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清朝时期的铁帽子王哪个最厉害?

Jo21176


清朝12大铁帽子王排行,他们有何特权,对清朝有什么功劳?

清朝铁帽子王是指世袭罔替的王爵,为“世袭罔替”王爵的俗称,它源于清朝的封爵制度,铁帽子王比一般的亲王享有更优厚的待遇和特权。

清朝共有12位承袭爵位无需降等的“铁帽子王”,其中八位是在清朝开国之初立下战功的皇亲宗室(礼、郑、睿、肃、豫、庄、成、颖),另外四位属于恩封,他们是因在清朝中后期稳固江山中立功而受封的,及乾隆至光绪朝续封之4亲王(怡、恭、醇、庆)。因为他们功勋卓绝,所以获得世袭罔替的永久封爵,同时还享有配飨太庙的殊荣。

12位“铁帽子王”中以权势论则首推和硕睿亲王——多尔衮。

多尔衮同母兄弟三人(兄阿济格,弟多铎)分控正白、镶白两旗,是皇太极死后皇位的有力争夺者。后虽迫于形势辅政幼帝福临(顺治),依然主导了清兵入关等一系类军事、政治事件,被尊为“皇父摄政王”,实为当时清廷的最高执政者,死后一度被追尊为“清成宗”,其风光、势力当可想见。

其次便是礼亲王——代善。

论及代善的功业,首在拥立二帝(皇太极、福临),挽清之社稷于狂澜。代善手握两红旗,议立嗣君持中不偏,遂使两方势力折中而立顺治,后又诛劝多尔衮称帝的亲子(硕讬)、亲孙(阿达礼),有效安抚了豪格一党,弥消了可能导致倾覆满洲的大争之祸。

他们十二位分别是:

1、礼亲王代善

爱新觉罗代善,赐号古英巴图鲁,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第二子。主要成就: 为斩乌拉贝勒博克多,克叶赫西城,萨尔浒之战大破杜松,先后拥立皇太极、福临登基。

2、睿亲王多尔衮

爱新觉罗多尔衮,赐号墨尔根戴青,为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四子。主要成就: 征战漠南蒙古与李氏朝鲜,率清军入关、统一全国

3、郑亲王济尔哈朗

爱新觉罗济尔哈朗,清太祖努尔哈赤同母弟舒尔哈齐第六子。主要成就: 出兵援助科尔沁、征伐朝鲜攻入平壤城下。

4、豫亲王多铎

爱新觉罗多铎,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五子。主要成就: 松锦大战生俘洪承畴,灭李自成、破扬州、南京,平定江南。

5、肃亲王豪格

爱新觉罗豪格,清太祖皇太极长子。主要成就: 攻讨明朝和蒙古。

6、承泽亲王硕塞

爱新觉罗硕塞,清太祖皇太极第五子。主要成就: 讨伐姜镶叛乱。

7、成亲王岳托

爱新觉罗岳托,清太祖努尔哈赤之孙,礼亲王代善长子。主要成就: 攻打辽沈,征讨蒙古。

8、颖亲王萨哈廉

爱新觉罗萨哈廉,清太祖努尔哈赤之孙,礼亲王代善第三子。主要成就: 随从皇太极伐明。

中后期所恩封的四位铁帽子王:

9、和硕怡亲王胤祥

康熙帝十三子,胤祥是圣祖玄烨第十三子。雍亲王胤禛即位后,即封其为和硕怡亲王,雍正八年去世。乾隆年间,定怡亲王爵世袭罔替。

10、和硕恭亲王奕訢

道光帝六子,奕訢为道光第六子,咸丰即位后即封其为恭亲王。慈禧太后发动辛酉政变得到了奕訢的大力支持配合。两宫垂帘听政任命他为议政王,后赐其食亲王双俸、王爵世袭。

11、和硕醇亲王奕譞

道光帝七子,奕譞是道光第七子,咸丰年被封为醇郡王,其福晋是慈禧胞妹叶赫那拉氏。同治十一年晋封为醇亲王。同治死后无嗣,其子载湉(叶赫那拉氏之子)即位,改元光绪,醇亲王食亲王双俸、王爵世袭。

