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班布尔善只是跟从鳌拜,康熙囚禁鳌拜,为何却一定要杀班布尔善?

linjiayan9103


康熙八年(1669年),康熙皇帝在武英殿用一群布库少年们“智擒鳌拜”,并且当众确立了鳌拜的“三十大罪状”,将其判处死刑。然而,作为“满洲第一勇士”的鳌拜还是挣脱了束缚,他脱下了上衣,露出了一身的伤疤,就连康熙皇帝都为之动容,最终康熙皇帝将对鳌拜的死刑,改为了囚禁。

两个月之后,鳌拜在狱中郁郁而终了。

至于鳌拜的党羽,康熙皇帝则没有对待鳌拜这般的“仁慈”,包括吏部尚书阿思哈、侍郎泰必图、兵部尚书噶褚哈、工部尚书济世、内秘书院学士吴格塞以及鳌拜的三个侄子塞本特、讷莫、玛尔赛等人尽皆被处死。

除此之外,还有一位出身于爱新觉罗氏家族的皇室宗亲,也因为其长期依附于鳌拜,难逃被削宗夺爵、议罪绞死的下场,就连他的子孙也就此失去了宗室资格,被废为庶人。

他便是班布尔善,清太祖努尔哈赤之孙,按照辈分,是康熙皇帝的堂叔,同时他却也是整个鳌拜集团之中,结局最为凄惨的一位。


在其他战功卓著、地位显赫的宗室成员面前,班布尔善确实没有太多的存在感。

不得不说的是,清朝的统治者爱新觉罗氏家族,能够从一个极为“弱势”的地位,逐步实现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政权,最终建立大一统封建王朝,这与其家族内部的团结以及整个家族的人才辈出是密不可分的。

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哪怕是贵为努尔哈赤的子孙,想要获取一定的权势和地位,战功是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

班布尔善的父亲塔拜,是努尔哈赤的第六子,其生母钮祜禄氏为努尔哈赤的庶妃,地位非常的低,这就导致了努尔哈赤对于自己的这位庶子本就非常的不看重,而塔拜有记载的功劳也仅仅是在天命十年(1625年)随军伐讨东海北路呼尔哈部,所以在努尔哈赤时期,塔拜的职级就是三等甲喇章京,相当于四品的游击将军级别。

天聪八年(1634年),塔拜被皇太极晋封为三等辅国将军,在清朝宗室爵位的十二个等级中排在倒数第三位,相当于武官正二品的级别。

班布尔善就是袭承了自己父亲塔拜的这样一个三等辅国将军的宗室爵位。

纵观与他同辈分的宗室子弟,封王拜相的不在少数。皇太极的长子豪格、五子硕塞,以及礼亲王代善的长子岳托和次子萨哈廉,这几位都是凭借着功勋开创了属于自己的“铁帽子王”家族传承世系,这已然是都班布尔善无法企及的存在,更不用说那一众袭承了祖、父辈功业和爵位的其他那些宗室成员了,甚至就连这一时期的索尼、鳌拜、图赖、图尔格等外臣,在品阶和地位上都要硬生生的压过班布尔善一头。

尽管起点非常的低,但是班布尔善自崇德四年(1639年)袭承其父亲塔拜的爵位来,表现还算是中规中矩,因而在皇太极以及顺治时期,其爵位也在不断的晋封,最终与顺治八年(1651),被晋封辅国公,这个爵位已经可以排到清朝宗室爵位十二个登基中的第六位,较其父亲塔拜的三等辅国将军,确实有了明显的进步。

不过在清朝初年,功勋遍布的朝堂之上,这个辅国公的爵位依然让班布尔善难有存在感,甚至在康熙五年(1666年)的时候,其爵位还因其犯事获罪被废黜了。于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班布尔善只能选择依附与当时的权臣鳌拜,以此获取更大的政治利益。


鳌拜可以生,但是班布尔善必须死。

电视剧《康熙王朝》,为我们塑造了一个阴险狡诈、诡计多端的班布尔善形象。

作为皇室成员,康熙皇帝的五叔,班布尔善却自始至终都站在了鳌拜一边,充当鳌拜的党羽,同时也是深得鳌拜信任,而他更是不断的鼓动鳌拜利用手中的大权将康熙皇帝废黜,另立新君,以掌握绝对的权势。


然而,班布尔善这样做,恰恰就是想让康熙皇帝与鳌拜来个“鹬蚌相争”,他好坐收“渔翁之利”,在这二人打的不可开交的时候,他能够将代表皇权的康熙以及掌握实权的鳌拜全部除掉,自己便能够登上皇位,真可谓是野心不小。

只不过,班布尔善最终还是以失败收场,其最终的结果也是可想而知的。

历史上的班布尔善,是不是也有着这样借势谋逆的想法和行动呢?答案是否定的。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在《清圣祖实录》中有着这样的一段描述,康熙皇帝“智擒鳌拜”后,由康亲王杰书代表其宣读了鳌拜及其党羽的罪状,除了鳌拜的“三十条罪状”外,对于班布尔善,杰书也列举了其“二十一条罪状”。

在这“二十一条罪状中”,第一条便是:

“附和鳌拜、藐视皇上、结党行私、悖负国恩,罪一。”

而除此之外,班布尔善的罪状基本都是工作态度不端,任职期间行为有着众多不检点之处,经常挟私报复、公报私仇,以及助纣为虐、帮助鳌拜铲除异己等等,并未提及班布尔善有谋逆之意。

所以由此可见,依附鳌拜并且作为鳌拜的党羽,结党营私,便是班布尔善最大的罪过,其余的基本都属于“秋后算账”。

那么,既然没有谋逆之意,又是贵为皇族宗室,班布尔善为何必须要被处死呢?

