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2 春節3000多年前就有了!找找節日“規矩”的源頭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李蔚

這些年來,“找回我們的節日”成為一句中華文化復興的口號。

特別是農曆新年到來之際,浙江各地充滿年味的非遺活動,從臘月到元宵節,統統都給安排上了。

跟着非遗读读闲书 | 春节3000多年前就有了!找找节日“规矩”的源头

這些非遺活動有些是隻有本地人參與的鄉村年俗祭典廟會,但近年來迎來全省乃至全國各地的許多遊客——紹興安昌古鎮的臘月風情節、衢州的九華鄉妙源村的立春祭等等,這些熱鬧的非遺民俗活動身上,其實積澱著非常豐富深厚的中華民族心理,有哲學的,有社會學的,也有美學的。

跟着非遗读读闲书 | 春节3000多年前就有了!找找节日“规矩”的源头

這個春節,就讓我們跟著著名學者餘世存的文字和著名畫家老樹趣味橫生的插圖,去《節日之書》裡暫憩一個下午。

跟着非遗读读闲书 | 春节3000多年前就有了!找找节日“规矩”的源头

《節日之書》,是目前國內第一本關於中國傳統節日的知識讀本。書中發掘了15個傳統節日背後的文化內涵,從歷史故事、思想傳承、風俗禮節、生活方式等方面,將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的精髓娓娓道來,以學者的思想高度和文化深度進行解讀,能讓你看到傳統節日與現代生活之間存在的千絲萬縷的聯繫。

跟着非遗读读闲书 | 春节3000多年前就有了!找找节日“规矩”的源头

春節,是中華民族的第一大節,在中國已經走過了至少3000年曆程。正是對傳統節日習俗的追溯,我們才發現上古先人時空意識的重大意義。

中華民族為何以寒冬將盡,春陽萌動之時作為新年伊始?

源頭可以追溯到上古時代的“臘祭”,“獵”與“臘”相通,人們用獵獲的野獸作為祭品感謝諸神的賜予,祈求來年的保佑。

上古的年終祭祀風俗發展至秦朝,“臘月”固定了下來,但直到漢代,“臘日”即臘月初八才得以明確,後來更發展出很多富有民族特色的風俗,比如熬臘八粥、泡臘八蒜等。

春節(正月初一),作為歲首大節,最早確立於漢朝——漢武帝頒行《太初曆》,確定以夏曆的正月初一為歲首。燃爆竹、換桃符、遊樂賞燈等習俗活動也愈演愈烈,逐漸演化為我國的第一大節日。

跟着非遗读读闲书 | 春节3000多年前就有了!找找节日“规矩”的源头

可見,節日來源於時間。只有理解這些時間,才能理解那些源遠流長、世代流傳的慶典、儀式、信仰、禁忌,才能體驗到家族的牽絆以及每個人跟這個世界深刻的聯繫。

跟着非遗读读闲书 | 春节3000多年前就有了!找找节日“规矩”的源头

餘世存認為,春節不僅蘊涵著節日的秘密,而且更有著文明的秘密。“無論人類個體在生活的風雨中如何,在一個特定的時空裡,他必須迴歸基本,他的起點,家人、鄉鄰、桑梓。”

餘世存在《節日之書》的序中寫道:我們認為一年的起點是必然的,天經地義的;但事實上的時間起點更多的是偶然的,人為安排的。我們研究節日的意義或許更多的是在探尋我們與這個世界的關係,是對時間心存敬畏之感,從而認認真真地過好每一天。

跟着非遗读读闲书 | 春节3000多年前就有了!找找节日“规矩”的源头

《國民節日講義》

主編:楊志剛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跟着非遗读读闲书 | 春节3000多年前就有了!找找节日“规矩”的源头

這本書為上海博物館“節日中的中國傳統生活”系列講座講義,內容涉及中國節日體系的形成,歲時節日的文化內涵,節日中的中國人的時間觀念與時間制度,各地節日的民俗學調查,從神話傳說、文學作品、傳統戲曲中的節日,以及從周邊國家(日本、韓國、越南等)看中國傳統節日等。

內容涵蓋全年的民間傳統節日和農曆節氣,介紹其源流、傳說、風俗與禮俗,揭示歲時節令中豐富的文化內涵。書中輔以100多幅手繪的中國傳統繪畫淡彩圖,生動、形象地描繪了各種節慶場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