12、和硕庆亲王奕劻

乾隆帝十七子永璘六子绵性长子,奕劻是乾隆十七子永璘的嫡孙,也是最后一位被封为世袭罔替的亲王。光绪十年,被封庆郡王。

综上,能“逆守”社稷的代善其功业自优于能“顺取”中原的多尔衮,当为12“铁帽子王”之首。


小马谈古今


我觉得“厉害”这个概念的看哪方面,什么程度算最厉害, 铁帽子王吗!事实上都挺厉害,要不能世袭罔替吗!所以这就是个伪命题,既然选择回答了,那我就说说这里面的佼佼者吧!

要说这个事就要先说什么是铁帽子王!铁帽子王是乾隆时期为了表彰为清朝统一天下立下汗马功劳的爱新觉罗家族的旗主贝勒们所设的职位,那这王与别的王有什么区别呢?关键就在于一个铁字,有清一代开始,清政府的统治者吸取明王朝的经验,为了避免宗族们养尊处优和缩减政府的支出,清朝规定了新的宗氏爵位的制度,宗氏爵位的级别一次是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公、将军等,而清政府在爵位待遇上不同于明政府的是,清政府采取逐辈降级的制度,也就是说你爹是亲王,到你儿子这辈就是郡王,你孙子那辈就是贝勒以此类推,我们都知道每个级别的待遇是不同的,待遇最好的当然是亲王了,而亲王的上面就是铁帽子王,啥叫铁帽子王?就是世袭罔替呗!你是铁帽子王,你死之后可以选择一个儿子来继承你的爵位,而他这一脉上就永远都可以传承你这个铁帽子王的爵位,当然了也有铁帽子王到后来妹有继承的,但是当权者为了保留铁帽子王的名称,也会指定谁过继到这一脉上来继承,当然了,这是后话那么好,有清一代一共十二个铁帽子王,前八个是功封的,因为贪嫩对大清国平定中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分别是礼亲王代善(努尔哈赤的第二个儿子)、郑亲王济尔哈朗(努尔哈赤亲弟弟舒尔哈齐第六子,舒尔哈齐对努尔哈赤是特殊有功的,虽然后来叛乱了,但是努尔哈赤对他的儿子们都很好。)、睿亲王多尔衮(努尔哈赤第十四子)、豫亲王多铎(努尔哈赤第十五子,多尔衮同母弟)、肃亲王豪格(皇太极长子)、庄亲王硕塞皇太极第五子、克勤郡王岳托(代善长子)、顺承郡王勒克德浑(萨哈磷的第三子,代善的孙子)这八位,后面还有因为对执政者有特殊贡献的我们管他叫恩封的害有四位,贪嫩是怡亲王胤祥(就是康熙的第十三个儿子,忠肝义胆的拼命十三郎,雍正别的兄弟为了避讳他的名字把胤改成允了,只有这位十三爷死后被雍正恢复了胤字的名称,让我们见识了雍正对这位十三弟的皇恩浩荡)、恭亲王奕訢(就是俗称鬼子六内位,道光的第六子,帮助慈禧发动辛酉政变,所以恩封铁帽子王)、醇亲王奕譞(这位就别说别的了,光绪的亲爹,给个铁帽子一点都不得了,更何况人家孙子也是皇帝——溥仪)、庆亲王奕劻(乾隆的曾孙绵性的长子),加上这四位正好十二位,而且他们是拿亲王双倍工资的。