实际上这个时候的康熙皇帝对于班布尔善,是充满了十足的恨意。

这份恨意并不是源自于班布尔善依附于鳌拜,而是在此之前,班布尔善担任着领侍卫内大臣的职务,给了康熙以极大的不安全感。

领侍卫内大臣可以理解成为皇帝的“亲兵卫队司令”,负责统帅侍卫亲军,守卫的是关乎皇帝安全的最后一道也是最为重要的一道防线,并且这是皇宫之中最为关键的武官官职,其重要性和致命性可想而知。

然而,鳌拜专权期间,这个职位开始由鳌拜的亲信党羽班布尔善担任,不仅康熙皇帝自己的安全没有办法的到保证,就连康熙皇帝本人也时时刻刻处于鳌拜的监视之下,这无疑给康熙皇帝带来了巨大的困扰,更是给予了其极大的威胁。

皇室宗亲本应是帝王最应该信任的支持力量,如今却成为对于自己安危最大的威胁,成为了自己最危险的“敌人”。

也正是因为如此,这才使得康熙必须要让索额图辞掉大学士以及吏部侍郎等一切职务专心担任自己的贴身侍卫,并且要借助由索额图训练的布库少年,才能完成“智擒鳌拜”之举,期间还需要不停的嬉戏玩乐、不务正业以麻痹鳌拜。而这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都是拜班布尔善所赐。

所以此时的康熙皇帝,最想杀掉的并不是鳌拜,恰恰正是班布尔善。

当然不得不说的是,鳌拜的功劳实在是太大了,康熙真的是不想也是不能动他,因为鳌拜不仅仅是大清王朝的“恩人”,同时也是康熙皇帝的“恩人”。

鳌拜的战功自不用说,自皇太极时期便开始南征北战,从攻克皮岛,到松锦大战,再到挥师入关剿灭李自成、征讨张献忠,鳌拜为大清王朝的一统江山立下了汗马功劳。前文中说到的鳌拜一身的伤痕便是这份功劳的见证。

而事实上,鳌拜的功劳远不止此,康熙登基之后,鳌拜在内政治理上同样是功勋卓著的。

政治上,他倡导整顿吏治,强化官员考核,精简官僚队伍,全面提升了国家的行政运行效率;军事上,他在基本肃清全国反抗力量后,不再继续穷兵黩武,而是提出“刀枪入库、马放南山”,让国家修养生息;而在经济发展上,也是他力主推行了“湖广填四川”以及“更名田”等制度,有效的促进了康熙朝初年经济的发展。

顺治十八年(1661年),顺治皇帝去世的时候,留给康熙的实际上是一个内部管理混乱不堪、外部强敌环伺的“烂摊子”,鳌拜等人则很好的处理了当下的危机,这才将整个清朝带入了良性发展的通道,所以,鳌拜在这一时期的功劳是不应该被抹杀的。

况且,鳌拜对于康熙皇帝本人以及对于大清王朝更是忠心耿耿,只不过晚年的他他过于贪恋权势,又选错了方式,进而没有处理好与康熙皇帝之间的关系,最终才有了自己惨淡收场的结局。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让康熙不能动鳌拜,这便是政局的稳定和人心的向背。

鳌拜不仅仅代表他自己,也代表着整个“开国功臣”集团,他与康熙之间的矛盾也仅仅是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而已。如果康熙真的杀掉了鳌拜,必然会对朝中众多的老臣、功臣们产生非常负面的影响,也会让这些人产生惶恐与不安,进而危及到的是统治阶层内部的团结与稳固,这是康熙所不想也不希望看到的。

所以,康熙并没有杀掉鳌拜,甚至连长期依附于鳌拜的另外一位辅政大臣遏必隆,也只是将其革职而已,后来还是重新予以了任用。

既然鳌拜不能被处死,那就必须有人要“替”他去死,这个人便是班布尔善。

首先,班布尔善是鳌拜集团的重要党羽,并且是助纣为虐,做了许多令朝臣非常气愤的事情。康熙皇帝要杀班布尔善,可以说是“罪名成立”且“证据确凿”,同时在朝堂上还不会遭遇太大的阻力,也不会受到非议和反驳,难度确实要小很多。

其次,班布尔善虽然他的地位与影响力不能鳌拜相提并论,但是他作为皇室宗亲,身份是非常的特殊,因而在不能将鳌拜处死的情况下,处死班布尔善也能在朝堂上下产生一定的影响力和震慑力,起到应有的政治效力,进而平息百官的议论。

再次,清朝初年的时候,对于朝廷的功臣,历代统治者往往都是采取了非常包容的态度,对其家族也是极尽恩赏,然而对于爱新觉罗氏家族的宗室成员,往往是采取了非常强硬的“零容忍”态度、

比如努尔哈赤处死了自己的弟弟舒尔哈齐和长子褚英,皇太极圈禁了阿敏、害死了莽古尔泰和德格类,更是将自己的姐姐莽古济凌迟处死,顺治皇帝对多尔衮是扒坟掘墓、挫骨扬灰,包括后来的雍正皇帝也是以极为残忍的方式对待自己的兄弟,以至于到清朝末年,对于皇室宗亲的惩治还是相当的频繁。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更多的还是出于宗室夺权的忌惮与防范,而班布尔善恰恰是触碰了这根“红线”,尽管他没有付诸于具体的“谋逆行动”,甚至还没有激起“谋逆之心”,但最终还是落得一个议罪绞死的下场,而其全家也因为他的“一念之差”,就此被驱逐出了宗室。

由此可见,鳌拜集团的倒台,“主犯”鳌拜反而不是最大的“受害者”,而作为“从犯”从犯的班布尔善却落得了一个最为悲惨的结局。


雍亲王府


在康熙和众大臣的眼里,班布尔善的罪过可比鳌拜大多了。


首先,班布尔善无功,鳌拜有功。

班布尔善是努尔哈赤第六子辅国公塔拜的第四个儿子,论辈分,他是顺治的堂哥,康熙的堂伯。虽然他对大清也有贡献,但功劳不大,否则他以近支皇族的身份,但凡是立有大功,也不可能仅仅只是辅国公爵位。

并且,班布尔善最恶心的地方在于,他不仅无功,还有负皇恩。孝庄看他是皇族,就让他当领侍卫内大臣,负责掌管康熙的警卫工作。结果他接管警卫工作后,立马就跟外臣勾结,先是投靠苏克萨哈,后来又背叛苏克萨哈投靠鳌拜,实乃两面三刀之人,做事太没有底线,辜负了孝庄和康熙对他的信任。



相比于班布尔善,鳌拜的功劳就大了,完全可以功过相抵。皇太极时期,鳌拜在战场上就救过皇太极的命。而皇太极死后,鳌拜对顺治、康熙两父子的功劳更大。

崇德八年,皇太极突然暴毙,由于他没有留下传位诏书,于是满洲亲贵在由谁这个问题上就产生了矛盾。当时皇位最有力的竞争者的是睿亲王多尔衮和肃亲王豪格,多尔衮的实力比豪格略强。

面对两白旗恃强凌弱的问题,当时身为镶黄旗护军统领的鳌拜没有墙头草两边倒,他坚决站在了豪格一边。因为他知道如果让多尔衮当了皇帝,两黄旗和先帝皇太极一脉子孙的利益必然受损。

