漸變得沒有主見,隨波逐流。

3、孩子走上"叛逆之路"

媽媽:"你學習是為了你自己,媽媽沒收你手機,是為你好!"

孩子心理想法:"那你為什麼能玩?為了你自己好,你不也應該放下手機嗎?你就是處處管著我,我非不讓你管!"

孩子逐漸變得叛逆,一定是有原因的,而"霍布森選擇"便是原因之一。

孩子的叛逆並非一朝一夕養成的,而是朝朝夕夕。家長為孩子設定好了條條框框,不尊重孩子的意見,就替孩子做好的決定,在這個過程中,不少孩子是不服氣的!不值得信服,那麼孩子便開始叛逆。

或許在一開始的時候,孩子會忍耐,但是一旦到達了某個極限,孩子就會爆發。等到這時候,家長會覺得孩子"不可理喻",但家長在孩子心中,亦然也是一個"不可理喻"的人。

如何讓孩子學會創造一個真正屬於自己的"空間"?家長需做到這三點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這句話有理。"霍布森效應"對孩子的影響,也是看得見的。家長該如何均衡這其中的教育?對此,開心果媽媽整理了三點,或者家長可以參考。

1、將"選擇"深入孩子的日常生活

關於孩子的"選擇",不該任其選擇,家長也不能讓孩子沒有選擇。此時正確的做法,應該是教會孩子如何選擇。培養孩子的"選擇能力",最恰當的時機,便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

比如,孩子起床穿衣服,家長可以問孩子想要搭配什麼顏色,可以給孩子建議,但一定不能因為孩子搭配的顏色你不喜歡,從而強迫孩子選你想要的。

再比如,該給孩子上興趣班了,那麼多興趣班,可以讓孩子挑自己喜歡的選,家長可以給出建議,或者用身邊的案例進行引導。但不能因為覺得女孩子該學跳舞,就不讓孩子去學跆拳道。

開心果媽媽建議,家長將日常生活中的選擇權,還給孩子,這樣能夠很好地培養孩子自己做主的意識。

2、管教孩子,重在大方向,而非細枝末節

孩子剛開始蹣跚學步時,需要父母的攙扶。但如果父母一直攙扶,不願意放手,捨不得寶寶摔跤,那麼寶寶可能要過很久才能獨立走路。

在教育孩子這個問題上也是,孩子還不懂事時,家長或許可以多給點意見。但是,孩子已經有了自主意識,那麼家長便不該隨時隨地地去關注孩子,哪裡做得不好,哪裡該指點一下。連細枝末節家長都給考慮完善了,那麼孩子對家長,會越來越依賴,時間久了,"路"都不會走了。

開心果媽媽建議,管教孩子,家長重在大方向,大方向不出錯,小細節錯一點也無妨。如果家長非要拘泥於小細節,那麼提醒一次便足夠。

3、建議無需太多,重在讓孩子自行"體驗"

最後一點,便是讓父母們"收一收"。孩子得到建議,是一件好事,這能讓孩子多了一種選擇。但是,多了一種選擇的同時,在一定程度上也會讓孩子少了一份體驗。

開心果媽媽建議,在不涉及孩子三觀、安全等比較嚴重的事情上,家長可以逐漸放手,讓孩子先去體驗,再去分析。孩子在這種條件下收穫的東西,是成長過程中非常大的財富。

開心果媽媽寄語:

"我是為你好"這句話,家長們就不必再說了。如果非得說,那麼可以換一種說法:"我建議……"一個是令人窒息的愛,一個是給予包容的愛,所教育出來的孩子,卻是兩個模樣。一個好的教育方式,會讓孩子真正成為你想要的模樣,只是過程可能不如人意,家長好好調整,耐心等待就好。

今日話題討論:你有對孩子說過"我是為你好"這樣的話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