那么铁帽子王介绍完了,现在我们说点正事吧!到底谁是最厉害的呢?那就看从哪方面看了,若论地位那就首推礼亲王代善,1616年就被努尔哈赤封为和硕贝勒(实际就是亲王,那时候害妹有具体爵位等级这一说),掌管正红旗参与国之政事,名列四大贝勒之首(努尔哈赤在处理长子褚英的叛乱以后,决定启用四大贝勒辅佐朝政制度),当时太宗皇太极只是排第四位,崇德元年皇太极登基之后封为和硕礼亲王,世袭罔替。代善在战场上的功劳我们这里就不表了,人家一门仨铁帽子王足以说明一切,代善先是努尔哈赤驾崩以后拥立皇太极为帝,随后最重要得功劳就是皇太极死后,代善全力支持由太宗皇子继承皇位,这样福临才得以顺利继位,当时豪格掌管两黄旗,多尔衮掌管两蓝旗,而且还有镶蓝旗的支持,可以说当时跟豪格部分伯仲,此时代善的意向成为了皇位继承者的关键,众所周知最后代善选择支持皇子继承,这样福临才顺利继位,开创了大清定鼎中原二百多年的基业,可以说妹有代善就没有皇太极一脉皇位的世代相传,妹有代善就妹有满清皇权的顺利过渡、平定天下,所以礼亲王在所有亲王中地位最高,资格最老,历代的礼亲王都是被皇帝厚待的,甚至每天呈送的奏折都皇帝都必须先看礼亲王的,就比如其他铁帽子王或军机大臣有紧急的呈揍都必须排在礼亲王之后,即使礼亲王那只是请安折子,皇帝也必须先看先答复。所以要说铁帽子王最尊贵要首推礼亲王代善。

如果全力最大的应该属睿亲王多尔衮了。多尔衮,努尔哈赤得第十四子,大妃阿巴亥的所生的第二子,关于多尔衮的履历和功绩在这里我们就不多说了,在百度里随便都能查到,关键是要说得话篇幅太长,人家立的功是真多呀,无论是对皇太极的功劳害是对顺治得功劳,多尔衮都可以说首屈一指,顺治就更别说了,因为皇太极是猝死,生前并妹有则立储君,所以关于谁是继承实际上在皇族内部是产生分歧的,有资格的有皇太极长子豪格,努尔哈赤第十四子多尔衮,读过历史得都知道,我国君主继位有三种,即推举制、禅让制和继承志,那么继承志又有父死子继、兄终弟及这两种,特别是满族本就有大家公推君主得习惯,比如皇太极就是其他三个贝勒推举成皇帝得,其实所谓皇权继承的必要条件就是要有军权的支撑,当时满族是八旗制度,部队的指挥权都在各个旗主手里,那么谁资格继承,实际上也就是看谁手里支持自己的旗主多,当时豪格是是正蓝旗主,而两黄旗是支持皇子继位的(很好理解,因为两黄旗是妹有旗主的,直接归皇帝统领,是皇帝的亲兵卫队,他们只能支持皇子继位,因为只有皇子继位才能保证其地位),特别是豪格是皇帝的长子,而且还有军功,常年追随父亲除外征战,所以跟两黄旗得将领也建立了身后得友谊,致使两黄旗支持豪格继位,这样豪格手里就有三旗的兵力了,多尔衮呢,自己是正白旗的旗主,自己同母弟多铎是镶白旗旗主,而镶红旗的硕托也是支持多尔衮的,这样多尔衮手里也有三旗,可以说双方是棋逢对手虎视眈眈,这就显得正红旗的代善和镶蓝旗的济尔哈朗的意见极为重要,议政大会上双方各执己见,剑拔弩张,两黄旗的将领们更是以死相逼要求立皇子,而两白旗也是跃跃欲试,试图鱼死网破,特别是多铎已经说出如果不推多尔衮为帝就火并当场的话,此时帝国的兴衰在此一举。先豪格说话了,他看此时情况准备以退为进谦虚得说“我德才微薄,不能胜任帝位,我决定退出了”,要说豪格害是年轻呀,本以为这招以退为进,大家都会就范,突然多尔衮接话说“既然豪格不愿意称帝,那么就另选别人”,一句话就给豪格砸蒙圈了,估计当时就有别人在场,如果就自己都的扯自己嘴巴子,代善一看豪格退出了继位资格,马上说“我正红旗是支持皇子继位的”,最后济尔哈朗说“皇九子福临天资聪慧,可立为帝”,随后两黄旗附议,此时地位已经倾斜福临,因为两黄旗初衷就是支持皇子,既然豪格没希望了,只要是皇子都行,那正红旗也支持皇子继位,再加上济尔哈朗的镶蓝旗也支持福临,八旗有五旗都支持福临,多尔衮一看大势已去,马上表示也支持福临,同时由他和济尔哈朗共同辅佐少年天子,这也就同为摄政王,多尔衮主外,济尔哈朗主内,顺治元年,也就是1644年率领清军进入北京,迎接顺治帝入京登基定鼎中原,随后排挤济尔哈朗,先封叔父摄政王,又封皇叔父摄政王,最后封为皇父摄政王。何为皇父摄政王?就是皇帝的父亲,事实上多尔衮军政大权在手,穿着待遇几乎与皇帝无样,因为顺治当时年纪上幼,所有军政大事都有多尔衮定夺,甚至当时老百姓只知道有皇父摄政王,不知道有顺治皇帝,死后更是被追任为“清成宗”,谥号“义皇帝”。何为义?让天下称为义,死后也按皇帝规格下葬,至于两个月后被顺治挖坟鞭尸那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在这里不说,以后姆们有机会要讲。