当然,豪格当了皇帝,两黄旗的利益也一样会受损,但相比让多尔衮当皇帝来说,豪格当皇帝,两黄旗的损失要略小一些。

为了不让多尔衮继位,鳌拜就与两黄旗的其他大臣,如索尼、谭泰等人密谋,拥立肃亲王豪格为帝。誓要与多尔衮争个高低。

到了正式议事那天,鳌拜于当天清晨与两黄旗大臣再次盟誓于大清门外,坚决拥立皇太极之子继位,不让多尔衮得逞。而且鳌拜还密令两黄旗的精锐护军全副武装,作好了跟多尔衮火并的准备。

会议开始后,多尔衮见鳌拜等人不吃素,便不得不做出让步,表示自己可以不当大清朝的皇帝,也可以拥立皇太极之子称帝,只要不让豪格当皇帝就行。于是乎,皇太极第九子,当时只有六岁的福临登基继位。



顺治继位,不符合豪格利益,但符合两黄旗的利益。所以他继位后,鳌拜等人就转而开始支持福临。因此可以这么说,鳌拜之于顺治,有拥立之功。如果当时没有鳌拜的拼死力争,皇位是无论如何也轮不到当时才六岁的顺治来坐的。

并且,鳌拜的功劳还不仅于此。顺治登基继位后,多尔衮仗着摄政身份,党同伐异,擅权自重。他首先打击他的争位对手豪格,接着又打击两黄旗,最后连顺治也不放在眼里了,各种欺凌,把顺治气的够呛。鳌拜当时也被多尔衮整得很惨,多次受到迫害,有两次差点被多尔衮弄死,但鳌拜至始至终没向多尔衮屈服,一心护卫顺治。算是当时敢于跟多尔衮硬钢的代表人物了。

多尔衮病死后,顺治亲政,鳌拜和索尼等人因为忠心护主,自然得到了顺治的重用。有一次鳌拜因战伤复发,卧床不起,顺治还亲自去府上慰问。这足可见顺治与鳌拜的关系不一般。

所以说,鳌拜在政治上支持顺治,这是他不可忽视的功劳。若是没有鳌拜的卖命,顺治很难登基,很难坐稳皇位,而康熙也不可能接过老爸的帝位。鳌拜的这一份功劳,顺治心里一直记着,他病死前委任鳌拜为四大辅臣之一,就是对鳌拜功劳的最大肯定。


第二,鳌拜和班布尔善的罪过性质不同。

鳌拜专权,杀害苏克萨哈,这是事实,没法跟他洗白。但是鳌拜的所作所为,只能说是专权跋扈而已,还上升不到谋逆的地步。因为苏克萨哈为了迎合康熙,与鳌拜较劲,赢得一个贤臣的名号,这只是鳌拜倒台后,政治宣传的结果。其实在当时,鳌拜和苏克萨哈之争,在当时人看来仅仅只是八旗内部的利益之争。鳌拜是镶黄旗的代言人,苏克萨哈是正白旗的代言人,两人只是争夺利益才掐架,没有上升到要篡康熙皇位的地步。

并且鳌拜杀苏克萨哈,也并无不妥。因为苏克萨哈其实就是个墙头草,他早年见多尔衮势大就投靠多尔衮,多尔衮死后,见靠山倒了,又改换门庭,站在了顺治一边。因此备受多尔衮欺压,差点被多尔衮整死的鳌拜很瞧不起苏克萨哈的为人,觉得他就是个政治投机分子,小人一个。如果他活着,康熙前期指不定会更乱。

所以康熙除鳌拜,属于正常的政治斗争。中国历史上这种先帝指定的托孤大臣被继任皇帝批斗的例子多不胜数,远的如霍光,近的如张居正。人家专权确实有罪,但人家帮小皇帝把政权稳住了,也是有功的。

因此,站在康熙这个胜利者的角度说,他没必要赶尽杀绝。鳌拜是有罪,但不能因为鳌拜有过就否定他的功,否则会让人寒心。后来鳌拜的弟弟,儿子未受牵连,该当官还是当官,该授爵还是授爵,并未因为鳌拜的事情受牵连。


相比于鳌拜,班布尔善的性质就严重了。前面说了,他是康熙堂伯,爱新觉罗氏,是正儿八经的宗室成员。

像他这种身份要搁在明朝,是要永久禁锢在封地的。虽然生下来就衣食无忧,但是相应的代价就是一辈子会遭到猜忌。也就是清初因为宗室制度不够完善,所以才会给他上蹿下跳,勾结鳌拜专权的机会。

也就是说,鳌拜只是外臣,他顶多就是专权乱政,他不可能篡位,否则就是找死。其它势力一定会宰了他。而班布尔善是皇族,康熙能坐皇位,他当然也能坐。

当年顺治病重时,就曾想把皇位传给安亲王岳乐(也是努尔哈赤孙子),这件事的影响是巨大的,导致康熙对宗室非常不信任。班布尔善是撞到枪口上了。他在康熙眼里,威胁比鳌拜大多了。

这里顺带一说。其实历朝历代,皇帝对宗室专权和大臣专权,处理态度都是一样的。咸丰皇帝死后,慈禧太后处理咸丰托孤的八大臣,也是把宗室都宰了。

比如郑亲王七世孙爱新觉罗肃顺被处死,怡亲王爱新觉罗载垣和郑亲王爱新觉罗端华被赐自尽。怡亲王和郑亲王都是铁帽子王,慈禧觉得他们威胁大,照样宰了。而其他五个非宗室身份的托孤大臣:景寿、穆荫、焦佑瀛、匡源和杜翰。慈禧一个都没杀,只是罢了他们的官而已。并且后来他们还又出来做官了。

这就是所谓的皇家,无亲情可言,有的只是利益而已。



总的来说,鳌拜确有专权之举,但他还达不到篡位的地步。康熙之所以要抓捕鳌拜,一方面是因为鳌拜思想保守,跟不上大时代趋势;二是结党营私,成为满洲保守派的利益代表,威胁到了康熙的至上皇权。

这种罪过可杀,亦可不杀,不是一定要把人弄死。康熙抓了鳌拜后,念及鳌拜曾经救过皇太极,拥立过顺治,对上两代皇帝都有的功绩的情分下,对他宽大处理,免死禁锢。

班布尔善则因为身为皇族,有谋逆之举,逼得康熙不得不借他人头震慑宗室,让宗室不再有非分之想。


Mer86


班布尔善是鳌拜专政期间的得力鹰爪,其权谋之深,连老狐狸索尼都不得不佩服,索尼言道:“鳌拜处处要强并不可怕,班布尔善处处示弱才是最大的隐患”。那么班布尔善究竟做了何事,竟让连鳌拜都没有杀的康熙,一定要将他置于死地呢?

