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儒家思想为什么在春秋战国行不通?

三文愚


何为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的核心,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提倡一种人性的光辉——仁,“仁”就是对人类的大爱,她源于人的恻隐之心,是一种人性的光辉;二是自觉遵循社会的秩序和规范的总和——礼,“礼”是包括政治制度、社会伦理在内的一整套社会政治规范,大体相当于社会总契约。

三是追求一种美好的社会境界——和,“和”就是各种元素合理的搭配。如果世界是单纯的一致,那么就难以发展演变下去;相反,如果世界保持和的状态,就会生生不息、繁荣昌盛。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什么原因让儒家成为通统治者推崇的思想呢?这个最关键的点在于:当时的时代背景。西汉初年汉武帝听取董仲舒的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就是儒家真正被重用的开端。首先我们要说的是儒家思想经过各代人的填补和剔除已经完全变成了适应中央集权的思想。董仲舒所提出的儒学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权神授”融合各类思想的新思想。中央集权的权利极大的控制在了皇帝手中。君权神授和等级思想更有利于封建统治者树立威信与治理国家。而法家的严刑,道家的无为,墨家的偏向民众使它们并不利于一个封建集权的国家发展。

春秋战国的时代背景

那么到了这里,我们再来看春秋战国时代的背景:那个年代群雄纷争,每天面对的都是生死存亡,生存成本是非常高的,国与国之间的矛盾冲突十分的频繁,百姓们流离失所,想要安定自身都是非常难的。在这种情况之下,还要要求他们为一个国家无私奉献,将自身的生存放在国家的发展之后,相信绝大部分人是做不到的,所以这就让儒家的学说与实际情况是有偏差的。无论什么学说要想真正发挥作用,都要看当时有没有受到统治者的重用,而统治者是否采纳一种学说,也要视其是否符合自己的统治需要,是否能够巩固自己的统治,使自己的国家强大。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统治者想着的是富国强兵以称霸中原。可是孔子孟子的儒家学说在那个动乱争霸的年代,无法符合统治者的需要,它主要是讲君主要以仁义治国,个人本身要遵循君子的道德标准呀等等,这在当时是达不到统治者想要富国强兵、称霸中原的目的的。而法家的思想主张以法治国思想,树立统治者的权威,对于整顿社会秩序、发展生产力非常有效,看秦国通过法家代表商鞅、韩非子的改革,迅速发展壮大,蚕吞六国,统一中原,所以这也是为什么秦始皇会继续采用它。 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思想解放的黄金时段,正是那一个历史时期各个学派对于思想启蒙的推动作用,才让人们从奴隶制社会当中解放了出来,可以说,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推进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