上诉两位,我觉得是铁帽子王里最厉害的,如果有不同意见之处,害请大家批评指正。


巴颜鹄09


清朝“铁帽子王”为“世袭罔替”王爵的俗称,计有清一代共有“铁帽”12顶,为入关前后所封之8亲王(礼、郑、睿、肃、豫、庄、成、颖)及乾隆至光绪朝续封之4亲王(怡、恭、醇、庆)。

12位“铁帽子王”中以权势论则首推和硕睿亲王——多尔衮。

多尔衮同母兄弟三人(兄阿济格,弟多铎)分控正白、镶白两旗,是皇太极死后皇位的有力争夺者。后虽迫于形势辅政幼帝福临(顺治),依然主导了清兵入关等一系类军事、政治事件,被尊为“皇父摄政王”,实为当时清廷的最高执政者,死后一度被追尊为“清成宗”,其风光、势力当可想见。

但我以为12王中“最厉害”的并非睿王,而是礼亲王——代善。

论及代善的功业,首在拥立二帝(皇太极、福临),挽清之社稷于狂澜。某一政权每于其初建时较脆弱、易夭折,而一主亡,一主替的权利交割时段则尤其关键,一旦出现势力侵夺的局面,则国本必至衰废、摇灭;观之清史,努尔哈赤死而皇太极代,皇太极死而福临代,则正为此权利交更的关键时刻,于此时代善颇有力。

如果说拥立皇太极为满洲主,代善是颇为被动的(势力、能力均有不足,又遭陷害而见疏于努尔哈赤),则拥立福临,协调、制衡多尔衮(两白旗势力)、豪格(两黄旗势力),代善实为关键人物。当时代善手握两红旗,议立嗣君持中不偏,遂使两方势力折中而立顺治,后又诛劝多尔衮称帝的亲子(硕讬)、亲孙(阿达礼),有效安抚了豪格一党,弥消了可能导致倾覆满洲的大争之祸。

综上,能“逆守”社稷的代善其功业自优于能“顺取”中原的多尔衮,当为12“铁帽子王”之首。


素履幽行


清朝时期的铁帽子12个中,比较地说,有两个最厉害,一是代善;二是多尔衮。代善(1583~1648)怒尔哈赤次子。天命初封硕贝勒,为四大贝勒之首。崇德初封为礼亲王。智勇双全,善于用兵。从太祖统一诸部,创建后金。《清史稿》载:“太祖嘉代善勇敢克敌,赐号古英巴图鲁”。多尔衮(1612~1651)怒尔哈赤第十四子。初封贝勒,赐号墨尔根代青。崇德初封和硕瞒睿亲王。太宗卒,与郑亲王济尔哈郎辅幼主福临,为摄政王。罢诸王管六部,独揽大权。统兵入关,平定天下,定都燕京。《清史稿》载:“高宗诏其‘成一统之业,厥功最著’”。历封叔父、皇父摄政王。