班布尔善有对皇位的野心

班布尔善是正式的爱新觉罗皇族,其父亲塔拜是努尔哈赤的第六个儿子,班布尔善和顺治皇帝是堂兄弟,按照辈分,康熙还得叫他一声堂叔。

虽然出身皇族,但班布尔善并没有投一个好胎,与代善、皇太极、多尔衮相比,其父亲塔拜却明显逊色不少,不但母亲只是努尔哈赤的一个庶妃,而且本人能力有限,完全就是一个“窝囊废”,看着其他兄弟称帝的称帝,封王的封王,自己只能因为是努尔哈赤儿子的身份混了一个三等奉国将军的爵位。

塔拜死后,班布尔善继承了爵位,他不甘心身为努尔哈赤的孙子而碌碌无为,于是投身军旅,希望能在战场上立下战功,好封王拜侯。终于,凭借着自身的拼搏,班布尔善的爵位一路高升,从三等奉国将军一直爬到了辅国公的位置。


康熙继位后,鳌拜结党专权,班布尔善瞅准了鳌拜的权势,希望能通过鳌拜而实现自己更大的野心,他巴不得鳌拜和康熙打的不可开交,继而鳌拜将康熙废掉,凭借自己是太祖之孙的身份而登上皇位。

班布尔善与鳌拜的性质不同

要说鳌拜想把控权力,维护自己集团的利益,这一点还是有的,要说他有谋反的野心,这一点估计康熙都不信。要不然,乾隆也不会冒着损伤祖父的威严而替鳌拜平反。

鳌拜是皇太极的心腹悍将,当年在关外,跟随皇太极攻皮岛、战松锦,可谓立下赫赫战功。除了功绩之外,难得鳌拜有一颗赤胆忠心,可以说他是皇太极一脉的大恩人。

当年皇太极病逝,皇位出现真空,当时多尔衮与豪格相持不下,是鳌拜秘密会同索尼等人,歃血为盟,发誓一定要立先帝之子为帝,即使是兵戎相见也在所不惜。后来多尔衮迫于压力,只好采取折中办法,立皇太极六岁的儿子福临为帝,是为顺治皇帝。


但鳌拜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多尔衮成为摄政王后,对上三旗疯狂打压,鳌拜三起三落,最后被多尔衮夺职罢爵。多尔衮死后,顺治亲政,当他得知当年鳌拜坚持拥立“先帝之子”的做法后,不禁感动的泪流满面,亲自去府中看望他,从此倚为心腹,并且临终前将鳌拜封为四大辅政大臣之一,可见顺治的信任。

但大权在握的鳌拜,慢慢的有些膨胀了,待到康熙14岁亲政后,鳌拜还不想交出权力,这就造成了与皇权的重大矛盾,但鳌拜并没有废帝乃至自立的心思,他对清朝的忠心还是有目共睹的。

但班布尔善不同,他不断怂恿鳌拜将康熙废掉,自己好渔翁得利,但都被鳌拜拒绝,以致后来康熙看到鳌拜满身的刀疤之后都不免为之动容,赦免了鳌拜的死罪,但对班布尔善却是杀之而后快。


康熙希望杀一儆百

不杀鳌拜,是因为鳌拜的确没有造反的凭证,又加上为大清立下赫赫战功,贸然杀之,会让功臣们寒心,让天下人不服。

但班布尔善没有太多能拿得出手的功劳,却野心勃勃,他有继承皇位的身份,更有阴险歹毒的心计,不得不让康熙细思极恐,感到后背发凉。

杀掉班布尔善就是康熙发出的一大信号,不管是贵族还是宗室,谁要有觊觎皇位的野心,哪怕只是一点点,也决不宽贷。这是朕自己的天下,不是那个八王议政,众说纷纭的时代了。

也许是人的本性,如果外人犯了错,我们会原谅得比较容易,但如果是自己的亲人背后捅刀子,我想会恨得更加深切吧。

我是亮仔,欢迎大家讨论留言,关注亮仔学史,共同探讨历史的那些事儿!


亮仔学史


康熙在扳倒鳌拜,处理鳌拜事件的时候,有一件事情显得非常奇怪。就是他对作为主谋的鳌拜,比较善待,只是把鳌拜抓来关了起来,并没有进一步的打击。后来,在康熙五十二年的时候,康熙赐予了鳌拜一等男爵,算是给了他一个优待。

不过,康熙对鳌拜的随从班布尔善,却就没这么友善了,他严厉处罚了班布尔善,判处了班布尔善绞刑。

照理说,在一个政治事件中,主谋的肯定是最重要的人。擒贼先擒王,杀掉主谋者,已经可以起到震慑的作用。对于跟从的那些人,一般都会宽大处理,以避免事态扩大化,避免造成太大的影响。但是康熙皇帝却反其道而行之。他放过主谋鳌拜,反而杀掉跟从鳌拜的那些人。

(班布尔善剧照)

那么,康熙为什么会这样做呢?

我认为,康熙之所以要严厉处理班布尔善,有以下几个原因。

其一,班布尔善胳膊肘往外弯。

班布尔善其实是宗室成员,他是努尔哈赤的孙子,塔拜的第四子。

作为一个宗室成员,自然应该帮助宗室成员说话。也就是说,班布尔善应该帮助康熙说话。但事实上他并不是这样做的,他反而帮鳌拜说话。

班布尔善为什么会帮助鳌拜说话呢?主要的原因,是因为班布尔善虽然是宗室后代,但是因为他爹塔拜是庶出,当年努尔哈赤实行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的时候,让他的九个儿子共同执政,但是作为第六子的塔拜却并没有分。由此也可以看出,塔拜在宗室里面是说不起话的。

班布尔善作为塔拜的儿子,更加说不起话。他想有所作为,只能去巴结当时在朝廷中呼风唤雨的鳌拜,投奔到鳌拜的麾下。

不过,康熙平常不重视班布尔善。没有把班布尔善当宗室成员看待,但是当班布尔善投奔鳌拜的时候,康熙就很在乎他宗室成员的这个身份了。就觉得班布尔善胳膊肘往外弯了。

所以,康熙对这种“叛徒”,手段极为严厉。

(康熙剧照)

其二,班布尔善忠诚于别人。

对于皇帝来说,他想要的是朝中大臣都忠诚于他,他觉得这是天经地义的。因为他是天下之主,天下人都是他的臣民,都应该对他表示忠诚。

可是这个班布尔善,却不忠诚于他,反而忠诚于鳌拜。这对于康熙来说,无论如何是接受不了的。

如果康熙年纪还小,这也可以理解。但是康熙已经成年,而且即将亲政。而且班布尔善明明知道当时康熙和鳌拜较上劲了,依然选择忠诚于鳌拜,而不是忠诚于康熙,让康熙怎么接受得了呢?

