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儒家思想為什麼在春秋戰國行不通?

三文愚


何為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的核心,可以概括為三個方面:一是提倡一種人性的光輝——仁,“仁”就是對人類的大愛,她源於人的惻隱之心,是一種人性的光輝;二是自覺遵循社會的秩序和規範的總和——禮,“禮”是包括政治制度、社會倫理在內的一整套社會政治規範,大體相當於社會總契約。

三是追求一種美好的社會境界——和,“和”就是各種元素合理的搭配。如果世界是單純的一致,那麼就難以發展演變下去;相反,如果世界保持和的狀態,就會生生不息、繁榮昌盛。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什麼原因讓儒家成為通統治者推崇的思想呢?這個最關鍵的點在於:當時的時代背景。西漢初年漢武帝聽取董仲舒的思想“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就是儒家真正被重用的開端。首先我們要說的是儒家思想經過各代人的填補和剔除已經完全變成了適應中央集權的思想。董仲舒所提出的儒學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權神授”融合各類思想的新思想。中央集權的權利極大的控制在了皇帝手中。君權神授和等級思想更有利於封建統治者樹立威信與治理國家。而法家的嚴刑,道家的無為,墨家的偏向民眾使它們並不利於一個封建集權的國家發展。

春秋戰國的時代背景

那麼到了這裡,我們再來看春秋戰國時代的背景:那個年代群雄紛爭,每天面對的都是生死存亡,生存成本是非常高的,國與國之間的矛盾衝突十分的頻繁,百姓們流離失所,想要安定自身都是非常難的。在這種情況之下,還要要求他們為一個國家無私奉獻,將自身的生存放在國家的發展之後,相信絕大部分人是做不到的,所以這就讓儒家的學說與實際情況是有偏差的。無論什麼學說要想真正發揮作用,都要看當時有沒有受到統治者的重用,而統治者是否採納一種學說,也要視其是否符合自己的統治需要,是否能夠鞏固自己的統治,使自己的國家強大。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爭霸,統治者想著的是富國強兵以稱霸中原。可是孔子孟子的儒家學說在那個動亂爭霸的年代,無法符合統治者的需要,它主要是講君主要以仁義治國,個人本身要遵循君子的道德標準呀等等,這在當時是達不到統治者想要富國強兵、稱霸中原的目的的。而法家的思想主張以法治國思想,樹立統治者的權威,對於整頓社會秩序、發展生產力非常有效,看秦國通過法家代表商鞅、韓非子的改革,迅速發展壯大,蠶吞六國,統一中原,所以這也是為什麼秦始皇會繼續採用它。 春秋戰國時代的百家爭鳴,是中國古代歷史上一個思想解放的黃金時段,正是那一個歷史時期各個學派對於思想啟蒙的推動作用,才讓人們從奴隸制社會當中解放了出來,可以說,中國古代歷史的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推進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