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请问叹和欢的繁体有争议么,为什么有不少人认为可以通用,而有的人说不可以混淆呢?

黄晴清


叹字和欢字的繁体字在什么时候都没有人争议过,叹字和欢字是不能通用的,通用了,就错了。至于可以混淆用的说法,更是无稽之谈!

上图为从法帖上搜集到的楷书叹字。叹字的简体字,在中唐时期已经出现了,那就是颜真卿创造的。

上图为叹字行书的写法,叹字右部的写法与欢字右部的写法是不一样的。

上图为隶书叹字不同的写法。与欢的写法是有根本区别的,这两个字怎么能混淆使用呢?更谈不上争议了!

上图为隶书欢字不同的写法,与叹字的写法是有明显区别的。

上图为楷书欢字的不同写法,欢字的写法与叹字的写法是有本质区别的。关于欢字的简体字,是由中唐时期的大书法家颜真卿创造的。

上图为欢字草书的不同写法,与叹字草书的写法也是不一样的。

上图为叹字草书多种风格的写法。叹字草书的写法与欢字草书的写法是完全不同的。是混淆用不得的。

上图为叹字行书的不同写法,与欢字行书的写法也是不一样的。

上图为篆书叹字的写法,与欢字篆书的写法是不一样的。

上图为欢字篆书的写法,与叹字篆书的写法是绝然不同的。

有比较才能有鉴别!根据以上举例说明,繁体字叹字与欢字根本就不存在争议的问题,更不存在通用和混淆使用的问题。

以上为个人观点,一家之言,仅供参考。如果各位网友对此有不同看法,欢迎留言和评论!


中州耕牛堂主


叹的繁体字是嘆,欢的繁体字是歡。由于不恰当的简化,使得完全没有关系的两个字,似乎有了某种关联,偏旁部首都有了又这个神奇的的字。

实际上,嘆(叹)字的主要构件是蝗虫,本义人们面对蝗灾,无可奈何,只有唉声叹气的份儿。

歡(欢)字本义是猫头鹰(雚)打哈欠,后引申为猫头鹰叫声。因为它叫起来像是在笑,于是就有了高兴的意思。如,欢乐,欢快,欢喜,欢迎。






云鹤阁


“嘆”和“歡”不存在任何争议。把这两个字提出来说“存在争议”,看来是因为它们的简化字“偏旁”相同——“叹”、“欢”。这个很明显是在调侃。

简化字要求其“简”,单靠从历代简体字里找替代用字,不够用,就顾及不了那么多训诂六书问题了。随便就可以找到例子:“犧牲”必须写成“牺牲”,但是“晨曦”不可以写成“晨晒”,“王羲之”不可以写成“王西之”......“要奋斗就会有牺牲,死人的事是经常发生的”,经常发生就要经常写到,那个“犧”字笔划又那么多,写起来够麻烦,简了吧,“西”笔划少得多,念起来又一样,就它吧!——其实,“羲”和“西”读音并不真一样,现在还有地方能读出差异来。

后来的“二简”走得更远。邓大人禁得好。


千说万说,最大的一条“理”就是简化方案“过了会,立了法”,一切学理靠边站。“据理力争”和“冷嘲热讽”都是白费力气。


ZBLiu


叹和欢的繁体为什么要有争议呢,从形体上讲两个字皆然不同,一个“口”“又”,一个是“又”“欠”,根本就不相同的两个字,何来有争议呢,从意义上讲两个字更是不同,叹字是从人的口中出来的“气”叫叹,也是在形容事物的静态中的感“叹”,欢是动形体,从多事物中体现出来的欢,欢是一种欢快的表达方式,也是一种群体的表现,又是一种用行动或者是动作来形容人的生活方式的传播和追求向往的一种境界,如果有很多人把这两个字来通用,肯定是对生活的意义扭曲,而且在现实生活中的一塌糊涂,也可以说是在生活中把意义相反的存在混为一谈,只能给予高人的生活品质“难得糊涂”,如果有人对于这两个字不能混合而用,这样的人在生活中做任何事物都是很“理性”钉就是钉,卯就是卯,事非分明,一切都是公正公平,这也体现了社会中不同人格的展示,世界本来就很多姿多彩,每个不同的人都有每个不同的人生



feirongrong


确实不能混淆,


港版:歎 台版:嘆

这两字虽不同,但是他们的字素是一样的:堇,只不过后来“去土从大“。歎从欠,欠是打呵欠,与出气有关,所以香港的叹写作“歎”,台湾同胞认为打呵欠必须要从口出,所以就写作“嘆”了。


秀山居士m


我孤陋寡闻,莫名其事。谢


荒原牧云


幼兒園的問題


用户3082651831380686


关于“叹”字的繁体,港版使用的是“歎”字,而台版则使用“嘆”字。

港版的繁体“叹、欢”是同一个字。个人认为:台版的更精确,有了“口”字才能“叹”。


泰山雏凤


从未听说过“叹”和“欢”可以通用。习书法三十余年,繁体字书籍亦常有看,未见过此二字有混用的时候。不知这个问题从何而来?


宋合祥书法


叹的繁体字嘆,而欢的繁体字歡,所以客观来说两者是不一样。未听说过“叹”和"欢”可以通用这一说法。

最后,提问者你可能是将两者弄错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