所以,卡康熙要严厉处置班布尔善。他处置班布尔善的目的,也就是告诉全天下的臣民,你们应该忠诚于我康熙。任何想要忠诚于别人奉别人为主的行为,都会受到严厉的处罚。

其三,班布尔善是挑弄是非者。

鳌拜是顺治皇帝给康熙选的辅政大臣之一。在康熙没有成年的时候,鳌拜主持朝廷大事,那是他的本分。康熙如果批评鳌拜霸占权力,是说不过去的。

但是康熙想夺权,就不能不扳倒鳌拜。扳倒鳌拜,他总得要找理由啊。

所以,康熙选择的表达方式,就是鳌拜虽然本性并不坏,但他身边的人坏透了。比如像班布尔善这样的人,就是一个品行极坏的人。正是因为班布尔善的撺掇,鳌拜才会做那些坏事。

所以,班布尔善这样的人是必须要处理的。康熙想表达的是,所有那些试图挑唆主子乱政的人,必将受到严厉的处罚。

(鳌拜剧照)

其四,班布尔善是真正的夺权者。

康熙认为班布尔善才是真正的夺权者。

为什么康熙会觉得班布尔善才是真正的夺权者呢?因为班布尔善是宗室成员,他有夺权的资格。鳌拜并非宗室成员,他就算夺了权,别人也不会拥戴他。而作为宗室成员的班布尔善,一旦夺了权,肯定就能够受到大家的拥戴。他身上,有努尔哈赤的血脉嘛。

所以在康熙看来,班布尔善怂恿鳌拜的目的,是想先通过鳌拜把康熙拿下来,然后他再扳倒鳌拜,自己上位。

康熙处理班布尔善,也就是以此警告其他宗室成员,绝对不能有班布尔善这样的打算。否则,一定会受到严厉的处罚。

这就是康熙最终放了鳌拜,法案而严厉处置他的手下班布尔善的根本目的。


张生全精彩历史


鳌拜是瓜尔佳氏的骄傲,少年时代便跟随皇太极征战四方,被誉为“满洲第一巴图鲁”,他是备受顺治倚重的干将,是受命辅佐康熙的顾命大臣,名副其实的三朝元老,朝之重臣;班布尔善是爱新觉罗的宗室,努尔哈赤庶出的孙子,康熙的堂叔,与皇家血脉很近,只不过因为庶出,地位并不高。

康熙登基后,鳌拜以顾命大臣身份干政,阻止康熙亲政,班布尔善则站在鳌拜身后出谋划策,共同对付康熙,康熙皇帝出其不意擒拿了鳌拜后,将其囚禁并未处死,却将班布尔善处斩。按理说,鳌拜是元凶、班布尔善是同谋,鳌拜是外人、班布尔善是叔叔,总该是鳌拜的罪行深重,康熙皇帝为何会对鳌拜手下留情,却执意要大义灭亲杀了亲叔叔呢?

鳌拜是如何从权臣跌落云端的?

顺治帝驾崩时,康熙才八岁,而且顺治皇帝留下了遗诏,希望儿子能和自己当初一样十四岁再开始亲政。

顺治皇帝钦点了索尼、遏必隆、苏克萨哈、鳌拜四位元老级别的辅政大臣,辅佐教导年幼的康熙帝处理朝政,其实当时的鳌拜排位是在四大辅臣的最末端,相较之下,资历最浅,可也意味着他最年轻,战功累累、皇恩三朝不衰的鳌拜是正当年,反观索尼已是垂垂老矣、无力参与朝政,苏克萨哈向来与鳌拜不和,遭到鳌拜的无情打压,后遭到班布尔善污蔑,被康熙斩杀;遏必隆是个典型的墙头草,依附于鳌拜,所以名为四大辅臣其实已经是鳌拜一家独大了,权势日益膨胀。

鳌拜早年在战场上所向睥睨,对皇太极也是忠心耿耿,从年轻气盛的巴图鲁熬到了位极人臣的辅政大臣后,享受到了位高权重的甜头,自然对权势起了贪恋之心,铲除异己、培植党羽,逐渐走上了专权的道路,鳌拜应该是无意造反的,可是党羽遍布朝堂,一手遮天的权势终究会遭到皇家的忌惮,尤其是康熙这样的天纵英才,是不会允许有人阻挡他亲政的,所以康熙下定决心要铲除鳌拜集团。

鳌拜的迅速倒台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轻视了眼前的这个少年皇帝,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子能挑起什么波澜,何况他的一举一动都在自己的掌握中,可是康熙不是普通的孩子,此时的康熙深知鳌拜树大根深,党羽耳目众多,万不可掉以轻心,一旦被鳌拜察觉就前功尽弃、再无翻身之日了,于是他便以招小伙伴入宫玩耍为名,不动声色地挑了一批手脚敏捷、值得信任的皇族子弟入宫,每天就在鳌拜的眼皮底下打架摔跤,鳌拜以为小皇帝闷了,找些玩伴儿练习武艺打发时光罢了,对此并不在意。

可就是这群孩子,成了康熙制胜的法宝,在部署好捉拿鳌拜的计划后,康熙下旨宣鳌拜入宫,鳌拜不知有诈欣然前往,一切如常,君臣相谈甚欢,康熙还兴致勃勃的提议让鳌拜这位巴图鲁检阅一下自己的小武士们,就在鳌拜毫无防备的看着孩子们表演的时候,只见他们一同奔向鳌拜,就这样七手八脚的将鳌拜拿下了。

朝堂之上从来都是树倒猢狲散,鳌拜得势之时,朝臣大多依附于他,鳌拜被康熙擒拿之后,马上就有大臣出面状告鳌拜、还罗列了鳌拜的三十宗罪状,本来大臣们商议后得出的结果是斩立决,可是康熙念及鳌拜劳苦功高,资历深厚,再者只是专权并无谋反之心,就没有处斩,而是囚禁,失势的鳌拜不久死在了囚禁之所。

皇叔班布尔善只是鳌拜附庸,何以被处以绞刑?