从上述看,此二人,代善为四大贝勒之首,贵至亲王,智勇双全,善于用兵。从太祖统一诸部,创建后金。从论资上说,代善最厉害。但多尔衮贵至摄政王,罢诸王管六部,独揽大权。从手段、实际权力和《清史稿》的评价——“高宗诏其‘成一统之业,厥功最著’”来说,又是多尔衮最厉害。


微道助您创造终生价值


铁帽子王

铁帽子王是指世袭罔替的王爵,它源于清朝的封爵制度,铁帽子王比一般的亲王享有更优厚的待遇和特权。 清朝共有12位承袭爵位无需降等的“铁帽子王”,其中八位是在清朝开国之初立下战功的皇亲宗室,因为他们功勋卓绝,所以获得世袭罔替的永久封爵,同时还享有配飨太庙的殊荣。另外四位属于恩封,他们是因在清朝中后期稳固江山中立功而受封的。



12位铁帽子王

清朝共有12位承袭爵位无需降等的“铁帽子王”,其中八位是在清朝开国之初立下战功的皇亲宗室:即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肃亲王豪格、庄亲王硕塞、克勤郡王岳托、顺承郡王勒克德浑,因为他们功勋卓绝,所以获得世袭罔替的永久封爵,同时还享有配享太庙的殊荣。另外四位属于恩封,他们是清朝中后期在稳固江山中立功而受封的,即怡亲王胤祥、恭亲王奕訢、醇亲王奕譞、庆亲王奕劻。



最厉害的铁帽子王

睿亲王始封祖为清太祖努尔哈赤14子多尔衮。多尔衮因军功被赐号“墨尔根代青”,崇德元年封为睿亲王。皇太极死,他顾全大局和礼亲王代善共立太宗幼子福临即位。顺治元年多尔衮进入北京,安抚百姓,制定章法制度,是清初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多尔衮先后被顺治封为“叔父摄政王”“皇父摄政王”。顺治七年死于出征路上,年仅39岁,灵柩回京时顺治亲迎于东直门。多尔衮死后被尊为义皇帝庙号成宗,配享太庙。后苏克萨哈等攻讦他种种不法,被废尊号,黜出宗室,毁陵墓,家产人员入官,此后百余年无人敢论及此事。乾隆三十八年清高宗弘历令修葺东直门外睿王坟,乾隆四十三年为其平反复其王爵,其爵世袭罔替,追谥日忠,配享太庙。其身后无子,以同母弟多铎之后继承爵位。睿亲王世爵共传11世,不计追封者共8王。



铁帽子可以世袭罔替,但戴铁帽子的人可以随时更换,其实一点都不“铁”,所以也没有什么最厉害的铁帽子王。


历史洋


清朝时期的铁帽子王,要说到最厉害的一个,当属和硕睿亲王多尔衮,为何呢?因为他上吃孝庄,下压顺治,一人掌控全局,清军入关后,安定中原,稳定朝局,他的出现对清王朝的政局巩固和稳定,都有着突出的贡献。


上吃孝庄,下压顺治


多尔衮与孝庄之间的秘史,一直是史学家争论不休的焦点,虽然没有最终的定夺出结论,但多尔衮在清初的地位,确实是声势滔天,无人可及。就连贵为太后的孝庄,对多尔衮的忌惮,也是十分的明显,不然也不会有了后世的疑云纷说了。

另外就是对顺治帝的压制,可以说福临可以作皇帝,离不开多尔衮在背后的暗中扶持。虽然多尔衮在立福临的这件事上,有点迫不得已,但无疑是最好的选择,其年龄尚小,没有多大的政治背景,确实操控起来会显的得心应手。

而事实的结果,亦是如此。多尔衮在顺治朝的声势压过了顺治,不仅权力达到了巅峰,而且更是自命不凡,被封位“皇父摄政王”,俨然一种要凌驾于皇权之上的至高存在,可见一斑。当然他的这种行为,也给幼小的顺治帝留下了阴影。

稳定朝廷,巩固朝局,平定中原

要说多尔衮最大的功绩,无疑是平定了中原,巩固了朝局。如果说没有了多尔衮的话,那么清初的政局将会变得很动荡,甚至还会有可能出现分裂的情况,不得不说多尔衮在清初的政局中所起到的作用之深,确实不遑多让。