班布尔善与康熙同宗同源,不过他父亲塔拜是努尔哈赤庶出子,皇太极根本看不上这个兄弟,清朝开国封赏皇族子弟时,他们那一脉只得了个三等奉国将军,班布尔善承袭爵位后,靠着军功,在顺治年间混上了辅国公,可站在皇室显贵之中,依旧是个小角色,他是个有野心的人,一直不安于现状,渴望一飞冲天。

索尼去世后,他因势利导,与鳌拜私相授受、暗中勾结,在他的怂恿挑唆下,鳌拜打击异己、日益骄横,甚至抗旨不遵,户部尚书与直隶总督这样的高官说杀就杀,以致朝堂之上人心惶惶。

班布尔善最大的过错不是唆使鳌拜犯错,而是唆使背后的包藏祸心,他是爱新觉罗宗室,不同于鳌拜权势再大也没有继位资格,他是有皇位继承权的,起码他自己是这样认为的,又负责紫禁城的宫禁护卫,与手掌兵权的鳌拜勾结,就是利用鳌拜的兵权,打击康熙,试图自己坐收渔翁之利,这些落在康熙眼里就是谋逆,也顾不得什么叔侄情分,必须斩草除根,将班布尔善处以绞刑,其子孙的宗室资格都被褫夺。

这么看,鳌拜只是专权,班布尔善是意图谋反篡位,康熙囚禁鳌拜、绞杀班布尔善也在情理之中。


史论纵横


班布尔善的父亲叫塔拜,是努尔哈赤的庶子,算起来康熙该叫他一声叔叔,但是塔拜在爱新觉罗家族算是存在感很低,可有可无的角色。

班布尔善:


所以到了班布尔善手里,别说王爷了,连贝勒都没捞到,只世袭了一个三等奉国将军。本来奉国将军在宗室爵位里面就只排第十一位,他这个还是三等的,班布尔善心里有多别扭就不用说了。

班布尔善虽然不起眼,但他是个野心很大的人。由于康熙在康熙五年将他的爵位革掉了,他就投靠了当时权势熏天的鳌拜,索尼死后,他在鳌拜的提拨之下,升为领侍卫内大臣兼秘书院大学士。

鳌拜剧照:


班布尔善刚开始的时候,算是苏克萨哈的人,可是在苏克萨哈被陷害的时候,他主动站出来弹劾苏克萨哈,支持了鳌拜。他用苏克萨哈的身家性命,做为投靠鳌拜的拜门贴。

索尼和苏克萨哈死后,鳌拜说一不二,可是班布尔善却看到了暗藏的危机。他对鳌拜说,做臣子的有三大险境:

一是功高盖主,此时,主子无可赏臣,只能赐死;

二是臣者势大,威震朝廷,主子不容一国二君,一山二虎,主子必然杀臣;

三是臣强主弱,君臣间互相猜忌,彼此不能相安,主子怕臣下结党篡位,所以必然罗织罪名,将臣党斩尽杀绝。

目前鳌拜已经三险皆备,恐怕会死无葬身之地。 鳌拜是个一勇之夫,最大的心愿仅仅是在朝中说了算而已,当皇帝是没想过的。虽然康熙和孝庄都对他不满,但他从未生过谋反之心。 随着康熙慢慢长大,他与鳌拜的权力之争也日趋白热化。

鳌拜不愿意交权,同时对康熙起用汉人越来越不满,而康熙则一心想除掉鳌党,达到自己真正亲政的目的。 班布尔善不断挑唆,希望鳌拜和康熙爆发激烈冲突,冲突中鳌拜把康熙杀死,然后自己再出面杀死鳌拜。这样就算自己不能做皇帝,也会使大权全部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挑唆:

他不但这样想,也这样做了。 没想到康熙动手这么快。智除鳌拜后,康熙开始清算“鳌党”,班布尔善肯定是逃不掉的。

康熙八年,班布尔善被处死,子孙皆被废黜宗室资格。 为什么鳌拜留住了性命,而班布尔善一定要死呢?

对于鳌拜,没有定他谋逆,只定了“擅权”这个罪名。而班布尔善不一样,他想让鳌拜弑君,这就是谋逆大罪了。所以班布尔善必须死。

挑唆:

鳌拜在大清夺取天下的战争中,劳苦功高。他是三朝元老,顾命大臣,念及他的大功,所以将他拘禁不杀;而班布尔善一是没有什么功劳,二是康熙必须为此事找一个顶罪的,所以鳌拜死党,背后煽风点火的班布尔善是合适的人选。

班布尔善是宗室,是皇帝的堂叔。这是尊贵的身份,也是敏感的身份。我们从历史上也没少看到皇室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

所以历代皇帝,对自己的宗室都是提防的。宗室可以享受优越的生活,但你只要和造反两个字挂上钩,处理起来,比外姓大臣要更严厉。

康熙:

康熙是一定不会忘记历史上的“八王之乱”的。 鳌拜作为三朝元老,顾命大臣,镶黄旗主,在当时的影响很大,势力也是盘根错节,想一朝全部铲除是不可能的。当时依附他的人太多了。

所以康熙留他一条命,也是一种政治手段,来安抚那些王公大臣。 将鳌拜关到死这种选择,既达到了康熙的目的,也给自己留下了好名声,所以他饶了鳌拜。

但是等待班布尔善的,只有那三尺白绫了。


刚日读史


犯了弥天大罪的鳌拜,竟然没被康熙处死。而且,康熙五十二年,圣祖因为他曾立过大功,为他恢复了名誉和爵位。雍正时期,追封鳌拜一等超武公,而且世袭罔替。跟着鳌拜犯上作乱的、自己的叔叔班布尔善却被处死,而且他的子孙被贬为庶民。都是造反,结果咋就会有这么大的差距呢?

先说外臣鳌拜

鳌拜是满洲镶黄旗人,后金开国元勋费英东之侄。将门出身,武技超凡,骑射难比,号称“满洲第一勇士”;三朝元老,皇太极的心腹爱将。曾与皇太极一起攻皮岛,战松锦,镇压农民起义,可以说是为大清王朝立下过赫赫战功。皇太极病逝时,因没有来得及安排身后之事,导致大清王朝差一点因内讧而崩盘。在那个危机四伏、灾患重重,瞬间就有可能出现腥风血雨、灭顶之灾的短暂时期,鳌拜不管多尔衮如何打压,义无反顾地拥戴皇太极的九子福临即位。拥戴成功后的鳌拜成为大清王朝的议政大臣。

顺治帝驾崩后,鳌拜又成为孝庄太后亲自选定的四大辅臣之一。首辅索尼死后,鳌拜一跃成为首辅大臣,呼风唤雨、运筹帷幄于私人府邸,俨然有君临天下之势。这样一来,就埋下了祸根。鳌拜小瞧了虽然年小,但聪敏有为的康熙。

一个跋扈张扬,不可一世,自以为老天也难与他相比,独断专行;一个虚与委蛇,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伺机而动,打蛇认准七寸。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鳌拜输了。表面上看,鳌拜输在了康熙的小“布库”手里;实际上,鳌拜输给了康熙的心智、韬略。康熙帝在索额图、黄锡衮、王弘祚等人支持下,搬到了鳌拜,真正实现了乾坤独掌。

但是,鳌拜的罪虽大,康熙没有处死他,只是予以终身囚禁。

篡政的想法主要来自班布尔善。不管鳌拜如何认为自己劳苦功高,认为没有自己扶立康熙的父亲,就没有你康熙的现在,权欲蒙了心,因而横霸朝廷、欺凌幼主、唯自己独尊,但事情之初,他确实没有改朝换代的想法;事情的发展过程中,他也没有坚定替代康熙的想法。真正有此想法的应该是班布尔善。

鳌拜的影响远大于班布尔善。对国家来讲,死一个班布尔善无关紧要,若处死鳌拜,必然会引起朝臣的恐慌——鳌拜毕竟是三朝老臣,而且把持朝政多年。若杀了鳌拜,他朝臣中的亲支近派,

《啸亭杂录》:“国初鳌拜辅政时,凡一时威福,尽出其门。

势必会有“兔死狗烹”的感觉,容易引发内乱;必然会影响满清 “镶黄旗”的稳定;必然会动摇朝廷的根基——拔出萝卜带出泥,主子到了,不管是有牵连的,还是无牵连的,谁还能踏实地效忠大清?若不杀鳌拜,既可以彰显康熙皇帝的仁厚,又可以团结一大批人,为自己所用。何乐而不为!

对康熙个人来讲,没有鳌拜等当年对顺治的忠心拥戴,哪有今天的他。据法国传教士白晋的记载:康熙是在看到了鳌拜身上为了保护皇太极而留下的伤疤后,想到了他对皇太极、顺治两朝立下的汗马功劳;而且,如果没有鳌拜,康熙自己是无缘帝位的。因此,法外开恩,留他一命。

再说皇室班布尔善

班布尔善是努尔哈赤的庶子辅国公爱新觉罗·塔拜的第四子,爱新觉罗·玄烨的叔父。

班布尔善出身不好,是小妾所生,这就决定了他的政治社会地位的低下。长大之后,连个贝勒都没混上。顺治八年因战功被封为辅国公,康熙五年被革除了爵位。康熙六年(1667年),班布尔善在首辅大臣索尼死后,成为领侍卫内大臣拜秘书院大学士,这也算是康熙对自己的叔父的看顾,希望他能帮衬着自己。然而,登上高位的班布尔善却做出了不臣之事。

班布尔善是个有野心的宗室,他一直想咸鱼翻身。当时,他挨个分析了康熙的四大辅臣后,首先投到了苏克萨哈旗下。后来,鳌拜的势力不断强大起来,而且跟苏克萨哈因“圈地”有了矛盾。随着双方矛盾的加剧,班布尔善嗅出了味道,他想他该换主子了。

于是,班布尔善来个窝里反,暗暗地帮着鳌拜打击苏克萨哈,最终出面弹劾了他的主子。鳌拜借此机会“一连七日强旨”,逼着幼主下令杀了苏克萨哈。康熙暗知真相,但迫于鳌拜的强势,不得不丢车自保。班布尔善因此改换了门庭,成了鳌拜的爪牙。

自我膨胀导致鳌拜越来越不拿康熙当回事,很多朝政国事都独自处理,根本不向康熙请示汇报。班布尔善看在了眼里,就不断蛊惑、煽动鳌拜替代康熙,尽快成为九五之尊。但鳌拜虽然大权独揽,作威作福,却并不想造反。

为了彻底改变自己的命运,班布尔善不遗余力地撺掇着鳌拜,他对鳌拜说,您已处在很多险境之中:一是,您的功劳之多,康熙已无法再赏赐您什么,您的结局恐怕只有死路一条;二是,您的地位之高,已俨然是一国之主,二虎相争,必有一伤;三是,您的权势之大,已盖过了康熙。康熙表面上尊重您,暗地里在算计您。为此,您应该做准备了,否则将会死无葬身之地。

班布尔善的蛊惑之言,虽仍然让鳌拜下不了最后的决心,但已经有些非分之举了。

不过,班布尔善的所作所为,早就被才智过人的康熙关注了,进而了解了他的不臣之心。

劫数到了,康熙擒获了鳌拜,以三十款大罪把他终身监禁。班布尔善自然也脱不了干系,以二十一条大罪,把他绞死了,子孙都被废黜了宗室资格。

一个外臣造反没有被处死,而自己的作为从犯的本家叔叔却被杀了头!这是为什么?

  1. 其一,班布尔善虽然是大清宗室,但他的地位和影响对大清王朝来讲,没有多大的威慑力,死于造反也是罪有应得。

  2. 其二,作为爱新觉罗皇家的成员,不但不帮着皇室,竟然与外臣结党图谋不轨,罪该万死。班布尔善阴险毒辣,极力怂恿鳌拜谋朝篡位,主要是因为个人的狼子野心——进而“取而代之”。

  3. 其三,为了显示一下大清最高统治者的公平正义,就算是自己的叔叔,也不例外。从而达到杀一儆百,以儆效尤的目的!

自古以来,有那一个帝王真正为自己以外的某个人的切身利益考虑过什么,即使是自己的亲支近派?他们的内心真正惦念的是个人的安危与否,江山的稳固与否。对帝王来讲,身家性命与江山社稷是融为一体的,一般不存可此也可彼的关系,是荣辱与共的。

因此说,康熙的囚禁鳌拜、处死班布尔善之举,也属于帝王常理,很难用常规的情理来评说他。

您说呢?欢迎大家留言评论,历史漫谈君候着您,感谢!


校书郎工作室,叁月春


历史漫谈君


一直都以为是鳌拜罪大恶极,其实是误解。鳌拜撑死了就是一个欺君罔上,骄横跋扈,不可能有那个谋朝篡位的心思。但是,班布尔善不一样,他是真有踢掉小皇帝自己登基的打算。这两个人的出发点的不同,导致了下场的不同,鳌拜能或者,班布尔善就必须得死。为什么他俩的心思不在同一个方向上,是因为出身的不同。

鳌拜,虽然是辅政大臣,三代元勋,位极人臣,说破大天去,也是一个瓜尔佳氏,镶黄旗的奴才。一个奴才要突发奇想废掉皇帝自己坐龙椅,他要是这个智商早就被弄死了,活不过第二集。所以,孝庄康熙根本就不担心鳌拜会篡位,康熙后来也想明白了,当初对鳌拜的处理有些过分,所以在康熙五十二年,又恢复他的名爵。雍正时期,赐予祭葬,追封一等超武公,世袭罔替。