当时就有这么一个插曲,皇太极死后,朝堂上的政局开始各怀鬼胎,只要稍微有点能力角逐皇位之人,都想窥探。这其中就包括豪格,多尔衮,代善在内的多股势力,虽最终答案揭晓在多尔衮与豪格之间,但无疑结果偏向哪一方,都势必会卸起一场无必要的厮杀。最终,在多尔衮的协调妥协下,持口角的双方,才得以作出了退让。最终推选出了由福临作为皇位继承人的决断,至此,混乱的诸位争夺,才得以平息。

随着朝堂政局的巩固,清王朝才有了凝聚的力量,得以势如破竹地攻入到山海关中,消灭了所有的力量,从而一鼓作气的完成了统一。


森蚁聊史


应该说,在晋封皇族宗室的问题上,满清做的比任何朝代都要好,宗室的教育很不错,几乎也没有胡作非为的。也没有滥封的情况。尤其是满清吸取了朱明教训,明朝的宗室简直无能到了极点,简直是当猪养。所以在这一点上满清做的很克制,凡宗室封爵包括皇帝儿子,一般分为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四个等级制。(具体细化就是和硕亲王、亲王世子,多罗郡王、郡王长子,多罗贝勒,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而且是逐级递减,最后不过闲散宗室,就是领一份饿不死的钱粮而已(肃顺就是典型的闲散宗室)。

但不是没有特例,满清立国二百七十六年,一共晋封了十二家亲王世袭罔替,与国同休。也是就俗称的“铁帽子王”。其中开国的时候八家亲王,分别是:礼亲王代善一族、郑亲王济尔哈朗一族、睿亲王多尔衮一族、豫亲王多铎一族、肃亲王豪格一族、克勤郡王代善长子岳托、顺承郡王代善之孙勒克德浑。这些铁帽子王基本上都是除郑亲王济尔哈朗一族之外,都是努尔哈赤的直系子孙。而这里里面最荣耀的就是代善一族,开国八大亲王,他们一家就占了三家,可谓荣耀之极。

第九家就是雍正朝的康熙的儿子怡亲王胤祥。也就是大家熟知的一代侠王十三爷。怡亲王胤祥配享太庙,乾隆时依据雍正所定,晋封怡亲王爵为世袭罔替。道光时载垣袭爵,穆宗(同治)初立时载垣与端华、肃顺等同为八位顾命大臣之一。达到政治顶峰。晚清末年光绪时期,又晋封三家亲王世袭罔替,分别是:恭亲王奕訢一族。醇亲王奕譞一族。庆亲王奕劻是最后一位被封为世袭罔替世爵的亲王。但这时候的铁帽子王已经不值钱了。末代皇族是最为悲惨的,但满清还算不错。至于题主所说的最厉害,应该是最有能力的意思,毫无疑问最有能力就是睿亲王,摄政王多尔衮,多尔衮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四子,是皇太极与顺治两朝宗室重臣。是顺治初期摄政王,是满清入主中原最大功臣,是实际上满清的最高统治者。17岁就领兵出征,为八旗上三旗正白旗旗主。1636年被皇太极晋封睿亲王。公元1644年,皇太极暴死,多尔衮和济尔哈朗以辅政身份辅佐福临即帝位也就是顺治。为摄政王、是满清第一个宗室主政的亲王。先后封叔父摄政王、皇叔父摄政王、皇父摄政王。完全是权倾朝野。完全视顺治于无物。公元1650年冬死于狩猎途中,追封为“清成宗”,但仅仅两个月后就被剥夺的封号,并掘其墓。直到公元1778年,乾隆帝给多尔衮平反,恢复睿亲王封号,评价其“定国开基,成一统之业,总算给多尔衮一个公正的评价。应该说,多尔衮天纵英才,多尔衮清朝入关的实际指挥者,他雄才大略。战功赫赫,如果没有多尔衮,满清未必可以入关。而且深谋远虑。智勇兼备。最终成为凌驾于皇帝之上的太上皇。但他善于谋国,不善于谋身。死后被掘坟、一生无后,实在是可惜。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清水空流


清朝时期的铁帽子王哪个最厉害?

相信只要是对我国清代的历史有所了解的朋友们肯定都是知道的,在清代的时候,有一种职位叫做铁帽子王,这种铁帽子王可以说是非常的强大了,因为这个职位就意味着你的爵位时刻是世袭的,不会伴随着年代而导致等级下降,那么最近的时候就有很多的朋友们在询问小编说,在清代的时候,哪个铁帽子王是最厉害的,其实小编告诉大家,最厉害的铁帽子王肯定就是礼亲王代善了,这主要是因为礼亲王代善掌握着八旗中的正红旗和镶红旗,这一旗可以说是清代战斗力最为强大的军队了,我们可以把他理解成为大将军的意思,并且是具有独立调兵权利的大将军,所以说在礼亲王代善还在世的时候,就算是当时的皇帝面对他都是要给他几分薄面的。





谈历史说爱国


满清一共有十二系铁帽子王,应该说每一系的祖先都比较厉害。当然,也有例外。

先说两位最贤明的——睿亲王多尔衮、恭忠亲王奕䜣。

多尔衮是清朝入关以后的头几年,大清王朝的实际上的统治者。他也称得上是大清朝第一位贤王。清朝日后的基本制度,都是多尔衮在入关之初草创的。这些制度,当然有优有劣,有的制度甚至造成了严重的后果(比如剃发令),但是总的来说,多尔衮对清朝入关后的稳定还是起到了无与伦比的作用的。

而奕䜣就相当于两百年后的多尔衮。他在清末的遭遇和作用,其实和多尔衮是极其相似的:

多尔衮和前朝皇帝皇太极关系极好,奕䜣少年时和哥哥咸丰也极好;

多尔衮辅佐小皇帝顺治殚精竭虑,奕䜣也为了同治剖心输丹;

多尔衮和嫂子关系比较密切,奕䜣也和慈禧、慈安合作愉快;

多尔衮打开了山海关,奕䜣打开了国门逐步开放......

客观地说,奕䜣对晚清的朝局是相当有贡献的。如果说多尔衮是开创之亲王的话,那奕䜣就是挽狂澜于既倒的贤王。已经越来越得到史学界认可的“同光中兴”,功劳簿里,必须要记上时任军机大臣领班的奕䜣一笔。因此他去世以后,获得了亲王的最高谥号——忠。

再说两个相当平庸甚至混账的——醇贤亲王奕譞和庆密亲王奕劻。

奕譞其实不算多混账,他只是平庸。作为咸丰的七弟,慈禧的妹夫,他本来其实也没想多么干政。但是慈禧揽权心切,需要一个白手套,于是就选了这位老实敦厚的王爷来给自己当傀儡。因此,这位并不聪明的王爷才能获得“贤”的名头。

奕劻就是真混账了。他比奕譞还废物,反而更加能贪污。他和皇家的血缘其实极其疏远,纯粹是靠着听话肯办事才得到慈禧的青睐。在他死后,溥仪赐谥号的时候甚至要给他赐“狗”,最后在劝说下才哼哼着换成了“密”,也是个地道的恶谥。



青言论史


“铁帽子王”的说法来源于清朝的封爵制度

1636年4月11日,后金国大汗爱新觉罗·皇太极在盛京(沈阳)称帝,改大金国号为大清,开始正式颁行封爵制度。清朝把爵位分成了王爵、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等爵位。王爵的地位最高,仅次于皇帝。王爵又分为亲王和郡王。

爵位遵行“降等承袭”的规则,即每代继承爵位时,都要降一个等级,比如亲王去世后,下一代继承人要降为郡王;郡王去世后,下一代继承到的爵位降为公爵,以此类推。而世袭罔替王爵不受此规则限制,亲王去世后,继承人还是亲王;郡王去世后,继承人还是郡王。

为了区分王爵和世袭罔替王爵,后人将世袭罔替王爵尊称为“铁帽子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