班布尔善就不一样了,这家伙是宗室,皇族,爱新觉罗氏,努尔哈赤的亲孙子,根正苗红。满清进关初期,对继承人的选择上还没有形成嫡庶长幼的概念,感觉只要是老野猪皮的后代原则上都能接受。所以,班布尔善可能会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这也是康熙最担心的。鳌拜篡位,全天下会反对,但班布尔善可能性就大得多,他的名分比鳌拜正的多。

所以,鳌拜被圈禁之后没有什么威胁,留着就留着,也显示出皇帝宽仁,体恤功臣。班布尔善则是个祸害,说不准哪天会有人勤王,所以不能留。


百胜刀王胡逸之


在《康熙王朝》中,这个班布尔善是个十分有心机的人。

他撺掇鳌拜造反:自古以来为臣者有三大险境,其一是功高盖主,功高盖主的大臣威胁皇权只能是死路一条。二是臣子势力大,可以震慑朝廷,所谓一山不容二虎,所以鳌拜也是必死无疑。三则是臣强主弱,为了削减臣子的势力,所以鳌拜也难逃一死,这样说的鳌拜可能是怕了,怎么说鳌拜只是一介武夫,只能请求班布尔善来寻求自救之法。班布尔善自然不会放弃这个机会,就想方设法让鳌拜造反:禅让,废立或者毒毙,让他废掉康熙,另立新君。



而鳌拜什么反应呢,鳌拜其实并无反心,也算是一届忠臣,他说宁可死也不愿意做千古罪人。他想的只是权力,并无反心。而班布尔善作为康熙的亲堂叔却想着撺掇着鳌拜废掉康熙另立新君,他意欲何为呢?就是想借鳌拜之手杀掉或者是废掉康熙,自己借此上位而已。

而这只是电视剧杜撰的,有一定的虚构意义在。在史实之中班布尔善是努尔哈赤的亲孙子,是康熙的堂叔,算是一家人却帮助外人鳌拜来反对自己的侄子。但是史实中没有在《康熙王朝》中这么腹黑,只是说鳌拜入朝见皇上的时候,侍卫将他捉住,王公大臣建议康熙,鳌拜其罪当诛,康熙看在鳌拜是功臣的份上只是=将他拘禁“其党班布尔善等伏诛”

班布尔善只是作为鳌拜的同党,并且还是大清皇族,康熙皇帝的堂叔,而鳌拜只是一个大臣,为什么鳌拜只是被拘禁,班布尔善却被杀呢?

鳌拜虽然算是功高盖主,但无谋逆之心,只是依傍自己的权利,但是这已经对康熙造成了威胁。康熙欲除掉他,但是鳌拜终究对大清是忠心耿耿,如果杀了他难堵悠悠之口。这样将他囚禁合着算是被判了无期徒刑,算是对他的处罚吧。

但是班布尔善就不一样了,作为爱新觉罗家族的人,他却一心向着外人,结党营私,一定要杀鸡儆猴,也许班布尔善就和《康熙王朝》之中演的那样,借鳌拜之手出掉康熙,借此上位也说不定呢。


月光侃历史


鳌拜在清朝历史上是个存在感很强的人,大家几乎都知道鳌拜野心大到想弑君,但是大家可能不知道背后挑唆他的人——班布尔善。这个人的存在感与鳌拜比起来简直是大巫见小巫,那么为什么鳌拜大逆不道却留住了性命,而班布尔善一定要死呢?
(班布尔善)

班布尔善有何背景

算起来,康熙与班布尔善还有亲戚,班布尔善的父亲塔拜是努尔哈赤的庶子,康熙是应对他叫一声叔叔的。但是在爱新觉罗家族中,塔拜作为庶子地位非常低下,几乎没有人会注意到他,所以连带着班布尔善也和透明人差不多,连个贝勒的身份都没有得到,就仅仅世袭了一个三等将军的身份。

好歹也是一个皇家人,却混成现在这个惨样,班布尔善自然心里憋屈,看着人家耀武扬威平步青云的,自己活跃的像个假人,真受不了。于是班布尔善瞄上了骨骼精奇(权势滔天)的鳌拜。

确认过眼神,都是有野心的人

鳌拜不是个低调的人,他的野心由内而外的散发,光芒四射,他根本就不把小皇帝放在眼里,在朝堂之上能横着走,谁都拿他没办法。但是越是这样的人也越好防备,鳌拜虽有野心,但是他从未想过篡位,他只是想在朝堂之上横着走,威风一下而已。但是相比之下,班布尔善就是一个比较可怕的人了,因为他的野心不比鳌拜小,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更可怕的是他不表露出来,让人防不胜防。


这两个人相遇不搅出点大浪就可惜了这个组合,班布尔善投靠鳌拜之后,使出了浑身解数的去挑唆鳌拜,不断的增长他的野心。随着康熙的长大,鳌拜渐渐的被压制,要是以后不能再横着走可怎么办呀,鳌拜心里本就不舒服再加上班布尔善日日念经,他与康熙之间因为权力“打得火热”。

班布尔善看时机差不多成熟了,便拿出了杀手锏,拿出自己毕生的口才绝学就是一通说。说什么康熙早看鳌拜不顺眼,再加上他功高震主,康熙迟早要除掉他,要想保命就要先发制人……鳌拜被说的一愣一愣的,还居然真的听进去了。班布尔善的目的很明确了,他就是想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中的黄雀,等鳌拜把康熙杀死之后,自己再把鳌拜给办了。但是想象很丰满,现实骨感啊!



康熙绝地反击大获全胜

正当班布尔善打好了算盘正做着美梦的时候,康熙却先动手了。康熙智捉鳌拜,将其死死困住,鳌拜可真没想到自己会这样栽在一个小皇帝手里,还没动手呢就已经出局了。鳌拜倒台了,自然也要清算一下他的同党了,班布尔善作为最大师爷自然跑不了,废了那么多口舌去挑唆鳌拜谋反,到头来是美梦一场空啊。

班布尔善被处死,一群跟班也全都被废为平民,但是为何鳌拜这个当事人却只是被囚禁呢?

从理论上来说,鳌拜算是谋权未遂,肯定有罪但是罪不至死,而班布尔善是这场谋反的策划人,根源在他身上,鳌拜只是个武器,所以他非死不可。从皇帝的角度来说,鳌拜也是清朝的功臣,虽然够嚣张够不尊重人,但是杀功臣不足以堵天下悠悠之口,而班布尔善这个没什么人在意的人物自然是天下最好的安定剂,不死不行。

鳌拜在朝中的势力也是盘根错节,不可能全部除完,所以康熙在这时也不能轻举妄动,所以也只能先留他一条命,也给自己留个好名声。


分享到:


相關文章: